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盐浓度下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
1
作者 李婷 陈清莹 +3 位作者 黄铭新 张睿 陈梦璐 钟青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90,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NaCl浓度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测定了不同NaCl浓度下单种和混合生物被膜的生物量、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和浮游菌的细胞组成,分析了两菌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种生物被膜相比,...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NaCl浓度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测定了不同NaCl浓度下单种和混合生物被膜的生物量、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和浮游菌的细胞组成,分析了两菌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种生物被膜相比,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和代谢活性较强;在0.5 g/100 mL NaCl浓度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优势菌株为单增李斯特菌;而在1~5 g/100 mL NaCl浓度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优势菌株,单增李斯特菌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副溶血性弧菌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抑制作用,且在1.5 g/100 mL NaCl浓度下两者相互作用最强。综上,副溶血性弧菌是优势菌株,在混合生物被膜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为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副溶血性弧 混合培养 氯化钠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生物学特性
2
作者 田启会 龙亚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8,57,共8页
【目的】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此裂解酶Lys35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及浓缩,通过活菌计数法,对裂解酶裂解10株李斯特菌的活性进行评价,筛选出一株菌型为Li5的李斯特菌,通过此菌揭示噬菌体裂解酶Lys35... 【目的】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此裂解酶Lys35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及浓缩,通过活菌计数法,对裂解酶裂解10株李斯特菌的活性进行评价,筛选出一株菌型为Li5的李斯特菌,通过此菌揭示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包括研究裂解酶Lys35不同浓度、温度、pH的裂解能力。【结果】裂解酶Lys35对10株李斯特菌都有着一定的裂解能力。通过对李斯特菌Li5体外活菌计数揭示裂解酶Lys35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过程中,发现其在25~250μg/mL裂解能力较强,在约37℃裂解能力最强,有着较高温度耐受性,在强酸强碱环境中也有着很高的活性。【结论】通过研究揭示此裂解酶的生物学特性,为裂解酶在治疗李斯特菌感染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基础支持,为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的有效控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裂解酶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益生乳酸菌筛选及原位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伟中 李慧颖 +5 位作者 史早 杨雪 易志强 周姝芯 阚建全 杜木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32,共10页
乳制品容易受单增李斯特菌污染,从而引发严重健康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能够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乳酸菌,并评估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安全性以及在巴氏灭菌乳中原位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效果。结果从新疆9份酸奶疙瘩中共分离出26株乳酸菌,通过... 乳制品容易受单增李斯特菌污染,从而引发严重健康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能够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乳酸菌,并评估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安全性以及在巴氏灭菌乳中原位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效果。结果从新疆9份酸奶疙瘩中共分离出26株乳酸菌,通过琼脂孔扩散法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活性的乳酸菌,经形态学和16S rDNA鉴定为罗伊氏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XJ-4、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XJ-14、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XJ-7、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XJ-24、罗伊氏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XJ-47。益生潜力评估结果表明,罗伊氏粘液乳杆菌XJ-47表现出最佳的模拟胃肠液耐受性。5株乳酸菌均具有良好的胆盐耐受性、自聚集性和共聚集性,而乳酸片球菌XJ-14和乳酸片球菌XJ-7的疏水性最佳。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且无溶血活性。在巴氏灭菌乳中,乳酸片球菌XJ-24抑菌活性最强,单增李斯特菌降低了1.71 lg CFU/mL。此外,在预发酵巴氏灭菌乳中,乳酸片球菌XJ-24几乎完全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乳酸片球菌XJ-24可粘附单增李斯特菌,并严重破坏其细胞形态。该研究为上述5株乳酸菌在益生菌领域和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乳酸 益生潜力 原位抑制 巴氏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糖乳杆菌Z097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国良 张杏果 +2 位作者 黄铭新 李婷 钟青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探究Z097-E在亚抑菌浓度下对其生长、自聚性、疏水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胞外蛋白和QS信号分子AI-2等的影响,并测定了其不同浓度对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Z097-E的MIC为6.4 mg/mL;亚抑菌浓度3.2 mg/mL的Z097-E处理使单增李斯特菌的自聚性和疏水性分别下降了73.58%和89.62%;同时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AI-2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0.03%、34.23%和84.43%;此浓度处理24 h和48 h后,生物被膜量分别降低了52.76%和53.77%。