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不同部位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春芳 刘崇武 +4 位作者 游晓庆 许雯静 李厚轩 李艳芬 闫福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6-578,共3页
目的:建立兔不同部位单核/巨噬细胞(M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并在体外培养情况下研究其形态、生长特性及生理功能的差异。方法:6只健康新西兰兔以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o),以灌洗法分离肺泡巨噬细胞(... 目的:建立兔不同部位单核/巨噬细胞(M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并在体外培养情况下研究其形态、生长特性及生理功能的差异。方法:6只健康新西兰兔以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o),以灌洗法分离肺泡巨噬细胞(AM)和腹腔巨噬细胞(PM),以酶消化法+Per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肝脏枯否氏细胞(KC)。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学及微观结构的差异,采用墨汁吞噬试验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测定吞噬功能和表型的表达情况。结果:同一个体来源的4个部位贴壁细胞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有较强的吞噬能力,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墨汁吞噬功能:AM>PM、KC>Mo,MAC387表达:KC>AM>PM>Mo。结论: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兔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及表型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表型 功能 异质性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对人单核/巨噬细胞表达CD40和CD40L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严金川 吴宗贵 +4 位作者 陈金明 黄超 张玲珍 李莉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γ)、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白介素 - 1(IL - 1)对人单核 /巨噬细胞表达 CD40和CD40 L的影响。 方法 :应用 RT- PCR方法半定量测定 CD40和 CD40 L m RNA含量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 CD40和CD40 L表...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γ)、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白介素 - 1(IL - 1)对人单核 /巨噬细胞表达 CD40和CD40 L的影响。 方法 :应用 RT- PCR方法半定量测定 CD40和 CD40 L m RNA含量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 CD40和CD40 L表达水平。 结果 :IFN-γ,TNF和 IL - 1既增加 CD40和 CD40 L m RNA表达 ,又能诱导单核 /巨噬细胞表面 CD40和CD40 L高表达 ,而抗氧化剂 Vit E能下调细胞因子引起的 CD40和 CD40 L表达 ,但作用不完全。结论 :细胞因子 (IFN-γ,TNF和 IL - 1)能刺激单核 /巨噬细胞高表达 CD40和 CD40 L ,这种作用可被 V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Ⅱ型 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介素1 单核/巨噬细胞 CD40 CD40配体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微环境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Tca8113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宋宇峰 冯红超 +2 位作者 唐路 彭江帆 马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通过酸性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杀伤作用的研究,探讨肿瘤内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在酸性微环境影响下的功能状态。方法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并通过培养将其转化为单核... 目的通过酸性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杀伤作用的研究,探讨肿瘤内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在酸性微环境影响下的功能状态。方法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并通过培养将其转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分别调整培养液的pH值为酸性:6.6、6.8;常规环境:pH值为7.2,将单核/巨噬细胞和舌癌细胞株Tca8113进行混合培养,MTT法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对舌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VEGF的分泌情况。结果在酸性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对舌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低于常规环境下(P<0.05);而分泌VEGF的能力较常规环境下增强(P<0.05)。结论可能正是肿瘤组织局部的酸性微环境改变了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更多的参与了肿瘤的生长,但其在肿瘤中的具体机制及如何调节单核/巨噬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功能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舌鳞状细胞 酸性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质性及其在创伤失血后免疫紊乱中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尹华华 朱京慈 +3 位作者 顾长国 马铮 胡承香 李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探讨单核 /巨噬细胞功能异质性与创伤后免疫紊乱的关系。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 48只 ,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 失血后 1,4,7d组 ,以无色孔雀绿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不同部位单核 /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及I A抗原的表达... 目的 探讨单核 /巨噬细胞功能异质性与创伤后免疫紊乱的关系。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 48只 ,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 失血后 1,4,7d组 ,以无色孔雀绿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不同部位单核 /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及I A抗原的表达。结果 ①生理状态下 ,肺泡巨噬细胞 (AM)非特异性吞噬功能最强 ,腹腔巨噬细胞 (PM )次之 ,单核细胞 (Mo)最弱。PM高表达I A ,而AM及Mo表达量较低。②创伤 失血后大鼠单核 /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均下降 ,但各部位变化具有差异性。AM降低最为显著 ,且持续时间长 ,而PM受影响较小。创伤 失血后大鼠单核 /巨噬细胞I A抗原表达变化各异 ,PM伤后持续处于较低水平 ,而AM在伤后 4、7d出现升高。结论 生理状态下单核 /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存在异质性 ,创伤 失血后这种异质性表现更为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异质性 功能 I-A 免疫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不同部位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质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尹华华 朱京慈 +1 位作者 顾长国 李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2-424,共3页
