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自制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脂质体脑靶向性研究
1
作者 刘军 吕天润 +5 位作者 曹晓建 闵敏 李永军 陈骐 赵轶 姚乐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2-594,F003,共4页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SPECT)技术对比分析不同剂型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靶向分布情况。方法:将[99mTc]鄄NGF用脂质体包裹后,按照以下...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SPECT)技术对比分析不同剂型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靶向分布情况。方法:将[99mTc]鄄NGF用脂质体包裹后,按照以下条件处理:将包裹含有4.0mCi[99mTc]鄄NGF的脂质体A注射至新西兰兔体内,利用SPECT分析其在脑部分布的百分数。对照组以相同放射剂量的[99mTc]鄄NGF、[99mTc]鄄NGF鄄普通脂质体B处理。结果:自制注射用脂质体A组包裹的[99mTc]鄄NGF经SPECT显像,其在脑部的放射性计数较高,而[99mTc]鄄NGF组几乎全部从泌尿系统代谢、[99mTc]鄄NGF鄄普通脂质体B组基本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后沉积于肝脏。结论:此自制NGF鄄脂质体A具有一定的脑组织靶向性,为携带药物透过血脑屏障(blood鄄brain鄄barrier,BBB)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靶向性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一秋 石洪成 +4 位作者 顾宇参 陈曙光 朱玮珉 修雁 李蓓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7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资料,筛选出脊柱单发浓聚后行病灶部位的SPE...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7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资料,筛选出脊柱单发浓聚后行病灶部位的SPECT/CT显像的资料。由2名核医学医师结合全身骨显像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对脊柱病灶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良性病变以及不能确定诊断。分别计算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百分率及其95%CI,并采用2χ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对57处病灶的分析结果显示,SPECT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26处,占45.6%(26/57),95%CI为32.7%~58.5%;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31处,占54.4%(31/57),95%CI为41.4%~67.3%。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2处,占91.2%(52/57),95%CI为83.9%~98.6%;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处,占8.8%(5/57),95%CI为1.4%~16.1%;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显著高于SPECT图像(2χ=27.20,P〈0.05)。结论对脊柱单发病灶,SPECT/CT融合图像较单纯的SPECT图像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转移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Ga-DOTA-TATE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对^(99m)Tc-HYNIC-TOC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阴性瘤源性骨软化症致病肿瘤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姝 王玲 +3 位作者 王瞳 邢海群 霍力 李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7-764,共8页
目的分析^(99m)Tc-HYNIC-TOC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结果阴性的瘤源性骨软化症(TIO)致病肿瘤的^(68)Ga-DOTA-TATE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图像特征,探讨其对致病肿瘤准确定位的指导价值。方法纳入37例经... 目的分析^(99m)Tc-HYNIC-TOC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结果阴性的瘤源性骨软化症(TIO)致病肿瘤的^(68)Ga-DOTA-TATE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图像特征,探讨其对致病肿瘤准确定位的指导价值。方法纳入37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99m)Tc-HYNIC-TOC SPECT显像结果阴性的TIO患者,回顾性分析致病肿瘤的^(68)Ga-DOTA-TATE PET/CT图像特点。结果 37例TIO患者致病肿瘤均为单发,术后病理包括35例磷酸盐尿性间叶组织肿瘤和2例梭形细胞瘤。所有TIO致病肿瘤^(68)Ga-DOTA-TATE PET/CT上均表现为放射性浓聚灶,标准化摄取最大值和标准化摄取平均值分别为7. 2±4. 3和4. 3±2. 4,平均最大径为(1. 9±0. 7) cm。37例TIO致病肿瘤,最常见发病部位为下肢(19/37),其次为躯干(11/37)、上/下颌骨(5/37)及上肢(2/37)。24例位于骨组织病灶,最常位于下肢长骨(13/24),多呈偏心性生长(8/13),3例累及骨皮质,同机CT以局限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多见(14/24),部分呈骨质硬化型改变(9/24),较少累及周围软组织。13例位于软组织病灶,多呈边界清楚等或低密度结节(10/13),1例位于胸膜病灶伴钙化。结论 ^(68)Ga-DOTA-TATE PET/CT能够检出^(99m)Tc-HYNIC-TOC SPECT漏诊的TIO病例。若生长抑素受体高度表达病灶局部见溶骨性或硬化型骨质改变、软组织内等或低密度结节,更倾向于TIO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源性骨软化症 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双时相显像鉴别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荣福 张建华 +10 位作者 张春丽 范岩 付占立 张旭初 胡怀湘 何晓坤 林景辉 郭凤琴 赵光宇 王彦福 田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氟[18F] 氟代脱氧葡萄糖(18F FDG)双探头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双时相显像鉴别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病变性质不明的患者进行18F FDG符合线路SPECT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18FDG后1h进行,延迟... 目的:探讨氟[18F] 氟代脱氧葡萄糖(18F FDG)双探头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双时相显像鉴别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病变性质不明的患者进行18F FDG符合线路SPECT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18FDG后1h进行,延迟显像分为2组,一组时间间隔为3. 5h,另一组时间间隔为4. 5h。结果:30例患者(1例患者行2次双时相显像)共检出48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30个,良性病变18个,均经病理活检证实或临床随访确诊。用定性法分析,双时相显像的灵敏度96. 7%,特异性83. 3%,准确率91. 7%,阳性预测值90. 6%,阴性预测值93. 8%。符合线路SPECT早期显像和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 3%, 72. 2%, 85. 4%, 84. 