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测定水体中微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方法研究
1
作者 漆艳 尹希杰 +1 位作者 李玉红 林锡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4-1480,共7页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空萃取(HS-SPME)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无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利用HS-SPME和直接萃取(D-SPME)方法分别测试7种苯系物的δ^(13)C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08‰~0.45‰和0.05‰~0.39‰,测试误差分别为-0.16‰~0.33‰和-0.41‰~0.46‰,两种SPME方式在萃取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碳同位素分馏,HS-SPME的灵敏度比D-SPME方法高1~2个数量级。通过移动平均值算法计算苯、间/对二甲苯、异丙苯的检出限为1μg/L,甲苯、乙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的检出限为2μg/L。测得江苏某废弃农药场地下水中7种苯系物δ^(13)C值的标准偏差为0.01‰~0.4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系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质谱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GC-C-IRMS测定 被引量:6
2
作者 陆燕 王小云 曹建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2-537,共6页
为监测海洋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追踪污染物来源并控制污染,建立了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GCC-IRMS测定方法。首先采用EA-IRMS联用技术对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定值,偏差范围在0.03‰~0.15‰(n=10),小于0.2‰... 为监测海洋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追踪污染物来源并控制污染,建立了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GCC-IRMS测定方法。首先采用EA-IRMS联用技术对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定值,偏差范围在0.03‰~0.15‰(n=10),小于0.2‰;再用该16种多环芳烃混标,运用GC-C-IRMS联用技术考察了高效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进样体积、无分流时间、进样浓度等可能产生的同位素分馏,结果表明,整个方法并无明显的同位素分馏现象。根据不同浓度PAHs混标在GC-C-IRMS测定中的变化与EA-IRMS测定的差,建立了数据校正曲线,其R^2大于0.99,并应用于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的测定,测试数据为海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溯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IRMS GC-C-IRMS 高效薄层色谱 单体碳同位素 多环芳烃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 被引量:1
3
作者 苏静 尹希杰 +1 位作者 丁达 漆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4-640,共7页
建立了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方法。优化了吹扫时间、吹扫温度和干吹时间,确定最优吹扫捕集效率,并通过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系物水溶液,计算水体中痕量苯系物... 建立了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方法。优化了吹扫时间、吹扫温度和干吹时间,确定最优吹扫捕集效率,并通过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系物水溶液,计算水体中痕量苯系物的检出限。结果表明,在35℃下吹扫捕集13 min,干吹时间3 min条件下,水样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的吹扫捕集效率分别为95.0%、90.2%、71.3%、59.1%、69.4%、50.8%和70.1%,7种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标准偏差(STD)为0.06‰~0.29‰。7种苯系物的质量浓度在0.50~2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 6~0.999 5,在各浓度下7种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值的标准偏差为0.090‰~0.48‰,进样量及进样方式的差异不会导致碳同位素分馏。水样中苯、甲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的检出限为1.00μg/L,乙苯和异丙苯为0.50μg/L。该方法可以极大提高水体中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检出限,结果准确可靠,满足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分析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扫捕集 痕量苯系物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坳陷高演化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4
作者 包建平 倪春华 +3 位作者 朱翠山 詹兆文 蒋兴超 申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8-848,共11页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实用性。虎47井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和孕甾烷系列丰富,但C27-35藿烷系列和C27-29甾烷系列的丰度极低,显示生油窗晚期的产物特征。绝大多数烃源岩中nC16-28正构烷烃系列呈现以nC20或nC21为低谷的前、后2个峰群的分布模式,但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则十分接近,它们的δ13C值介于-28‰^-31‰之间,呈负偏态变化,即随碳数增加其δ13 C值变小,且这一特征不受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高演化烃源岩中特殊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布模式是客观地球化学现象。虎47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呈负偏态变化,但其δ13C值较高演化烃源岩中的轻约3‰,这可能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因此,在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开展油源对比时,所用样品的成熟度应该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系列 双峰态分布 单体同位素 烃源岩 原油 黔北坳陷 黔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隆起北缘原油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洪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6,共5页
