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单探测器复合轴控制技术 被引量:5
1
作者 宋延嵩 佟首峰 +1 位作者 董岩 赵馨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28,共7页
为了解决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单探测器复合轴结构的粗精解耦难题,通过分析二维关联控制矩阵,得出粗精跟踪解耦的必要条件,提出了一种单探测器复合轴结构的工作方式.在跟踪过程中,相机直接配合子轴执行器完成精跟踪工作,而主轴的跟踪信息... 为了解决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单探测器复合轴结构的粗精解耦难题,通过分析二维关联控制矩阵,得出粗精跟踪解耦的必要条件,提出了一种单探测器复合轴结构的工作方式.在跟踪过程中,相机直接配合子轴执行器完成精跟踪工作,而主轴的跟踪信息由子轴的角度偏转器来提供,同时所有的图像处理算法、位置检测算法、以及粗精伺服控制算法都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中实现,完成了系统的轻小型化设计.实验搭建了测试系统,并对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硬件和系统跟踪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单探测器复合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跟踪准确度优于3μrad,为工程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探测器 复合轴控制 粗精解耦 控制矩阵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高准确度 轻小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激光通信单探测器复合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敏 佟首峰 滕云杰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83-986,共4页
空间激光通信终端伺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的跟踪机构,在扰动条件下,通信系统对跟踪系统的稳定性及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光通信伺服系统的复合跟踪技术,详细论述了单探测器复合跟踪方式的选择以及激光通信伺服系统的控... 空间激光通信终端伺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的跟踪机构,在扰动条件下,通信系统对跟踪系统的稳定性及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光通信伺服系统的复合跟踪技术,详细论述了单探测器复合跟踪方式的选择以及激光通信伺服系统的控制流程。最后,在振动平台上进行了粗精复合的激光跟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通信终端系统跟踪最大振动加速度为0.22°/s 2的振动平台时,跟踪目标平稳性较好,单独采用粗跟踪时误差为60μrad,采用粗精复合跟踪时位置误差可以达到2μrad。实验结果表明,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单探测器复合跟踪技术的设计满足了系统跟踪精度的要求,为激光通信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通信 伺服控制 单探测器 复合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时段实时观测脉冲星的单探测器导航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博 张睿 +1 位作者 孙晖 徐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3-1188,共6页
传统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需要同时观测3~4颗脉冲星,有效载荷的质量和功耗极大.针对航天器环地飞行中受地球遮挡、探测器可探测范围等因素影响,导致脉冲星并非所有时刻均可见的现象,提出了单探测器分时段实时观测脉冲星的导航方法.根... 传统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需要同时观测3~4颗脉冲星,有效载荷的质量和功耗极大.针对航天器环地飞行中受地球遮挡、探测器可探测范围等因素影响,导致脉冲星并非所有时刻均可见的现象,提出了单探测器分时段实时观测脉冲星的导航方法.根据航天器的实际飞行情况,系统分析探测器在不同探测范围下对脉冲星实时的可见性状况,从每时段的可见星中选取单星进行导航.仿真表明,该方法可大大提高单探测器的导航性能,导航位置误差达到337m,同时有效地减小了导航系统的重量,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自主导航 可见性 单探测器 可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算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奕迪 唐歌实 +1 位作者 郑伟 李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2-918,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单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算法.该算法利用单个X射线探测器在不同时刻的观测数据来构建观测模型,因此航天器不必搭载多个X射线探测器,大幅降低了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系统的质量和功耗.针对不同的观测方案,利用线性化... 提出一种基于单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算法.该算法利用单个X射线探测器在不同时刻的观测数据来构建观测模型,因此航天器不必搭载多个X射线探测器,大幅降低了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系统的质量和功耗.针对不同的观测方案,利用线性化可观性分析方法对导航系统进行了可观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航天器应当分时段观测不同的脉冲星来提高导航性能.最后,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算例.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能获得与传统算法相近的导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脉冲星导航 单探测器 深空探测 可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探测器偏振相干层析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晓冬 汪毅 +2 位作者 李海峰 李乔 郁道银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46-1753,共8页
