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孙拥康 汤景明 臧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130,共6页
在收集的36块标准地资料和建立的单株生物量模型基础上,基于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对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单株生物量平均分配规律呈树干生物量>树根生物量>树冠生物... 在收集的36块标准地资料和建立的单株生物量模型基础上,基于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对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单株生物量平均分配规律呈树干生物量>树根生物量>树冠生物量;所构建的日本落叶松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确定系数和预估精度均在0.90以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较高,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型不相容问题;各组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直径的增大呈不同变化特点,客观反映了林木生物量随直径生长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山区 日本落叶松 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 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柏木单株生物量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蓉 李帅锋 +1 位作者 马国强 苏俊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5-181,共7页
为揭示区域尺度上影响柏木地上、根和全株生物量大小的因子及其贡献情况,对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的150株柏木进行地上、根及全株生物量分析,建立影响柏木单株生物量驱动因子模型。结果表明,柏木全株生物量为0.564~1099.929 kg,年龄为3~88 a... 为揭示区域尺度上影响柏木地上、根和全株生物量大小的因子及其贡献情况,对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的150株柏木进行地上、根及全株生物量分析,建立影响柏木单株生物量驱动因子模型。结果表明,柏木全株生物量为0.564~1099.929 kg,年龄为3~88 a。全株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胸径、树高、年龄、土层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胸径是影响柏木地上及全株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年龄、木材密度与降雨量;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此外,树高在生物量累积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影响单株柏木生物量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贡献量中,除胸径(21.09%)发挥决定性作用外,年龄(18.83%)、木材密度(8.91%)、降雨量(7.16%)也相对较高。因此,在柏木生物量模型构建中应重视这3项因子,可以提高以柏木为主的林分生物量估算精度,为其森林碳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株生物量 年龄 气候因子 柏木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麻竹笋用林单株生物量结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尤志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06-809,共4页
通过对南靖林场 1995年造林山地麻竹林竹株生物量测定 ,结果表明 3个年度麻竹竹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的升高而呈明显减小的趋势 ,竹枝、竹叶和各构件总生物量随高度的升高呈“小、大、小”的变化 ;枝叶生物量比随竹高的升高而降低 ,竹蔸... 通过对南靖林场 1995年造林山地麻竹林竹株生物量测定 ,结果表明 3个年度麻竹竹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的升高而呈明显减小的趋势 ,竹枝、竹叶和各构件总生物量随高度的升高呈“小、大、小”的变化 ;枝叶生物量比随竹高的升高而降低 ,竹蔸和竹根生物以 2年竹为最大 ,1年竹其次。 2个年度麻竹不同径阶各构件生物量随径阶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且 2年竹各构件生物量大于 1年竹。 2个年度麻竹竹秆和地上部分各构件总生物量预测方程拟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麻竹笋用林 单株生物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南渡江迈湾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河道梯度的响应
4
作者 蔡煜祺 申彦科 +5 位作者 宋理桥 梁莉 章文龙 杨泽秀 宋希强 冯雪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67-4877,共11页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桐属(Endospermum)和白颜树属(Gironniera)为乔木层地上生物量主要贡献类群,其中黄桐属生物量占比(18.17%)及平均单株生物量储存量(427.31 kg)均居首位;(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分布于中径级组(13 cm≤DBH<25 cm,占比41.63%)和中层高度级组(10 m≤H<15 m,占比53.93%),但特大径级组(37 cm≤DBH)与上层高度级组乔木(20 m≤H)的地上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最大;(3)乔木层总生物量与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沿河道距离梯度呈单峰型格局,峰值出现于距河道650—950 m范围内,该区域植物群落的胸径和高度级分布范围最广,同时表现出多种径级与高度级层乔木共存的丰富性。此外,大径级(25 cm≤DBH<37 cm)与高冠层(20 m≤H)乔木的占比随河道距离增加呈梯度上升趋势,该格局可能受河岸带地下水波动影响;(4)前半年(3月至同年9月)的乔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长量普遍高于后半年(9月至次年3月)的增长量。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生物量在物种组成、径级组和高度级组的分布以及对距河道距离的响应变化,为深入理解热带低地雨林固碳动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距河道距离 径级 高度级 平均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梯度下能源植物芒草和柳枝稷生物量分配规律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银柱 王冬 +2 位作者 刘玉 匡彦蓓 武高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6-240,共5页