对塔北隆起北缘原油进行了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刻画了原油的轻烃组成特征。所有轻烃化合物中,环戊烷系列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原油之间差异最小,对原油成因的鉴别意义小于其他化合物。优选的其他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成因原油... 对塔北隆起北缘原油进行了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刻画了原油的轻烃组成特征。所有轻烃化合物中,环戊烷系列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原油之间差异最小,对原油成因的鉴别意义小于其他化合物。优选的其他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成因原油中呈现出显著规律,轮台油气田煤成油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较重,主要位于-21‰~-19‰之间;大涝坝油气田湖相油次之,位于-25‰~-21‰之间;雅克拉油气田海相油最轻,位于-31.5‰~-28‰之间。典型寒武系—下奥陶统来源的YN2井原油分布特征独特。上述分布特征揭示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可作为可靠的原油成因判识指标,尤其对于凝析油与轻质油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同位素 轻烃 原油 地球化学 塔北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六六异构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
6
作者 任明忠 许振成 彭平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采用GC-C-IRMS、EA-IRMS和Dual-inlet IRMS 3种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分别对六六六的α、β和γ3种异构体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对比3种分析系统测定的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表明GC-C-IRMS系统能够准确和精确地测定六六六碳同位素组... 采用GC-C-IRMS、EA-IRMS和Dual-inlet IRMS 3种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分别对六六六的α、β和γ3种异构体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对比3种分析系统测定的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表明GC-C-IRMS系统能够准确和精确地测定六六六碳同位素组成。应用GC-C-IRMS技术分析了水样品中α-和γ-六六六的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六六六在溶解、稀释、萃取、挥发等过程碳同位素组成没有分馏现象。采用GC-C-IRMS技术分析环境样品中持久性有机氯农药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能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抽提物中藿烷分子碳同位素分析新方法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鲁中灯 刘岩 +8 位作者 陈祖林 樊云鹏 文志刚 徐耀辉 牛金 田永晶 柳波 谢小敏 谢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8-294,共7页
以5A分子筛/氧化铝混合填料的层析柱对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分离,成功获取了以藿烷类化合物为主的亚组分,可直接用于单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典型海、陆相烃源岩中的藿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 以5A分子筛/氧化铝混合填料的层析柱对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分离,成功获取了以藿烷类化合物为主的亚组分,可直接用于单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典型海、陆相烃源岩中的藿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湖相页岩中藿烷系列单体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值(δ^(13)C)分布在-40.7‰~-62.7‰,且呈现出随着碳数的增加同位素值变轻的特点;而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化合物δ^(13)C则相对较重,分布在-20.5‰~-45.4‰,具有随碳数增加先变轻再变重的趋势。两类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变化幅度可达±20‰以上,尤其是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的差异可达到±24.9‰,表明藿烷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多源特征。藿烷类化合物的分子碳同位素受到原始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与演化过程的影响而可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其有望成为新的油源对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藿烷化合物 单体碳同位素 海相烃源岩 陆相烃源岩 四川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烃单体烃GC/IRMS分析分离的便捷柱色谱法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祖林 张敏 刘海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7-350,共4页
介绍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成本低,可将芳烃馏分中的萘系和菲系化合物进行快速分离的小型柱色谱法。通过GC-MS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将芳烃中的萘系和菲系化合物得到分离和纯化富集,解决了总芳烃馏分在气相色谱易出现的UCM鼓包和多... 介绍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成本低,可将芳烃馏分中的萘系和菲系化合物进行快速分离的小型柱色谱法。通过GC-MS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将芳烃中的萘系和菲系化合物得到分离和纯化富集,解决了总芳烃馏分在气相色谱易出现的UCM鼓包和多取代基萘系物和菲系物的共溢出现象。并通过GC-IRMS分析萘系和菲系化合物中单体烃碳同位素值检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方法试剂用量少、分析步骤简单快捷,可用于芳烃馏分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的前处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单体同位素 柱色谱 萘系物 菲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含油白云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杜秋定 伊海生 +1 位作者 林金辉 周垦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4,36,共4页