研究了生物组织的双折射率、质地密度及层次结构等不同特性对单探测器偏振相干层析(PS-OCT)信号傅里叶频谱的影响。探讨了单探测器PS-OCT的成像理论,建立了多层组织模型。以该模型为样品模拟了它的单探测器偏振OCT信号,并分析了不同模... 研究了生物组织的双折射率、质地密度及层次结构等不同特性对单探测器偏振相干层析(PS-OCT)信号傅里叶频谱的影响。探讨了单探测器PS-OCT的成像理论,建立了多层组织模型。以该模型为样品模拟了它的单探测器偏振OCT信号,并分析了不同模型参数对信号傅立叶频谱的影响。以牛软骨、新鲜及干牛腱为样品,利用单探测器PS-OCT系统对它们进行A型扫描,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获得的傅里叶频谱显示,随着样品双折射率、背散射率、结构层次等特性的改变,频谱中的谱峰形状及所对应的频率也发生变化,结果证实了单探测器PS-OCT系统检测多种生物组织特性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光学相干层析术 单探测器 傅里叶变换 组织结构 双折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探测器型复合轴系统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松涛 和丽清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7-462,共6页
针对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设计中存在的控制回路耦合问题,脱靶量解算问题和实时稳定补偿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推导。首先,给出了系统设计中控制回路耦合的解耦控制方案;其次,推导了探测器获得的脱靶量和快速反射镜(Fast Steering Mirror,... 针对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设计中存在的控制回路耦合问题,脱靶量解算问题和实时稳定补偿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推导。首先,给出了系统设计中控制回路耦合的解耦控制方案;其次,推导了探测器获得的脱靶量和快速反射镜(Fast Steering Mirror,FSM)补偿角度之间精确的数学表达式;最后,提出了一种通过实时解算稳定误差,并利用高带宽和高精度的FSM对误差进行高精度补偿的方法。这些方案和表达式可有效地解决设计中的原理性问题和误差解算问题,进而提高系统精度,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轴 快速反射镜 组合稳定控制 单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卡尔曼算法的单探测器解耦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董全睿 王伟国 +3 位作者 陈飞 陈涛 张振东 刘廷霞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5-342,共8页
为了提高激光通信跟瞄系统的跟踪性能,增强系统的抗扰动能力,提出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单探测器复合轴控制方法。首先,对单探测器复合轴系统原理进行分析,通过误差传递函数验证了解耦算法的可行性;其次,为了改善脱靶量迟滞的影响,同时降低... 为了提高激光通信跟瞄系统的跟踪性能,增强系统的抗扰动能力,提出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单探测器复合轴控制方法。首先,对单探测器复合轴系统原理进行分析,通过误差传递函数验证了解耦算法的可行性;其次,为了改善脱靶量迟滞的影响,同时降低探测器实时处理的要求,提出一种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最后,根据探测器坐标系与快速反射镜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变换关系,计算出粗精系统的解耦矩阵,并搭建一套桌面实验系统进行原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单探测器复合轴在0.1 Hz低频扰动条件下,精跟踪系统的相对位移不会超出反射镜偏转角度的临界值,跟踪误差由2.54μrad下降到0.86μrad。解耦控制能够提高系统跟踪精度并增强抗扰动能力。对于以后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通信跟瞄系统 单探测器 卡尔曼滤波 解耦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探测器复合轴伺服系统解耦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世森 佟首峰 宋延嵩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89,共9页
本文分析了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探测器大视场与高帧频之间的矛盾以及主轴与子轴单元控制输入耦合的问题。采用智能相机控制技术,在线调整CCD探测器的工作参数,实现了探测器在捕获/粗跟踪阶段大视场与精跟踪阶段高探测帧频状态之间的切换;... 本文分析了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探测器大视场与高帧频之间的矛盾以及主轴与子轴单元控制输入耦合的问题。采用智能相机控制技术,在线调整CCD探测器的工作参数,实现了探测器在捕获/粗跟踪阶段大视场与精跟踪阶段高探测帧频状态之间的切换;将PZT位置输出与脱靶量进行位置信息的合成并将该信息作为主轴控制输入以保证子轴正常工作。并对系统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提出根据跟踪精度作为判断系统是否解耦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消除了系统的耦合,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智能相机 单探测器 复合轴 伺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探测器的低轨航天器X射线脉冲星导航算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尹海亮 詹亚锋 +1 位作者 梁昊 裴玉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43-47,共5页
近年来脉冲星自主导航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在低轨道(LEO)航天器开展验证。为了适应低轨航天器载荷轻量化、小型化的需求,研究了基于单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并针对单脉冲星导航和轮流观测多脉冲星导航两种方案,分别... 近年来脉冲星自主导航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在低轨道(LEO)航天器开展验证。为了适应低轨航天器载荷轻量化、小型化的需求,研究了基于单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并针对单脉冲星导航和轮流观测多脉冲星导航两种方案,分别进行了算法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仅观测单脉冲星无法实现长期自主导航,但能够将轨道预报误差降低25.9%,提高短期自主导航精度。而单探测器轮流观测多脉冲星可实现长期自主导航,其导航误差达到514 m,与多探测器同时观测多脉冲星传统算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导航 X射线脉冲星 单探测器 低轨道 扩展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GaAs/InP高速正弦门控单光子探测器后脉冲抑制方案