黄土高原面积广袤,进行能源植物种植具有巨大潜质。然而,由于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分是限制能源植物产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通过室内控水试验,对不同水分梯度条件(田间持水量的75%、55%和35%)下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和柳枝稷(Panicu... 黄土高原面积广袤,进行能源植物种植具有巨大潜质。然而,由于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分是限制能源植物产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通过室内控水试验,对不同水分梯度条件(田间持水量的75%、55%和35%)下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和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两种能源植物干物质的分配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能源植物的节水高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分显著影响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及总生物量(P<0.05);芒草生物量显著高于柳枝稷;随着水分的降低,生物量显著下降。不同水分条件显著影响柳枝稷的根冠比、而对芒草影响较小;柳枝稷在较低土壤含水量下,通过增加根系数量及根冠比来加强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在试验条件下,田间持水量的55%与75%水分条件对两种能源植物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的55%下,两种植物有较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植物 黄土高原 根冠比 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搭载对紫花苜蓿当代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任卫波 赵亮 +2 位作者 王蜜 陈立波 郭慧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819-15820,共2页
[目的]了解卫星搭载对紫花苜蓿当代植株生物量的影响。[方法]3个品系的苜蓿种子搭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进行飞行。返地后,对其植株茎粗、初级分枝数及单株当年生物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卫星搭载后,紫花苜蓿当代植株初级... [目的]了解卫星搭载对紫花苜蓿当代植株生物量的影响。[方法]3个品系的苜蓿种子搭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进行飞行。返地后,对其植株茎粗、初级分枝数及单株当年生物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卫星搭载后,紫花苜蓿当代植株初级分枝数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增加,茎粗无显著变化。以高于(对照平均值+3倍标准差)为标准进行筛选,获得茎粗增加变异株2株,初级分枝增加变异株5株,单株生物量增加变异株12株。[结论]获得的变异株可用于苜蓿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但其有利变异能否稳定遗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诱变 紫花苜蓿 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磷水平对柱花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轶敏 文亦芾 +5 位作者 史亮涛 金杰 陈达飞 彭健 何超 罗富成 《草业与畜牧》 2014年第1期1-4,21,共5页
通过对8个柱花草品种(系)进行4个不同磷水平处理,在收获前对柱花草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别测量其株高、主根长和单株生物量,研究土壤磷水平对柱花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旨在初步筛选耐低磷的柱花草品种(系)。结果表明:随着施磷... 通过对8个柱花草品种(系)进行4个不同磷水平处理,在收获前对柱花草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别测量其株高、主根长和单株生物量,研究土壤磷水平对柱花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旨在初步筛选耐低磷的柱花草品种(系)。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减少,各柱花草品种(系)的平均株高、主根长和单株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号品种即西卡柱花草最耐低磷,5号品种即热研5号柱花草较耐低磷,7号柱花草即GC1463品系最不耐低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品种(系) 耐低磷 株高 主根长 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保证下的浙江省森林植被生物量评估 被引量:13
8
作者 季碧勇 陶吉兴 +3 位作者 张国江 杜群 姚鸿文 徐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8-334,共7页
为准确评估浙江省森林植被生物量,以2009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手野外调查数据为数据源,以样地为评估基本单元,采用单株生物量模型法(乔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杂竹,下木和灌木),单位面积生物量模型法(草本)和单位面积生... 为准确评估浙江省森林植被生物量,以2009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手野外调查数据为数据源,以样地为评估基本单元,采用单株生物量模型法(乔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杂竹,下木和灌木),单位面积生物量模型法(草本)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法(矮化乔木林、灌木经济林),测算了样地水平的森林植被生物量。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抽样统计方法,将样地水平微观数据转换到全省宏观尺度,评估了全省总体的森林植被生物量,提供了主要评估结果的估计精度和估计区间。结果显示:2009年,浙江省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37 010.732×104t。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乔木林群落为29 096.269×104t,竹林群落3 762.964×104t,灌木林群落1 747.953×104t。在P<0.05的可靠性保证下,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估计精度为96.64%,估计区间为35 767.171×104~38 254.293×104t;乔木林群落95.58%,估计区间为27 810.214×104~30 382.324×104t;竹林群落89.13%,估计区间为3 353.930×104~4 171.998×104t;灌木林群落90.00%,估计区间为1 573.158×104~1 922.748×104t。可见,采用以上方法测算的浙江省各类森林植被生物量评估结果,均有很高的精度保证和较好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测计学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固定样地 抽样 精度保证 单株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被引量:9