8%, 86. 7%与76. 9%, 57. 1%, 70. 0%, 76. 9%, 57. 1%。所有恶性病变(除1例假阴性病变外)延迟显像T/NT均明显升高(t=-3. 071,P<0. 01),而良性病变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T/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98,P=0. 695)。结论: 18F FDG符合线路SPECT双时相显像有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并有助于提高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双时相显像 临床应用价值 病变性质 符合线路SPECT 鉴别 -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 双探头符合线路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18FDG 延迟显像 恶性病变 时间间隔 良性病变 T/NT 特异性 准确率 临床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评价综合治疗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吉训明 罗玉敏 +3 位作者 党莎 魏岗之 刘丹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25-426,共2页
关键词 综合治疗 计算机断层显像 颈内动脉闭塞 单光子发射 首都医科大学 腰椎穿刺检查 北京儿童医院 神经系统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迭代图像重建法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晓昕 田月琴 +1 位作者 王道宇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以滤波反投影重建法(FBP)为标准,评价改良的迭代图像重建方法(Astonish,AS),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100例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SPECT心肌显像。根据注射显像剂的用量,分为全剂量组(n=54... 目的:以滤波反投影重建法(FBP)为标准,评价改良的迭代图像重建方法(Astonish,AS),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100例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SPECT心肌显像。根据注射显像剂的用量,分为全剂量组(n=54)和半剂量组(n=46)。全剂量组:两日法门控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运动和静息显像均先行半时间采集,随后全时间采集,半时间用AS重建,全时间用FBP重建;半剂量组:一日法门控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运动时注射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5.2±0.6)mCi,标准一日法剂量的一半],先行全时间采集,随后双倍时间采集,全时间用AS重建,双倍时间用FBP重建;如果运动显像异常,于当日行静息显像(与全剂量组静息显像完全相同)。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半定量评分(1:差,2:一般,3:好,4:非常好)。图像诊断结果采用5分类法(正常,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模棱两可)。结果:两组中图像质量评分AS图像均高于FBP图像(P<0.001)。诊断结果按照5分类法,AS图像与FBP图像之间有高度的诊断一致性(Kappa=0.922,P<0.001)。结论:经AS重建的半时间采集或半剂量注射的心肌灌注图像,其质量优于全时间和全剂量标准的FBP重建的图像,但不影响对诊断结果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心肌灌注显像 扫描时间 放射性剂量 迭代法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标记阿片受体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剂的制备
7
作者 王荣福 何晓坤 +1 位作者 张春丽 霍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76,共6页
研制了一种适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用的阿片受体配基碘烷特培洛菲(7α O IA DPN),合成了阿片受体显像剂125I 7α O IA DPN,并检测了标记物的体外稳定性,进行了体内外结合实验研究。研制结果为:碘标记的7α O IA DPN放化纯... 研制了一种适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用的阿片受体配基碘烷特培洛菲(7α O IA DPN),合成了阿片受体显像剂125I 7α O IA DPN,并检测了标记物的体外稳定性,进行了体内外结合实验研究。研制结果为:碘标记的7α O IA DPN放化纯度大于95%,标记率为81%~90%,比活度高达83.25PBq/mol,室温下放置24h,放化纯度仍大于90%。体外结合实验结果显示,其Kd=0.23nmol/L,Bmax为38pmol/g。研究结果表明,碘标记的7α O IA DPN有望成为SPECT的阿片受体显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标记 阿片受体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显像 制备 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在诊断口腔癌颌骨侵犯中的价值: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晓念 罗奋娟 +3 位作者 乔翔鹤 杨文宾 林洁 李春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3-418,共6页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在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方法对5个常用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8月5日;并对纳入研究参考文献进行手检。研究质量由两位评价者独立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在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方法对5个常用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8月5日;并对纳入研究参考文献进行手检。研究质量由两位评价者独立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研究,共涉及患者460名。1项研究存在低偏倚风险,2项研究存在高偏倚风险,7项研究偏倚风险不清。合并敏感度为0.99[95%可信区间=0.87~1.00]。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5%可信区间=0.90~0.95],Q*点处敏感度为0.99,特异度为0.61。其合并阳性预测值为2.555,合并阴性预测值为0.015,而合并诊断比值比为5.115。结论 SPECT在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中敏感度较高,适合用于排除没有骨侵犯存在的患者,但特异度低,不适合进行确诊,临床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口腔癌 下颌骨 诊断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中棕色脂肪摄取的规律和特点 被引量:5
9
作者 程午樱 朱朝晖 欧阳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0-373,I0007,I0008,共6页
