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橄榄单拷贝核基因遗传标记开发及应用
1
作者 谷秋微 雍巧宁 +6 位作者 王贵德 程葆昶 吕龙强 吕成华 邓煜 张建国 王兆山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具有固定差异的单拷贝核基因遗传标记,在油橄榄育种过程中对每个个体的每条染色体进行尖叶木樨榄遗传成分追踪,为油橄榄育种提供可靠的遗传背景信息和理论基础,也为辅助林木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利...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具有固定差异的单拷贝核基因遗传标记,在油橄榄育种过程中对每个个体的每条染色体进行尖叶木樨榄遗传成分追踪,为油橄榄育种提供可靠的遗传背景信息和理论基础,也为辅助林木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利用46个含固定差异的单拷贝核基因标记(single-copy nuclear markers)对3个居群(YGL、JYM、BC1)共117个个体进行扩增与测序并计算相应的遗传多样性,计算YGL、JYM两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最后对BC1居群的异交参数及遗传成分进行估算。[结果]比对后46个遗传标记长度在604~992 bp之间。YG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JYM居群,BC1居群的遗传多样性(π=0.0074,θ_(w)=0.0050)约为YGL居群的2倍。YGL、JYM两个居群间的F_(st)为0.7916,N_(m)为0.0745。Structure结构分析表明YGL与JYM两个居群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BC1居群的异交率(t_(m))为100%,JYM、YGL的遗传成分占比分别为25.97%、74.03%。[结论]开发的46个含有固定差异的单拷贝遗传标记稳定可靠,能够明确追踪每条染色体的JYM遗传成分,并且可以粗略估计每个BC1个体中JYM的遗传成分占比。青藏高原隆起使得特提斯海消失,北半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之后YGL和JYM两个居群经历了长期的地理隔离,造成两亚种之间遗传分化越来越高。经过人工杂交、回交,成功将JYM遗传成分引入育种群体,为以后油橄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尖叶木樨榄 单拷贝核基因标记 遗传成分追踪 异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差不嘎蒿谱系地理与遗传结构研究
2
作者 刘梦瑶 王铁娟 +1 位作者 秀芳 唐思如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4-3042,共9页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到38和4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 d)分别为0.9474和0.9158,各种群均在0.8以上,反映出差不嘎蒿有着高的遗传多样性。2个基因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差不嘎蒿96.524%和96.985%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种群间和2个沙地间分化很小;种群遗传分化系数N st均大于G st,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差不嘎蒿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性检验显示,2个核基因的Tajima’s D值均不显著,而Fu’s Fs值显著(P<0.05),结合歧点分布分析,该种在中性模式下经历有限的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的新巴尔虎左旗(DQ)和海拉尔(HLR)种群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研究我国欧洲山杨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淑辉 王兆山 +2 位作者 保尔江·阿布都哈米提 邢世岩 张建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对分布于我国新疆地区欧洲山杨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进行研究。[方法]对4个欧洲山杨自然居群共72个个体的6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sing-copy nuclear markers)进行扩增与测序,并计算相应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参数。[结果... [目的]对分布于我国新疆地区欧洲山杨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进行研究。[方法]对4个欧洲山杨自然居群共72个个体的6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sing-copy nuclear markers)进行扩增与测序,并计算相应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参数。[结果]表明:比对后6个基因的长度在459 bp到747 bp之间,平均多态核苷酸位点个数为14,遗传多样性指数π和θw分别达到了0.004 8和0.004 4,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73,以上结果表明欧洲山杨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Tajima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著,表明所用6个单拷贝核基因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AMOVA分析表明89.7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0,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为3.235。[结论]高度异交,高碱基突变率及超长距离的基因流机制能够很好的解释我国新疆地区欧洲山杨表现出的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较低水平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欧洲山杨 单拷贝核基因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PAL研究贵州金花茶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爽 刘上丽 +1 位作者 裴思玉 唐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35,共8页
贵州金花茶是一濒危物种,分布在广西北部与贵州南部交界的石灰岩山的常绿阔叶林内。本文对贵州金花茶12个居群共120个个体的单拷贝核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进行扩增与测序,利用相关软件计算相应的遗传多... 贵州金花茶是一濒危物种,分布在广西北部与贵州南部交界的石灰岩山的常绿阔叶林内。本文对贵州金花茶12个居群共120个个体的单拷贝核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进行扩增与测序,利用相关软件计算相应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表明:1)序列总长为660 bp,包括7个多态位点,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总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分别为0.00131和0.631。2)AMOVA分析结果显示91.4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8.5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08531。3)Mantel test结果显示,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鉴于贵州金花茶具有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中等水平的居群间遗传分化,建议在加强其自然居群保护的同时,从多个栽培居群取样进行迁地保护,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其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金花茶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和单拷贝核基因的蔷薇属植物系统发生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晨阳 于超 +3 位作者 马玉杰 罗乐 潘会堂 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5-96,共12页
