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向灌流法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被引量:4
1
作者 钟萌 杨林 +2 位作者 杨梅 胡雪原 张景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9-422,共4页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运用单向灌流模型考察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在灌流速度为0.2mL/min以及灌流时间为1h条件下的药物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运用单向灌流模型考察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在灌流速度为0.2mL/min以及灌流时间为1h条件下的药物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渗透率(Peff)。结果阿奇霉素泡囊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Ka和Peff分别是阿奇霉素的2.41、2.35、2.54、2.95倍和2.34、1.47、2.20、1.4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泡囊能明显改善药物在体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吸收 阿奇霉素 泡囊 单向灌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灌流法研究异甘草素在大鼠体肠吸收 被引量:4
2
作者 苏红 王新春 +1 位作者 黄志巧 吴培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08-1910,共3页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在大鼠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异甘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异甘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异甘草素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在大鼠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异甘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异甘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异甘草素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且结肠的Ka、Papp值与其他肠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中不同浓度异甘草素的Ka、Papp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素在全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异甘草素的Papp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在体肠吸收 单向灌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泮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玲玲 李娟 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7-511,共5页
目的:研究地西泮的在体肠吸收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和单向灌流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浓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研究3种吸收促进剂Labrasol、Tween-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地西泮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地西泮肠吸收速率... 目的:研究地西泮的在体肠吸收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和单向灌流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浓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研究3种吸收促进剂Labrasol、Tween-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地西泮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地西泮肠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值和肠段部位有关,地西泮为全肠段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速率较大,分别为(0.186±0.006)h-1和(0.170±0.011)h-1;回肠和结肠段吸收速率依次减小,分别为(0.086±0.023)h-1和(0.059±0.012)h-1。Labrasol和Tween-80可明显增加地西泮在小肠段的吸收速率。结论:地西泮的肠吸收机理为被动扩散,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在体肠 单向灌流法 吸收促进剂 吸收动力学 油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伟 袁勇 +3 位作者 邢建国 王立萍 陈卫军 王新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294,共2页
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evicaL.)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具有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和冠心病作用,田蓟苷(Tilianin)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2]。因其水溶性差,口服给药吸收不理想[3]。为增加田蓟苷溶解度,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微... 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evicaL.)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具有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和冠心病作用,田蓟苷(Tilianin)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2]。因其水溶性差,口服给药吸收不理想[3]。为增加田蓟苷溶解度,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4]。在此基础上,依据大鼠与人小肠生理状况相似的特点[5],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和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田蓟苷肠灌流液、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行为及其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探讨微乳载体对田蓟苷口服吸收的影响,为田蓟苷新型给药系统的口服制剂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蓟苷 微乳 小肠 吸收 单向灌流法 外翻肠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谭蓉 侴桂新 +2 位作者 冯年平 赵继会 王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7-790,共4页
目的研究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为口服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去甲异波尔定做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吸收部位、灌肠液中乌药总生物碱质量浓度,考察灌肠液的pH值对乌药总生物碱吸收... 目的研究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为口服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去甲异波尔定做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吸收部位、灌肠液中乌药总生物碱质量浓度,考察灌肠液的pH值对乌药总生物碱吸收的影响。结果乌药总生物碱在各肠段吸收较好;不同质量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不同pH值的ka和Papp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药总生物碱在全肠段吸收较好,不受其质量浓度的影响,提示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肠吸收 乌药总生物碱 单向灌流法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芷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时军 翟李翔 许维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55-2359,共5页
目的考察白芷70%乙醇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提取物、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抗生素(诺氟沙星)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中,绿原酸组和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的表观吸收系... 目的考察白芷70%乙醇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提取物、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抗生素(诺氟沙星)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中,绿原酸组和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为(6.792±1.28)×10^(-6)cm/s和(11.605±2.03)×10^(-6)cm/s,而空肠中分别为(1.700±0.53)×10^(-6)cm/s和(7.194±1.93)×10^(-6)cm/s。绿原酸组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Papp分别是(1.984±0.99)×10^(-4)/s和(15.62±4.42)×10^(-6)cm/s,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分别是(4.784±0.36)×10^(-4)/s和(37.33±2.18)×10^(-6)cm/s,绿原酸-盐酸维拉帕米组分别是(5.847±0.75)×10^(-4)/s和(44.64±5.64)×10^(-6)cm/s,绿原酸-诺氟沙星组分别是(9.673±0.81)×10^(-4)/s和(88.86±7.92)×10^(-6)cm/s。结论绿原酸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白芷对其肠道吸收显著促进作用,可能与抑制P-gp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提取物 绿原酸 肠吸收 大鼠外翻肠囊 在体单向 盐酸维拉帕米 诺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军林 杨涛 何开勇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612-616,共5页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以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高良姜素浓度,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药对高良姜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以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高良姜素浓度,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药对高良姜素吸收的影响。结果高良姜素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5.12±1.14)×10-2,(2.23±1.02)×10-2,(4.61±0.75)×10-2和(2.68±0.70)×10-2·min-1,同时它在回肠的吸收不受自身浓度和P-gp抑制药盐酸维拉帕米的影响。结论高良姜素在肠道吸收良好,吸收过程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P-gp外排蛋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素 肠道吸收 单向 色谱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