目的明确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中棕色脂肪(BAT)摄取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7月~2009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PET/CT躯干显像的1080例次患者的图像。结果共41例次(3.8%)... 目的明确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中棕色脂肪(BAT)摄取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7月~2009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PET/CT躯干显像的1080例次患者的图像。结果共41例次(3.8%)有不同程度BAT摄取:主要在寒冷季节出现;常对称累及肩颈部和脊柱两侧,纵隔和腹部摄取常伴有体表摄取;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030);平均年龄(P=0.0001)和体重指数(P=0.0415)明显低于无BAT摄取者;3例患者在休息和保暖3~7d后行二次显像,BAT摄取明显减少。结论BAT摄取具有一定发生规律和特征表现,休息和保暖可减少其摄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棕色脂肪摄取 规律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江健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治疗前患者GCS评分平均6.69±1.39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所有患者的GCS... 目的:探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治疗前患者GCS评分平均6.69±1.39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所有患者的GCS评分、SPECT视觉分析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GCS评分平均10.09±2.78分,患者G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PECT视觉分析提示患者病灶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增加;半定量分析比值结果提示患者的绝对值为18.74±11.63,较治疗前的48.40±11.90,变化量为-29.66±11.3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GCS评分变化量与半定量分析比值绝对值变化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SPECT半定量分析比值绝对值变化量可相对客观地反映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治疗前后意识状态水平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GCS评分形成互补,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颅脑损伤 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宫颈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志兴 朱芝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重要成像方法。PET/CT检测对宫颈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一系列变化的诊断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明确宫颈癌的分期。对指导宫颈癌患者的治疗、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复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且有助于结合患者实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宫颈癌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分析
12
作者 彭鳒侨 丘红英 +3 位作者 董伟强 刘襄平 晏颖 卢伟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6-791,793,共7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结合预选的"外部特征点"以供下一步的混合"对焦",遵循"特征提取"、"图像对位"的步骤,实施"循点择面、循面分割"。这一"9点3面"立体定位配准方案的设计首先在几何学上被证明理论可行,并在实时工作站Mimics通过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和讯号叠加技术使图像融合最终实现。结果以肿瘤患者为例试验[PET+CT]3D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代谢状况和解剖结构的互补3D影像,获得54%的检出率,虽在定量分析方面低于2D同机[PET+CT]的检出率,但在定性分析角度具备同机[PET+CT]所没有的视觉功用。结论在[PE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尤其是[PET+CT]立体融合仍未实现的状况下,[PET+CT]异机3D融合是同机[PET+CT]2D融合功能的必要的技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的护理体会
13
作者 宦欢 李毅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10B期46-47,共2页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当今医疗影像学中最先进的设备,融合了PET的功能图像,又兼顾了CT的解剖图像,使两者合二为一,产生高清晰的融合影像,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当今医疗影像学中最先进的设备,融合了PET的功能图像,又兼顾了CT的解剖图像,使两者合二为一,产生高清晰的融合影像,并通过智能化合成分析,有效降低了PET或CT的误差。PET/CT应用最为广泛而成熟的领域是恶性肿瘤的诊断,尤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胃癌 检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大动脉炎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冬梅 张慧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0,共2页
大动脉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对临床诊治是极大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这不仅应用于大动脉炎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治,而且对活动度、疗效等评估也有意义... 大动脉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对临床诊治是极大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这不仅应用于大动脉炎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治,而且对活动度、疗效等评估也有意义。本文旨在对PET/CT在大动脉炎诊治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大动脉炎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18--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在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建军 郑普德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核医学已发展成为现代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得以支持。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SPECT)在动物实验方面能提供定量精确的显像技术。本文目的在于对医学领域中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脑和神经功能、急性肾衰竭... 核医学已发展成为现代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得以支持。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SPECT)在动物实验方面能提供定量精确的显像技术。本文目的在于对医学领域中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脑和神经功能、急性肾衰竭、类风湿关节炎及肝和脾功能等的SPECT显像效果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研究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肿瘤 SPECT显像 脾功能 心血管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发展 支持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效能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月红 黄京伟 +1 位作者 常玉婷 杨敏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3-879,共7页
