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免疫磁珠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 被引量:16
1
作者 钟子清 熊勇华 +5 位作者 赖卫华 许恒毅 山珊 陈奇 谢芳 余扬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12-215,共4页
比较抗体直接偶联、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介导偶联的免疫磁珠以及免疫磁珠的粒径对单增李斯特菌捕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介导偶联的免疫磁珠捕获效率约是直接偶联法的3倍;同时,磁珠粒径对捕获效率也有较大影响,当免疫... 比较抗体直接偶联、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介导偶联的免疫磁珠以及免疫磁珠的粒径对单增李斯特菌捕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介导偶联的免疫磁珠捕获效率约是直接偶联法的3倍;同时,磁珠粒径对捕获效率也有较大影响,当免疫磁珠用量为100μg时,180、350、1150nm的免疫磁珠捕获效率分别为95%、18%和9%。因此,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介导偶联的180nm免疫磁珠是一种低成本、易操作、高效率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富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 免疫磁分离 链霉亲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ERIC-PCR分子分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润芳 柯晓静 +3 位作者 韩军 于宏伟 周硕 贾英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0,76,共5页
以单核增生李斯特菌10403s基因组为模板,运用L16(54)正交试验,对影响ERIC-PCR的多个因素,包括Mg2+、dNTP、引物、模板和rTaq酶浓度等进行优化,并应用于不同来源的单核增生李斯菌株的ERIC-PCR,其扩增图谱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结果表明:... 以单核增生李斯特菌10403s基因组为模板,运用L16(54)正交试验,对影响ERIC-PCR的多个因素,包括Mg2+、dNTP、引物、模板和rTaq酶浓度等进行优化,并应用于不同来源的单核增生李斯菌株的ERIC-PCR,其扩增图谱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建立的ERIC-PCR反应体系和程序适合于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 亚型 指纹图谱 DNA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快速检测生肉中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惠 杨晋川 +2 位作者 王路梅 许静静 张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和磁免疫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及显色培养技术优化组合,建立对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3种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模拟样品和423份肉制品中的目标菌,比...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和磁免疫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及显色培养技术优化组合,建立对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3种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模拟样品和423份肉制品中的目标菌,比较不同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用PCR—IMS法48h可达检出限为10~20CFU/10g,实际检测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PCR-IMS是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可靠、灵敏、快速的确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 免疫磁珠捕获 荧光定量PCR 显色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洛糖对非利用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璐 王艳 叶长芸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0-554,共5页
为研究单核增生李斯特菌ICDC-LM188对阿洛糖的利用及阿洛糖对该菌株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含有不同碳源的MWB培养基和LB培养基分别进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在阿洛糖作用下的生长试验,采用RNA测序并进行主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生长试验... 为研究单核增生李斯特菌ICDC-LM188对阿洛糖的利用及阿洛糖对该菌株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含有不同碳源的MWB培养基和LB培养基分别进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在阿洛糖作用下的生长试验,采用RNA测序并进行主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生长试验结果显示阿洛糖可以抑制ICDC-LM188生长。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5个上调表达基因均与已知的阿洛糖代谢相关,14个下调表达基因中部分与丙酮酸代谢相关,而丙酮酸代谢的抑制会影响菌体生长,推断丙酮酸代谢的抑制可能是阿洛糖抑制部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生长的原因。本研究为优化LAEB培养基提供了方向及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糖代谢相关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洛糖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 生长作用 表达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缺失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5
