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永平铜矿花岗质岩石的岩石结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46
1
作者 李晓峰 Yasushi Watanabe 屈文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53-2365,共13页
江西永平铜矿位于华南怀玉山—北武夷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是赣东北地区除了德兴铜矿外的另一个大型铜矿基地。该矿区存在两种类型的花岗质岩石,一种是花岗岩;另一种是英安斑岩。英安斑岩具有典型斑状结构和石英眼结构,而花岗岩则具... 江西永平铜矿位于华南怀玉山—北武夷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是赣东北地区除了德兴铜矿外的另一个大型铜矿基地。该矿区存在两种类型的花岗质岩石,一种是花岗岩;另一种是英安斑岩。英安斑岩具有典型斑状结构和石英眼结构,而花岗岩则具有单向固结结构。在化学成分上,两者属于高钾的钙碱性系列岩石,英安斑岩贫硅、富Al、Fe、Mg、Ca,以及具有较大的Na_2O/K_2O(0.02~0.64)等特点;而花岗岩富硅、贫Al、Ca,以及富碱和具有较小的Na_2O/K_2O(0.02~0.03)等特点。两种类型的岩石具有一致的REE配分曲线。它们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K),亏损高场强元素(Th、Nd、Ta、Ti)以及元素Sr和P,显示了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作用。在结构和化学成分上,花岗岩则类似于美国Climax斑岩钼(铜)矿成矿斑岩的性质(如具有单向固结结构、较高的分异指数、富Si、贫Al、Ca、富Na_2O+K_2O以及K_2O>Na_2O)。与英安斑岩有关的蚀变作用主要有夕卡岩化、黑云母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和萤石化,而与花岗岩有关的蚀变作用主要是白云母化和萤石化;相应地,与英安斑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铜,而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则主要为钼。2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年龄分别为156.7±2.8Ma和155.7±3.6Ma,表明与花岗岩有关的钼成矿作用发生在156Ma左右。本文认为,永平铜钼矿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应是由挤压向伸展的转换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固结结构 岩石化学 岩浆-热液转换 铜钼成矿作用 构造体制转换 永平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音乌拉钨锡矿床伟晶岩壳成因及对钨锡成矿的影响:来自黑云母成分的约束
2
作者 任美桥 李真真 +4 位作者 许健 徐文坦 赵俊兴 秦克章 胡永强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03-1922,共20页
伟晶岩壳的形成与相关花岗质岩体的演化及其中的Sn-W金属矿化有密切联系,但目前针对伟晶岩壳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大兴安岭南段白音乌拉钨锡矿床内与成矿有关黑云母花岗岩发育显著的岩相分带:深部为主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向上过渡到细... 伟晶岩壳的形成与相关花岗质岩体的演化及其中的Sn-W金属矿化有密切联系,但目前针对伟晶岩壳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大兴安岭南段白音乌拉钨锡矿床内与成矿有关黑云母花岗岩发育显著的岩相分带:深部为主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向上过渡到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最上部为由伟晶岩-细晶岩层组成的伟晶岩壳。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本文对不同岩相带和热液脉中的黑云母开展了电子探针主量元素点分析和面扫描以及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其他两个岩相,伟晶岩壳中岩浆成因黑云母具有最高的FeO、MgO、Cl含量,最低的Al_(2)O_(3)、K_(2)O、F、Li、Sn、W、Nb、Ta含量,表明伟晶岩壳具有最低的演化程度,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演化程度最高。伟晶岩壳中以钾长石定向生长为特征的单向固结结构十分发育,其中黑云母可见蠕虫状石英+黑云母增生边,其形成与富水岩浆过冷有关。因此,伟晶岩壳相对深部岩体而言,其形成时间更早,属于岩浆房的早期冷凝边。伟晶岩壳形成之后,可作为“盖层”而促进深部岩浆房的演化,并使Sn、W等不相容元素富集于晚期演化程度最高的岩相内,随后发生流体出溶而成矿。伟晶岩壳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岩浆黑云母外增生的热液成因黑云母证实了这一流体出溶过程的发生。白音乌拉矿床内不同岩相带内黑云母较高的Sn和W含量指示成矿岩体具有良好的成矿物质条件,但不同产状的热液型黑云母中Sn含量差异较大,而W在所有产状的热液型黑云母中含量均很高,可能暗示Sn与W成矿是由不同批次的流体形成,但二者均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壳 单向固结结构(UST) 钨锡矿化 黑云母 白音乌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 被引量:40
3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2 位作者 李振清 宋玉财 谢玉玲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声≥150-200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l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单向固结结构(UST) 流体出溶 斑岩铜矿 驱龙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