以12.8 mg/mL的Z097-E处理成熟生物被膜24、48 h后,对其清除率分别为30.08%和62.07%。结果表明,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被膜和群体感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在食品加工、运输和保藏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乳杆 单增李斯特菌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抗菌肽PNMGL2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任青霞 周增佳 +1 位作者 吴经纬 杨贞耐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39,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严重的食品公共卫生问题。植物乳杆菌抗菌肽PNMGL2对此食源性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抗菌机制不清楚。杀菌曲线显示PNMGL2能有效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碘化丙啶(propidiu...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严重的食品公共卫生问题。植物乳杆菌抗菌肽PNMGL2对此食源性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抗菌机制不清楚。杀菌曲线显示PNMGL2能有效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摄取和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表明,PNMGL2可以破坏细菌的膜完整性。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到PNMGL2对其细胞的可视化损伤,促进孔隙形成,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增加膜通透性,触发细胞内物质(磷、钾、ATP、蛋白质和核酸)泄漏。此外PNMGL2还可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外毒素的溶血活性。该研究初步探讨了PNMGL2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为PNMGL2作为新型食品抗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单增李斯特菌 膜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6
作者 孙立龙 罗欣 +5 位作者 朱立贤 董鹏程 韩广星 仝林 张一敏 刘昀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SIC),并通过测定泳动能力、生物膜代谢活性(CCK-8法)和扫描电镜探究了不同浓度(MIC、1/4 MIC和1/8 MIC)下4种天然抑菌物质对该菌株的成膜能力(结晶紫染色法及活菌数法)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MIC分别为:640、1280、400和50μg/mL,Lm ATCC 19115在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的SICs为1/4 MIC和1/8 MIC;上述4种天然抑菌物质均可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且在亚抑菌浓度1/4 MIC下生物膜抑制率仍可达到50%以上;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肉桂醛的生物膜抑制效果最佳,其可以通过抑制Lm的泳动能力和生物膜代谢活性有效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膜 天然抑物质 亚抑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格氏李斯特菌或威尔斯李斯特菌侵染果蝇S2细胞后的转录分析
7
作者 邓健浩 刘力 +6 位作者 舒婵 吴坤 吴坤钟 姚兵华 李康 田铃 黄志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4,共13页
【目的】利用果蝇作为宿主比较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格氏李斯特菌L. grayi以及威尔斯李斯特菌L. welshimeri侵染后触发果蝇S2细胞基因表达模式的异同,为探究宿主的先天免疫防御机制以及不同种李斯特菌的致病差异机制提... 【目的】利用果蝇作为宿主比较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格氏李斯特菌L. grayi以及威尔斯李斯特菌L. welshimeri侵染后触发果蝇S2细胞基因表达模式的异同,为探究宿主的先天免疫防御机制以及不同种李斯特菌的致病差异机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单增李斯特菌、格氏李斯特菌以及威尔斯李斯特菌分别侵染果蝇S2细胞3 h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果蝇S2细胞中的mRNA表达谱,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然后对这些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分析,最后采用qRT-PCR技术验证5个Toll和Imd通路相关的抗菌肽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单增李斯特菌、格氏李斯特菌和威尔斯李斯特菌侵染3 h后果蝇S2细胞中共有18个DEGs,特有DEGs分别为104、28和33个。3种李斯特菌侵染组共有的DEGs被注释到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细胞器、对刺激反应和免疫系统过程等共有的GO条目;此外,单增李斯特菌侵染组特有的DEGs被注释到生物黏附、参与化学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过程、生物过程的负调节、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信号转导器活性等特有GO条目;格氏李斯特菌侵染组特有的DEGs被注释到多个生物体过程、细胞外区域等特有GO条目;威尔斯李斯特菌侵染组特有的DEGs则被注释到发育过程及膜包裹腔等特有GO条目。KEGG分析结果显示,3种李斯特菌侵染组的DEGs均富集到了Toll/Imd信号通路。qRT-PCR验证5个Toll和Imd通路相关的抗菌肽基因转录水平,定量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吻合。【结论】3种不同李斯特菌侵染后触发S2细胞的转录表达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存在的信号通路可能与3种李斯特菌在S2细胞中的致病力强弱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格氏李斯特 威尔斯李斯特 果蝇S2细胞 转录组测序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3年潍坊市畜禽肉和临床样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遗传多样性、毒力因子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8
作者 汪忆梦 于明明 +3 位作者 刘德辉 郝晓艳 姜丽丹 任志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9-635,共7页
