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单向交通组织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龙东方 史峰 王英姿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10年第6期109-114,共6页
为了提高支路的利用率以缓解城市主干道的拥堵,本文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确定单向交通组织优化方法.建立了以路段饱和度超限量和车辆绕行系数最小化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通过优化支路的单向方案以使目标值最小,... 为了提高支路的利用率以缓解城市主干道的拥堵,本文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确定单向交通组织优化方法.建立了以路段饱和度超限量和车辆绕行系数最小化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通过优化支路的单向方案以使目标值最小,下层模型按照用户均衡分配准则进行配流.进而设计了求解模型的模拟退火算法,在算法每一步迭代时,从当前达到一定拥堵程度的支路路段集中选择其一调整单向组织方案.算例结果表明,单向交通组织可以降低路段饱和度超限量,缓解干道路段的拥堵,但随着绕行系数比重的增大,路段饱和度超限量的优化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单向交通组织 饱和度 绕行系数 双层规划 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支路路段双向车流相互影响的单向交通组织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史峰 王英姿 +1 位作者 徐光明 秦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1,共6页
考虑支路路段双向车流相互影响的因素,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优化单向交通组织方案。建立一主多从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是多目标规划,以单行交通组织方案为决策,以路段饱和度超限量最小化降低道路负荷、以车辆绕行系数最小... 考虑支路路段双向车流相互影响的因素,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优化单向交通组织方案。建立一主多从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是多目标规划,以单行交通组织方案为决策,以路段饱和度超限量最小化降低道路负荷、以车辆绕行系数最小化提高公平性。下层规划是考虑支路路段双向车流相互影响的均衡交通分配(每个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各自由1个下层规划确定,但所有下层规划确定的最短路可一次性求解)。双层规划可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求解效果明显优于支路路段通行能力等量划分为双向分道行驶的传统优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路网络 单向交通组织 双层规划 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向交通组织的VMS选址模型及仿真 被引量:5
3
作者 高贺 张勃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59,共6页
交通路径诱导和单行交通组织都是区域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措施,针对这两种交通管理手段脱节的问题,提高区域交通效率,提出把信息板优化选址与单行交通组织相结合的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VMS优化布置位置.在此基础上,... 交通路径诱导和单行交通组织都是区域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措施,针对这两种交通管理手段脱节的问题,提高区域交通效率,提出把信息板优化选址与单行交通组织相结合的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VMS优化布置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哈尔滨市经纬街片区实例,首先对区域进行单行交通组织,并在OD对中选取有效规划路径,计算出信息板诱导效益最大的设置位置;然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交通微循环组织前后效果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在单行交通组织与路径诱导两种交通管理手段配合使用的情况下,区域内次干道及支路的负荷度增大,而区域路网的旅行时间降低7.8%,延误降低15.2%,达到了提高整体区域路网通行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VMS VISSIM仿真 单向交通组织 选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商业街区单向交通组织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朱佩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城市单向交通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商业街区单行线的设置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分析城市商业街区交通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沙市商业街区单向交通组... 城市单向交通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商业街区单行线的设置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分析城市商业街区交通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沙市商业街区单向交通组织的商业适应性进行评价.认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该从全局把握,慎重考虑单行线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单行线设置的正面效应高于负面影响.对于商业利益的主体来说,应积极主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单行线的负面影响,适应商业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交通组织 商业街区 适应性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向交通组织衔接交叉口段的可变车道利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蒋应红 保丽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62-1566,共5页
基于交叉口附近车道交通流不对称的状况,分析可变车道的设置方法,提出可变标志板延后起亮和提前关闭时刻的计算方法,并采用2次排队长度、通行能力、延误等指标,综合评估可变车道的利用效用.以上海东方路浦三路为例,调查了早高峰时期交... 基于交叉口附近车道交通流不对称的状况,分析可变车道的设置方法,提出可变标志板延后起亮和提前关闭时刻的计算方法,并采用2次排队长度、通行能力、延误等指标,综合评估可变车道的利用效用.以上海东方路浦三路为例,调查了早高峰时期交通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浦三路南段西侧车道利用可变车道的可行性,研究了可变车道设计、相位相序及配时策略、可变标志板的启动和停止与主信号关系.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利用可变车道可以提高单双向交通组织衔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少2次排队,降低延误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交通组织 衔接交叉口 可变车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