作者 张亚萍 李能秀 +5 位作者 焦健 季春辉 王立霞 才学鹏 孟庆玲 乔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σ^(B)因子(sigma B)是LM最重要的应激调控因子。为探究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国际标准菌株LM EGD-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lmo164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σ^(B)因子(sigma B)是LM最重要的应激调控因子。为探究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国际标准菌株LM EGD-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lmo1642基因,并分析其分子特征;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o1642基因缺失株LM-Δlmo1642及回补株LM-CΔlmo1642,比较其在不同胁迫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及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差异,并通过qPCR检测与环境应激和BF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Lmo1642蛋白含有STAS结构域,属于STAS蛋白家族;与LM EGD-e和LM-CΔlmo1642相比,LM-Δlmo1642在42℃、pH9.0、3.8%乙醇以及不同渗透压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明显减弱(P<0.05),但对LM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qPCR显示与环境应激有关基因sigB、opuCC、betL、clpP的相对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BF相关基因actA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表明lmo1642基因对LM的环境应激适应能力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lmo1642基因调控LM环境应激能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lmo1642 环境应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及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6
作者 常意行 左雨霏 +5 位作者 钱亿宽 李能秀 焦健 才学鹏 孟庆玲 乔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为了探究铁摄取调节蛋白(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提取的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956基因并通过在线软件分析Lm...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为了探究铁摄取调节蛋白(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提取的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956基因并通过在线软件分析Lmo1956蛋白的结构域特征;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o1956基因缺失株LM-Δlmo1956及回补株LM-CΔlmo1956,采用特异性引物经PCR鉴定及测序鉴定。将LM EGD-e、LM-Δlmo1956及LM-CΔlmo1956菌株在不同应激环境下培养,通过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分析各菌株的生长情况;采用铬天青S(CAS)培养板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及微量结晶紫法对2种菌株铁载体、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鉴定,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BF形成相关基因gltB、gltC的转录水平。PCR扩增结果显示,从LM EGD-e株基因组中扩增到453 bp的lmo1956基因。Interpro软件分析结果显示Lmo1956蛋白含有Fur结构域,属于Fur蛋白家族转录因子。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LM-Δlmo1956及LM-CΔlmo1956株均正确构建。不同应激环境下培养各菌株后检测结果显示,与LM EGD-e和LM-CΔlmo1956株相比,LM-Δlmo1956在铁限制、37℃、42℃、pH9、8%NaCl、7 mmol/L H2O2等环境下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铁载体、BF形成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qPCR结果显示,与LM EGD-e和LM-CΔlmo1956株相比,LM-Δlmo1956中BF形成相关基因gltB、gltC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结果首次证实Lmo1956在LM环境适应性和BF形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揭示Lmo1956在调控LM环境适应性和BF形成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lmo1956 环境应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核酸纸条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毒素基因
7
作者 刘岩 杨建宇 +6 位作者 周钰娇 丁文博 张先宇 高林然 潘蓓珍 杨继飞 赵云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4,共8页
目的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核酸试纸条方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和hly两种毒素基因。方法采用加热煮沸法提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DNA,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为靶基因,分别用6-FAM标记prfA... 目的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核酸试纸条方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和hly两种毒素基因。方法采用加热煮沸法提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DNA,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为靶基因,分别用6-FAM标记prfA上游引物5'端,Biotin标记prfA下游引物5'端,Digoxin标记hly上游引物5'端和Biotin标记hly下游引物5'端,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素基因检测方法,通过克隆转化、测序分析,克隆阳性对照品,研发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特异性、灵敏度、复现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样品检测对试剂盒进行验证。结果水煮法提取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浓度为148.81±0.97ng/μL,A_(260)/A_(280)在1.8~2.0范围内;PCR产物经克隆转化、测序对比,与GenBank数据库中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特异性检测,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阳性结果,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无交叉反应;灵敏度检测,最低检测限为10^(-2)ng/μL,比琼脂糖凝胶电泳高10倍;复现性检测,不同实验室不同人员分别对核酸试纸条进行验证,结果一致;稳定性检测,在第6、9、12月对核酸试纸条进行验证,稳定性较好。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本试剂盒可准确快速的检出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论本剂盒可同时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毒素基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复现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prfA hly 双重核酸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法鉴定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8
