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联合激素减量免疫诱导的疗效探讨
1
作者 习剑鑫 陈玉国 +2 位作者 耿笑辰 邱伟 吕国悦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4,共8页
目的观察重组抗白细胞分化抗原25(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5, 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联合激素减量免疫诱导方案预防儿童肝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4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 目的观察重组抗白细胞分化抗原25(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5, 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联合激素减量免疫诱导方案预防儿童肝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4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肝移植的79例儿童受者资料, 根据围手术期免疫诱导方案分为全量激素组60例、CD25单抗联合半量激素组19例。全量激素组围手术期采用全量激素诱导, 术后采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免疫抑制;CD25单抗联合半量激素组围手术期采用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联合半量激素诱导, 术后单用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对比两组术后AR、感染及激素相关并发症等主要结局, 以及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停留时间、移植物存活率、患者存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等次要结局的差异。结果 CD25单抗联合半量激素组与全量激素组相比, 术后AR发生率(4/19比16/60)、感染发生率(12/19比40/60)、激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1/19比24/60)、排斥反应发生时间[(9.00±6.78)d比(8.50±7.1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CU停留时间[7.5(3.0, 11.0)d比3.5(0.0, 12.0)d]、住院花费[18.99(13.13, 41.45)万元比19.54(15.22±29.32)万元]、移植物存活率(18/19比59/60)、患者存活率(19/19比5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组住院时间[24.0(17.0, 34.0)d比35.0(27.0, 4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联合激素减量免疫诱导方案安全有效, 能够在减少激素用量的同时实现相似的免疫抑制效果, 但与全量激素诱导相比, 并不能降低AR、感染及激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重组抗CD25人源单克隆抗体 急性排斥反应 糖皮质激素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eriostin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
作者 李雪娇 赵航 +6 位作者 张朔 康慧颖 周艳楠 贾爽 路旭 赵洪礼 海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28-2633,共6页
目的:制备抗periostin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建立稳定的细胞株。方法:以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抗periostin鼠单抗为基础,提取细胞总RNA,经RT-PCR扩增VH和VL基因测序获得可变区序列,将小鼠抗体CDR区域移植到人源抗体框架受体区域,基因合成后亚... 目的:制备抗periostin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建立稳定的细胞株。方法:以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抗periostin鼠单抗为基础,提取细胞总RNA,经RT-PCR扩增VH和VL基因测序获得可变区序列,将小鼠抗体CDR区域移植到人源抗体框架受体区域,基因合成后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ATX-GS2,稳定转染CHO细胞,经MSX加压筛选、有限稀释获得单克隆细胞株。结果:经RT-PCR扩增V_(H)和V_(L)基因,确定轻重链可变区序列,通过CDR移植方法,成功对鼠源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并构建了真核质粒载体,经转染至CHO细胞表达,成功获得人源化抗periostin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证明,制备的人源化抗体具有良好的活性和亲和力。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抗periostin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且该人源化抗体可以与体内periostin蛋白特异性结合,具有生物学活性,为精准治疗视网膜纤维化病变、组织器官纤维化病变及恶性肿瘤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OSTIN 人源单克隆抗体 视网膜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钱卫珠 侯盛 +4 位作者 李博华 杨扬 王晓芸 王荣福 王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建立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评价方法。方法利用HER2表达阳性的人乳腺癌细胞系BT474建立抗HER2单抗体内外活性评价方法,对上海市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制备的抗HER2人源化单抗的体外生物学活性、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 目的建立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评价方法。方法利用HER2表达阳性的人乳腺癌细胞系BT474建立抗HER2单抗体内外活性评价方法,对上海市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制备的抗HER2人源化单抗的体外生物学活性、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对BT474荷瘤裸鼠的治疗作用及荷瘤裸鼠瘤体组织H 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rh HER2mAb的分布与Herceptin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建立了完整的该人源化单抗的体内外活性评价方法,测评结果显示,上海市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制备的抗HER2人源化单抗在体外有效抑制BT474细胞增殖,与Herceptin体外生物学活性相似,EC50分别为148.3和145.9ng/ml;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BT474细胞,与Herceptin的EC50值一致,分别为185.0和183.9ng/ml;抑制BT474裸鼠异种移植模型肿瘤的生长,与无关抗体治疗组或PBS治疗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与Herceptin抑制能力接近,4mg/kg剂量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抗体集中分布于肿瘤组织。结论建立的评价方法可对抗HER2单抗的抗肿瘤活性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国内研制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与进口同种抗体相比具有相同的体内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 人源单克隆抗体 乳腺肿瘤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激素耐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晓红 高春记 +9 位作者 达万明 曹永彬 徐丽昕 吴亚妹 刘蓓 刘周阳 闫蓓 李松威 杨雪良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5-1540,共6页