目的了解潍坊市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抗生素耐药模式、毒力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至2023年潍坊市畜禽肉和病人样本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6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耐药试验,同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67株... 目的了解潍坊市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抗生素耐药模式、毒力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至2023年潍坊市畜禽肉和病人样本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6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耐药试验,同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67株菌分成12个ST型,优势STs为ST121,ST8,ST9和ST87,占76.12%。cgMLST分型确定8组密切相关菌株。筛选出共携带3个李斯特菌致病岛:LIPI-1(100%)、LIPI-3(5.97%)和LIPI-4(14.93%)。2个基因组岛:LGI-2(2.99%)和LGI-3(4.48%)。所有菌株中未发现消毒剂抗性基因。67株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均敏感。5株菌(包括3株ST87,1株ST8,1株ST224)对四环素耐药,其中的2株(ST87)同时对红霉素耐药。进一步确定3株ST87和1株ST8同时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以及红霉素耐药基因msr(D)和mef(A),与猪丹毒杆菌噬菌体phi1605相似度较高(95%以上)。1株ST224携带tet(M)基因,与粪肠球菌转座子Tn5801_B15相似度较高(95%以上)。结论在潍坊市市售畜禽肉中发现了单增李斯特菌耐药菌株,尤其是ST87和ST224型菌株同时携带高致病性毒力岛,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加强监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耐药试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酚类物质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吕婧辞 高彬茹 +7 位作者 徐云雁 向明慧 姜贵文 尚博 刘奕锟 刘阳泰 董庆利 李卓思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42-353,共12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植物多酚是植物中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天然来源的植物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LM生长和毒力,成为传统合成或化学杀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植物多酚是植物中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天然来源的植物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LM生长和毒力,成为传统合成或化学杀菌剂的环保替代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综述首先介绍了植物多酚的分类,并分别讨论了不同种类植物多酚的结构和抑菌活性;其次,讨论了植物多酚对LM的抑制效果,包括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并强调了在不同食品类型中单独使用植物多酚或与其他手段联用时对LM的抑制作用。最后,讨论了植物多酚对LM的潜在抑菌机制。该文将为未来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植物多酚作为LM抑菌剂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筛选新型有潜力的抗LM植物多酚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酚 单增李斯特菌 机制 生物膜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d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嘉俊 肖金华 +3 位作者 张政 杨雨婷 方春 韩旭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6-1783,共8页
【目的】通过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阐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编码基因sod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试验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10403SΔsod、回补株10403S CΔso... 【目的】通过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阐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编码基因sod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试验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10403SΔsod、回补株10403S CΔsod的生长能力。通过氧化应激试验测定sod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测定氧化应激条件对SOD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PCR结果显示,10403SΔsod和10403S CΔsod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1 468和1 875 bp,符合预期,成功构建sod基因缺失株10403SΔsod和回补株10403S CΔsod。生长试验结果显示,sod基因缺失不影响10403S的生长能力。抗氧化应激试验结果显示,在20 mmol/L H_(2)O_(2)条件下,sod基因缺失极显著降低了10403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SOD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sod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正常生长,但会导致氧化应激能力下降,且在20 mmol/L H_(2)O_(2)条件下10403S中SOD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氧化应激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钊 刘阳泰 +3 位作者 李卓思 秦晓杰 王翔 董庆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7-335,共9页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能在低温、高温、高渗透压等多种不利条件下生长存活。在宿主体内,单增李斯特菌首先寄生于胃肠道,随后穿过肠道屏障,再通过血液传播到靶器官引发系列疾病,整个过程...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能在低温、高温、高渗透压等多种不利条件下生长存活。在宿主体内,单增李斯特菌首先寄生于胃肠道,随后穿过肠道屏障,再通过血液传播到靶器官引发系列疾病,整个过程与单增李斯特菌独特的毒力因子及调控机制密切相关。该文首先回顾整理了单增李斯特菌在感染期间关键毒力因子的主要作用及目前新进展,介绍了毒力调控因子(Prf A)和转录调控因子(σ~B),着重讨论了调控因子在宿主外环境和内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后对目前新的毒力调控因子进行归纳总结,为全面理解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机制和进一步开展精准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感染 毒力因子 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草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对单增李斯特菌抑菌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丹 丁书仙 +6 位作者 江芊 汪雪凤 王清隆 王茂媛 陈晓鹭 赵建平 于福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5,共7页