作者 邱莎 曾博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8期86-91,共6页
通过参加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计划、丰富检验思路,探索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及鉴定。按照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通过参加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计划、丰富检验思路,探索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及鉴定。按照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6),通过常规生化鉴定、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琼脂糖凝胶电泳和16S rRNA基因序列4种方法对TF04330007和TF04330008这2个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结果表明,编号TF04330007样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编号TF04330007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实验室4种检验方法结果一致,能力验证结果满意。在常规生化鉴定的基础上,辅助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琼脂糖凝胶电泳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检测,能够缩短检测时间,特异性和敏感性菌也较好,4种方法互相补充可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能力验证 16S rRNA基因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智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胡璇 黄英 +5 位作者 王凯 王丹 谢小丽 赵建平 陈晓鹭 于福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40-150,共11页
以姜科植物益智果实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益智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滤纸片法和微量对倍稀释法分别测定益智精油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菌圈、最低抑菌质量浓... 以姜科植物益智果实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益智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滤纸片法和微量对倍稀释法分别测定益智精油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菌圈、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评价其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益智精油对菌体微观形态的影响,并通过测定菌体的生长曲线、电导率变化、大分子物质泄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探究益智精油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从益智精油中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以萜烯类、芳香烃及萜类含氧衍生物为主,其中巴伦西亚橘烯、圆柚酮、2,6,10,10-四甲基双环[7.2.0]十一烷-1,6-辛二烯、(2S,4aR,8aR)-4a,8-二甲基-2-(丙-1-烯-2-基)-1,2,3,4,4a,5,6,8a-八氢萘、(2R,8R,8aS)-8,8a-二甲基-2-(丙-1-烯-2-基)-1,2,3,7,8,8a-六氢萘和对伞花烃为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此外,益智精油可显著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活性,其抑菌圈直径为14.20 mm,MIC和MBC分别为0.195、0.781 mg/mL,生长曲线测定发现,益智精油抑菌活性呈浓度依赖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益智精油可破坏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内大量电解质、大分子内容物(核酸和蛋白质)泄漏,破坏菌体内SOD系统原有的动态平衡状态,导致SOD活力变化,同时诱导大量自由基生成,导致菌体细胞内脂质氧化程度升高,使MDA含量增加。综上,益智精油作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导致菌体细胞一系列变化,从而抑制菌体的生长并导致其凋亡,是益智精油中多种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结果,初步分析萜烯类、芳香烃类和酮类物质是其抑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益智作为食品行业天然抑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精油 化学成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璟 兰光 +4 位作者 申艳琴 闫静 刘小菊 肖晶 王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5-713,共9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微量稀... 目的分析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系统发育谱系、CC型、ST型、血清型、耐药表型及基因、毒力基因、抗性基因、系统发生关系。结果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谱系Ⅰ、谱系Ⅱ,以谱系Ⅱ为主,共21株(84.0%)。血清型以1/2a为主,共14株(56.0%),分属10个CC型,其中CC9、CC8和CC121为优势CC型,共占56.0%(14株),发现一个新的ST型,即ST3142。仅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4.0%,1/25),为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多重耐药株,本研究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基本一致。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携带LIPI-1和内化素基因,未发现携带LIPI-3的菌株,仅2株ST87型菌株携带LIPI-4。16株菌(64.0%)携带SSI-1,5株ST121携带SSI-2。68.0%(17/25)的菌株inlA基因发生了提前终止(PMSC)。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能将不同谱系、血清群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25株菌共分为10个亚群,与CC型保持一致。结论甘肃省市售食品中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呈现遗传进化多样性,耐药基因及表型均表现出低耐药率,且携带的毒力基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表型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零售新鲜食用菌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分析
11