9
作者 苑海静 邢文黎 +3 位作者 徐海东 汪阳东 成向荣 张春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05,共9页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生长 地上单株生物量 种源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雾山天然草地植物生长规律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丽学 程积民 +4 位作者 万惠娥 周梦华 赵凌平 李维军 石绘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168-3175,共8页
试验以云雾山优势种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大针茅(Stipa grandis)与伴生种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厚穗冰草(Agropyron dasystachys)、二裂萎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 试验以云雾山优势种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大针茅(Stipa grandis)与伴生种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厚穗冰草(Agropyron dasystachys)、二裂萎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为研究对象,对每一植物选择典型植株进行标记,重点从植物株高和地上单株生物量两个方面对其生长动态,进行一个生长周期(返青期-枯黄期)的观察测量,结果表明:(1)植物生长在株高和地上单株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之前,均基本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2)在植物整个生长过程中,地上单株生物量月变化与株高存在动态分形关系:lnB=D×lnH+lnC。(3)植物生长除受其生物学特性支配外还受外界环境因子的限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试验中,植物株高增长和地上单株生物量月变化均与降雨量累积存在着极显著的对数相关性:y=a×lnx+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株高 地上单株生物量 LOGISTIC模型 动态分形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兰阿峰 梁宗锁 王俊儒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6,共4页
为研究金银花扦插育苗技术,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金银花穗条并对穗条进行了不同激素和不同浸枝时间处理。结果表明,选用2年生4 mm粗无叶穗条最为理想;使用激素IBA效果最好;使用100 m g/L的IBA浸枝30 m in穗条成活率及单株生物量最高,切口愈... 为研究金银花扦插育苗技术,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金银花穗条并对穗条进行了不同激素和不同浸枝时间处理。结果表明,选用2年生4 mm粗无叶穗条最为理想;使用激素IBA效果最好;使用100 m g/L的IBA浸枝30 m in穗条成活率及单株生物量最高,切口愈合期最短;用75 m g/L的NAA浸枝40 m in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扦插 成活率 单株生物量 切口愈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寇江涛 师尚礼 胡桂馨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20,共7页
为了明确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I-1的受害指数、单株生物量及氮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的增加,R-1、I-1无性系各接虫处... 为了明确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I-1的受害指数、单株生物量及氮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的增加,R-1、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受害指数均升高、单株生物量均下降,在相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R-1无性系的受害指数及产量损失率均低于I-1无性系。(2)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升后趋于稳定,硝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后趋于稳定或下降。结果说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升高是R-1无性系对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而I-1无性系氮代谢失调是其感蓟马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R-1无性系的适应能力强,受害较轻,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抗性和补偿生长能力高于I-1无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牛角花齿蓟马 受害指数 单株生物量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
13
作者 张玉 秦华东 +1 位作者 江立庚 徐世宏 《中国稻米》 2013年第4期153-153,共1页
以金优25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单株根系干质量、根长、单株生物量、根半径、单株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及根系活力,但是对单株根长的影... 以金优25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单株根系干质量、根长、单株生物量、根半径、单株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及根系活力,但是对单株根长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根系 土壤特性 氮肥管理 免耕 单株生物量 摘要 根长密度 金优2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份扁蓿豆种质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潘涛涛 鱼小军 +4 位作者 肖红 柴锦隆 王艳 张建文 杨海磊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50-2663,共14页
