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arm~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闯 张亚庆 +1 位作者 黄博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254-2259,共6页
目的探究应用基于O-arm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应用基于O-arm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 目的探究应用基于O-arm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应用基于O-arm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26例,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33~76岁,平均59. 4岁。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影像学结果评价椎管扩大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62. 2±24. 0) min,术中出血量(282. 7±117. 0) m 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 0~46. 4个月,平均22. 8个月,术前JOA评分8. 1±2. 7,末次随访JOA评分13. 4±2. 7,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 <0. 05),术后改善率(58. 2±30. 4)%。患者术后6个月患者影像学资料提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见骨性融合,未出现再关门情况及神经损害加重的情况。结论应用基于O-arm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开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其手术方式安全可行,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症 O-arm■ 计算机导航 管扩大成形术 开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前MRI预测减压效果及评价
2
作者 计丕耀 杨博 +5 位作者 周炎 明江华 陈庆 邓明 李亚明 马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3-680,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MRI预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减压效果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5例,女13例,年龄41~78岁(59.9±9.1岁)... 目的:探讨术前MRI预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减压效果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5例,女13例,年龄41~78岁(59.9±9.1岁)。在术前MRI 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受压节段硬膜囊中矢径;将减压节段上位椎板前下缘与下位椎板前上缘的连线定义为椎板线(LL),硬脊膜前缘至LL的中矢径即为LL模拟减压中矢径;在术后1个月的MRI T2WI正中矢状面测量减压节段硬膜囊中矢径为脊髓实际减压中矢径。对比术后1个月脊髓实际减压中矢径与LL模拟减压中矢径的相关性,经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术前LL模拟减压中矢径与术后脊髓实际减压中矢径,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定义为预测准确。对预测准确的患者评价其C2-C7 Cobb角对LL模拟减压预测价值的影响,术后12个月时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受压节段硬膜囊中矢径10.1±1.5mm,LL模拟减压中矢径14.3±1.6mm,实际减压中矢径14.1±1.4mm,LL模拟减压中矢径与实际减压中矢径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LL模拟减压中矢径与术后脊髓实际减压中矢径相比预测准确率为93.8%(45/48)。45例预测准确患者术前C2-C7 Cobb角为24.2°±6.7°,术后C2-C7 Cobb角为24.2°±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45例预测准确患者按术前C2-C7 Cobb角分组:Cobb<20°患者16例,Cobb≥20°患者29例,Cobb≥20°患者LL模拟减压及实际减压的平均中矢径均大于Cobb<20°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预测不准确患者C2-C7 Cobb角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硬膜囊实际中矢径较LL模拟减压中矢径小(P<0.05)。4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5±7.0个月,术后12个月时mJOA评分为16.5±0.8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术前应用MRI T2WI正中矢状位LL模拟减压,能较好地预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减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MRI预测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元晋 葛挺 +4 位作者 胡佰文 肖进 方煜 范海涛 夏冬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6,共12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P)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laminectomy and fusion,LF)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P)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laminectomy and fusion,LF)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对比LP与LF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疗效的临床研究。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较术前的改变值、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颈椎矢状面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较术前的改变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OPLL进展率。整理数据后应用RevMan 5.4及Stata SE 16.0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篇随机对照研究,9篇队列研究,样本总量1496例,其中LP组患者839例,LF组患者6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WMD=-28.01,95%CI(-36.25,-19.77),P<0.00001]、术中出血量[WMD=-115.09,95%CI(-197.91,-32.27),P=0.006]、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CROM改变值[WMD=-7.83,95%CI(-8.10,-7.55),P<0.00001]、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OR=0.32,95%CI(0.21,0.50),P<0.00001]、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OR=0.44,95%CI(0.28,0.71),P=0.00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组优于LF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CCI改变值[WMD=-0.75,95%CI(-0.92,-0.58),P<0.00001]、SVA改变值[WMD=5.49,95%CI(5.30,5.68),P<0.00001],术后OPLL进展率[OR=1.76,95%CI(1.26,2.46),P=0.0009],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LF组优于LP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JOA评分改善率[WMD=-1.24,95%CI(-4.02,1.54),P=0.38]、VAS评分改变值[WMD=0.03,95%CI(-0.43,0.49),P=0.89]、NDI改变值[WMD=0.54,95%CI(-0.07,1.14),P=0.08]、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OR=0.58,95%CI(0.24,1.39),P=0.22]、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OR=0.71,95%CI(0.32,1.57),P=0.39]、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率[OR=0.37,95%CI(0.06,2.16),P=0.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F和LP两种手术策略均能有效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LF相比,LP创伤小,术后能保留更多的颈椎活动度,且C5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症状发生率更低,而LF能更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的曲度与稳定性,并延缓骨化物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后白髓综合征1例报道
4