作者 刘雪杰 陈伟伟 +2 位作者 林共德 张智芳 张天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进一步分析其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结果10株Lm共3种血清群(6株为IIb,3株为IIa,1株为IIc),5种ST型(4株ST5,3株ST8,余3株为ST87、ST9、ST429),以CC5、CC8为优势克隆群。Lm均携带LIPI-1上的6种毒力基因actA、hly、mpl、plcA、plcB、prfA及内化素基因inlA、inlB、inlC、inlE、inlF、inlH、inlJ、inlK,部分携带inlD、inlG、inlL基因。10株Lm均不携带LIPI-3上的基因,2株携带LIPI-4上的部分基因。Lm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耐药率各为30%。5株Lm对2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1株ST87型Lm耐药谱为OXA-CLI-CIP-FOX,2株ST8型Lm耐药谱为CLI-FOX,2株ST5型Lm耐药谱为OXA-FOX。对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发现10株Lm均携带fosX、mprF、norB、sul、Lmo0919抗生素耐药基因。经cgMLST分析,10株Lm聚集在5个不同的进化分支上,每个不同的分支包含1种ST型。本研究中的3株ST8型Lm无等位基因差异,4株ST5型Lm也无等位基因差异,属于同一个克隆,说明同一ST型的Lm可持续存在于不同的新鲜食用菌中。结论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的Lm分离株具有食源性感染人的潜在风险,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尤其高毒力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对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的影响应引起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食用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晋瑞婕 曾东东 +4 位作者 秦赫 邓秋艳 任静静 蒋建军 王鹏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0,共7页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的OD 600 nm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三株菌的体外生长能力;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细胞,测定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40)、人绒毛膜癌细胞(JEG-3)黏附侵袭能力;动物水平上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感染后的脑、肝、脾载菌量。结果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1125 bp的缺失株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亲本株LM681为2292 bp);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OD 600值无统计学差异;3株菌体外感染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较LM681对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率均极显著降低(HTR-8/SV40细胞F LM681ΔInlP-LM681=102.792、F_(LM681ΔInlP-ΔLLO-LM681)=128.459,均P<0.01,JEG-3细胞F LM681ΔInlP-LM681=203.755、F_(LM681ΔInlP-ΔLLO-LM681)=81.279,均P<0.01);LM681亲本株的LD_(50)为10^(6.78),LM681ΔInlP缺失株的LD_(50)为107.45,在攻毒剂量范围LM681ΔInlP-ΔLLO不存在LD_(50),LM681ΔInlP-ΔLLO较LM681的LD_(50)提高了6.78个对数数量级,LM681ΔInlP-ΔLLO组织载菌量整体较亲本株LM681降低。结论LLO、InlP基因缺失在动物感染水平和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水平上均极大程度的降低了LM的的毒力,且InlP基因对LM681菌株黏附侵袭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意义,为研究InlP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内化素P 溶血素O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敬霞 李刚 +4 位作者 陈素明 蔡珍 杜鸿 黄彬 张鞠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4-1120,共7页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体液和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和耳道分泌物鉴定为LM患者的病例信息,并收集其菌株,回顾性分析LM病原学特点及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LM的感染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51.47%);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51.8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颅内感染(24.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晕、头痛、意识模糊和感染性休克等,整体死亡率达到23.53%。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58.77(5.1~183)mg/L vs 89.08(12.4~272.7)mg/L,P=0.027]和降钙素原(PCT)[2.88(0.04~55.50)ng/L vs 12.35(0.19~38.56)ng/L,P=0.02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早期抗生素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8)。结论LM感染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不同的感染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CRP和PCT的升高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美罗培南对LM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但复方磺胺甲恶唑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尽早使用有效灭活LM的抗生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病原学特点 临床特征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对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抑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文敏 董庆利 +2 位作者 刘阳泰 辛宝 钱文文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人类患李斯特菌病的概率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最大污染浓度(Nmax)紧密相关。益生菌作为生物保护菌应用在食品中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长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复杂的食品环境中,益生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长特... 人类患李斯特菌病的概率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最大污染浓度(Nmax)紧密相关。