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切口腋静脉入路技术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丁伟 周奇 +5 位作者 孙飞虎 孙磊 王维涛 徐平 范晨 王卫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28-1032,共5页
目的探讨单切口腋静脉(AV)入路技术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单切口AV入路技术植入TIVAP的17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89例,... 目的探讨单切口腋静脉(AV)入路技术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单切口AV入路技术植入TIVAP的17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89例,平均年龄(46.8±12.5)(23~77)岁。DSA透视解剖定位下穿刺AV。穿刺AV困难(穿刺3次)或误穿刺腋动脉,即改为超声导引下穿刺AV;超声提示目标静脉狭窄或闭塞,即改为同侧颈内静脉(IJV)入路植入TIVAP。观察技术成功率、手术相关信息及TIVAP留置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177例患者通过单切口AV入路成功植入TIVAP,2例术中改行同侧IJV入路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9%(177/179)。平均透视时间(0.8±0.2)(0.3~1.5)min,手术操作时间(21.5±10.3)(17~45)min,TIVAP留置时间(362.5±65.2)(252~442)d。术中操作相关问题发生率为8.9%(16/179),其中误穿刺腋动脉6例,导丝误入同侧IJV 5例,可撕脱鞘折弯3例,导管-港体连接处扭曲2例。TIVAP留置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4%(6/179),其中局部血肿形成、术侧AV血栓形成、左头臂静脉血栓狭窄-闭塞伴左IJV-锁骨下静脉(SCV)近心端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各1例,囊袋局部感染2例,未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断裂/移位、夹闭综合征、药物外渗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切口AV入路技术植入TIVAP技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为TIVAP植入方式提供另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技术 腋静脉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副韧带单切口重建与双切口重建对治疗膝关节内侧不稳定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希晨 张杭州 白希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1-785,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同种异体肌腱单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和双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患者26例(26膝),均采用内侧副韧带重建;其中单切口重建内侧副韧带12例,双切... 目的回顾分析同种异体肌腱单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和双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患者26例(26膝),均采用内侧副韧带重建;其中单切口重建内侧副韧带12例,双切口重建内侧副韧带14例。术前、术后按照IKDC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测量术后膝关节内侧开口、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14~49个月)。末次随访2种方法术后IKDC评分分别为(84.33±7.85)分和(84.21±7.67)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84.41±8.67)分和(84.5±7.52)分,与术前相比评分明显提高;2种方法术后IKDC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与内侧关节间隙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2种方法的术后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和双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治疗膝关节内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 单切口技术 切口技术 内侧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