作者 马雁 沙辉 +2 位作者 刘巍 李春玲 于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0-672,共3页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手术作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安全有效[1、2]。然而,术后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白髓综合征则是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5]。白髓综合征是指颈椎减压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神经功能恶...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手术作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安全有效[1、2]。然而,术后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白髓综合征则是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5]。白髓综合征是指颈椎减压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神经功能恶化,在颈椎MRI T2加权像上可见髓内高信号,并且高信号主要集中在脊髓白质[6、7]。白髓综合征被认为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临床罕见[8]。我院1例年轻女性患者接受非经典的C2~T1后路开门手术后出现白髓综合征,结合文献综述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髓综合征 颈椎后路开门管扩大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黎龙 邵睿 +1 位作者 耿彦南 徐天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A组为35.2±9.7mm^(2),B组为65.7±13.1mm^(2);术前C2~C7 Cobb角A组为14.0°±3.6°,B组为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C7/T1椎间孔面积 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固定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胡利华 刘观燚 +4 位作者 马一中 陈凯旋 王宣 张家玮 应霁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3-1180,共8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技术建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模型,分析并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时的稳定性区别。方法:基于宁波市第六医院2023年1月就诊的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C0~T1带肌肉的... 目的:应用有限元技术建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模型,分析并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时的稳定性区别。方法:基于宁波市第六医院2023年1月就诊的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C0~T1带肌肉的颈椎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方向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与以往文献结果相近,应力分布合理,有较高可信度。在完整模型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技术,分别生成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及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的有限元模型。将上述两个模型左侧作为开门侧,删除全层椎板,并采用钛板固定,右侧为门轴侧做V形槽,分别建立多节段椎管狭窄开门模型(经典开门组)和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的开门模型(不稳开门组)。在不稳开门组基础上,于C3~C7节段置入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分别生成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模型(单侧螺钉组)和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模型(双侧螺钉组),计算各组模型在屈伸、侧屈和旋转方向的ROM及应力分布情况。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对比各组的ROM,两组间比较采用SNK q检验。结果:单侧螺钉组和双侧螺钉组在C3~C7节段各运动方向ROM均低于不稳开门组(P<0.05),双侧螺钉组在C3~C7节段屈伸和侧屈方向ROM低于单侧螺钉组(P<0.05)。单侧螺钉组中螺钉的应力峰值在左侧屈和左旋转方向较大,分别为402.9MPa和450.2MPa;双侧螺钉组中螺钉在前屈和后伸方向的应力峰值明显高于其余方向,分别为409.8MPa和651.0MPa。结论:与单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均显示出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侧块螺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1
7
作者 孙天威 张杭 +3 位作者 卢守亮 李辉南 于斌 张学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男115例,女83例;年龄29~72岁,平均49±5岁。双节段39例(C3~C5 11例,C4~C6 28例);三个节段(C4~C7)97例,四个节段(C3~C7)62例。患者均有术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和过度屈伸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术前JOA评分4~9分,平均6.3±2.9分。按照术后1周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出现并发症病例、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和脊髓后移数值,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开门角度>30°的患者共76例(A组);开门角度15°~30°的患者共122例(B组)。两组术前JOA评分、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10±13min,出血量250±80ml;B组手术时间120±30min,出血量230±100ml,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51例(67.1%)出现轴性症状,8例(10.4%)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1.32%)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组37例(10.5%)出现轴性症状,3例(2.4%)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3.28%)发生关门,A组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脊髓后移值为0~7.95mm,平均2.41±0.46mm。末次随访时两组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A、B组分别为(72.1±11.7)%和(69.0±12.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防止发生关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板开门角度 并发症 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效果的比较
8
作者 高阳 王勇 +2 位作者 刘阳 杨枭雄 吴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我院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EOL,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压引流组(n=43)和负压引流组(n=51)...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我院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EOL,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压引流组(n=43)和负压引流组(n=51),常压组病例时间为2023年1~3月,负压组为2023年4~6月。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切口感染、颈部切口血肿、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等。结果常压引流组术后24 h引流量中位数45(15~150)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170(70~400)ml(Z=-7.93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45(15~285)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315(165~730)ml(Z=-7.92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7.1±13.9)h,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82.2±20.6)h(t=-14.933,P=0.000);常压引流组住院时间(3.5±1.1)d,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5.6±0.8)d(t=-10.322,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3.9±3.1)g/L,显著低于负压引流组(16.5±7.2)g/L(t=-2.165,P=0.033);常压引流组住院费用(3.00±0.30)万元,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3.48±0.29)万元(t=-7.924,P=0.000)。