【目的】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产野生蔷薇属植物的遗传背景,为其品种演化、系统分类提供分子学依据,也为种间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从而为进一步开发我国丰富的野生蔷薇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50份蔷薇属植物样本... 【目的】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产野生蔷薇属植物的遗传背景,为其品种演化、系统分类提供分子学依据,也为种间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从而为进一步开发我国丰富的野生蔷薇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50份蔷薇属植物样本、42个种或品种为研究对象,运用SSR标记及单拷贝核基因GAPDH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MAC-PR理论预测不同倍性蔷薇属植物的SSR基因型。【结果】在29个SSR位点上共计检测出382个等位基因变异,多态性信息含量介于0. 413 9至0. 934 0之间,平均值为0. 798 9。计算Bruvo遗传距离并构建了邻接树,解决了SSR标记在不同倍性样本之间应用困难的问题。同时基于GAPDH基因序列片段构建了50个样本的贝叶斯树。基于SSR标记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50个样本聚成了6个分类群,月季组、桂味组样本聚类效果较好,而其他种类与现有分类系统差异较大。通过测序及克隆成功获得了所有样本的GAPDH基因序列片段,其中,比对后的序列长度为841 bp,变异位点数164个;基于GAPDH基因的聚类结果与现有的分类系统也有较大的差异。【结论】蔷薇属植物基于遗传关系的分类体系与现有的植物学分类系统有较大的差别。月季组、合柱组间遗传关系十分紧密;芹叶组、桂味组没有形成单系类群,这两组间可能存在着基因交流事件;小叶组中两个种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属 SSR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褐沙蒿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唐思如 王铁娟 +2 位作者 秀芳 刘梦瑶 张慧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6-963,共8页
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是我国浑善达克沙地重要的固沙植物。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开发获得的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c9065和c7847对褐沙蒿8个自然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与谱系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9065和c7847总长度分别为... 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是我国浑善达克沙地重要的固沙植物。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开发获得的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c9065和c7847对褐沙蒿8个自然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与谱系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9065和c7847总长度分别为485、457 bp,具有14、19个变异位点,分别获得48、40种单倍型;褐沙蒿单倍型多样性H_(d)分别为0.8716和0.9348,各种群均在0.8以上;总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0082和0.0059,各种群均在0.005以上,表明不论是种还是种群均有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9065和c7847,褐沙蒿分别有99.398%和98.90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_(m)分别为6.810和7.270,远远大于1,说明褐沙蒿种群间基因交流十分广泛。c9065的分析结果N_(st)<G_(st),c7847虽然N_(st)>G_(st),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褐沙蒿种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性检验显示,2个核基因的Tajima’s D值均不显著(P>0.05),而Fu’s F_(s)值显著(P<0.05),结合歧点分布分析,反映出褐沙蒿在中性模式下经历有限的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沙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驴奶的含量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之莹 李婷婷 +2 位作者 于文杰 乔璐 陈爱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61-265,共5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内参基因的标准化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能够定量检测混合掺假的灭菌乳中驴奶的含量。使用单拷贝核基因代替多拷贝线粒体基因,基于Ct值(驴特异性引物/内参引物)与驴奶含量的线性关系,对含量为5%~1...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内参基因的标准化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能够定量检测混合掺假的灭菌乳中驴奶的含量。使用单拷贝核基因代替多拷贝线粒体基因,基于Ct值(驴特异性引物/内参引物)与驴奶含量的线性关系,对含量为5%~100%的驴奶建立了标准曲线。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R^2=0.9650)和较高的准确度,对含有20%、50%和80%驴奶的模拟掺假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平均回收率为109.16%,平均CV值为4.68%。因此,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驴奶进行定量,从而确定驴奶是否掺假以及掺假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定量检测 驴奶掺假 单拷贝核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沙蒿的遗传结构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8