目的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Tc-99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 目的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Tc-99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疑诊PHPT并在术前完善甲状旁腺^(99m)Tc-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7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别计算^(99m)Tc-MIBI早期平面显像、延迟平面显像及延迟断层显像的诊断效能,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PHPT 75例。从患者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60.00%(45/75),特异度为66.67%(2/3),准确率为60.26%(47/78);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81.33%(61/75),特异度为0%(0/3),准确率为78.21%(61/78);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为89.33%(67/75),特异度为66.67%(2/3),准确率为88.46%(69/78);延迟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2)=8.233,P=0.004;χ^(2)=17.058,P<0.001和χ^(2)=5.898,P=0.015;χ^(2)=16.272,P<0.001)。从病灶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5.42%(46/83),83.33%(5/6)和57.30%(51/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3.49%(61/83),16.67%(1/6)和69.66%(62/89),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36%(75/83),66.67%(4/6)和88.76%(79/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2)=5.916,P=0.015);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和延迟平面显像(χ^(2)=25.639,P<0.001;χ^(2)=22.364,P<0.001和χ^(2)=7.975,P=0.005;χ^(2)=9.860,P=0.002)。结论^(99m)Tc-MIBI延迟平面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早期显像,延迟断层显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与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术前定位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价值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轶敏 陈黎波 +7 位作者 刘宇 王正华 胡楠 李从心 朱世坤 张正 景红丽 霍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774-780,共7页
目的比较术前^(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与平行孔准直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目的比较术前^(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与平行孔准直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7月—202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疑诊PHPT患者的术前^(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资料。以术后组织病理为金标准,计算^(99m)Tc-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与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出PHPT病灶的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并分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上述两种显像方法检出PHPT病灶的影响。结果共入选135例行^(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的疑诊PHPT患者。^(99m)Tc-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共检出病灶149个(包括1个异位病灶)、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共检出病灶148个(包括11个异位病灶;1个真阳性病灶为2个病灶融合而成,该方法无法分辨),二者检出PHPT病灶的灵敏度(79.9%比74.8%,P=0.326)、准确度(79.2%比75.7%,P=0.490)、阳性预测值(98.3%比100%,P=0.499)均无显著差异。在PTH≤150 ng/L、PTH>150 ng/L亚组中,^(99m)Tc-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检出PHPT病灶的灵敏度(79.1%比80.5%,P=0.838)、准确度(77.5%比80.8%,P=0.688)、阳性预测值(96.4%比100%,P=0.219)均无显著差异;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灵敏度(71.6%比77.6%,P=0.445)、准确度(73.2%比77.9%,P=0.567)、阳性预测值(100%比100%,P>0.999)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99m)Tc-MIBI针孔准直器甲状旁腺双时相显像及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PHPT均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且受PTH水平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由于^(99m)Tc-MIBI针孔准直器甲状旁腺双时相显像分辨率高,其仍是目前PHPT术前定位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于异位PHP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值得被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针孔准直器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99m)Tc-MIB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栾兆生 周雯 +4 位作者 唐为国 李艳玲 王建新 王其国 和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术后病理证实并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97例,行131I全身扫描(131I-WBS)和病灶部位的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将131I-WBS... 目的: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术后病理证实并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97例,行131I全身扫描(131I-WBS)和病灶部位的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将131I-WBS与断层融合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与临床价值。结果:97例分化型甲癌患者共进行131I-WBS251次,断层融合显像102次,每例患者至少行一次断层融合显像。