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 mm透明角膜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盼盼 管宇 +4 位作者 陈诵惟 孙荪 吴坚 黄晓波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比较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 aspiration,PEA)与双切口PEA对角膜的影响。方法连续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院行2. 4 mm透明角膜单切口PEA联合人工... 目的比较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 aspiration,PEA)与双切口PEA对角膜的影响。方法连续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院行2. 4 mm透明角膜单切口PEA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患者(100眼)(单切口组),并选择此时间段内与之眼轴、前房深度、晶状体核混浊等眼部和全身情况相匹配的行透明角膜双切口PEA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00眼)(双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总超声时间、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及矫正远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10 mm范围内角膜体积(10 mmcorneal volume,10 mm-CV),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形态等参数。结果单切口组术中总超声时间、CDE分别为(27. 84±19. 61) s、5. 15±3. 70,双切口组分别为(23. 62±16. 55) s、4. 77±3. 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周,单切口组的UDVA和CDVA均高于双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周,单切口组10 mm-CV及CCT均小于双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单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 82±3. 39)%、(7. 05±4. 22)%、(7. 06±4. 37)%,双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 08±3. 31)%、(8. 28±4. 28)%、(8. 37±4. 8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结论早期ARC患者行单切口PEA对角膜的创伤程度较双切口PEA轻,术后恢复快,早期可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角膜体积 角膜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勇 叶应嘉 +4 位作者 鲍先议 周龑丽 许荣 彭婷婷 曾志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4-657,共4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中研究组行同轴微小切口(2.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6例(26眼),对照1组行标准切口(3.0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0例(20眼),另设对照2组为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行2.2mm同轴微小切口Phaco50例(50眼)。所有病例均采用扭动模式行超声乳化术,记录术前白内障核分级,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术中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和灌注液消耗量(estimated fluids used,EFU),同时记录术后1d、7d、30d的BCVA、IOP、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30d的ECC值等。结果各组白内障均以3级核为主,术眼生物学参数分析显示,研究组的ACD值与AL值均小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研究组的LT值则略高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研究组术中CED及EFU均低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BCVA分析,术后1d≥0.5的眼数,研究组占38.5%,高于对照1组的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对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分析发现,术后1d,研究组以1级水肿为主,对照1组则以2级水肿为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30d,各组ECC值均显著低于术前,研究组与对照1组分别较术前减少38.9%和52.5%,对照2组减少9.8%,其中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前房稳定性好,可以显著减少超声能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减少术中灌注液的用量,降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促进视力的迅速恢复,适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同轴微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静 莫纯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修复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切口组和微切口组,分别行常规3.0 mm切口...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修复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切口组和微切口组,分别行常规3.0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对两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 d、1周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明显,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后1 d、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一步缩小了手术切口,术后恢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同轴微切口 超声乳化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洪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49眼)...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49眼)行2.0 mm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照组35例(41眼)行3.0 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及术中前房稳定性,于术后1 d、7 d观察角膜水肿、视力情况,同时于术前、术后7 d观察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散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6.43±1.03)s、(6.54±1.25)s,超声能量分别为(16.52±2.35)%、(15.94±3.53)%,两组间超声乳化时间和超声能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角膜水肿均以1级为主,术后1 d、7 d两组角膜水肿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7 d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52±0.28)D,术后7 d为(0.56±0.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49±0.31)D,术后7 d为(0.72±0.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均为P<0.01);术后7 d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具有术中前房稳定性好,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促进视力迅速恢复,安全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同轴微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5
作者 姚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B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B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度数、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术后3天后B组的视力均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视力对比,A组的视力均要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术前视力相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2)A、B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散光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3)A、B两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33%(11/60),23.33%(14/6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其效果与超声乳化吸出术接近,且手术费用低、操作简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适合于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切口超声乳化囊外摘除 高龄白内障 视力 散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晓玲 刘彦才 +1 位作者 缪爱红 梁仲琪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506,共2页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白内障患者 切口超声乳化 超声乳化 内皮细胞计数 年龄相关性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对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袁胤 庄槿 邱立红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角巩膜缘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为临床疗效评价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2月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8例219眼;年龄61~87岁,平均年... 目的探讨角巩膜缘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为临床疗效评价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2月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8例219眼;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6.1±12.1)岁。按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角巩膜缘切口组42例69眼,透明角膜切口组45例70眼,巩膜隧道切口组41例80眼。各组资料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2、7、30、90天对各组患者进行干眼症状评分、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S)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角巩膜缘切口组、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在检测的各时间点(F=110.51,P=0.00)干眼症各组临床评分(F=99.45,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巩膜缘切口组干眼症临床评分在手术后14d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的临床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低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4d角巩膜缘切口组BUT明显低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不同时间点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明角膜切口组手术后14d的BUT值最低。