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有机物降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佳 黄振友 卜婧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22-2732,共11页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能有效将环境中复杂的化合物经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LC)分离,得出单一化合物,通过测定单一化合物中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达到判识降解机理和量化降解效果的目的.由于该项技术能够避免产物浓度变化和实地环境产...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能有效将环境中复杂的化合物经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LC)分离,得出单一化合物,通过测定单一化合物中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达到判识降解机理和量化降解效果的目的.由于该项技术能够避免产物浓度变化和实地环境产生的干扰,弥补传统产物鉴定方法的不足,因而近年来在环境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以CSIA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应用为主线,介绍了CSIA工作原理,阐述了CSIA如何通过同位素富集系数(ε)、表观动力学同位素效应(AKIE)和多维同位素值(Λ)达到量化降解机理和原位降解程度的目的,并对CSIA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降解机理 同位素富集系数 表观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多维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测定水体中微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漆艳 尹希杰 +1 位作者 李玉红 林锡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4-1480,共7页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空萃取(HS-SPME)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无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利用HS-SPME和直接萃取(D-SPME)方法分别测试7种苯系物的δ^(13)C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08‰~0.45‰和0.05‰~0.39‰,测试误差分别为-0.16‰~0.33‰和-0.41‰~0.46‰,两种SPME方式在萃取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碳同位素分馏,HS-SPME的灵敏度比D-SPME方法高1~2个数量级。通过移动平均值算法计算苯、间/对二甲苯、异丙苯的检出限为1μg/L,甲苯、乙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的检出限为2μg/L。测得江苏某废弃农药场地下水中7种苯系物δ^(13)C值的标准偏差为0.01‰~0.4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系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质谱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物稳定同位素在线测试技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方晶晶 周爱国 +5 位作者 刘存富 甘义群 周建伟 蔡鹤生 刘运德 张彦鹏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为了识别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转化,在线的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问题。本文评价了目前已经开发的6种在线测定单体稳定同位素仪器的发展动态,包括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计(GC-... 为了识别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转化,在线的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问题。本文评价了目前已经开发的6种在线测定单体稳定同位素仪器的发展动态,包括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计(GC-IRMS)、液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计(LC-IRMS)、直接引进-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计(DI-GC-IRMS)、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计(GC-qMS)、气相色谱-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计(GC-MC-ICPMS)、气相色谱-光强衰荡光谱仪(GC-CRDS)。提出了在线测试中的5个值得注意的问题:①样品的预富集;②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分离;③多种仪器和多种方法选择使用;④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的开发;⑤安全保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直接注入而不经过燃烧的有机污染物同位素测试技术,例如GC-qMS和GC-CRDS技术;二是继续开发研究GC-MC-ICPMS测定有机氯和有机溴同位素技术;三是快速研制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的国际标准物质。本文认为,在进行单体化合物同位素研究时应作多元素的同位素分析,而其最优的选择是采用直接样品注入而不经过燃烧的测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单体多元素同位素 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 被引量:3
4
作者 苏静 尹希杰 +1 位作者 丁达 漆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4-640,共7页
建立了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方法。优化了吹扫时间、吹扫温度和干吹时间,确定最优吹扫捕集效率,并通过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系物水溶液,计算水体中痕量苯系物... 建立了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方法。优化了吹扫时间、吹扫温度和干吹时间,确定最优吹扫捕集效率,并通过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系物水溶液,计算水体中痕量苯系物的检出限。结果表明,在35℃下吹扫捕集13 min,干吹时间3 min条件下,水样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的吹扫捕集效率分别为95.0%、90.2%、71.3%、59.1%、69.4%、50.8%和70.1%,7种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标准偏差(STD)为0.06‰~0.29‰。7种苯系物的质量浓度在0.50~2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 6~0.999 5,在各浓度下7种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值的标准偏差为0.090‰~0.48‰,进样量及进样方式的差异不会导致碳同位素分馏。水样中苯、甲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的检出限为1.00μg/L,乙苯和异丙苯为0.50μg/L。该方法可以极大提高水体中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检出限,结果准确可靠,满足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分析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扫捕集 痕量苯系物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苯系物微生物降解及其碳同位素标记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敏 王森杰 +3 位作者 陈素云 李喜青 李元杰 陈宗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微生物降解是地下水中有机物自然衰减评估的关键,单体稳定同位素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在对某油罐泄露场地地下水流场识别的基础上,刻画不同地下水中污染物、微生物及电子受体特征,发现随着与污染源水力联系的减弱,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小... 微生物降解是地下水中有机物自然衰减评估的关键,单体稳定同位素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在对某油罐泄露场地地下水流场识别的基础上,刻画不同地下水中污染物、微生物及电子受体特征,发现随着与污染源水力联系的减弱,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电子受体氧化还原作用类型与源相似的程度也逐渐减弱,呈现出"污染源-下游源区-下游污染羽-上游源区-侧翼污染羽"的空间变化规律。甲苯、间/对二甲苯碳的同位素标记结果发现,降解程度"侧翼污染羽﹥下游污染羽﹥下游源区",与电子受体表征降解量的排序相反;该场地微生物降解符合一般化学反应"勒沙特列原理":污染物浓度越高,降解量越大,但降解程度相对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苯系物 自然衰减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IA在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中的应用进展及文献计量学分析
6
作者 郭瑶 王莹 梁继东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8-455,共8页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能够为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生物降解提供精确信息,是目前广受关注的研究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和CSIA技术原理,并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集数据,利用引文分析软件Cit...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能够为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生物降解提供精确信息,是目前广受关注的研究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和CSIA技术原理,并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集数据,利用引文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SIA用于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综述了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中的应用进展,并对CSIA在实际复杂场地应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有机污染物 生物降解 同位素分馏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溯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方登 李昆 +3 位作者 李科林 张盼伟 赵晓辉 刘晓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20-1423,共4页
为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科学合理使用溯源方法判断污染来源并加以控制是目前较直接有效的一种手段。系统分析了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特征化合物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受体模型法的基本原理及在POPs溯源方面的相... 为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科学合理使用溯源方法判断污染来源并加以控制是目前较直接有效的一种手段。系统分析了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特征化合物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受体模型法的基本原理及在POPs溯源方面的相关应用,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在线同位素分析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溯源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特征化合物指数法 主成分分析 受体模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