目的:了解生理状态下不同部位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异质性。方法:健康Wistar大鼠以灌洗法分离肺泡巨噬细胞(AM)和腹腔巨噬细胞(PM),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o)。采用无色孔雀绿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及放免法,分别测定不同部... 目的:了解生理状态下不同部位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异质性。方法:健康Wistar大鼠以灌洗法分离肺泡巨噬细胞(AM)和腹腔巨噬细胞(PM),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o)。采用无色孔雀绿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及放免法,分别测定不同部位单核/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吞噬功能,IA抗原的表达及IL6、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AM的吞噬功能最强,Mo最弱。PM可高表达IA,而AM及Mo的表达量较低。PM分泌IL10的水平最高,Mo分泌IL6的水平最高。结论:生理状态下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及表型存在异质性。AM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作用。PM可能在获得性免疫及拮抗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破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秀芝 吴继雷 +2 位作者 药晓雨 贾连群 任艳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6,I0014,共6页
目的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研究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Ms)破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KB)、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补佳乐组(BJL... 目的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研究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Ms)破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KB)、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补佳乐组(BJL)、右归丸组(YGW)和左归丸组(ZGW)。KB组不做处置,SHAM组模拟卵巢切除手术过程,后4组均将双侧卵巢切除。各组分别灌胃蒸馏水(SHAM、OVX)、补佳乐(BJL)、右归丸(YGW)和左归丸(ZGW)。12周后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用差时贴壁法获得大鼠BMMs并进行破骨分化诱导。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TRAP活性;qrt-PCR法检测TRAP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RAP、RANKL、AMPKɑ、p-AMPKɑ、mTORC1、p-mTORC1蛋白的表达。结果左、右归丸能显著降低去卵巢大鼠BMMs破骨诱导后TRAP活性,降低TRA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与RANK结合的RANKL蛋白的表达。与KB组比较,OVX组AMPKɑ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mTORC1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3个用药组皆能对抗上述改变,其中左归丸优于右归丸。结论左、右归丸均能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抑制去卵巢大鼠BMMs的破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归丸 右归丸 骨髓单核/巨噬细胞 破骨分化 AMPK/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下对Tca8113舌鳞癌细胞系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红超 彭江帆 +2 位作者 马洪 宋宇峰 唐路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2-844,共3页
目的:探讨缺氧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对舌鳞癌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后通过培养将其转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分别在常氧(20%O2)和缺氧(O2<1%)条件下进行单核巨噬细胞和舌鳞癌细胞Tca 8113的混... 目的:探讨缺氧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对舌鳞癌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后通过培养将其转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分别在常氧(20%O2)和缺氧(O2<1%)条件下进行单核巨噬细胞和舌鳞癌细胞Tca 8113的混合培养,4 h后MTT法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对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在缺氧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对舌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低于常氧环境下(P<0.05)。结论:在缺氧的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对舌癌细胞株的吞噬、杀伤作用减弱,但单核/巨噬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的具体机制及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鳞状细胞 缺氧 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微环境下单核/巨噬细胞对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冯红超 唐路 +2 位作者 彭江帆 宋宇峰 马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以舌癌细胞株Tea-8113为研究对象,探讨酸性微环境对单核/巨噬细胞对口腔癌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并通过培养将其转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分别调整培养液的pH值为酸性:pH值为6.6、6.... 目的:以舌癌细胞株Tea-8113为研究对象,探讨酸性微环境对单核/巨噬细胞对口腔癌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并通过培养将其转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分别调整培养液的pH值为酸性:pH值为6.6、6.8;常规环境:pH值为7.2,将单核/巨噬细胞和舌癌细胞株Tea-8113进行混合培养,4h后MTT法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对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在酸性微环境,单核/巨噬细胞对舌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低于常规环境下(P〈0.05)。这说明酸性微环境可以使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结论:由于肿瘤组织内酸性微环境的作用,浸润到肿瘤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杀伤作用减弱,可能更多的参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如何调节单核/巨噬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功能及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鳞状细胞 酸性微环境 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内皮祖细胞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华 金梅花 董俭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在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获取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原代培养EPC和单核/巨噬细胞;体外构建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EPC表... 