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无深部切口感染或血肿发生。2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t=0.861,P=0.391)。结论颈后路EOL术后常压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且并不增加术后血肿、发热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手术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常压引流 负压引流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罗喻翔 王吉兴 +4 位作者 任海龙 陈建庭 瞿东滨 江建明 陈俊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钛板与4枚钛板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对2010年7月~2017年12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我院行颈椎后路C3~C6单开门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65例患者进行回顾...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钛板与4枚钛板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对2010年7月~2017年12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我院行颈椎后路C3~C6单开门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4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3±10.2岁,病程3d~20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1.3±2.9分。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A组,n=49)和4枚钛板组(B组,n=16)。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耗材费用、JOA评分;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应用影像学评估颈椎曲度(Giovanni D值法)、C2~C7 Cobb角、C3~C6椎管矢状径以及Pavlov比值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9.7±22.9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JOA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材费用A组为48850±2783元,B组为82474±26121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与术前差值比较C4椎管矢状径、C4 Pavlov比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术后6个月C3~C6椎管矢状径、C3~C6Pavlov比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术后6个月随访时较术前均有减小的趋势,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或4枚钛板固定均可达到有效支撑防止再关门,术后均可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趋势。应用4枚钛板固定在维持颈椎曲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板 椎管减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稳定性的相关观察 被引量:136
10
作者 潘胜发 孙宇 +3 位作者 朱振军 陈景春 刘忠军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能的改善与轴性症状的出现无关(P>0.05);术后80%患者有轴性症状,主要分布在C2~C3(占27%)和C6~C7(占26%)皮节支配区,并与这两个节段椎间成角和椎间滑移的增大有关(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出现与椎间活动的增加有关,而与神经功能的改善与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范围 轴性症状 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脊髓压迫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3 位作者 陈景春 朱振军 刘忠军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椎运动 影响因素 髓型颈椎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12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2 位作者 王根林 干旻峰 陈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0-854,共5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β,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随访3~15个月,平均7.3±3.8个月;B组随访3~17个月,平均7.7±3.3个月。A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57.3%±19.0%,B组为56.1%±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8.8°±5.9°,与术前18.3°±5.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7.1°±5.5°,与术前19.0°±5.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0.3°±4.4°,与B组的39.0°±4.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20,明显低于B组的15/25(P<0.05);B组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传统缝线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内固定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开门 微型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铰链侧骨断端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华 刘浩 +6 位作者 邹黎 李涛 龚全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9-60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椎板骨断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1年3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椎板骨断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1年3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1岁。5个节段开门56例,4个节段开门1例,3个节段开门1例。其中225个椎板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62个椎板采用传统悬吊法固定。根据术后1周CT影像评估铰链侧椎板骨折情况,分为不完全骨折组、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组和完全骨折骨断端移位组三个亚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行CT检查评估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固定椎板的骨断端愈合情况。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124个椎板不完全骨折,118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无移位,45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有移位。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椎板再关门及椎管再狭窄。椎管矢状径由术前9.9±2.4ram扩大到17.0±2.9mm,JOA评分由7.7±3.3分改善到12.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椎板与悬吊法固定椎板术前及术后1周影像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骨断端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VS70%,P=O.042),铰链侧骨折情况(P=0.728)及术后6个月骨断端愈合率(P=O.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节段椎板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较悬吊法固定椎板铰链侧术后3个月(86%VS57%,P=0.004)及6个月(92%VS85%,P=O.048)均有较高骨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完全骨折组及完全骨折有移位组两种方法固定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能稳定椎板铰链侧骨折断端,有助于铰链侧发生完全骨折但无移位椎板的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 开门 Centerpiece微型钢板 铰链侧 骨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40
14
