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单凝聚法制备超细胶囊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文波 宋湛谦 于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15-119,共5页
阐述单凝聚法制备胶囊机理、一般工艺过程,并采用天然高分子物质壳聚糖为壁材,维生素E(VE)为芯材,通过单凝聚法制备胶囊,最佳条件为芯壁比1∶1,乳化时间30 min,乳化搅拌速度7 500~9 000 r/min,乳化剂MMAS用量6.0 %,固化剂用量为壁材的2... 阐述单凝聚法制备胶囊机理、一般工艺过程,并采用天然高分子物质壳聚糖为壁材,维生素E(VE)为芯材,通过单凝聚法制备胶囊,最佳条件为芯壁比1∶1,乳化时间30 min,乳化搅拌速度7 500~9 000 r/min,乳化剂MMAS用量6.0 %,固化剂用量为壁材的2倍,低温固化60 min.胶囊为球体,体系分相明显,其粒度0.10~3.00 μm,且粒度比较均匀、分布范围窄,具有较好的耐热强度、稳定性和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单凝聚法 超细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凝聚法芝麻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岩 王春玉 +1 位作者 姜文利 王世清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2-56,共5页
为了提高芝麻油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通过单凝聚法,以明胶为壁材,芝麻油为芯材,添加适量的乳化剂来制备微胶囊化芝麻油。以微胶囊成型效果和包埋率为指标,研究了壁材质量分数、芯壁比、乳化剂单甘脂浓度及操作温度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在单... 为了提高芝麻油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通过单凝聚法,以明胶为壁材,芝麻油为芯材,添加适量的乳化剂来制备微胶囊化芝麻油。以微胶囊成型效果和包埋率为指标,研究了壁材质量分数、芯壁比、乳化剂单甘脂浓度及操作温度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确定了单凝聚法制备芝麻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明胶质量浓度4%,芯壁比1∶4,单甘脂浓度0.3%,操作温度60℃时,所得芝麻油微胶囊的包埋率最大为7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油 微胶囊 单凝聚法 包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凝聚法制备酞菁铜颜料纳米微胶囊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娟娟 陈琳琳 高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2-74,76,共4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壁材,通过单凝聚法制备酞菁酮颜料纳米微胶囊。结果表明,PVP质量、分离剂的加入方式以及搅拌速度等工艺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和分散性有影响,其中较佳的制备条件为:芯壁比为1.07,分离剂Na_2SO_4按10 m L/min的速度加...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壁材,通过单凝聚法制备酞菁酮颜料纳米微胶囊。结果表明,PVP质量、分离剂的加入方式以及搅拌速度等工艺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和分散性有影响,其中较佳的制备条件为:芯壁比为1.07,分离剂Na_2SO_4按10 m L/min的速度加入,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此时,可以制得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小于100 nm的酞菁酮微胶囊,分散体系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铜 聚乙烯吡咯烷酮 纳米微胶囊 单凝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凝聚法制备PEG-Cu_2O微胶囊防污剂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毛田野 余红伟 +2 位作者 王玥 陆刚 徐朝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0-67,共8页
目的制备一种包埋氧化亚铜的微胶囊防污剂,延长防污期效,减少环境污染。方法在葡萄糖还原法制备氧化亚铜(Cu_2O)的基础上,利用单凝聚法将聚乙二醇(PEG)包覆在Cu_2O防污剂的表面,制得PEG-Cu_2O微胶囊。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 目的制备一种包埋氧化亚铜的微胶囊防污剂,延长防污期效,减少环境污染。方法在葡萄糖还原法制备氧化亚铜(Cu_2O)的基础上,利用单凝聚法将聚乙二醇(PEG)包覆在Cu_2O防污剂的表面,制得PEG-Cu_2O微胶囊。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和成分验证。利用粒径分析仪(PSA)和热重分析仪(TGA)测定PEG-Cu_2O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和包埋率大小。通过基于分光光度法的铜离子渗出率测定实验,对PEG-Cu_2O微胶囊的释放性能进行探究。通过单因素优化分析实验和SEM形貌测试讨论PEG和凝聚剂的加入方式、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PEG-Cu_2O微胶囊,微胶囊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66μm,囊壁平均厚度约200 nm,包埋率为78.1%。与普通Cu_2O防污剂相比,微胶囊的缓释效果明显。采用PEG与氯化铜预混合、凝聚剂溶液逐滴加入的方法,在反应温度为70℃以及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微胶囊产品。结论 PEG-Cu_2O微胶囊能够有效控制防污剂释放速度,进而减少环境污染,延长防污期效。该方法工艺简单,符合原子经济学和绿色化学理念,在海洋防污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凝聚法 氧化亚铜 聚乙二醇 微胶囊 防污剂 因素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硬脂酸钠为壁材的鱼油微胶囊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洪玲 刘长霞 +3 位作者 郭晶兰 张宁 范小振 崔维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30,共5页