10
作者 曹扬 苏扬 +9 位作者 蒋连军 刘酩 郭舒扬 张文哲 方余强 高松 陈尊耀 陈治通 于林 唐世彪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具有信息论安全的水平,单光子探测器是QKD系统的重要组成,其后脉冲对QKD系统的安全成码率和安全成码距离均有重要影响。文中根据InGaAs/InP高速正弦门控探测器的后脉冲概率随时间呈现指数... 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具有信息论安全的水平,单光子探测器是QKD系统的重要组成,其后脉冲对QKD系统的安全成码率和安全成码距离均有重要影响。文中根据InGaAs/InP高速正弦门控探测器的后脉冲概率随时间呈现指数递减分布的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测量的后脉冲抑制方案,采用“Start-Stop型”时间间隔测量方式对探测脉冲进行测量,通过对探测事件进行时间标记并舍弃一段时长内探测脉冲的方法降低了后脉冲概率。实际验证了某型号单光子探测器的后脉冲概率随舍弃时长的关系,在500 ns舍弃时长条件下,后脉冲概率2.46%,增加舍弃时长至5μs可降低后脉冲至2%以下。同时,分析了100 ns舍弃时长条件下的典型探测脉冲计数分布,指出了主要后脉冲分布区域以及未过甄别阈值的雪崩脉冲引起的后脉冲机理。进一步地,指出基于时间测量方式区分探测脉冲的到达时间不仅可用于降低单光子探测的后脉冲概率,还可以根据探测脉冲的到达时间识别雪崩过渡区攻击事件、门外攻击事件,从而丢弃被攻击区域的探测脉冲来提升QKD系统抗量子黑客攻击的能力,可支撑高速正弦门控单光子探测器应用于实用化的QKD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密钥分发 正弦门控光子探测器 后脉冲概率 时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像素探测器的高灵敏度近红外成像系统 被引量:6
11
作者 霍娟 李明飞 +3 位作者 杨然 赵连洁 张安宁 莫小范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05期1-5,共5页
昼夜光电成像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实用阶段,在军事、航天、天文等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解决极弱光环境下难以成像的问题,在分析了微光像增强器和近红外固体成像技术之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成像系统,利用空间... 昼夜光电成像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实用阶段,在军事、航天、天文等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解决极弱光环境下难以成像的问题,在分析了微光像增强器和近红外固体成像技术之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成像系统,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和单像素探测器对目标信息进行调制和探测,之后利用关联算法即可恢复出探测目标的图像,基于此成像系统实现了17 km外的成像实验。该成像系统有望实现高灵敏度成像,对突破无月夜晚等极弱光环境下的光电成像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成像 高灵敏度 像素探测器 空间光调制器 关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单片式探测器实现辐射通量定标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磊 章骏平 郑小兵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62,共4页
在基于双单色仪的辐射通量定标中,为了克服陷阱探测器视场小、孔径小的缺点,提出了采用单片式探测器替代陷阱探测器进行辐射通量定标的方法。采用只与光路垂直的一片硅探测器,使其光敏面与孔径光阑几乎重合,以增大探测器的孔径角。同时... 在基于双单色仪的辐射通量定标中,为了克服陷阱探测器视场小、孔径小的缺点,提出了采用单片式探测器替代陷阱探测器进行辐射通量定标的方法。采用只与光路垂直的一片硅探测器,使其光敏面与孔径光阑几乎重合,以增大探测器的孔径角。同时为了保证测量精度,采用偏置电流极低的运算放大器OPA128,并且增大了反馈电阻,以增强对弱信号的响应。采用单片式探测器对400-10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辐射通量定标,系统不确定度包括:探测器响应拟合不确定度7‰,从陷阱探测器到单片探测器的传递不确定度3.14‰,光源波动小于1‰,系统重复性的不确定度3‰,最终合成不确定度为8.3‰,测量结果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通量定标 陷阱探测器 片式探测器 色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探测器研究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霍晓培 杨德振 +2 位作者 喻松林 李丰君 蔡佳一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1,共9页
单光子探测器的研制是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单光子探测器突破了传统探测器只针对振幅进行采样的局限,同时对光波或者光子的偏振、波矢、位相等特性进行探测,具有可保持测量信号完整性、理论量子效率高、工作电压... 单光子探测器的研制是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单光子探测器突破了传统探测器只针对振幅进行采样的局限,同时对光波或者光子的偏振、波矢、位相等特性进行探测,具有可保持测量信号完整性、理论量子效率高、工作电压低、探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同时具有室温单光子探测的潜力。为了深入了解单光子探测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机理,总结对比了光电倍增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等传统单光子探测器以及基于新型二维材料的雪崩光电二极管、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等新型单光子光电探测器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此外还介绍了单光子探测器在量子通信、激光测距和成像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探测 光子测距 量子通信 雪崩光电二极管 超导光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器的单脉冲光子数检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剑 黄典 +2 位作者 贺青 王轶文 韦联福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3,共6页