作者 孔凡磊 聂志红 +2 位作者 刘中坡 武玉江 付秀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锚定法 轴性症状 颈半棘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浩 周文超 +3 位作者 陈元元 沈晓龙 刘洋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疼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测量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1倾斜角。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21例,良30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15.4°±9.5°增大到17.4°±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C2-C7 SVA由术前的21.0±15.3mm增大到27.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倾斜角由术前的30.2°±10.1°增大到3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T1倾斜角与C2-C7 Cobb角正相关(r=0.569,P〈0.01),与C2-C7 SVA正相关(r=0.544,P〈0.01)。C2-C7 Cobb角与C2-C7 SVA无显著相关性(r=0.05,P=0.798)。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较术前增大24例,较术前减小44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C2-C7SVA增加46例,减小22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短期疗效确切,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开门椎管成形术 矢状序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6
作者 徐勇 李锋 +2 位作者 熊伟 方忠 廖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有所降低,且B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A组NDI、SF-36评分均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时两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较A组差(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C2-7 Cobb角较术前降低;且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A组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2-7 RO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在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颈椎C2-7 ROM均较A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A组颈后伸肌总萎缩率为(28.3±4.8)%,B组为(4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神经功能改善结果一致。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对轴性症状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维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开门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肌间隙入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其颈椎生理曲度及活动范围的中远期随访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磊 王伟 +1 位作者 张永兴 任龙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生理曲度、活动范围的中远期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生理曲度、活动范围的中远期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7~68岁,平均52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2~C7 Cobb角)及活动范围(ROM)。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5~8年,平均7年。JOA评分术前为7~13分,平均9.5分;末次随访时为9~17分,平均14.0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改善率为52%。C5椎管/椎体比率术前为0.56~0.8,平均0.67;末次随访时为0.86~1.42,平均1.21,与术前比较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P<0.05)。术前C2~C7 Cobb角中立位为0°~16°,平均7.8°;末次随访时为4°~16°,平均8.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过伸位31°(24°~38°),过屈位-2.7°(-11°~0°)。术后颈椎前凸无明显减少,所有随访患者无一例出现后凸畸形。但术后颈椎活动范围较术前减少,平均ROM为28°,与术前(4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过伸位26°(21°~29°),与术前(2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过屈位7°(5.5°~19°),与术前(1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回植的棘突与掀起的椎板骨性融合,回植的C2棘突附着点及椎板的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再次关门情况,椎管形态维持良好。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维持生理曲度具有良好效果,但颈椎活动范围有部分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韧带复合体 伸肌附着点 开门 椎板成形术 生理曲度 活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2 位作者 刘玉增 关立 孟祥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3-509,共7页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参数及平衡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参数及平衡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单开门组(A组),共29例;锚定法后路单开门组(B组),共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时,颈椎X线侧位片上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2-7 SVA)、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C2-7 Cobb角)、T1椎体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T1 Slope)。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颈痛VAS、JOA评分、NDI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颈痛VAS、NDI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颈椎NDI评分A组优于B组(P<0.05),其他指标均相似(P>0.05)。在影像学参数上,术后两组C2-7 SVA和T1 Slope均增加,C2-7 Cobb角均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的C2-7 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参数C2-7 SVA差值与临床指标NDI评分差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两种术式术后颈椎都有前倾,但微型钛板法术后患者的颈椎矢状面平衡优于锚定法,其颈椎功能状态亦优于锚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板法 锚定法 颈椎 矢状面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4
20
作者 权正学 欧云生 +1 位作者 王因希 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21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4年5个月。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CSM)组 11例,...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21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4年5个月。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CSM)组 11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DCS) 8例及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2例,术后2周及三月门诊随访时评分,三组病例评分均明显提高,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未见“再关门”及脊柱不稳现象。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效果确实,并发症少,出血少,对颈椎的稳定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管狭窄症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术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