手术后1d角巩膜缘切口组的SIt值达高峰,第1~14天逐渐降低,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14d,透明角膜切口组FLS得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得分高于角巩膜缘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巩膜缘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FLS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对泪膜的稳定性影响小,是干眼症高危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巩膜缘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 泪膜 干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P-VEP与黄斑OCT的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肖 周珺 +3 位作者 吴晓璇 高敬 刘瑞芬 赵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34眼)年龄40~71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34眼)年龄40~71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1 d及术后1个月行P-VEP、黄斑部OCT检查,观察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下P100波的振幅、潜时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术后1个月低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8.94±4.65)μV,潜时为(108.25±16.65)ms,与术前1 d的振幅(5.66±4.02)μV和潜时(117.85±15.8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高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7.99±2.82)μV,潜时为(106.05±16.05)ms,与术前1 d的振幅(6.41±4.06)μV和潜时(110.45±19.9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88.00±77.00)μm,与术前1 d的(183.00±82.0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P-VEP的P100波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术前比较,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的振幅升高、潜时缩短;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增加。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人工晶状体植入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应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帅飞 陈彬川 李佳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1,64,共4页
目的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57例(5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完成后仅作水密封角膜切口,眼... 目的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57例(5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完成后仅作水密封角膜切口,眼后节手术操作结束时,根据预后评估及后续治疗方案决定是否人工晶状体植入和硅油填充,需要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者,3.0 mm穿刺刀扩大主切口,囊袋内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1枚,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中、术后早期、远期并发症,随访1~24个月。结果 57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角膜切口渗漏、前房消失及后囊膜破裂发生,气-液交换时前房出现气泡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且硅油填充10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但未硅油填充15眼,硅油填充但未人工晶状体植入32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51眼(89.5%),视力不变6眼(10.5%),术后早期一过性低眼压2眼(3.5%)。末次随访时手术切口均密闭良好,前房中深,晶状体缺如或人工晶状体在位,无人工晶状体夹持及移位发生。结论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无需缝合,术中前房稳定,手术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随着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选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超声乳化 白内障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针头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帅飞 陈彬川 雷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1,共4页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和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受到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青睐,但是超声能量在碎核的同时对眼内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声乳化针头全堵时超声能量使用效率最高,而全堵解除后产生前房涌...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和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受到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青睐,但是超声能量在碎核的同时对眼内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声乳化针头全堵时超声能量使用效率最高,而全堵解除后产生前房涌动易损伤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后囊膜,核块脱落可延长手术时间。超声乳化针头的物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超声能量和抽吸作用,其良好设计和轻微改进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现就超声乳化针头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针头 超声乳化吸出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8
11
作者 庄鹏 林映竑 +1 位作者 刘明玉 黄连珠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方法 ,研究早期手术并发症。方法 经过理论学习 ,动物实验和充当助手 ,选择病例 ,完成最初连续 96例 10 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应用球周麻醉 ,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 ,水分离...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方法 ,研究早期手术并发症。方法 经过理论学习 ,动物实验和充当助手 ,选择病例 ,完成最初连续 96例 10 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应用球周麻醉 ,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 ,水分离或水分层 ,单或双手法乳化晶状体核 ,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在手术的前后两阶段 ,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分别为 38%和 74 % ,主要并发症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0 %和 12 % .5 3眼 (5 3% )术后矫正视力达 0 .5以上。结论 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正规训练 ,严格掌握适应证 ,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早期超声乳化术达到囊外摘出术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学习曲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8
12
作者 周晓芳 付汛安 李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4-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对照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共观察12周。观察的指标包括眼压、视力、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2周,试验组眼压从(28.7±6.9)mmHg(1 kPa=7.5 mmHg)降至(11.3±2.5)mmHg,对照组从(29.1±7.1)mmHg降至(12.0±2.5)mmHg,两组病例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但在术后1 d、1周、4周时,试验组眼压较对照组更低(均为P<0.05)。至术后12周时,试验组手术完全成功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眼出现引流器管口阻塞;对照组术后低眼压3眼、前房出血3眼、非功能性滤过泡2眼、恶性青光眼1眼。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引流器 小梁切除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2.5mm辅助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减少手术性散光的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建辉 李青 吴文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manual sutureless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共36例,观察组: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且行劈核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手术性散光值,术后裸眼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手术均由熟练掌握小切口手术的医师完成。结果术后1周、2周,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分别为(1.29±0.51)D与(1.05±0·45)D小于对照组的(1.69±0.61)D和(1.42±0.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P=0.009);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手术性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9,P=0.134)。术后1周、2周,观察组裸眼视力分别为0.59±0.14、0.63±0·16,优于对照组0.52±0.11和0.56±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88,P=0.021);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3,P=0·187)。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结论硬核患者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减少了术后早期手术性散光,同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实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改良 切口超声乳化 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曹燕 赵俊宏 +1 位作者 梁厚成 田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0期29-33,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视野缺损值、诱发电位振幅、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视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较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且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4两组患者术前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均显著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为15.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疗效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切口超声乳化囊外摘除 白内障 视野缺损平均值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发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被引量:8