益生菌作为生物保护菌应用在食品中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长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复杂的食品环境中,益生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长特性的影响可通过细菌间的竞争抑制模型来描述。本研究首先确认益生菌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CICC6257(以下简称为植物乳杆菌CICC6257)在猪肉中的生长能力,探究该菌对猪肉品质的影响,然后对选择性培养基的菌落计数能力进行验证,最后基于预测微生物学方法研究植物乳杆菌CICC6257对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CICC6257在13℃贮藏的猪肉中生长良好,60h左右生长达到稳定期,并且在货架期内对猪肉的pH值无显著影响(P≥0.05);选择性培养基可以很好地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植物乳杆菌CICC6257进行分离计数;Jameson-effect模型能够准确描述植物乳杆菌CICC6257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乳杆菌CICC6257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迟滞时间(λ)和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将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Nmax显著降低0.75(lg(CFU/g))(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CICC6257 猪肉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抑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桐煊 杨慧轩 +2 位作者 胡安祺 刘昀阁 张一敏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73,共10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具有高度环境适应性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导致其在食品工业中持久性存留、食品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益生菌作为一种有益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同时也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清...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具有高度环境适应性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导致其在食品工业中持久性存留、食品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益生菌作为一种有益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同时也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清除作用,逐渐被开发为一种生物保护策略应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的防控。然而,由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形成受多种因素调控,这种基于益生菌的生物保护策略应用及抑制生物膜机理尚未得到完全阐明,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因此,本文基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群体感应、泳动能力、疏水性、自聚集性、胞外聚合物生成等生物膜形成途径,详细总结益生菌保护策略在不同加工表面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肉品工业中的持久性存留和生物膜向肉品转移问题,以及相对应的生物抑菌策略进行讨论。最后,针对益生菌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细菌信号交流机制做出展望,以期为在食品工业中设计更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生物膜 群体感应 肉品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I-3和LIPI-4共存对致病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的影响
16
作者 钱瑞宣 李楠 +11 位作者 康立超 马勋 刘彩霞 史唯地 寇丽君 任慧杰 祁亚涛 殷中科 刘璐 王静 王正荣 蒋建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2036,共10页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和LIPI-4)2个LM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侵染HCMEC/D3细胞监测2种菌株对HCMEC/D3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情况;通过鸡胚感染试验评估2株菌对鸡胚半数致死量(LD 50)的影响;采用溶血试验来测定菌株的溶血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HCMEC/D3细胞凋亡情况,以评估菌株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2株菌在BHI培养条件下及感染HCMEC/D3细胞后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结果】LM928和LM873株的黏附率无显著差异(P>0.05),LM928株的侵袭率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1)。LM873株的LD 50是LM928株的约1000倍;LM928和LM873株的溶血价分别为24和23。LM928株感染24和48 h后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5;P<0.01),而LM873株的凋亡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M928和LM873株在BHI培养基中培养时,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mpl、inlB、inlC、inlP、actA、plcA、plcB和sigB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inlA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或显著下调(P<0.01;P<0.05)。LM928和LM873株侵染HCMEC/D3细胞后,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inlP、actA、plcA、plcB和prfA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mpl、inlA、inlB、inlC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LIPI-3和LIPI-4共存降低了LM的毒力,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LIPI-3和LIPI-4在细菌毒力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LM) LIPI-3 LIPI-4 毒力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qMan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与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样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凤军 周叶熹 +5 位作者 陈丽敏 葛越 林洁洁 郑如福 陈显显 李可月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90,共7页