分析海南草豆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明确挥发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豆蔻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和分析其化学成分。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单增李斯特菌对挥发油的药物敏感性... 分析海南草豆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明确挥发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豆蔻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和分析其化学成分。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单增李斯特菌对挥发油的药物敏感性,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草豆蔻挥发油得率为1.26%,分离鉴定出107种化合物,草豆蔻挥发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44 mm,为高敏感性,MIC和MBC分别为0.078,0.3125 mg/mL。海南草豆蔻挥发油得率较高,挥发性化学成分种类丰富,并且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该研究为优异草豆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草豆蔻挥发油在天然食品抗菌剂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豆蔻 海南 挥发油 化学成分 GC-MS 单增李斯特菌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贵州省食品及病人来源单增李斯特菌的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倩 郑联 +5 位作者 向婧姝 黄靖宇 朱姝 张德著 罗信旭 周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3-619,共7页
目的了解2022年贵州省29株食品及病人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基因型、耐药及毒力基因等遗传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22年食品微生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29株单增李斯特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 目的了解2022年贵州省29株食品及病人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基因型、耐药及毒力基因等遗传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22年食品微生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29株单增李斯特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谱系、血清群、序列分析(ST型)、克隆群(CC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等。结果29株单增李斯特菌对8种抗生素均不耐药;对耐药基因分析发现在29株菌中检出6种耐药基因,全部菌株均携带fosX、mprE、lin、norB;29株菌分属于2个谱系(Ⅰ、Ⅱ),17株菌属于谱系Ⅱ,12株菌属于谱系Ⅰ;分为13种ST型,其中ST8为优势型别,占31.03%(9/29株),其次为ST619、ST121型别各3株;分为4个血清群,血清群1/2a、3a有15株,血清群1/2b、3b、7有11株,血清群1/2c、3c有2株,血清群4b、4d、4e有1株;分为12个CC型,以及1个未分CC型的ST2348,其中CC8为优势CC型,有9株菌占27.59%(8/29株),分属于23种cgMLST型,每型包括1~3株菌。共发现25种毒力基因,29株菌均携带毒力岛LIPI-1,其中3株菌未携带actA基因,缺失率10.34%;有7株菌均携带毒力岛LIPI-3的8个基因,其余22株菌未携带;所有菌株携带多种内化素毒力基因。结论贵州省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耐药水平低,携带较多的毒力基因,血清群与分子型别表现出遗传多样性,应加强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贵州省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14
作者 张云怡 张政 +3 位作者 张俊彦 陈鸿鹄 占利 陈建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8-635,共8页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过程中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变化。从宿主细胞分子水平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运用TMT(Tandem Mass Tags)蛋白质组学技术对HTR-8...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过程中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变化。从宿主细胞分子水平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运用TMT(Tandem Mass Tags)蛋白质组学技术对HTR-8/Svneo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运用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及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肽段76285个,可定量蛋白6979个。HTR-8/Svneo感染过程中356个蛋白发生了显著性差异表达。153个表达量上调,203个表达量下调。差异表达量倍数最高的蛋白为微管马达蛋白(B4DYE2),最低为翻译起始因子1(Q6IAV3)。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结果表明,上调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集中在微管、微丝运动,细胞自噬等方面,下调蛋白集中在碳代谢、氮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核酸代谢等初级代谢途径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等方面。结论单增李斯特菌侵袭HTR-8/Svneo过程中,宿主细胞的基础代谢可能发生了显著降低,并处于较高的自噬水平。细胞迁移诱导透明质酸酶CEMIP(Q8WUJ3)的显著上调说明该蛋白可能在调节滋养层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进而造成不良妊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 蛋白质组 TMT蛋白质组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发酵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流行调查和评估
15
作者 谢庆超 王子 +4 位作者 徐进 张瑞 李银辉 王晔茹 赵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0-56,共7页
该研究旨在使用文献数据的荟萃(Meta)分析估计中国发酵肉制品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率。选择2011—2022年来自5个数据库的总计34篇文献。根据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单增李斯特菌的综合流行率为4.1%(95%CI:2.3%~5.7%),其中发酵香肠、发酵火腿、... 该研究旨在使用文献数据的荟萃(Meta)分析估计中国发酵肉制品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率。选择2011—2022年来自5个数据库的总计34篇文献。根据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单增李斯特菌的综合流行率为4.1%(95%CI:2.3%~5.7%),其中发酵香肠、发酵火腿、中式腊肉单增李斯特菌综合流行率分别为3.1%(95%CI:2.4%~3.9%)、5.9%(95%CI:4.2%~9.3%)、3.9%(95%CI:2.2%~6.1%)。从地区来看,西南地区单增李斯特菌流行率最高达到5.2%(95%CI:2.1%~9.3%)。单增李斯特菌最主要的血清型是4b、1/2a、1/2b和1/2c。就机构类型而言,纳入的研究样本绝大多数来自零售市场。