为了对未知脉冲所含的光子数进行标定,针对不同光子数的光脉冲在超导环境下,微波动态电感探测器(MKID)作用时,测量系统输出的信号差异性,采用平均区间取值法和迭代法分别进行标定,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MKID能够在低温... 为了对未知脉冲所含的光子数进行标定,针对不同光子数的光脉冲在超导环境下,微波动态电感探测器(MKID)作用时,测量系统输出的信号差异性,采用平均区间取值法和迭代法分别进行标定,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MKID能够在低温测量系统中对未知1550nm单脉冲光的光子数进行识别;经过数据处理后得到平均光子数分别为1.98和1.81;其中平均区间取值法标定光子数过程较为简单,迭代法有待继续探索。这一结果对单脉冲光子数检测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光学 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器 微波动态电感光子探测器 光子数标定 超导低温测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导探测器的白天卫星激光测距试验与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祝莲 翟东升 +6 位作者 张海涛 皮晓宇 伏红林 李荣旺 李鹏飞 张蜡宝 李语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9-124,共6页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是一种新型的单光子探测器,灵敏度高、暗计数低且可工作于恒流模式,对1064 nm波长激光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将该探测器应用于夜间卫星和空间碎片激光测距试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为了使超导探测器的优点在空...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是一种新型的单光子探测器,灵敏度高、暗计数低且可工作于恒流模式,对1064 nm波长激光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将该探测器应用于夜间卫星和空间碎片激光测距试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为了使超导探测器的优点在空间目标激光测距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卫星白天激光测距观测试验以及对白天天空背景光实际响应输出测量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超导探测器应用于白天激光测距的可行性。在日落前测到了约20000 km距离的导航卫星glonass134以及低轨卫星hy2a;实际白天天空背景光测量时,单光子超导探测器最高计数输出可达到约2 MHz。结果表明,使用超导单光子探测器作为回波探测器可实现高性能和高效率的白天激光测距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与计量 激光测距 超导探测器 白天激光测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探测技术 被引量:28
16
作者 吴青林 刘云 +3 位作者 陈巍 韩正甫 王克逸 郭光灿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近年来,以量子密钥分配为代表的各种量子信息技术应用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些应用对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以光电倍增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为代表的传统单光子探测器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超导单光子探... 近年来,以量子密钥分配为代表的各种量子信息技术应用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些应用对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以光电倍增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为代表的传统单光子探测器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超导单光子探测器为代表的新型低温单光子探测器件,其性能比现有商用单光子探测器有了本质性的提升。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各种类型的单光子探测器,并指出各自在量子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探测 光电倍增管 雪崩光电二极管 超导光子探测器 量子点光子探测器 可见光子计数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单光子探测技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忠祥 韩正甫 +1 位作者 刘云 郭光灿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单光子探测是弱光测量技术的核心,在量子信息、物理、生物、化学和天文学领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以光电倍增管或雪崩二极管为基础的单光子探测器的低灵敏度和高暗计数限制了信噪比的提高,低计数率限制了测量速度和动态范围。本文综... 单光子探测是弱光测量技术的核心,在量子信息、物理、生物、化学和天文学领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以光电倍增管或雪崩二极管为基础的单光子探测器的低灵敏度和高暗计数限制了信噪比的提高,低计数率限制了测量速度和动态范围。本文综述了以超导材料作为光敏感器件的单光子探测技术,其量子效率、暗计数率和计数率远高于传统的单光子探测器,它们的出现势必给单光子测量相关学科带来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探测 转换边界传感器(TES) 超导光子探测器(SS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星光组合导航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博 胡声曼 +1 位作者 孙晖 徐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7-1115,共9页