目的:探讨在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获取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原代培养EPC和单核/巨噬细胞;体外构建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EPC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ELISA检测上清中ICAM-1、VCAM-1和E-选择素浓度;采用Transwell小室进行EPC和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M1和M2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结果: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表面表达及其分泌ICAM-1和VCAM-1均没有显著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EPC表面E-选择素平均荧光强度为10.89,缺血再灌注组为33.93(t=3.895,P=0.018);对照组EPC上清中E-选择素浓度为3.69 ng/mL,缺血再灌注组为18.17 ng/mL(t=4.568,P=0.010);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对照组M1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58.83%,缺血再灌注组为81.43%(t=5.394,P=0.006),E-选择素阻断能抑制这种作用(t=5.950,P=0.004);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对照组M2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60.57%,缺血再灌注组为35.30%(t=6.424,P=0.003),E-选择素阻断能抑制这种作用(t=4.179,P=0.014)。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条件下,EPC能够通过高表达和分泌E-选择素,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缺血再灌注 单核/巨噬细胞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调控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覃宇燕 吴茜 余细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1-1525,共5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持续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凋亡或坏死而丢失。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在心肌的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心脏组织中胶原浓度...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持续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凋亡或坏死而丢失。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在心肌的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心脏组织中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激剧改变,导致心脏僵硬度增加、心功能下降。MF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学过程,可导致心脏重构(cardiac remodeling),并逐渐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心肌梗死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发生受训后免疫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欣 钱心玉 +1 位作者 杨晓莹(指导) 潘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660-2669,共10页
只有适应性免疫系统才具有记忆性的传统观点目前正逐渐受到挑战。在缺乏适应性免疫的生物体(植物、无脊椎动物)以及脊椎动物体内,均发现了固有免疫系统(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在再次接触相同或无关病原体刺激时表现出增强或减... 只有适应性免疫系统才具有记忆性的传统观点目前正逐渐受到挑战。在缺乏适应性免疫的生物体(植物、无脊椎动物)以及脊椎动物体内,均发现了固有免疫系统(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在再次接触相同或无关病原体刺激时表现出增强或减弱的免疫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受训后免疫(TI)或固有免疫记忆。经典的适应性免疫记忆具有特异性、抗原依赖性、由基因重排介导等特点,而TI则被认为是非特异性的、抗原无关的、由表观遗传学及代谢重编程介导的,因此TI是机体免疫记忆的一种新补充。研究证实TI是一把双刃剑,在维持健康和促进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阐明TI的调控机制,将为感染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及炎症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新颖视角。本文对TI的发现、特点、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阐述表观遗传学及代谢重编程在单核巨噬细胞发生TI中的作用及最新的机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训后免疫 固有免疫记忆 单核/巨噬细胞 表观遗传学 代谢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泡PKM2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促进肝癌进程
12
作者 徐婷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6-446,共1页
肝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容易复发、耐药性强且常在晚期确诊的原发性肝癌.肝癌肿瘤微环境对于肝癌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是肝癌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基质细胞类型之一.理解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 肝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容易复发、耐药性强且常在晚期确诊的原发性肝癌.肝癌肿瘤微环境对于肝癌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是肝癌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基质细胞类型之一.理解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寻找阻断两者相互作用的策略至关重要.肿瘤来源的胞外囊泡是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然而,肝癌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在介导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间通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肝癌进程的影响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 肝癌发生 细胞间通讯 肿瘤浸润 肝癌细胞 原发性肝癌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蟾素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风暴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细细 黎陈铖 +8 位作者 杨箐 张玮光 热爱拉·加那提 张晓丽 徐祖琼 代兴斌 田芳 陈碧清 朱学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0-888,共9页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静息状态下单核细胞和激活状态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相关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加入脂多糖培养以激活巨噬细胞活化,建立巨噬细胞活化模型。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加入华蟾素共培养...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静息状态下单核细胞和激活状态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相关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加入脂多糖培养以激活巨噬细胞活化,建立巨噬细胞活化模型。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加入华蟾素共培养24 h作为实验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活化,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细胞因子,转录组测序探讨华蟾素调控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对显著变化的分子进行了验证。结果:华蟾素注射液原液加入培养基稀释的华蟾素(1∶25)可显著抑制静息的单核细胞增殖(P<0.01)并诱导细胞凋亡(P<0.01),对激活的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诱导更明显(P<0.001,P<0.001)。华蟾素显著抑制巨噬细胞活化并显著下调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IL-8)(P<0.001),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LR4/MYD88/P-IκBa信号通路来实现。结论:华蟾素通过TLR4/MYD88/P-IκBa通路抑制巨噬细胞过度激活产生的炎症因子,有望应用于炎症因子过度释放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单核/巨噬细胞 TOLL样受体4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KL诱导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分化成成熟破骨细胞 被引量:10