本研究探讨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防治中的作用。对2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的患者于第1、4、8 d给予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1 mg/(k... 本研究探讨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防治中的作用。对2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的患者于第1、4、8 d给予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1 mg/(kg·d)静脉输注,未达到疗效的病人间隔1周后重复本治疗。结果表明,所有患者中完全有效13例(61.9%),其中4例无病生存,8例生存伴轻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1例死于白血病髓外复发;6例部分有效(28.57%),其中3例生存伴轻度cGVHD,3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无效(9.52%)死亡;总有效率90.5%,总生存率71.48%,尤其在单倍体造血衰竭性疾病的6例患者中,有效率高达100%。该药应用安全,未发现输注相关的毒副作用。结论: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有较好的疗效,且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抗CD25人源单克隆抗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化CD25单克隆抗体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微 任汉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34-137,共4页
本研究探讨人源化重组CD25单克隆抗体(rhCD25MAb)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应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加或同时加rhCD25MAb或环孢菌素A(CsA)进行体外培养,或先用PHA刺激T细胞活化后再加入rhCD25MAb继续进... 本研究探讨人源化重组CD25单克隆抗体(rhCD25MAb)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应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加或同时加rhCD25MAb或环孢菌素A(CsA)进行体外培养,或先用PHA刺激T细胞活化后再加入rhCD25MAb继续进行培养。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25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L-2R(sIL-2R)水平。结果显示:rh-CD25MAb和CsA均能有效抑制PHA活化的T细胞的增殖,且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总体比较,CsA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强。虽然CsA和rhCD25MAb均能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的sIL-2R的水平及CD25+/CD3+的比例,但rhCD25MAb的作用明显强于CsA。rhCD25MAb无论是在T细胞活化前还是活化后均能抑制T细胞表达CD25抗原和分泌sIL-2R。结论:rhCD25MAb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它能抑制T细胞活化及抑制活化的T细胞增殖,临床上它不仅可用于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还可用于预防aGV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抗CD25单克隆抗体 T淋巴细胞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细胞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化CD52单克隆抗体诱导食蟹猴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单廷 张景斌 +3 位作者 曲林林 李秋荣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建立人源化CD52单克隆抗体诱导食蟹猴的动物模型。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筛选出红细胞表面不表达CD52抗原的食蟹猴,并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血中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情况。结果:食蟹猴血中淋巴细胞呈现出快速被清除及恢复的过程。CD20+B淋... 目的:建立人源化CD52单克隆抗体诱导食蟹猴的动物模型。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筛选出红细胞表面不表达CD52抗原的食蟹猴,并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血中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情况。结果:食蟹猴血中淋巴细胞呈现出快速被清除及恢复的过程。CD20+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分别在给药后213、5和56 d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结论:食蟹猴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清除效果略低于临床病人,恢复速度较快。本实验模型可用于临床人源化CD52单克隆抗体器官移植前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CD52单克隆抗体 食蟹猴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R3导向抗体库法人源化抗膀胱癌Fab的鉴定
7
作者 周丽君 王欲晓 王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对通过CDR3导向抗体库法筛选到的3株人源化膀胱癌噬菌体抗体进行进一步分析鉴定。方法:用ELISA方法对筛选特异性克隆进行特异性鉴定、抗原表位的核实;采用硫氰酸盐洗脱ELISA法评估其亲和力;选用活性较高的克隆进行膀胱癌组织的免... 目的:对通过CDR3导向抗体库法筛选到的3株人源化膀胱癌噬菌体抗体进行进一步分析鉴定。方法:用ELISA方法对筛选特异性克隆进行特异性鉴定、抗原表位的核实;采用硫氰酸盐洗脱ELISA法评估其亲和力;选用活性较高的克隆进行膀胱癌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结果:3株阳性克隆可溶性表达后能够与膀胱癌EJ细胞特异性结合;与鼠源噬菌体抗体(BDI)相比,2株克隆的亲和指数比较低,均为0.25mol/L,1株克隆的亲和指数为0.7mol/L,略低于鼠源的亲和指数(0.9mol/L)的水平。选择活性较高的克隆进行膀胱癌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该克隆能够与癌组织特异性结合。结论:用CDR3导向库法获得的人源抗体片段基本保持了原鼠源单克隆抗体(mAb)BDI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膀胱癌单克隆抗体 噬菌体抗体 单克隆抗体人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人源化单抗E12及其联合顺铂/紫杉醇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宇 黄建芳 +2 位作者 徐萌 王宏 向军俭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7-1194,共8页
目的:研究人源化FGF2单抗体E12体外联合化疗药物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分析人源化FGF2单抗可变区人源氨基酸序列比率;SDS-PAGE和HPLC检测单抗纯度;ELISA测定单抗效价;BSA法检测单抗浓度;CCK-8法检测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对乳... 目的:研究人源化FGF2单抗体E12体外联合化疗药物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分析人源化FGF2单抗可变区人源氨基酸序列比率;SDS-PAGE和HPLC检测单抗纯度;ELISA测定单抗效价;BSA法检测单抗浓度;CCK-8法检测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对乳腺癌肿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GF2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株的促凋亡作用;使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对单抗的表位进行分析。结果:单抗可变区人源氨基酸序列比率重链为98.89%,轻链为100.00%;单抗纯度为99.02%;单抗ELISA效价为1/243 000;单抗浓度为8.74 mg/ml;CCK-8结果表明顺铂为10、5、2.5、0.625μg/ml时,单抗+顺铂组比顺铂组对MCF-7细胞抑制率提高了14.5%、10.4%、1.5%、0.5%;对MDAMB453细胞抑制率提高了15.5%、14.8%、13.0%、6.8%,紫杉醇为1.0、0.1、0.01μg/ml时,单抗+紫杉醇组比紫杉醇组对MCF-7细胞抑制率提高了14.5%、11.1%、9.3%,紫杉醇为0.1、0.01、0.001μg/ml时,单抗+紫杉醇组比紫杉醇组对MDAMB453细胞的抑制率提高了18.6%、19.9%、6.8%;流式结果表明,单抗、紫杉醇及单抗+紫杉醇组的MCF-7细胞在Annexin V/PI双阳性区所占比例提高了6.13%、7.36%和12.83%,同理MDA-MB453细胞所占比例提高了4.86%、7.1%和14.1%,单抗、顺铂及单抗+顺铂组MCF-7细胞在Annexin V/PI双阳性区所占比例提高了6.39%、9.46%和17.76%,同理MDA-MB453细胞所占比例提高了5.38%、9.06%和19.39%;表位分析结果表明FGF2单抗有效封闭FGF2与受体结合的部分位点。结论:FGF2人源单抗E12人源化程度较高;FGF2人源化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相对单药组可较明显地提高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以及促细胞凋亡作用;本研究为FGF2抗体药物研发提供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人源单克隆抗体 E12 MCF-7 MDA-MB453 顺铂 紫杉醇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苗向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3年第4期29-31,共3页