为查明古油藏原油的成因,对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侏罗系布曲组含油白云岩、含沥青石灰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和萜烷、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C-C-MS技术对含油白云岩、含沥青石灰岩、石灰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特... 为查明古油藏原油的成因,对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侏罗系布曲组含油白云岩、含沥青石灰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和萜烷、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C-C-MS技术对含油白云岩、含沥青石灰岩、石灰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和分布形式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显示,Pr/Ph值为0.37~2.07,Pr/nC17值为0.14~0.76,说明油气源岩沉积环境以浅海陆棚开放性水域为主;OEP值为0.96~1.17,奇碳优势不明显,显示了成熟—高成熟阶段的基本特征;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较高比例的高等植物,又有一定比例的低等水生生物混入。原油与烃源岩δ13C值分布形态具有相似的特征,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都表现为δ13C值从低碳数到高碳数降低的趋势,反映了原油来自海相沉积地层,它们具有同源的有机质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白云岩 油源对比 正构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有机地化特征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中单甲基烷烃来源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宇 王作栋 +2 位作者 妥进才 张婷 贺永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3,共8页
单甲基烷烃是湖相烃源岩饱和烃中常见的支链烷烃,其母质来源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样品进行了TOC测定、岩石热解、饱和烃GC-MS和单体碳同位素等分析,并在饱和烃中检出了丰富的单甲基烷烃化合物。地化... 单甲基烷烃是湖相烃源岩饱和烃中常见的支链烷烃,其母质来源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样品进行了TOC测定、岩石热解、饱和烃GC-MS和单体碳同位素等分析,并在饱和烃中检出了丰富的单甲基烷烃化合物。地化分析表明,该区长7-长10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C_(29)≥C_(27)规则甾烷,高等植物的贡献略微大于低等水生藻类或细菌;单甲基烷烃碳数分布为C_(12)-C_(32),甲基取代位置以C_2和C_3为主。饱和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数据显示,姥鲛烷和植烷的δ^(13)C比同碳数正构烷烃重1‰~2‰;同碳数2-和3-甲基烷烃具有相近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两类化合物具有相同物源;单甲基烷烃比正构烷烃更富集^(13)C,表现出更大的δ^(13)C值。结合古环境等信息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检出的单甲基烷烃可能来自于浮游植物或者异养细菌,单甲基烷烃可以作为一种指示生油母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数离子碎片峰 单甲基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圣柱 王千军 +4 位作者 张关龙 白仲才 熊峥嵘 梅文科 赵乐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5,共13页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源控特征.查明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精细厘定有效烃源岩,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采集露头和钻井烃源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源控特征.查明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精细厘定有效烃源岩,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采集露头和钻井烃源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和金管-高压釜生烃热模拟实验等分析手段,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能力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残留洋(海)、弧后盆地、弧内盆地、海相裂谷环境和陆相裂谷盆地等沉积环境形成了5种烃源岩发育模式;不同环境的烃源岩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乌参1井型烃源岩、滴水泉型烃源岩、扎河坝型烃源岩、滴西8井型烃源岩和五彩城型烃源岩;不同环境发育的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弧后盆地和弧内盆地烃源岩表现为强生烃能力,为优质烃源岩,其生成的油气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单体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能力 石炭系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扎仁地区白云岩油苗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文彬 廖忠礼 +3 位作者 刘建清 付修根 熊兴国 贺永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4-218,共5页
扎仁地区含油白云岩中油苗饱和烃质量分数较高(5.4%~68.2%),不含沥青质等。从原油族组成、单体烃碳同位素、生物标记化合物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苗的姥鲛烷/植烷比值低(0.60~0.98),单体烃碳同位素在-26.88‰~-31.0... 扎仁地区含油白云岩中油苗饱和烃质量分数较高(5.4%~68.2%),不含沥青质等。从原油族组成、单体烃碳同位素、生物标记化合物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苗的姥鲛烷/植烷比值低(0.60~0.98),单体烃碳同位素在-26.88‰~-31.09‰.甾萜烷参数研究表明,油苗的成熟度并不是很高,油苗母岩的沉积环境为还原条件,母质以细菌和藻类输入为主。运用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和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指标进行的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油苗具有相同母源和成因,油源可能主要为扎仁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苗 单体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扎仁地区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凹陷海相油气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浩 李素梅 张宝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4-712,720,共10页