14
作者 肖新华 周后德 +9 位作者 王运林 张红 袁凌青 胡平安 杨雅 何玉玲 隋国良 翟木绪 王敏 廖二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及在RANKL诱导下形成成熟破骨细胞的特征。方法 RANKL诱导RAW264.7细胞6d后,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染色法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吖啶橙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观察多... 目的观察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及在RANKL诱导下形成成熟破骨细胞的特征。方法 RANKL诱导RAW264.7细胞6d后,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染色法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吖啶橙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观察多核细胞形态;诱导RAW264.7细胞9d后,RT-PCR检测RAW264.7细胞的破骨细胞表型和功能基因表达及其 RANKL诱导后变化;诱导RAW264.7细胞12d后,钙磷覆盖的破骨细胞活性分析板观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结果 RAW264.7细胞TRAP染色阴性,单核或2个核,能表达破骨细胞表型和功能基因,无骨吸收功能。RANKL可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TRAP阳性成熟的多核破骨细胞, 上调CathepsinK、CAⅡ、integrinβ3等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 RAW264.7具有破骨细胞特征性基因表达谱,是一种较好的破骨前体细胞模型。RANKL可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成熟破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破骨细胞 RANKL RAW264.7细胞 单核细胞 小鼠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integrin 单核/巨噬细胞 骨吸收功能 分化 TRAP 多核破骨细胞 基因mRNA 细胞表型 细胞形成 生物学特征 吖啶橙染色 基因表达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PEDF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吕秋菊 唐喜香 +4 位作者 文哲瑶 王曼曼 穆攀伟 舒囧 陈燕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通过抗血管增生、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而单核/巨噬细胞(CD14+)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外周血CD14+细胞中PEDF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讨DR发病机制提供线...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通过抗血管增生、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而单核/巨噬细胞(CD14+)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外周血CD14+细胞中PEDF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讨DR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DM组)108例,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52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5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52例。收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细胞计数相关指标;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患者PBMC,免疫磁珠分离法提取CD14+细胞;剩余PBMC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比较总PBMC(t PBMC)与分离掉CD14+细胞的PBMC[PBMC(ex CD14+)]中PED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R组和NDR组单核细胞绝对值较NC组升高(P<0.05),但DR组和NDR组间单核细胞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淋巴细胞绝对值较NDR组明显减低(P<0.05);与t PBMC相比,PBMC(ex CD14+)中PED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DR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单核细胞是PBMC中表达PEDF的主要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对ApoE敲除小鼠炎症反应及外周血单核细胞斑块内迁徙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宁 魏琳琳 +3 位作者 刁腾月 赵璇 王晓梅 李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目的比较ApoE敲除小鼠高脂喂养不同时间后,小鼠全身及斑块炎症动态变化,建立荧光标记技术,探讨炎症微环境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向主动脉根部斑块迁徙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0周、8周和16周)诱导ApoE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实验观察。①... 目的比较ApoE敲除小鼠高脂喂养不同时间后,小鼠全身及斑块炎症动态变化,建立荧光标记技术,探讨炎症微环境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向主动脉根部斑块迁徙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0周、8周和16周)诱导ApoE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实验观察。①油红O染色检测斑块形成;②主动脉炎症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主动脉相关炎症因子生成及细胞含量;③全身炎症情况:ELISA检测血浆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炎症细胞百分比变化;④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单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主动脉根部单核细胞迁徙情况。结果随高脂饮食时间的延长,ApoE敲除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多(P<0.01);主动脉炎症反应增高:CCL2、TNF-α及IL-1βmRNA相对表达量高(P<0.01),主动脉组织巨噬细胞增多(P<0.001);伴随全身炎症反应增高:血浆CCL2、TNF-α含量增高(P<0.01)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增高(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斑块内迁徙增多(P<0.01)。结论高脂饮食推动ApoE敲除小鼠全身及斑块组织炎症反应加重,有助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PKH26标记 单核/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抑制LPS诱导人单核细胞促炎性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利月 温洁霞 +5 位作者 林洪羽 李文艳 张建楼 张永红 李秀锦 仲飞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90,共6页