传统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需要同时观测3~4颗脉冲星,有效载荷的质量和功耗极大。因此,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技术是实现航天器利用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关键举措。针对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的可观测性弱和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 传统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需要同时观测3~4颗脉冲星,有效载荷的质量和功耗极大。因此,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技术是实现航天器利用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关键举措。针对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的可观测性弱和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与星光集中式组合滤波的高精度导航方法,即在X射线脉冲星的长周期内增加与星光同时刻观测的虚拟观测值,以实现高精度的集中式组合滤波算法。同时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预测虚拟观测值方法,并与利用动力学递推的方法进行比较,精度可以达到10-7量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大大提高单探测器的导航的可靠性,补偿由于探测器误差造成的导航误差,导航位置误差为259.79 m,同时有效地减小了导航系统的重量,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单探测器 组合导航 神经网络 虚拟观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of high-speed MUTC-PD with electric field regulation layer
19
作者 XU Jian-bo LIU Kai +4 位作者 DONG Xiao-wen DUAN Xiao-feng HUANG Yong-qing WANG Qi REN Xiao-min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0,共8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odified uni-traveling-carrier photodiode(MUTC-PD)featuring an electric field regulation layer:a p-type doped thin layer inserted behind the PD’s n-doped cliff layer.This electric field 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odified uni-traveling-carrier photodiode(MUTC-PD)featuring an electric field regulation layer:a p-type doped thin layer inserted behind the PD’s n-doped cliff layer.This electric field regulation layer enhances the PD’s performance by not only reducing and smoothing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in the collector layer,allowing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to transit at peak drift velocity,but also improving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in the depleted absorber layer and optimizing the photo-generated carriers’saturated transit performance.Additionally,th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ak drift velocity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in the device’s collection layer can be used to optimize its parasitic characteristics.The electron’s peak drift velocity compensates for the lost transit time.Thus improving the 3 dB bandwidth of the PD’s photo response.Finally obtains a MUTC-PD with a 3 dB bandwidth of 68 GHz at a responsivity of 0.502 A/W,making it suitable for 100 Gbit/s optical receiv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k electron drift velocity transit performance MUTC-PD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optical interconn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制冷机的自由空间耦合条带单光子探测系统(特邀)
20
作者 琚志平 覃俭 +10 位作者 马若岩 蒋燕阳 王敏杰 叶大鹏 徐光照 邢俊杰 肖游 李浩 史经浩 尤立星 吕超林 《光通信研究》 2025年第3期19-24,共6页
【目的】文章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Gifford-McMahon(GM)制冷机的自由空间耦合超导条带单光子探测(SNSPD)系统,以解决传统光纤耦合方式系统在近/中红外波段和偏振敏感等应用中的局限性,进一步拓展SNSPD的应用场景。【方法】文章重点解... 【目的】文章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Gifford-McMahon(GM)制冷机的自由空间耦合超导条带单光子探测(SNSPD)系统,以解决传统光纤耦合方式系统在近/中红外波段和偏振敏感等应用中的局限性,进一步拓展SNSPD的应用场景。【方法】文章重点解决了低振动恒温腔设计、高温区SNSPD器件制备和跨温区滤波光路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其中,低振动恒温器结合气体交换腔和波纹管软连接技术,有效抑制了制冷机的振动传导;SNSPD芯片通过调整优化无序氮化钛铌(NbTiN)薄膜的生长参数,实现了4.2 K温区的高探测效率;跨温区滤波光路采用多种商用滤波片组合和封装盒氧化发黑处理等手段成功抑制了环境杂散光和黑体辐射。【结果】低振动制冷机的最低温可达3.45 K,并可长期稳定在3.75 K,竖直方向的振动幅度峰峰值小于4μm,光学对准效率接近90%;系统探测效率(SDE)在最低温时可达50%,系统暗计数率(DCR)为70 cps。【结论】文章所提系统解决了传统光纤耦合方式系统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技术瓶颈,其具备优异的波长普适性、灵活的信号光耦合调谐能力以及出色的偏振保持特性。未来通过优化系统工作温度、器件制备工艺和定制滤波片加工,有望实现更高的SDE和更低的D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空间耦合 超导条带光子探测器 低振动 Gifford-McMahon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