作者 秀芳 王铁娟 +1 位作者 唐思如 刘梦瑶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物的迁移、演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个核基因c7847和c9065分别检测到46个和42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440和0.8984,各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则分别在0.9192~0.9705和0.8578~0.9385,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黑沙蒿99%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分化很小。单倍型分布未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N_(st)>G_(st),P>0.05)。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黑沙蒿经历过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东部、南部、西部的种群扩张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规模数据的白蚁系统发育关系
9
作者 宋南 王淼淼 +3 位作者 刘小龙 林兴雨 席玉强 尹新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26-1637,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白蚁转录组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low-coverage whole-genome sequencing)数据重建白蚁领科(Termitoidae)昆虫内高阶元类群(科和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研究白蚁系统进化提供系统基因组学分析思路。【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白蚁转录组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low-coverage whole-genome sequencing)数据重建白蚁领科(Termitoidae)昆虫内高阶元类群(科和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研究白蚁系统进化提供系统基因组学分析思路。【方法】通过下载数据库中67种白蚁及8种近缘蜚蠊目(Blattodea)昆虫的转录组(70个)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5个)测序数据,利用BUSCO对这些序列数据进行评估以及单拷贝核基因的筛选。使用软件MAFFT分别对获得的单拷贝核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通过trimAl对比对结果进行修剪。使用Phykit生成不同完整性(分别包含50%和25%的缺失数据)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数据超级矩阵,据此研究缺失数据对系统发育重建的影响。使用IQ-TREE构建各个矩阵的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树。利用ASTRAL总结氨基酸数据集faa_all包含的每个标记构建的ML树,得到物种树。使用IQ-TREE中的FcLM分析检测不同树的拓扑结构,进而获得不同数据集对可能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支持度。【结果】从白蚁现有的转录组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中获得1325个单拷贝核基因,基于这些单拷贝核基因构建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数据的基因组规模的超级矩阵,核苷酸序列数据集包含了144294~1839525个位点,氨基酸数据集包含了48098~613175个位点。不同类型的数据矩阵产生了相似的白蚁领科系统发育关系,3个核苷酸数据矩阵产生了相同的科间系统发育关系。对于氨基酸数据,3个串联基因数据集中的2个产生了与核苷酸序列数据集基本相同的科间系统发育关系。支持白蚁领科为单系群,澳白蚁科(Mastotermitidae)是所有其他白蚁科的姐妹群。在大多数分析中,古白蚁科(Archotermopsidae)与胃白蚁科(Stolotermitidae)互为姐妹群关系,两者共同组成白蚁领科中的第2个分支。木白蚁科(Kalotermitidae)也是白蚁中相对古老的一支,其系统发育位置在古白蚁科与胃白蚁科之后。木白蚁科与新等翅类(Neoisoptera)构成了姐妹群关系。所有分析都强烈支持新等翅类的单系性。在新等翅类中,杆白蚁科(Stylotermitidae)是其余白蚁的姐妹群;齿白蚁科(Serritermitidae)是新等翅类中相对原始的一支。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是一个非单系群。白蚁科(Termitidae)是一个单系群,6个串联基因数据集中的4个以及物种树支持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是白蚁科内所有其他亚科的姐妹群。多数分析支持尖白蚁亚科(Apicotermitinae)是白蚁科中的第2个分支。串联基因数据矩阵支持白蚁亚科(Termitinae)为非单系,但是物种树恢复白蚁亚科为单系群。【结论】本研究显示了转录组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在重建白蚁领科系统发育关系中的实用性,构建了与以前研究基本一致的系统发育关系。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扩充数据取样,包括标本和分子标记,来阐明这一昆虫类群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转录组 基因 单拷贝核基因 系统发育 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杨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淑辉 王兆山 +1 位作者 胡晓艳 张建国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51,共7页
利用6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对中国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14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山杨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各居群间基因流(Nm)为0.66;居群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百分比(71.82%)大... 利用6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对中国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14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山杨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各居群间基因流(Nm)为0.66;居群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百分比(71.82%)大于居群间(28.18%)。Mantel test检验结果显示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没有相关性。失配分布检测显示中国山杨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扩张。复杂的种群历史动态、高度异交和较高的碱基突变速率是中国山杨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原因;而较强的花粉和种子扩散能力及中国山杨的连续分布可能是其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杨 单拷贝核基因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蔷薇的种下分类系统和表型变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旻 李慧敏 +4 位作者 杨维 杨锦红 陈敏 李进昆 蹇洪英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12-119,共8页