为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 IIA,Tan IIA)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影响,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及人单核细胞系(THP-1),通过ELISA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细胞的促炎性细胞因子(... 为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 IIA,Tan IIA)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影响,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及人单核细胞系(THP-1),通过ELISA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细胞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和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同时用丹参酮IIA预先处理上述2种细胞,分析丹参酮IIA对LPS诱导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PS可明显诱导PBMCs和THP-1细胞IL-1β前体、TNFα、IL-6和VCAM-1的表达,而丹参酮ⅡA可明显抑制LPS诱导上述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表明丹参酮ⅡA能够明显的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应答反应,为探索丹参酮ⅡA抗AS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单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促炎性细胞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亲环素A对单核来源泡沫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戎梦瑶 朵瑞雪 +4 位作者 朱平 王聪华 汪莉 樊春梅 王彦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亲环素A对单核来源泡沫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细胞亲环素A(Cyp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建立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分化的泡沫细胞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进行形态学鉴定。以... 目的:研究细胞亲环素A对单核来源泡沫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细胞亲环素A(Cyp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建立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分化的泡沫细胞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进行形态学鉴定。以不同浓度的重组人CyPA(50、100、200μg/L)刺激人单核来源的泡沫细胞,通过细胞黏附实验、基质侵袭实验和明胶酶谱实验检测在分化的过程中CypA作用前后,MMP的表达,细胞黏附和侵袭力的变化。进而用环孢素A(CsA)、HAb18 mAb、c7b8 f10以及HAb18 mAb联合c7b8 f10分别进行阻断实验,观察对泡沫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单核向泡沫细胞分化的各阶段中,泡沫细胞MMP-2、9的表达,黏附基质和侵袭能力均较THP-1单核株和巨噬细胞显著增强(P〈0.05);CyPA对泡沫细胞上述功能有促进作用,浓度100~200μg/L的作用效果最明显(P〈0.05);以上拮抗剂均可不同程度阻断CypA作用于泡沫细胞前后的上调作用,其中以HAb18 mAb联合c7b8 f10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结论:CypA上调了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MMP-2、9的表达及其活性,增强了泡沫细胞黏附、侵袭能力,其促进作用可被CypA和CD147的拮抗剂所抑制。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病机制相关联,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素A 单核/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活化的单核细胞对人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慧 任英 +4 位作者 朱平 陈丽娜 吕明华 樊春梅 王彦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拟建立体外人外周血CD4+T细胞与CD14+单核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脂多糖(LPS)活化的单核细胞,在联合或不联合抗CD3 mAb、不同浓度和时间条件下对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T细胞与CD14... 目的:拟建立体外人外周血CD4+T细胞与CD14+单核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脂多糖(LPS)活化的单核细胞,在联合或不联合抗CD3 mAb、不同浓度和时间条件下对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T细胞与CD14+单核细胞,在两者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单加LPS或抗CD3 mAb、抗CD3 mAb刺激下添加不同浓度LPS刺激培养3 d或同时加入LPS和抗CD3 mAb刺激培养3 10 d。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胞内细胞因子IL-17及IFN-γ,确定各种刺激培养条件下,诱导生成的Th17及Th1等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单独采用LPS或抗CD3 mAb刺激,分别仅能诱导(1.30 0.19)%、(1.10 0.21)%CD4+T细胞分泌表达IL-17,而采用LPS联合抗CD3 mAb刺激显著增加Th17频率,可达(2.01 0.46)%(P<0.05)。在抗CD3 mAb刺激条件下,LPS浓度分别为0.1μg/mL,1μg/mL,10μg/mL时,诱导生成Th17细胞频率依次为(1.92 0.21)%、(1.300.37)%、(1.01 0.25)%,随LPS浓度增加,Th17细胞生成显著减少(P<0.05)。LPS体外刺激3 d可诱导(2.130.32)%Th17细胞生成,随时间推移,Th17细胞减少(P<0.05),Th1细胞在6 d达最高频率(17.45 3.04)%,10 d时下降到(11.34 1.29)%。结论:低剂量LPS联合抗CD3mAb活化的单核细胞可在短时间内诱导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所建立的共培养体系更加贴近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体内异常免疫应答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LPS) TH17 TH1 单核/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在人单核细胞和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水平的相关变化
20
作者 沈海军 欧红芹 +1 位作者 沈捷 马向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9-652,共4页
目的:研究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与人原代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白细胞介素(IL-6)分泌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炎症和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建立THP-1与人原代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并用JNK抑制剂干预共培养体系24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 目的:研究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与人原代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白细胞介素(IL-6)分泌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炎症和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建立THP-1与人原代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并用JNK抑制剂干预共培养体系24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单核细胞组、脂肪细胞组、共培养组及共培养加JNK抑制剂组上清中IL-6的水平。结果:共培养组较单核细胞组、脂肪细胞组IL-6水平升高(P<0.05),共培养加入JNK抑制剂后,IL-6水平有所下降(P=0.114)。结论: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与人原代脂肪细胞共培养促进炎症因子IL-6的释放,选择性阻断炎症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IL-6的释放减少,对症使用抗炎介质及JNK抑制剂有望成为肥胖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肥胖 炎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 人原代脂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