与131I-WBS比较,断层融合显像有如下特点: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②发现更多的病灶;③更准确地判断病变部位;④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⑤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结论: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直观病变立体形态、大小、摄取程度和毗邻关系,在鉴别病灶与生理显像或污染、确定病灶是否有摄碘功能方面有重要价值,是131I-WBS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碘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 发射计算机 单光子 131I全身扫描 131I断层融合显像 SPEC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和^(18)F-AV1451 PET tau蛋白脑显像对MC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晓桐 王凯 艾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4,共10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18)F-AV1451 tau蛋白脑显像对于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诊断价值,为今后临床早期发现诊断MCI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本前瞻...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18)F-AV1451 tau蛋白脑显像对于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诊断价值,为今后临床早期发现诊断MCI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分别选取13名临床诊断为遗忘型MCI(amnestic MCI,aMCI)患者、13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和11名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s,NC)者。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和磁共振成像设备对上述患者进行;F-AV1451 tau蛋白脑显像及DTI检查。采用ADW工作站自动配准生成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 anisotropy,FA)图、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以及PET图像,在同一层面勾画后扣带回、海马旁回及颞中回感兴趣区域,测量选定区域内的FA值、ADC值、最大标准摄取值及标准摄取值比率(standard uptake value ratio,SUVr)。应用秩和检验、Person相关性分析统计两组间的FA值、ADC值、SUVr值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F-AV1451 tau蛋白脑显像诊断aMCI患者的阳性预测值为70.0%,阴性预测值为57.1%,敏感度为53.8%,特异度为72.7%;F-AV1451 tau蛋白脑显像诊断AD组患者的阳性预测值为76.9%,阴性预测值为72.7%,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2.7%。aMCI组和NC组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海马旁回SUV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25);AD组和NC组在双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中回SUV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7,0.041);AD组与aMCI组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海马旁回SUV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25)。aMCI组和NC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在双侧后扣带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中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12,0.024,0.024);AD组和NC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CI组与AD组FA、ADC值在双侧后扣带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47,0.047,0.012)。对于6名均行;F-AV1451 tau蛋白脑显像与DTI检查的aMCI患者,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相应FA、ADC值与SUVr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右侧海马旁回ADC值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呈负相关(r=-0.821,P=0.045);其余部位FA、ADC值及SUVr值与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运用DTI检测不同部位脑白质损伤,尤其双侧后扣带回,对早期区分aMCI和AD患者有一定的意义,未来临床上可能作为aMCI与AD的鉴别指标。此外,^(18)F-AV1451 tau蛋白脑显像在鉴别aMCI中的诊断效能较高,右侧海马旁回ADC值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说明临床心理量表评分可能反映脑组织结构中的微观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和拘禁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单中心研究
20
作者 王硕 李柳 +3 位作者 刘国楹 随永刚 武如冰 米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导丝技术(JWT)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连续性入选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3例伴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的不稳定性心...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导丝技术(JWT)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连续性入选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3例伴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采用BSKT或JWT术式进行治疗并完成6个月随访。根据住院号单双号分组,其中单号入组BSKT组(n=107),双号入组JWT组(n=96)。观察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心肌灌注指标。结果:BSKT组和JWT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面积、术后6个月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术后6个月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心肌缺血总节段数、异常心肌灌注范围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SKT组支架置入即刻成功87例(81.3%),JWT组64例(66.7%),BSKT组显著优于JWT组;BSKT组术后1 d心肌肌钙蛋白I[(0.22±0.13)ng/ml vs.(0.45±0.27)ng/ml,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35.24±13.15)U/L vs.(42.39±21.66)U/L,P=0.004]、B型利钠肽[(133.52±25.62)pg/ml vs.(167.22±22.04)pg/ml,P<0.001]均低于JWT组;术后6个月BSKT组的负荷心肌缺血总节段数[(3.23±1.54)节vs.(3.87±1.62)节,P=0.004]、负荷心肌灌注总评分[(4.18±2.21)分vs.(4.97±2.96)分,P=0.031]、异常心肌灌注范围[(7.04±3.27)%vs.(8.24±3.69)%,P=0.014]均低于JW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SKT和JWT两种术式均可显著改善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损伤和心肌灌注,BSKT术式对分支血管的保护作用较JWT术式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 拘禁导丝技术 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