为明确川滇蔷薇种内的表型变异程度以及基于形态的种下分类系统是否真实反映了其遗传变异,用2个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 GS)和43个形态特征对川滇蔷薇(来自横断山地区的38个居群及来自安徽的1个居群)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同时研究其表型... 为明确川滇蔷薇种内的表型变异程度以及基于形态的种下分类系统是否真实反映了其遗传变异,用2个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 GS)和43个形态特征对川滇蔷薇(来自横断山地区的38个居群及来自安徽的1个居群)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同时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和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蔷薇是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安徽没有川滇蔷薇分布。分子和形态聚类中川滇蔷薇的居群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地理距离或4个变种的种下分类系统进行聚类,说明川滇蔷薇的变种不是独立的演化单元,而是对横断山地区复杂多变的生境条件的表型可塑性反应。27个直接数量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36%,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蔷薇 种下分类 表型变异 单拷贝核基因 形态特征 亲缘关系 地理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酸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晓艳 杜淑辉 +1 位作者 王兆山 韩有志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144,共8页
[目的]山西省是我国酸枣集中分布区之一,开展山西省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为酸枣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酸枣中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对山西省14个酸枣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居群动态... [目的]山西省是我国酸枣集中分布区之一,开展山西省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为酸枣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酸枣中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对山西省14个酸枣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居群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筛选得到6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用于开展山西省酸枣种质资源相关研究。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的长度为199~846 bp,分离位点数目和单倍型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37和0.857,表明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多样性较高。中性检验表明:所有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山西省酸枣表现出产高的遗传多样性(π=0.00720,θw=0.00925),这与高度异交及居群历史动态有关。失配分布分析表明:山西省酸枣在进化历史上经历过居群持续扩张,这与黄土高原地区受第四纪冰期循环影响小有关。STRUCTURE分析表明:山西酸枣居群没有形成明显的遗传结构。AMOVA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Fst=0.145),居群内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85.48%)。Mantel test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r=0.1775,P=0.216.)。[结论]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可以应用于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学研究。山西省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单拷贝核基因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居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野生刺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诗琪 潘凤 赵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65-2077,共13页
为了探究西南地区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演化,该研究基于2段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GS)和3段叶绿体基因(atp F-trn H、trn L-trn F和trn G-trn S)的拼接序列,对刺梨27个野生居群共32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和测序,... 为了探究西南地区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演化,该研究基于2段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GS)和3段叶绿体基因(atp F-trn H、trn L-trn F和trn G-trn S)的拼接序列,对刺梨27个野生居群共32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用相关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单拷贝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水平上刺梨均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scnDNA:H d=0.4692,π=0.00049;cpDNA:H d=0.6534,π=0.00065),并且不同居群间存在较大差异。(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均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表明居群内的变异是野生刺梨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pDNA:F_(ST)=0.33647,G_(ST)=0.273,N_(ST)=0.308;scnDNA:F_(ST)=0.09487,N_(ST)=0.076,G_(ST)=0.056),刺梨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P>0.05)。(3)中性检验Tajima’s D值均为不显著负值,符合中性进化模型。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结合失配分析曲线,推测刺梨种群在小范围内经历过扩张,但总体上维持稳定状态。(4)根据单倍型多样性得出,毕节地区的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并且拥有丰富的单倍型,推测可能为冰期避难所,因此应对其实施就地保护,对于拥有特殊性状和特有单倍型的居群也应采取优先保护措施。该文为野生刺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单拷贝核基因 叶绿体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