15
作者 荣华 张美萍 +1 位作者 陈建梅 崔红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8月96例(106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均行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 目的探讨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8月96例(106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均行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91眼(占85.85%),视力不变15眼(占14.15%);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一过性高眼压。角膜水肿的发生率为9.43%,前房反应的发生率为8.49%,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术后1个月内眼压高于25mmHg,1kPa=7.5mmHg)的发生率为19.81%;术后6个月有12眼(11.32%)发生后囊膜混浊,其中5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结论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发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切口超声乳化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角膜规则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富存 瞿佳 徐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1-385,共5页
背景白内障手术诱发干眼的发病机制除切口对角膜神经纤维的影响外,可能还与手术改变角膜的规则性有关。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前表面规则性改变及泪膜和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 背景白内障手术诱发干眼的发病机制除切口对角膜神经纤维的影响外,可能还与手术改变角膜的规则性有关。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前表面规则性改变及泪膜和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46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其中30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16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不规则指数(CIM)、形状系数(SF)和散光值,对患者主观感觉进行评分,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测量泪膜稳定性值、泪膜破裂时间(BUT)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I(SIt)值;分别行各组内、两组间参数比较。结果两组术眼CIM值随着手术前后时间的不同发生变化,术后CIM值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864,P=0.000),其中术后1d、1周、1个月两组术眼CIM值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术眼CI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62,P=0.804)。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s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4.600,P=0.428;F分组=0.009,P=0.925)。两组术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UT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9.384,P:0.000),术后1周、1个月各组BUT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各时间点两组间术眼BUT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0,P=0.983)。小切口组术眼手术后1周、1个月SI 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均存在手术源性散光(SIA),但随时间的推移,两组SIA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479,P=0.000),不同时间点两组间的SI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8.709,P=0.005);其中术后各时间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组SIA值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增加,泪膜稳定性下降,均可产生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白内障摘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角膜前表面规则性 源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视力 角膜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切口对角膜感觉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荔 阎启昌 张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5-266,271,共3页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PEA)二种切口对角膜的感觉 (CS)的影响。方法 :将老年性白内障行PEA术的住院患者 (4 8眼 ) ,随机分成巩膜切口组 (2 4眼 )和角膜缘切口组 (2 4眼 ) ,并按年龄分成 3个亚组 :≤5 0岁 (8眼 ) ,≤ 70岁 (8...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PEA)二种切口对角膜的感觉 (CS)的影响。方法 :将老年性白内障行PEA术的住院患者 (4 8眼 ) ,随机分成巩膜切口组 (2 4眼 )和角膜缘切口组 (2 4眼 ) ,并按年龄分成 3个亚组 :≤5 0岁 (8眼 ) ,≤ 70岁 (8眼 ) ,>70岁 (8眼 )。应用Boberg Ans角膜感觉仪 ,分别在术前 ,术后 1d、1周、1个月、3个月测定角膜中央、周边 3,6 ,9,1 2点的CS。统计分析患者术后与术前CS的差值。结果 :2种切口术后CS均下降 ;巩膜切口各点CS恢复比角膜缘切口快。结论 :PEA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感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切口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费春梅 周善璧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06-1312,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MICS)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conventional coaxi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SICS)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 目的:系统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MICS)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conventional coaxi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SICS)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Medline、EMbase(2004年~2014年7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14年第7期),纳入有关C-MICS和C-SICS治疗白内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1 283眼)。结果显示2组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EPT)无差异(WMD=-0.25,95%CI=-0.80~0.29),P=0.36);平均超声乳化能量无差异(WMD=-1.67,95%CI=-4.18~0.84,P=0.19);2组间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增加(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均无差异[术后1天(WMD=-6.38,95%CI=-18.51~5.75,P=0.30);术后1周(WMD=-2.61,95%CI=-8.23~3.02,P=0.36);术后1月(WMD=-0.81,95%CI=-3.17~1.56,P=0.50)];2组间术后1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差异(WMD=53.24,95%CI=-4.55~111.04,P=0.07);术后裸眼视力C-MICS组均优于C-SICS组[术后1 d(WMD=0.14,95%CI=0.05~0.23,P=0.003);术后1月(WMD=0.06,95%CI=0.03~0.10,P=0.000);术后3月(WMD=0.05,95%CI=0.02~0.09,P=0.002)];术后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 induced astigmatism,SIA)C-MICS组均小于C-SICS组[术后1 d(WMD=-0.69,95%CI=-0.83^-0.54,P=0.000);术后1周(WMD=-0.45,95%CI=-0.68^-0.23,P=0.000);术后1月(WMD=-0.33,95%CI=-0.39^-0.27,P=0.000);术后3月(WMD=-0.28,95%CI=-0.36^-0.20,P=0.000)]。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C-MICS比C-SICS治疗白内障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切口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晓勇 蔡宏媛 王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12月56例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的透明角膜切口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使用Pentacam...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12月56例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的透明角膜切口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进行检查,记录测量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并采用极坐标系评估在陡峭子午线方向行透明角膜切口对手术眼角膜散光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及恢复顺利。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AKP(+0)都有明显减少(P<0.05),AKP(+45)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相比角膜总散光和角膜前表面散光在AKP(+0)或AKP(+4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术前角膜前表面散光的陡峭轴上行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总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 陡峭子午线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