哈拉哈塘凹陷作为塔北隆起西部的重要油气单元,其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资源丰富,但呈现多相态分布,油气性质变化成因尚不明确。通过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该区油气特征与成因。油—油、油—岩对比表明,原油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哈拉哈塘凹陷作为塔北隆起西部的重要油气单元,其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资源丰富,但呈现多相态分布,油气性质变化成因尚不明确。通过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该区油气特征与成因。油—油、油—岩对比表明,原油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特征更为相近,指示具有成因联系;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对比显示,可能有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烃贡献。哈拉哈塘原油具有相对较高的硫芴含量,C29和C35藿烷相对含量也较高,暗示有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成烃贡献。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原油中低热稳定性硫化物含量不高,表明当前没有明显的TSR改造迹象。综合分析认为,源岩成熟度是控制深部高气油比原油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是控制相对浅层重质油和H2S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单体同位素 高分辨率质谱 油源对比 油气成因 哈拉哈塘凹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判断柴西主力烃源岩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振响 周世新 +1 位作者 穆亚蓬 陈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187,192,共7页
柴西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多呈偶奇优势(CPI<1),而烃源岩样品则多呈奇偶优势分布,只有少数呈偶奇优势分布。从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出发,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对柴西原油和烃源岩进行对比,以确定柴西原油形成的主力烃源岩。研究表明,柴西... 柴西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多呈偶奇优势(CPI<1),而烃源岩样品则多呈奇偶优势分布,只有少数呈偶奇优势分布。从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出发,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对柴西原油和烃源岩进行对比,以确定柴西原油形成的主力烃源岩。研究表明,柴西深层主力烃源层为E23,次要烃源层为E1+2和E13;浅层主力烃源层为N1,次要烃源层为N2。从生烃性能角度看,正构烷烃分布呈偶奇优势的烃源岩样品,其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转化系数等都比呈奇偶优势分布的样品高,生烃性能较好,应为柴西主力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奇优势 单体同位素 正构烷烃 烃源岩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烃源岩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于会娟 刘洛夫 赵磊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29,共6页
从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及其转化率、热解参数、饱和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 ,综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各时代岩样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并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 从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及其转化率、热解参数、饱和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 ,综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各时代岩样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并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古生界岩样的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 ,其中 ,石炭系泥岩可能为比较好的生油岩 (须证实 ) ,石炭系灰岩在部分地区 (如羊肠子沟石灰沟和德令哈北 )也可能为烃源岩 ,而其他古生界层系可能不是本区有利的烃源岩 ;②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Ⅰ ,Ⅱ型干酪根 ,且大多达到成熟—高、过成熟阶段 ;③烃源岩多数为强还原环境下沉积的海相碳酸盐岩、泥页岩 ,部分为海陆过渡相的弱氧化至弱还原环境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 古生界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单体同位素 有机质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油源对比及高蜡油成因 被引量:7
16