抗体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的飞速发展 ,抗体技术发展到了第 3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尤其是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建立 ,使抗体的制备更加简单有效 ,且大大拓宽了抗体的应用范围 。
关键词 基因工程抗体 噬菌体展示技术 单克隆抗体人源化 小分子抗体 抗体融合蛋白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中心凹下瘢痕化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及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背景目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较好,但对于晚期黄斑下瘢痕形成,但仍存在活动性病灶的wAMD眼是否需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黄斑中心凹下已瘢痕... 背景目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较好,但对于晚期黄斑下瘢痕形成,但仍存在活动性病灶的wAMD眼是否需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黄斑中心凹下已瘢痕化但尚存在活动性病灶的晚期wAMD患者行抗VEGF治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晚期wAMD患者89例8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治疗组,仅接受临床观察而不接受任何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未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按照玻璃体腔注射的标准方法,遵循3+prn原则进行每个月1次,连续注射3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方案,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患眼眼底表现;采用OCT检查患眼视网膜活动性病灶消退情况,包括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情况、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及黄斑中心凹下瘢痕形成情况;了解患者对视功能改善认可度的主观评价。对2个组间上述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每眼平均注射(4.1±1.2)次。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患者随访末BCVA均较初始视力明显提高,2个组间患者在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8例患者中随访末期BCVA提高者占69.1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组68眼在治疗过程中视网膜下液均逐渐消失,而未治疗组21眼中视网膜下及视网膜积液吸收者7眼,随访期间视网膜下及视网膜无变化者8眼,积液增加者6眼。治疗组患眼CRT平均厚度减少了(220.16±34.76)μm,未治疗组平均减少(101.56±31.5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组患者认为视力改善或稳定的患者占91.1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存在黄斑中心凹下瘢痕和渗出性病灶的晚期wAMD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并防止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进一步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瘢痕/手术治疗 人源单克隆抗体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力 玻璃体注射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梁沛 杨瑾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1-596,共6页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受到关注。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9周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个组,各组兔右眼均行常规小梁网切除术。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兔眼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0.05ml(25mg/m1),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d注射贝伐单抗,每次均注射0.05ml,丝裂霉素c组兔眼术毕局部涂用丝裂霉素c,生理盐水组兔眼术毕以同样的方法注射0.05ml生理盐水。所有兔眼术后每隔1日用Se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其表面的血管分布,并用卡尺测量和计算滤过泡面积。分别于术后14d和28d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滤过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以计算微血管数目。结果各组兔眼术后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兔眼滤过泡的形态比较,术后7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生存时间为27d,而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均为19d,生理盐水组为13d。术后14d各组兔眼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胶原纤维百分比为(66.82±1.53)%,其他3个组出现瘢痕化。术后14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且为3.51±O.31,均高于贝伐单抗注射组、丝裂霉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维持功能滤过泡的形态,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单克隆抗体 贝伐单抗 结膜/病理 动物模型 纤维/预防&控制 青光眼/手 小梁切除术 伤口愈合/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astin联合化疗治疗8例晚期肿瘤病人的护理
12
作者 缪景霞 张兰英 +2 位作者 张甫婷 马树东 王晓光 《护理研究》 2005年第4期636-637,共2页