为探究疏水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应用,丰富微胶囊壁材的选择,选取壳聚糖硬脂酸钠为壁材,鱼油为芯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对... 为探究疏水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应用,丰富微胶囊壁材的选择,选取壳聚糖硬脂酸钠为壁材,鱼油为芯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对鱼油微胶囊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适宜的鱼油微胶囊制备条件为壁芯质量比1∶1、乳化剂吐温-20质量浓度14.40 g/L(芯材质量1 g时,加入乳化剂溶液200 mL)、超声功率720 W,此条件下鱼油包埋率为(50.00±0.47)%;所制备的鱼油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热稳定性较好,存放18个月后,热稳定性几乎无变化。疏水性壳聚糖硬脂酸钠壁材制备简便,通过单凝聚法成囊后,能有效保持微胶囊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微胶囊 疏水性 壳聚糖硬脂酸钠 单凝聚法 包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增稠液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俞波 赵炳乾 +3 位作者 倪叶舟 钱坤 俞科静 陈坤林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本研究以壳聚糖材料为壁材,剪切增稠液(STF)为芯材,通过单凝聚法制备了STF微胶囊(STF MCs)。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确定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司盘80(Span 80)与吐温80(Tween 80)作为分散剂,复配比例为3∶1;乳化剂用量为11%,核壳比为2... 本研究以壳聚糖材料为壁材,剪切增稠液(STF)为芯材,通过单凝聚法制备了STF微胶囊(STF MCs)。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确定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司盘80(Span 80)与吐温80(Tween 80)作为分散剂,复配比例为3∶1;乳化剂用量为11%,核壳比为2∶1,搅拌速度为600 r/min,反应温度为60℃;体系的油水比为1∶2。在此条件下制得的STF MCs呈较为规整的球形,粒径分布较为均匀,且主要集中在3μm左右。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引入有效改善了STF的流变性能。掺杂CNTs的STF体系具有更小临界剪切速率,更快的黏度突变,并且峰值黏度增加近一倍;芯材和微胶囊乳液的红外光谱大部分都一致,表明壳聚糖成功吸附在芯材液滴表面,实现了对STF的包封。壁材对芯材STF起到了保护作用,提升了芯材STF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增稠液 微胶囊 单凝聚法 因素筛选 防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的质量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幼珠 雷晓英 +1 位作者 王新波 李建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7-121,共5页
以模型药物消炎痛 (吲哚美辛 )作为芯料 ,在W /O型乳化体系中分别以复凝聚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和以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包药微囊 ,测试并分析了两种微囊的形貌、粒径、成囊率、包囊率和释药率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 ,丝素壳... 以模型药物消炎痛 (吲哚美辛 )作为芯料 ,在W /O型乳化体系中分别以复凝聚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和以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包药微囊 ,测试并分析了两种微囊的形貌、粒径、成囊率、包囊率和释药率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 ,丝素壳聚糖包药微囊的成囊率、包囊率比壳聚糖包药微囊高 ,药物缓释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 吲哚美辛 质量 缓释 包药微囊 凝聚 单凝聚法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的纳米胶囊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锦成 陈思浩 +1 位作者 徐子成 胡燕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57,共3页
以明胶为囊壁、辣椒素为囊芯,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辣椒素的纳米胶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交联固化后的明胶已包覆到辣椒素上;透射电镜分析证明,该胶囊的粒径在100nm左右;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法测试表明,该胶囊的包覆率在70%左右,而且... 以明胶为囊壁、辣椒素为囊芯,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辣椒素的纳米胶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交联固化后的明胶已包覆到辣椒素上;透射电镜分析证明,该胶囊的粒径在100nm左右;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法测试表明,该胶囊的包覆率在70%左右,而且包覆明胶后的辣椒素的热稳定性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其熔点由75℃提高到100℃,热分解温度则由450℃提高到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单凝聚法 纳米胶囊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唑啉钠-海藻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抗菌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河如 邹湘辉 马民智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54-1358,共5页
