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铁路钢桁梁斜拉桥单悬臂施工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何旭辉
刘立亚
邹云峰
杨贤康
-
机构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出处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5,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22808)
中南大学创新驱动计划项目(2015CX0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550)~~
-
文摘
为分析单悬臂施工方法相对于双悬臂施工方法对铁路钢桁梁斜拉桥施工过程和最终成桥状态的影响,以南广铁路郁江特大桥[(36+96+228+96+36)m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为背景,基于影响矩阵原理,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分别对2种施工方法下该桥斜拉索索力和各施工阶段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并以索力控制为主进行施工监控。结果表明:2种施工方法下,虽然施工过程中斜拉索索力与各施工阶段受力状态有所差异,但通过调整斜拉索初张力及施工控制,采用单悬臂施工方法可以达到与双悬臂施工同样的目标成桥状态,且塔梁受力状态均能满足要求;该桥最终实测索力与目标索力误差在±5%以内。
-
关键词
铁路桥
斜拉桥
钢桁梁
有限元法
单悬臂施工
双悬臂施工
索力
施工控制
-
Keywords
railway bridge
cable-stayed bridge
steel truss girder
finitesingle-cantilever construction
double-cantilever construction
stay cable force
trolelement methodconstruction control
-
分类号
U448.27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U445.557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
-
题名组合梁斜拉桥施工最大单悬臂阶段抖振响应及减振研究
被引量:23
- 2
-
-
作者
胡旭辉
杨申云
李郁林
王骑
-
机构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出处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8,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508,51778547)。
-
文摘
为确保大跨度组合梁斜拉桥主梁最大单悬臂阶段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施工安全,对该阶段主梁的抖振响应及其减振措施进行研究。以某主跨650m的组合梁斜拉桥为背景,采用CQC(完全二次型组合法)计算施工最大单悬臂阶段主梁抖振响应,结果表明在20m/s风速下主梁悬臂端竖向抖振加速度超过限值。提出采用柔性拉索连接两悬臂端的“软连接”减振措施。对6种不同“软连接”方式的减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软连接”可通过联动作用使悬臂端的振动相互制约,可有效降低悬臂端竖向和横向抖振响应;空间交错组合连接减振效果最好,竖向和横向振幅分别降低35%和62%,平面交错连接次之,竖向和横向振幅分别降低35%和31%;“软连接”缆索长度增长后,减振效果会显著降低,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
关键词
斜拉桥
组合梁
抖振响应
悬臂端“软连接”
施工最大单悬臂阶段
减振措施
-
Keywords
cable-stayed bridge
composite girder
buffeting response
cantilever-end“flexible connection”
longest cantilever stage during construction
buffeting suppression
-
分类号
U448.27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U441.3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
-
题名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阶段抗风性能变化规律
被引量:7
- 3
-
-
作者
马婷婷
葛耀君
赵林
-
机构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
-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0-104,115,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21140005)
科技部(SLDRCE09-A-01)
-
文摘
大跨度斜拉桥是一种在风力作用下易发生变形和振动的柔性结构,其施工阶段结构抗风性能比成桥状态有所降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大跨度斜拉桥单、双悬臂两大施工过程结构抗风性能的变化规律,包括结构动力特性及风致抖振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单悬臂长度的增长,侧弯、扭转基频不断下降,侧弯基频降速较快,竖弯基频则在250m悬臂长度内呈现一个上升区段;随着双悬臂长度的增加,侧弯基频下降最快,竖弯和扭转基频下降速度呈现先变快后减慢的规律。当单悬臂长度在300m悬臂范围内,悬臂端部竖向抖振响应随悬臂长度基本呈线性增长;侧向抖振位移在200m悬臂长度范围内基本呈线性增长,超过200 m之后,增速明显加快。当双悬臂长度在200m范围以内,抖振位移基本呈线性缓慢增长,当超过200m后,竖向抖振位移急剧增长,侧向位移增长速度亦加快,此时需充分考虑结构抖振响应对施工安全的影响。单悬臂端部抖振响应由主梁一阶模态起主要贡献,二阶模态亦有重要参与;双悬臂则以二阶振型,即对称振型起主要贡献。
-
关键词
大跨度斜拉桥
单悬臂施工
双悬臂施工
动力特性
风致抖振响应
-
Keywords
long span cable-stayed bridge
single-cantilever construction
double-cantilever construction
dynamic properties
wind-induced buffeting response
-
分类号
U441.3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