关键词 AVASTIN 联合疗治疗 肿瘤病人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人源单克隆抗体 2004年2月 靶向抗癌药物 药品监督管理 肿瘤血管生成 晚期肿瘤 科学技术 治疗手段 抗癌作用 基因技术 生物科技 研制成功 受体结合 内皮细胞 肿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杜玉芹 韩梅 +2 位作者 解士勇 王莹 李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背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已用于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但关于CRVO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动态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 背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已用于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但关于CRVO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动态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性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6月~2014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单眼非缺血型CRVO患者31例31眼,其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13±16.65)岁。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5 mg,5 ml),每个月注射1次,共注射3次。分别于注射前及首次注射后1、2、3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仪的深度增强成像(EDI)模式对CRVO眼及对侧健眼中心凹下、距中心凹鼻侧1 mm、距中心凹颞侧1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采用仪器中的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手动测量分析,同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对患眼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视网膜点、片形火焰状出血,FFA早期可见荧光素渗漏,晚期可见荧光素积存。患眼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25.32±83.04)μm,治疗后1、2、3个月分别为(294.83±80.61)、(315.95±90.77)和(314.81±84.98)μm,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P=0.00),治疗后各时间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0.00);治疗后3个月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14.81±84.98)μm,较健眼的(260.47±55.90)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1)。治疗前CRVO眼平均BCVA为0.17±0.09,治疗后1、2、3个月BCVA分别为0.37±0.23、0.42±0.26和0.49±0.21,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P=0.00),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健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为(244.14±23.28)μm,CRVO患眼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个月分别为(523.81±147.61)、(352.13±166.71)、(376.39±209.46)和(369.00±225.61)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P〈0.01)。 结论CRVO眼黄斑下脉络膜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经过连续3个月ranibizumab的玻璃体腔注射后其厚度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患眼BCVA明显改善。EDI OCT可客观评价脉络膜厚度的变化,黄斑下脉络膜厚度有望成为评估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后CRVO预后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 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抑制剂 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 玻璃体注射 脉络膜/病理 黄斑/病理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相对变化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韩月圣 魏文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背景抗VEGF药物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研究均以治疗前后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绝对改变(ACRT)进行分析,而对治疗后CRT相对于治疗前CRT(RCRT)或治疗前增厚的CRT减少程度(RCRTing)即相对变化量... 背景抗VEGF药物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研究均以治疗前后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绝对改变(ACRT)进行分析,而对治疗后CRT相对于治疗前CRT(RCRT)或治疗前增厚的CRT减少程度(RCRTing)即相对变化量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DME患者行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后RCRT、RCRTing在视力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核工业北京四〇一医院眼科确诊的30例30眼临床显著糖尿病黄斑水肿(CSDME)患者,所有患眼均用30 G注射针头于颞下方角膜缘后3.5 mm处进入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注射液0.05 ml。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利用ETDRs改良视力表测定2.5 m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计算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BCVA绝对变化值(ABCVA);采用SD-OCT检测系统测量CRT黄斑中心直径1.0 mm处的CRT,计算治疗后6个月患眼的RCRT、RCRTing值,分析RCRT、RCRTing与ABCVA间的关系。 结果CSDME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BCVA分别为(0.66±0.20)、(0.40±0.25)、(0.37±0.25)LogMAR,治疗前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9,P〈0.05),其中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的ABCVA为(0.30±0.21)LogMAR。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CRT值分别为(508.63±130.44)、(331.07±71.84)和(311.77±64.47)μm,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间CRT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8,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患眼的CR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ACRT值为(196.87±140.59)μm。RCRT〈35%组和RCRT≥35%组患者的ABCVA分别为(0.13±0.13)、(0.44±0.14)LogMAR;RCRTing〈69%组和RCRTing≥69%组患者ABCVA分别为(0.07±0.09)、(0.41±0.15)LogMAR,与RCRT〈35%组比较,RCRT≥35%组ABCVA(LogMAR)更好,CRT则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8.65,均P〈0.05)。CSDME患者RCRT、RCRTing与ABCVA均呈明显正相关(r=0.86,0.79,均P〈0.05)。 结论RCRT、RCRTing均能特征性反映DME患者接受ranibizumab治疗后视力及CRT变化,且与视力预后相关,RCRT较RCRTing与ABCVA相关程度强;对于CRT值较大的患者采用RCRTing分析或许是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疗法 黄斑水肿/治疗 中心视网膜厚度 视力 人源单克隆抗体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玻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比较 被引量:44
15