利用不同浓度NaCl(0,100,200,300mmol·L-1)溶液处理12份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种质种子,通过砂培法研究其苗期的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供试12份扁蓿豆种质的绝对株高、单株地上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 利用不同浓度NaCl(0,100,200,300mmol·L-1)溶液处理12份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种质种子,通过砂培法研究其苗期的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供试12份扁蓿豆种质的绝对株高、单株地上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不断上升。与对照相比,景泰种质绝对株高平均降幅最大,为16.4%;镇原种质绝对株高、单株地上生物量下降较慢,分别为30.6%、35.0%;100~300mmol·L-1 NaCl处理下陇西种质叶片相对含水量降幅均最大,分别为6.2%、21.5%、30.3%;300mmol·L-1 NaCl浓度处理景泰种质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最快,达4.4倍。与对照相比,各材料根总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在300mmol·L-1 NaCl处理下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天水种质下降最快,陇西下降最慢;200和300mmol·L-1浓度处理下各材料叶绿素含量均小于低浓度处理和对照,且后者显著低于对照(P<0.05)。各扁蓿豆种质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随盐浓度的上升总体呈下降趋势,胞间CO2浓度(Ci)除陇西、临夏、宁县、土默特扁蓿豆种质随盐浓度的增加上升外,其余8份种质均先升后降。NaCl胁迫使各扁蓿豆种质光合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参试种质种子苗期耐盐性强弱依次为景泰>永昌>土默特>宁县>天水>天祝>夏河>临夏>榆中>自选8号>陇西>镇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蓿豆 苗期耐盐性 单株地上生物量 根系形态 可溶性糖含量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结球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傅世宗 《耕作与栽培》 2005年第5期25-25,50,共2页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结球甘蓝氮肥施用量田间试验,研究施氮水平对结球甘蓝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结球甘蓝叶球大小、单株生物量、收获指数等农艺性状和产量,但当施氮超过270kg/hm2,结球甘蓝的农艺性状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结球甘蓝氮肥施用量田间试验,研究施氮水平对结球甘蓝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结球甘蓝叶球大小、单株生物量、收获指数等农艺性状和产量,但当施氮超过270kg/hm2,结球甘蓝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则明显下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结球甘蓝硝酸盐含量提高。综合产量和品质,可以认为结球甘蓝的适宜施氮量为1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球甘蓝 经济产量 施氮水平 硝酸盐含量 产量和品质 随机区组设计 田间试验 农艺性状 氮肥施用量 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豆杉不同育苗方式苗木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潘标志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2,共4页
通过不同的试验设计,进行不同播种方法、播种时间及遮荫等措施对南方红豆杉苗木生长及质量的影响研究。试验表明:点播苗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分别比条播和撒播增加67%和229%,高度分别比条播和撒播增加18%和49%;而且播种育苗宜选在2月15日左... 通过不同的试验设计,进行不同播种方法、播种时间及遮荫等措施对南方红豆杉苗木生长及质量的影响研究。试验表明:点播苗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分别比条播和撒播增加67%和229%,高度分别比条播和撒播增加18%和49%;而且播种育苗宜选在2月15日左右。100%遮荫的苗高、地径和冠幅分别是75%遮荫的1 36倍、1 18倍和1 09倍,分别是50%遮荫的1 49倍、1 32倍和1 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比较研究 苗木质量 育苗方式 单株生物量 试验设计 播种方法 苗木生长 播种时间 播种育苗 遮荫 条播 撒播 点播 苗高 冠幅 地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竹林碳储量60年翻一番
17
《世界竹藤通讯》 2009年第6期36-36,共1页
据近日统计,中国竹林面积从130万hm^2增长到2009年的600余万hm^2,竹林碳储量从2.86亿t提高到6.05亿t.60年来翻了一番多。近两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竹林碳汇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科学工作者在不同区域的研究证明,每667m^2毛... 据近日统计,中国竹林面积从130万hm^2增长到2009年的600余万hm^2,竹林碳储量从2.86亿t提高到6.05亿t.60年来翻了一番多。近两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竹林碳汇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科学工作者在不同区域的研究证明,每667m^2毛竹林年净碳汇3.5t.是杉木林的1.2~14倍;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了我国竹林的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碳密度,计算出了我国竹林碳储量及其变化数据。研究表明,最近15年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面积 碳储量 中国 土壤有机质含量 单株生物量 统计分析 科学工作者 学术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