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秆还田配合旋耕协同提高麦玉轮作体系周年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
1
作者 宋佩鸿 吴群文 +5 位作者 李宗新 钱欣 高英波 张慧 王良 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4-903,共10页
【目的】研究单季麦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和氮素贮存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适宜小麦-玉米轮作制度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山东省济南市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 【目的】研究单季麦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和氮素贮存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适宜小麦-玉米轮作制度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山东省济南市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季旋耕对照(CK),单季麦秆还田配合小麦播种前深耕(DT)、旋耕(RT)和免耕(NT)。在2021—2023年小麦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测定生物量和氮含量,并测定产量。同时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每20 cm为一个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分析环境表观氮损失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CK相比,RT处理两年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周年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及5.1%;而DT处理降低了2021—2022年小麦、玉米和周年产量,在2022—2023年则未产生显著影响;NT处理对两年小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分别降低了玉米和周年产量3.8%和4.7%。单季麦秆还田较双季秸秆还田平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输入量33.1%。与CK相比,RT处理的作物周年氮素吸收量显著提高5.2%,而DT和NT处理分别降低5.3%和5.1%。RT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较CK平均降低了51.9%,但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分别提高34.7%、56.7%,0—20 cm土层土壤氮素贮存量较DT和NT处理分别提高36.2%和63.5%,20—40 cm土层土壤分别显著降低31.3%和45.7%。DT、RT和NT处理的周年氮素损失均显著低于CK,以RT最低,两年平均较CK降低了67.6%,DT和NT分别平均降低43.9%和42.0%。RT处理较CK显著提高周年作物地上部分氮素吸收效率37.0%,较DT和N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2%和12.6%。【结论】单季麦秸还田结合旋耕能够提高麦-玉周年产量,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氮贮存并减少农田氮损失,实现麦-玉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协同提高,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集约化种植体系下适宜的周年秸秆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轮作 单季小麦秸秆还田 耕作方法 体系产量 周年氮素利用 周年氮损失 土壤氮素贮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