作者 黄萍 王雯倩 +2 位作者 石砚 刘恩泽 张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2-366,共5页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病变的继发性改变,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部的应用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仍在进一步研究.目的 观察和比较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球内注...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病变的继发性改变,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部的应用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仍在进一步研究.目的 观察和比较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球内注射后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NVG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NVG的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非随机分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NVG患者23例23眼,根据采用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梁切除术组9例9眼和睫状体光凝组14例14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先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用胰岛素注射针头在角膜缘后4 mm处垂直眼球中心刺入眼内,前房穿刺放液50 μl后注射贝伐单抗50 μl(1.25 mg),然后各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视力、眼压和治疗相关指标的检测,并观察各组术眼的并发症情况,对2个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建立NVG的治疗流程.结果 2个组患眼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梁切除术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43.4±6.2)、(15.6±3.0)和(19.7±3.2) mmHg(1 mmHg=0.133 kPa),睫状体光凝组为(42.8±4.9)、(25.4±7.5)和(23.3±6.6) mmHg,2个组注射药物前与抗青光眼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8.817,P<0.001;F时间=158.418,P<0.001;F交互作用=7.260,P=0.002).各组内术后1周和3个月的眼压值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周,睫状体光凝组术眼的眼压明显高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3个月,2个组间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者3眼,睫状体光凝组视力下降者9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睫状体光凝组患者贝伐单抗注射后与抗青光眼手术的间隔时间以及抗青光眼手术后与进一步眼底病治疗的间隔时间均明显长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2、0.003).2个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晚期NVG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注射后不能降低眼压,但可减少抗青光眼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较贝伐单抗联合睫状体光凝术眼压降低更快,抗青光眼术前先进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可降低手术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用途 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用途 联合疗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眼压 玻璃体腔注射 小梁切除术 睫状体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与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临床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49
16
作者 马锋伟 杜翠云 +1 位作者 程美红 马玉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7-841,共5页
背景黄斑水肿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是激光疗法和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人源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抗体,临床上常用于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其在治疗CRVO继... 背景黄斑水肿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是激光疗法和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人源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抗体,临床上常用于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其在治疗CRVO继发性黄斑水肿方面疗效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康柏西普和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对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诊断为CRVO继发黄斑水肿者60例60眼,按照就诊日期分为康柏西普组和TA组,每组30例30眼,2个组患者人口基线特征接近。2个组患眼分别行0.05ml康柏西普或0.05ml(0.05mg)TA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注射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次要指标包括注射前后眼压变化和眼部并发症。结果康柏西普组和TA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后1个月TA组注射眼平均BCVA优于康柏西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患眼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CMT值分别为(572.00±100.01)、(325.12±91.55)、(280.00±92.37)、(258.65±88.65)、(300.00±87.64)μm,TA组分别为(570.00±102.21)、(345.12±89.31)、(290.00±80.27)、(309.65±84.13)和(303.00±90.59)μm,2个组患眼注射后CMT值较注射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3个月康柏西普组患眼CMT值下降更明显,与T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眼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值分别为(15.20±3.52)、(21.20±3.80)、(26.40±4.00)、(23.60±3.73)和(21.50±3.27)mmHg(1mmHg=0.133kPa),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压值均明显高于注射前,且TA组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眼压均明显高于康柏西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康柏西普组注射前后患眼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及康柏西普治疗CRVO所致黄斑水肿有效,可减轻视网膜水肿并改善视力。与TA相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无眼压升高的风险,更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用途 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症 黄斑水肿/药物疗法 康柏西普/治疗用法 曲安奈德/治疗用法 玻璃体腔注射 疗效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AMD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戚沆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定量研究较少见。目的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IVR对nAMD患眼RPE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nAMD患者41例41眼。所有患眼均接受0.05 ml雷珠单抗(10 mg/ml)玻璃体腔注射,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2个月。