作者 刁帆 王建伟 +2 位作者 陈晓娜 王政军 张永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高柳断层两侧原油物性和富集层位差异明显。高柳断层以北,原油主要富集于沙河街组三段,普遍具有高蜡特征;高柳断层以南,原油主要富集于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东营组,含蜡量相对较低,为正常原油。应用...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高柳断层两侧原油物性和富集层位差异明显。高柳断层以北,原油主要富集于沙河街组三段,普遍具有高蜡特征;高柳断层以南,原油主要富集于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东营组,含蜡量相对较低,为正常原油。应用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不同层系原油来源。沙三段高蜡油来源不同于高柳断层以南正常原油,前者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Es3^4)烃源岩,后者主要来自高柳断层以南林雀次洼东营组三段烃源岩。Es3^4烃源岩具有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双重输入的特征,为深层高蜡原油提供了蜡质来源。微生物对有机质的改造、烃源岩较低的热演化程度和沙三段普遍发育异常高压,是高蜡油生成、运移和保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蜡油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物 单体同位素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二庭 陈俊 +4 位作者 曹剑 魏霞 张宇 张晓刚 王海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及影响原油性质差异的控制因素,揭示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开展了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以及混源油模拟配比实验。莫索湾地区盆5井区原油碳同位素偏重,Pr/Ph值更大(1.4~1.9),...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及影响原油性质差异的控制因素,揭示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开展了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以及混源油模拟配比实验。莫索湾地区盆5井区原油碳同位素偏重,Pr/Ph值更大(1.4~1.9),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偏高,说明盆5井区原油成熟度高于盆参2井区原油,且水体沉积环境更偏氧化性。莫索湾地区原油C;轻烃以甲基环己烷组分占优势,含量大于40%,ααα构型的规则甾烷分布中均以C;规则甾烷含量占优势,相对含量大于40%,表明其生烃母质均以陆相偏腐殖型为主。盆5井区和盆参2井区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组成及分布曲线基本相同,表明其来源整体一致,且与典型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整体较为相似;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跨度较大,达4.6‰,而莫索湾地区原油中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跨度有所差异,分布在2.2‰~3.0‰之间,认为主要是不同期次充注原油比例不同造成的。混源油生物标志物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莫索湾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晚期高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混有早期成熟风城组烃源岩贡献,其中,盆5井区和盆参2井区原油中高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贡献分别大于80%和60%。混源比例不同是造成莫索湾地区不同区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 单体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混源油 莫索湾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甾烷和藿烷的国产X型分子筛分离制备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二庭 向宝力 +5 位作者 李际 迪丽达尔·肉孜 王汇彤 马万云 刘翠敏 张晓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3-720,共8页
采用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对甾烷和藿烷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吸附和脱附实验,探讨两种分子筛在制备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为甾烷和藿烷单体化合物的分离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方法。结果表明,两种分子筛对不同类型化... 采用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对甾烷和藿烷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吸附和脱附实验,探讨两种分子筛在制备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为甾烷和藿烷单体化合物的分离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方法。结果表明,两种分子筛对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吸附作用不同,对甾烷化合物中的5α,14α,17α-20S、5α,14β,17β-20R、5α,14β,17β-20S三种构型吸附能力最弱,其次是5α,14α,17α-20R构型的甾烷系列、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13X型分子筛对藿烷组分吸附能力强于10X型分子筛,可用于藿烷类化合物的分离;而10X型分子筛对甾烷组分吸附能力强于13X型分子筛。通过控制淋洗液的用量,能够分别分离不同构型的甾烷化合物。获得的甾烷和藿烷化合物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过程中无碳同位素分馏现象,重复性非常好,说明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可用于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的分离富集及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甾烷 藿烷 单体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混源油定量解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宁 明承栋 +2 位作者 杨晨艺 郑志乐 唐英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31,共8页
白云凹陷东部为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该区存在多源多洼的供烃格局,原油、凝析油及天然气共存,且油气空间分布极其不均一,为揭示该区油气来源并确定文昌组、恩平组两套主力烃源岩成藏贡献,对该区原油(凝析油)的正构烷烃单... 白云凹陷东部为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该区存在多源多洼的供烃格局,原油、凝析油及天然气共存,且油气空间分布极其不均一,为揭示该区油气来源并确定文昌组、恩平组两套主力烃源岩成藏贡献,对该区原油(凝析油)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与气相色谱指纹特征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凝析油)为文昌组与恩平组烃源岩共同贡献的混源油,不同构造带原油(凝析油)中文昌组与恩平组烃源岩的贡献率均存在差异,其中凝析油及H34油藏原油主体由恩平组烃源岩贡献,贡献率为66%~78%,文昌组贡献率较低,仅为21%~32%;H16及H29油藏原油由文昌组及恩平组烃源岩贡献,恩平组烃源岩贡献率为53%~58%,文昌组烃源岩的贡献率为42%~47%,两者贡献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混源油 混源比例 单体同位素 定量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