通过了解发酵肉制品单增李斯特菌流行水平的差异可以清楚其在公共健康安全方面的潜在风险,有助于对发酵肉制品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可控监测,指导主管部门、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单增李斯特菌 META分析 血清型 流行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无细胞上清液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安祺 杨慧轩 +5 位作者 姚现琦 董鹏程 朱立贤 罗欣 张一敏 刘昀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生物被膜是导致食品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该研究选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无细胞上清液(cell free supernatant,CFS)作为抑制剂,探究B.subtilis CFS...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生物被膜是导致食品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该研究选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无细胞上清液(cell free supernatant,CFS)作为抑制剂,探究B.subtilis CFS在抑制L.monocytogenes野生菌株118(以下简称No.118)生物被膜方面的作用和潜力。首先测定了B.subtilis CF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接着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了不同亚最小抑菌浓度下B.subtilis CFS对No.118的生物被膜抑制率,发现不同亚抑菌浓度下的CFS对No.118生物被膜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1/64 MIC时生物被膜抑制率仍可达到47%;同时B.subtilis CFS对No.118生物被膜代谢活性、自聚集率、表面疏水性、群集泳动能力和膜外聚合物分泌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最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在CFS作用下,No.118生物被膜结构和细胞分布的变化规律,经CFS处理后,No.118生物被膜结构松散,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综上,B.subtilis CFS可通过影响No.118生物被膜细胞的代谢活性、自聚集能力和群集泳动能力以及膜外聚合物的分泌来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对探究益生菌代谢产物作为生物被膜抑制剂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 无细胞上清液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被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联合益生菌对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抗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文敏 董庆利 +5 位作者 刘阳泰 辛宝 钱文文 马欣悦 常艺丹 燕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9-46,共8页
人类患李斯特菌病的概率和单增李斯特菌进入宿主感染周期的剂量紧密相关,对不利环境的抗性影响了单增李斯特菌进入宿主感染周期的剂量。前期研究结果表明60%CO_(2)+20%O_(2)+20%N_(2)气调包装结合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处... 人类患李斯特菌病的概率和单增李斯特菌进入宿主感染周期的剂量紧密相关,对不利环境的抗性影响了单增李斯特菌进入宿主感染周期的剂量。前期研究结果表明60%CO_(2)+20%O_(2)+20%N_(2)气调包装结合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处理(以下简称CO_(2)-LP)可以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但是对其抗性的影响尚待探究。该研究旨在探究CO_(2)-LP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抗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整个货架期内,研究CO_(2)-LP处理前后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对55℃(温和热处理)和65℃(中低温处理)热处理、唾液、胃液(强酸)和肠液(高渗透压)的耐受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压力调控基因sigB的相对表达量,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抗性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13℃贮存3 d时,55℃和65℃热处理后,CO_(2)-LP处理组单增李斯特菌每分钟的减少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47倍和1.55倍;模拟胃液过程后,CO_(2)-LP组单增李斯特菌的减少量是对照组的3.31倍;模拟肠液过程后,对照组单增李斯特菌增加了0.09 lg CFU/g,而60%CO_(2)-LP组减少了0.84 lg CFU/g。在25℃贮存的整个货架期内,CO_(2)-LP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热耐受性、胃酸耐受性和肠液耐受性,但是对唾液耐受性无显著(P≥0.05)影响。和对照组相比,在13℃贮存3 d,25℃贮存12 h和24 h时,sigB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说明CO_(2)-LP处理引起压力调控基因sigB下调是单增李斯特菌抗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CO_(2)联合益生菌处理应用到食品中降低单增李斯特菌危害、进而提高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植物乳杆 联合 单增李斯特菌 抗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致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文洁 方小伟 +5 位作者 郭骞 杨雨婷 刘晶 梁雄燕 杨玉莹 方春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8-346,共9页
【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探究其对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B(InlB)锚定能力以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穿梭质粒pKSV7和回补质粒pIMK2分别构建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通过生长曲线分析亲本株10403S... 【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探究其对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B(InlB)锚定能力以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穿梭质粒pKSV7和回补质粒pIMK2分别构建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通过生长曲线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InlB锚定的影响;通过肠上皮细胞(Caco-2)黏附侵袭试验与免疫荧光试验、小鼠毒力试验分析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黏附侵袭能力、在宿主细胞间迁移能力及小鼠致病性的影响。【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曲线结果显示,prsA2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细菌表面的InlB锚定量极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菌培养上清中InlB锚定量极显著高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胞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侵袭率均极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1);prsA2基因缺失减弱了单增李斯特菌募集肌动蛋白形成肌动蛋白尾巴在细胞间迁移的能力。