分别于IVR前及IVR后3、6、12个月采用频域OCT仪中RPE高级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黄斑区RPE萎缩面积,采用加强深度扫描OCT(EDI-OCT)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分析IVR前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评估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与IVR次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IVR后患眼视力较IVR前均明显改善,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1,P〈0.001)。患眼IVR注射前平均脉络膜厚度值为(264.55±100.95)μm,IVR后3、6、12个月分别为(247.42±105.46)、(246.81± 99.85)和(253.97±101.15)μm,注射前后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IVR前与IVR后各时间点平均RPE萎缩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6,P=0.951)。患眼RPE萎缩面积减小值与脉络膜厚度降低值呈微弱负相关(r=-0.185),注射次数〉6次组和注射次数≤6次组患眼的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间分别呈微弱正相关和负相关(r=0.297、-0.327),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8、0.282、0.103)。随访12个月,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与IVR次数均呈微弱的线性相关(rs =-0.266、0.34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0)。结论IVR可使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萎缩变薄,但未发现引起明显的RPE萎缩。多次IVR并不加速RPE或脉络膜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雷珠单抗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玻璃体注射 眼部色素上皮 脉络膜厚度/药物作用 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32
18
作者 马列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2,共4页
背景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目前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主要方法,但其主要术后并发症为眼内再出血。雷珠单抗是目前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但其与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疗法是否能够降低PDR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有待研究。目... 背景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目前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主要方法,但其主要术后并发症为眼内再出血。雷珠单抗是目前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但其与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疗法是否能够降低PDR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有待研究。目的探讨PDR患者行25G玻璃体切割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疗效及其是否可防止术后再出血。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诊断为Ⅴ-Ⅵ期PDR并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患者60例66眼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和药物联合手术组,单纯手术组49例34眼,接受25G玻璃体切割手术,药物联合手术组25例32眼,先行0.05ml(0.5mg)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并于注射后1周行25G玻璃体切割手术。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检查和比较2个组术眼的视力;观察和比较2个组术后1d、3~7d和术后1个月术眼眼底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药物联合手术组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不同等级视力的眼数和百分数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73,P=0.412;Z=0.113,P=0.737;Z=1.755,P=0.185;Z=2.474,P=0.i16);注药联合手术组术后1d和3—7d眼内再出血者分别为1眼,而单纯手术组分别为9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药联合手术组术后≥1个月无眼内再出血者,而单纯手术组为4眼。结论PDR患者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前1周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可有效降低术后眼内再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疗法 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雷珠单抗 玻璃体注射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再出血/预防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AMD疗效的因素和对策 被引量:14
19
作者 戴虹 卢颖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是世界上老年人主要致盲疾病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玻璃体注射疗法是目前治疗wAMD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长期的随诊中发现,部分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是世界上老年人主要致盲疾病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玻璃体注射疗法是目前治疗wAMD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长期的随诊中发现,部分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视力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下降,或视力提高后不能长期维持,因此眼科医师应该关注相关疗效的影响因素。影响wAMD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抗VEGF药物治疗wAMD的局限性、患者自身的条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特征、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等。CNV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时机可作为疗效预后判断的指标,而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和优化是提高疗效的可能措施。分析和了解影响wAMD疗效的因素可为制定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达到最好的视力收益提供依据,眼科医师应该充分认识wAMD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拮抗剂&抑制剂 玻璃体注射 疗效 影响因素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性单抗的免疫原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宏斌 杨向民 陈志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6-288,F0003,共4页
关键词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 免疫原性研究 单抗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单克隆抗体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人源单克隆抗体 临床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