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单向灌流法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钟萌
杨林
杨梅
胡雪原
张景勍
-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药物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
出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9-422,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5503120008)~~
-
文摘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运用单向灌流模型考察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在灌流速度为0.2mL/min以及灌流时间为1h条件下的药物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渗透率(Peff)。结果阿奇霉素泡囊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Ka和Peff分别是阿奇霉素的2.41、2.35、2.54、2.95倍和2.34、1.47、2.20、1.4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泡囊能明显改善药物在体肠吸收。
-
关键词
肠吸收
阿奇霉素
泡囊
单向灌流法
-
Keywords
intestinal absorption
azithromycin
niosomes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
分类号
R978.15
[医药卫生—药品]
-
-
题名单向灌流法研究异甘草素在大鼠体肠吸收
被引量:4
- 2
-
-
作者
苏红
王新春
黄志巧
吴培培
-
机构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
-
出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08-1910,共3页
-
基金
石河子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层次人才科研起动资金专项(RCZX-2007-79)
国家科技部课题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4CCA02300)
-
文摘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在大鼠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异甘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异甘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异甘草素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且结肠的Ka、Papp值与其他肠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中不同浓度异甘草素的Ka、Papp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素在全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异甘草素的Papp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关键词
异甘草素
在体肠吸收
单向灌流法
-
分类号
R966
[医药卫生—药理学]
-
-
题名地西泮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 3
-
-
作者
朱玲玲
李娟
王广基
-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7-511,共5页
-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资助项目(No.2004AA2Z3020)~~
-
文摘
目的:研究地西泮的在体肠吸收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和单向灌流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浓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研究3种吸收促进剂Labrasol、Tween-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地西泮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地西泮肠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值和肠段部位有关,地西泮为全肠段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速率较大,分别为(0.186±0.006)h-1和(0.170±0.011)h-1;回肠和结肠段吸收速率依次减小,分别为(0.086±0.023)h-1和(0.059±0.012)h-1。Labrasol和Tween-80可明显增加地西泮在小肠段的吸收速率。结论:地西泮的肠吸收机理为被动扩散,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
-
关键词
地西泮
在体肠灌流
单向灌流法
吸收促进剂
吸收动力学
油水分配系数
-
Keywords
diazepam
in situ recirculation
single-pass perfusion
absorption enhancer
absorption-kinetics
oi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
分类号
R96
[医药卫生—药理学]
-
-
题名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 4
-
-
作者
李伟
袁勇
邢建国
王立萍
陈卫军
王新春
-
机构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自治区药物研究所
-
出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294,共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No U1203204)
兵团博士基金(No 2013BB014)
-
文摘
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evicaL.)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具有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和冠心病作用,田蓟苷(Tilianin)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2]。因其水溶性差,口服给药吸收不理想[3]。为增加田蓟苷溶解度,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4]。在此基础上,依据大鼠与人小肠生理状况相似的特点[5],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和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田蓟苷肠灌流液、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行为及其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探讨微乳载体对田蓟苷口服吸收的影响,为田蓟苷新型给药系统的口服制剂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田蓟苷
微乳
小肠
吸收
单向灌流法
外翻肠囊法
-
Keywords
tilianin
microemulsi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single pass perfusion model
isolated everted gutt model
-
分类号
R-332
[医药卫生]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5
- 5
-
-
作者
谭蓉
侴桂新
冯年平
赵继会
王志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
出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7-790,共4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103-37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CT08-0898)
-
文摘
目的研究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为口服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去甲异波尔定做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吸收部位、灌肠液中乌药总生物碱质量浓度,考察灌肠液的pH值对乌药总生物碱吸收的影响。结果乌药总生物碱在各肠段吸收较好;不同质量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不同pH值的ka和Papp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药总生物碱在全肠段吸收较好,不受其质量浓度的影响,提示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
-
关键词
在体肠吸收
乌药总生物碱
单向灌流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
Keywords
in situ intestinal absorption
total spicebush alkaloids Linderae Radix
Unidirectional enteroclysm
HPLC
rat
-
分类号
R966
[医药卫生—药理学]
-
-
题名白芷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 6
-
-
作者
时军
翟李翔
许维桐
-
机构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
出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55-2359,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15cxqx209)
-
文摘
目的考察白芷70%乙醇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提取物、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抗生素(诺氟沙星)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中,绿原酸组和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为(6.792±1.28)×10^(-6)cm/s和(11.605±2.03)×10^(-6)cm/s,而空肠中分别为(1.700±0.53)×10^(-6)cm/s和(7.194±1.93)×10^(-6)cm/s。绿原酸组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Papp分别是(1.984±0.99)×10^(-4)/s和(15.62±4.42)×10^(-6)cm/s,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分别是(4.784±0.36)×10^(-4)/s和(37.33±2.18)×10^(-6)cm/s,绿原酸-盐酸维拉帕米组分别是(5.847±0.75)×10^(-4)/s和(44.64±5.64)×10^(-6)cm/s,绿原酸-诺氟沙星组分别是(9.673±0.81)×10^(-4)/s和(88.86±7.92)×10^(-6)cm/s。结论绿原酸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白芷对其肠道吸收显著促进作用,可能与抑制P-gp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
关键词
白芷提取物
绿原酸
肠吸收
大鼠外翻肠囊法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盐酸维拉帕米
诺氟沙星
-
Keywords
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extract
chlorogenic acid
intestinal absorption
everted intestinal sac method
in situ single pass perfusion method
verapamil hydrochloride
antibiotic norfloxacin
-
分类号
R969.1
[医药卫生—药理学]
-
-
题名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
被引量:1
- 7
-
-
作者
胡军林
杨涛
何开勇
-
机构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出处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612-616,共5页
-
文摘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以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高良姜素浓度,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药对高良姜素吸收的影响。结果高良姜素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5.12±1.14)×10-2,(2.23±1.02)×10-2,(4.61±0.75)×10-2和(2.68±0.70)×10-2·min-1,同时它在回肠的吸收不受自身浓度和P-gp抑制药盐酸维拉帕米的影响。结论高良姜素在肠道吸收良好,吸收过程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P-gp外排蛋白的影响。
-
关键词
高良姜素
肠道吸收
单向肠灌流法
色谱法
高效液相
-
Keywords
Galangin
Intestinal absorption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Chromatography,high performance liquid
-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