利用TaqMan实时荧光PCR技术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样品进行快速鉴定和验证。依据GB 4789系列标准的第一法对ACAS-PT526能力验证中的样品D15和样品D16进行检测,通过增菌、分离、初筛和鉴定等传统培养法检测。鉴定过程中还使... 利用TaqMan实时荧光PCR技术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样品进行快速鉴定和验证。依据GB 4789系列标准的第一法对ACAS-PT526能力验证中的样品D15和样品D16进行检测,通过增菌、分离、初筛和鉴定等传统培养法检测。鉴定过程中还使用了鉴定试剂条API Listeria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同时采用TaqMan实时荧光PCR技术对经过增菌的样品D15与样品D16的培养物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的培养物进行快速鉴定。结果表明,经API Listeria试剂条鉴定,样品D15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鉴定百分率为98.6%,T值为1;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检测,样品D15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99%可能性;样品D16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9%可能性;经实时荧光PCR鉴定,样品D15 LB1增菌液培养物及李斯特显色培养基平板上的单菌落都具有显著的S型扩增曲线。综上得出,实时荧光PCR与GB 4789.30—2016的第一法试验结果一致,样品D15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样品D16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未检出,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可用于微生物的快速检验,尤其是对盲样检测的辅助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能力验证 TaqMan实时荧光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化合物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雅笛 郭荣芳(综述) 王玉(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1-896,共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抵抗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清除作用,导致食品的持续性污染和感染的发生。天然化合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生物被膜清除剂。文章主要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抵抗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清除作用,导致食品的持续性污染和感染的发生。天然化合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生物被膜清除剂。文章主要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天然化合物抑制单核细胞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单核细胞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天然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活菌PMAxx-dd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9
作者 魏茂琳 韩钦 +3 位作者 王金凤 姜彦芬 王一诺 王建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4-172,共9页
【目的】将改良版叠氮溴化丙锭(improved propidium monoazide,PMAxx)与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活菌的检测方法。【方法】对PMAxx终浓度... 【目的】将改良版叠氮溴化丙锭(improved propidium monoazide,PMAxx)与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活菌的检测方法。【方法】对PMAxx终浓度、暗处理时间及曝光时间进行优化,建立最佳的PMAxx-ddPCR检测体系,并用不同体积比的LM活菌验证其准确性,考察PMAxx-dd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用不同浓度LM活菌与死菌对奶酪棒样品进行人工污染,比较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和作者建立的PMAxx-ddPCR检测方法的结果;进一步对市售金针菇和火腿肠进行检测,评估PMAxx-ddPCR检测方法的实际效果。【结果】在PMAxx终浓度为10μmol/L、暗处理时间和曝光时间均为10 min时,PMAxx可显著抑制死菌DNA扩增,但对活菌DNA扩增没有显著影响。建立的PMAxx-ddPCR检测方法仅对LM产生特异性扩增,定量限为147 CFU/mL,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20%,重复性较好。人工污染奶酪棒试验结果表明,平板计数法和PMAxx-ddPCR检测方法对LM的定量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17份金针菇和16份火腿肠样品检测结果,PMAxx-ddPCR检测法和平板计数法均从7份金针菇样品中检出LM,且2种方法定量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作者建立的LM活菌的PMAxx-ddPCR检测方法可对食品中LM活菌进行特异性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版叠氮溴化丙锭 微滴式数字PCR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脑炎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LM90 SB_2鞭毛基因FlaA的敲除及对毒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孔静雅 郭强强 +5 位作者 王燕如 王蕾 邬琴 李劼 马勋 周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共6页
目的研究缺失了flaA基因编码的鞭毛蛋白对LM90 SB_2的毒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90 SB_2的flaA基因突变株,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运动性试验、BF形成能力以及LD_(50)的测定来探究缺失flaA基因后对LM90 SB_2毒力的影... 目的研究缺失了flaA基因编码的鞭毛蛋白对LM90 SB_2的毒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90 SB_2的flaA基因突变株,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运动性试验、BF形成能力以及LD_(50)的测定来探究缺失flaA基因后对LM90 SB_2毒力的影响。结果与野毒株相比突变株菌落形态未发生改变,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但生长变缓,在25℃的环境中运动性显著降低,突变株BF形态结构更加松散和不完整;野毒株和突变株的小鼠LD_(50)的菌量分别为4.27×10~6cfu和1.62×10~7 cfu。结论 flaA基因可以影响LM90 SB_2的鞭毛的形成,缺失flaA基因后LM90 SB_2形成BF能力以及菌株的毒力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脑炎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90 SB2 鞭毛基因 鞭毛 生物被膜 半数致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