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在小鼠肝脏与脾脏中的细菌载量均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5)。【结论】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但缺失株ΔprsA2表面的InlB锚定量显著下降,缺失prsA2基因减弱单增李斯特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在细胞间迁移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分子伴侣 prsA2基因 缺失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泽安 杨立锋 +4 位作者 丁强 宋厚辉 孙静 程昌勇 陈绵绵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7-1004,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家族蛋白通常在该菌感染及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其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在李斯特菌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lmo1136基因的上下游基因片段,经重叠延伸PCR将同源臂... 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家族蛋白通常在该菌感染及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其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在李斯特菌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lmo1136基因的上下游基因片段,经重叠延伸PCR将同源臂连接后与温敏型穿梭质粒pKSV7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使重组质粒与EGD-e同源片段发生交换,得到缺失株Δlmo1136并经PCR和测序鉴定;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136基因与启动子片段,并与整合型穿梭质粒pIMK2连接后电转化Δlmo1136感受态细胞,得到回补株CΔlmo1136并经PCR和测序鉴定。将单增李斯特菌EGD-e、Δlmo1136和CΔlmo1136分别接种96孔板,37℃培养12h后测定各菌株OD600nm值,并根据OD600nm值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株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以感染复数(MOI)10感染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后30min和90min时收集细胞裂解物,接种于BHI培养基进行单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的黏附性无显著差异(P>0.05),侵袭力显著下降(P<0.05),而CΔlmo1136的黏附性与侵袭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均以MOI0.2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46.7细胞)后2h、5h和8h时收集细胞裂解物接种于BHI培养基,单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和CΔlmo1136菌落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均以1×10^(6) cfu/只经腹腔注射小鼠,48 h后取小鼠脾脏与肝脏研磨,接种于BHI培养基进行单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的菌落数显著下降(P<0.05),CΔlmo1136的菌落数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均以1×10^(6)cfu/只经腹腔注射小鼠,每隔24h记录小鼠存活情况,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组小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CΔlmo1136组小鼠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首次表明lmo1136缺失后,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能力、细胞黏附性和胞内增殖能力均无显著变化,但对细胞侵袭力、小鼠脏器定植能力显著降低,小鼠存活率显著升高,阐明了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在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侵袭、脏器定植和对小鼠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上述结果为进一步解析Lmo1136介导细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内化素家族蛋白 侵袭力 宿主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tC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雨婷 韩旭 +4 位作者 肖金华 方小伟 梁雄燕 刘晶 方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77-3085,共9页
【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gltC基因缺失株,并阐明gltC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单增李斯特菌参考菌株10403S进行添加或不添加外源性谷氨酸在致死性酸性条件的抗酸应激试验,测定谷氨酸对菌株抗酸应激存活能... 【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gltC基因缺失株,并阐明gltC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单增李斯特菌参考菌株10403S进行添加或不添加外源性谷氨酸在致死性酸性条件的抗酸应激试验,测定谷氨酸对菌株抗酸应激存活能力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单增李斯特菌gltC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曲线测定gltC基因缺失对菌株生长能力的影响;通过酸应激存活试验测定gltC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酸应激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测定gltC基因缺失对GadD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构建携带gltBD启动子区域gfp报告质粒,测定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gltC基因缺失对gltBD启动子区域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酸应激结果显示,添加外源谷氨酸可极显著提高菌株10403S在pH 2.5酸性条件下的存活能力(P<0.01)。PCR结果显示,缺失株10403SΔgltC构建成功。生长曲线结果显示,gltC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能力。酸应激结果显示,在pH 2.5致死性酸性环境下缺失株10403SΔgltC生长能力弱于亲本株10403S(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ltC基因缺失不影响GadD2蛋白表达水平(P>0.05)。PCR结果显示,携带gltBD启动子区域的gfp报告质粒构建成功。GFP荧光分析结果显示,gltC基因缺失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会极显著降低gltBD启动子区域转录水平(P<0.01)。【结论】gltC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正常生长,缺失株10403SΔgltC表现出抗酸应激能力下降,且会降低gltBD启动子区域转录水平,但不影响GadD2蛋白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谷氨酸合酶调控因子 gltC基因 抗酸应激 报告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