研制头孢唑啉钠-海藻酸钠微胶囊、体外释药规律及抗菌作用。方法是将头孢唑啉钠溶于海藻酸钠的PBS溶液,用正己烷/span-85乳化形成微乳溶液,然后用CaCl2单凝聚固化得头孢唑啉钠的微胶囊;利用扩散法研究了该微胶囊渗出液对金黄色葡萄... 研制头孢唑啉钠-海藻酸钠微胶囊、体外释药规律及抗菌作用。方法是将头孢唑啉钠溶于海藻酸钠的PBS溶液,用正己烷/span-85乳化形成微乳溶液,然后用CaCl2单凝聚固化得头孢唑啉钠的微胶囊;利用扩散法研究了该微胶囊渗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得到了淡黄色的固形物、粒径为1-15μm的头孢唑啉钠-海藻酸钠微胶囊。头孢唑啉钠的包封率可达(80.42±0.26)%,载药量为(35.68±2.03)%。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海藻酸钠所形成的囊壁对所包封的头孢唑啉钠具有缓释作用。微胶囊渗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较弱。显示海藻酸钠微胶囊具有药物缓释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 单凝聚法 微胶囊 海藻酸钠 缓释剂 头孢唑啉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Cu_2O微胶囊防污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毛田野 陆刚 +3 位作者 迟钧瀚 徐朝阳 杨宏波 余红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6-252,共7页
目的合成一种氧化亚铜微胶囊,以其为防污剂制备防污涂料,并进行性能研究。方法利用亚硫酸钠还原-单凝聚法合成聚乙烯吡咯烷酮-氧化亚铜(PVP-Cu_2O)微胶囊,并利用电镜测试和红外光谱对微胶囊的结构组成和包覆效果进行了验证。以合成的微... 目的合成一种氧化亚铜微胶囊,以其为防污剂制备防污涂料,并进行性能研究。方法利用亚硫酸钠还原-单凝聚法合成聚乙烯吡咯烷酮-氧化亚铜(PVP-Cu_2O)微胶囊,并利用电镜测试和红外光谱对微胶囊的结构组成和包覆效果进行了验证。以合成的微胶囊为防污剂,PU/EP改性树脂为基体,制备了防污涂料试样,对涂料试样的涂层硬度、抗冲击性、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吸水性能、释放性能等进行了测试表征,探究防污剂的种类和用量对防污涂料各方面性能的影响。对遴选的优异配方涂料进行浅海挂板防污试验,探究其实海防污性能。结果实验成功合成出了PVP-Cu_2O微胶囊,与使用普通Cu_2O作为防污剂的涂料试样相比,使用PVP-Cu_2O微胶囊的涂料试样涂层硬度、抗冲击性、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吸水率和缓释效果等性能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当PVP-Cu_2O用量增加至35 phr时,微胶囊对防污涂料性能改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减弱,综合考虑涂料试样的各方面性能,确定PVP-Cu_2O用量以15 phr为宜。浅海挂板防污试验证明:用量仅为15phr的微胶囊涂料达到了与商品防污涂料基本相当的防污效果。结论 PVP-Cu_2O微胶囊防污涂料可以在实现防污涂料的环保化、节能化和长效化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凝聚法 聚乙烯吡咯烷酮 微胶囊 防污涂料 浅海挂板试验 防污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海 徐玉芸 +2 位作者 李宗阳 齐阳光 张传兵 《中国兽药杂志》 2012年第9期38-41,共4页
市售伊维菌素制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释药峰谷浓度差异大等问题。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微胶囊油混悬剂。以微胶囊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制备工艺的优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胶囊内药物含量及包封率。... 市售伊维菌素制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释药峰谷浓度差异大等问题。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微胶囊油混悬剂。以微胶囊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制备工艺的优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胶囊内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结果显示:最佳工艺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包封率为63.2%,载药量为18.3%,微胶囊的正圆度高、表面平滑,粒径分布在20~50μm,药物呈缓慢持续释放,体外累计释放率18 h为30.0%,44 h后仅为51.0%。伊维菌素微胶囊制剂可大大增加体内留存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缓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菌素 单凝聚法 微胶囊 缓释 油混悬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包颖 《吉林林业科技》 2019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利用微胶囊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明胶为囊壁材料,采用单凝聚法制备豚草提取物植物源农药微胶囊剂,设计正交试验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优配比方案为明胶质量浓度5 g·L^(-1),芯壁比1:2,搅拌速... 本文利用微胶囊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明胶为囊壁材料,采用单凝聚法制备豚草提取物植物源农药微胶囊剂,设计正交试验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优配比方案为明胶质量浓度5 g·L^(-1),芯壁比1:2,搅拌速度200 r·min^(-1),乳化时间90 min。其中,四因素对成囊影响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明胶质量浓度>搅拌速度>乳化时间>芯壁比。从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图片可以看出,微胶囊形状规则、表面光滑。微胶囊中位径为20.55μm,大部分粒径大小分布在18.23~33.31μm间。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缓释效果优于豚草提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微胶囊 明胶 单凝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