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行单侧减压或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应用OSE技术...目的:探讨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行单侧减压或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应用OSE技术行单侧减压与双侧减压治疗的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老年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单、双侧减压组(A、B组)分别为60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腰椎动力X线片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矢状位平移量(sagittal translation,ST)、入路侧关节面保留率及手术节段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anal,CAC)。术前及术后7d、3个月、18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腰痛和腿痛程度,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评估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与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内术后各指标随时间推移改善显著,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个月、18个月B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手术节段ST、RO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面保留率B组较A组更高(P<0.05)。手术节段CAC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组较A组更大(P<0.05),CAC改善率B组较A组更高(P<0.05);两组术后CAC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的优良率A组为86.7%,B组为91.7%,两组间优良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术后出现健侧下肢麻木不适症状,B组发生1例轻度硬脊膜撕裂。结论:OSE技术行单侧减压和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的中重度中央管及双侧侧隐窝狭窄LSS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疗效确切,其中双侧减压较单侧减压更充分,临床疗效更优,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展开更多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行单侧减压或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应用OSE技术行单侧减压与双侧减压治疗的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老年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单、双侧减压组(A、B组)分别为60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腰椎动力X线片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矢状位平移量(sagittal translation,ST)、入路侧关节面保留率及手术节段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anal,CAC)。术前及术后7d、3个月、18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腰痛和腿痛程度,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评估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与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内术后各指标随时间推移改善显著,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个月、18个月B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手术节段ST、RO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面保留率B组较A组更高(P<0.05)。手术节段CAC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组较A组更大(P<0.05),CAC改善率B组较A组更高(P<0.05);两组术后CAC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的优良率A组为86.7%,B组为91.7%,两组间优良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术后出现健侧下肢麻木不适症状,B组发生1例轻度硬脊膜撕裂。结论:OSE技术行单侧减压和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的中重度中央管及双侧侧隐窝狭窄LSS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疗效确切,其中双侧减压较单侧减压更充分,临床疗效更优,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文摘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