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内微尺度强化表面R32流动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相增 冯威 +4 位作者 张敢敢 李蔚 项燕龙 张江辉 马连湘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9,84,共10页
为研究制冷剂R32在铝制人字纹管、涟漪纹管以及光滑管中冷凝换热和压降特性,本文通过高精度多工质蒸发冷凝实验台在R32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饱和温度为308、313、318 K,干度范围为0.2~0.8工况下,进行冷凝实验研究。实... 为研究制冷剂R32在铝制人字纹管、涟漪纹管以及光滑管中冷凝换热和压降特性,本文通过高精度多工质蒸发冷凝实验台在R32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饱和温度为308、313、318 K,干度范围为0.2~0.8工况下,进行冷凝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字纹管的传热系数最高,涟漪纹管次之,光滑管最低。涟漪纹管的摩擦压降最高,人字纹管略高于光滑管,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随饱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质量流速的升高而增大。引入评价因子P EF评价换热管的换热性能:人字纹管的换热性能最好,P EF范围为2.07~2.72,涟漪纹管的P EF范围为0.68~0.90。在换热关联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适用于本次实验的换热关联式,改进后的关联式误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换热 表面传热系数 摩擦 换热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肋角度对开缝翅片流动与传热性能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信石玉 崔晓钰 薛抄抄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5-528,共4页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计算流动与传热软件研究了空调系统用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开缝型翅片的开缝微肋结构对翅片整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测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吻合.结合场协同理论分析了计算结果,得出了翅片开...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计算流动与传热软件研究了空调系统用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开缝型翅片的开缝微肋结构对翅片整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测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吻合.结合场协同理论分析了计算结果,得出了翅片开缝微肋在既定工况下存在最佳倾斜角度等结论,为改进翅片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缝翅片 微肋 表面传热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在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特性
3
作者 李庆普 陶乐仁 +2 位作者 吴生礼 李垒 胡永攀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本文在35、40和45℃三种冷凝温度下,对R134a在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选用质量流量、冷凝温度、微肋管结构参数为变量,以总传热系数、水侧传热系数、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及压降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总传热系数、制冷剂侧... 本文在35、40和45℃三种冷凝温度下,对R134a在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选用质量流量、冷凝温度、微肋管结构参数为变量,以总传热系数、水侧传热系数、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及压降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总传热系数、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压降均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和管径的减小而增大,而水侧传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稍有降低,冷凝温度对其值影响并不大。热阻分析时发现: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水侧热阻占总热阻比值逐渐增加,而制冷剂侧热阻所占比值逐渐减小,但制冷剂侧热阻总小于水侧热阻;对换热器进行综合性能进行评价时,以表面传热系数与压降的比值(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为指标,发现该比值均随质量流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随着冷凝温度的降低、管径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 内螺旋管 热阻分析 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内螺纹管内R410A流动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庆普 陶乐仁 +2 位作者 吴生礼 毛舒适 张丹亭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5,共9页
本文实验研究了R410A在水平内螺纹管内的流动凝结换热特性,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对管内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传热系数、压降均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虽然表面传热系数随着测... 本文实验研究了R410A在水平内螺纹管内的流动凝结换热特性,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对管内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传热系数、压降均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虽然表面传热系数随着测试水Re的增加而减小,但测试水Re对压降的影响很小。利用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对换热进行综合性能评价时发现,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冷凝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将实验数据与经典关联式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对于光滑管,除了Akers et al.关联式低估了实验数据,Shah关联式与Thome et al.关联式均高估了实验数据,并且Thome et al.关联式表现出最高的预测精度。而对于内螺纹强化管,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展现出最高的预测精度,而Koyama et al.关联式与Miyara et al.关联式均低估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凝结换热 表面传热系数 水平内螺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在微肋管内流动冷凝换热计算关联式的改进
5
作者 李庆普 陶乐仁 +2 位作者 吴生礼 毛舒适 张丹亭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55,73,共7页
本文选用表面传热系数为评价指标,对外径为6.35 mm的微肋管内R134a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等对管内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还选用Cavallini et al.关联式、Miyara et al.关联式和Oliver et al.... 本文选用表面传热系数为评价指标,对外径为6.35 mm的微肋管内R134a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等对管内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还选用Cavallini et al.关联式、Miyara et al.关联式和Oliver et al.关联式对微肋管内表面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发现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对微肋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能力最好,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1.47%和21.94%。虽然Miyara et al.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16.21%、30.65%,但两者之间的误差范围为-47.12%~82.32%,说明在部分工况下Miyara et al.关联式对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仍存在较大误差。三个关联式中,Oliver et al.关联式的预测能力最差,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平均误差高达-54.93%,因此,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数据对Oliver et al.关联式进行了修正,修正Oliver et al.关联式对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能力大大提高,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37%和1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肋管 R134A 流动冷凝换热 表面传热系数 修正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螺纹管换热器的综合性能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申道明 桂超 +2 位作者 刘亚萍 夏锦红 薛松涛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0,74,共8页
对2种相同肋基管径,不同肋片螺旋角的内螺纹管进行流动冷凝换热实验分析,首先使用传热系数和换热温差、压降和摩擦因子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和工质流动功耗进行单一性能评价,而后使用单位压降传热系数、系统熵增对换热器综合性能及换热过程... 对2种相同肋基管径,不同肋片螺旋角的内螺纹管进行流动冷凝换热实验分析,首先使用传热系数和换热温差、压降和摩擦因子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和工质流动功耗进行单一性能评价,而后使用单位压降传热系数、系统熵增对换热器综合性能及换热过程中能量品质损耗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换热温差越小则表示换热器换热性能越好,换热温差随饱和温度的降低、雷诺数的增加,肋片螺旋角的增大而减小;管内工质摩擦因子越大则流体流动压降越大,摩擦因子随着饱和温度的降低、雷诺数的增加,肋片螺旋角的增大而增加,换热量对摩擦因子、压降表现出不同影响效果,主要是由加速压降在总压降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引起的;单位压降传热系数(HHP)随雷诺数Re的减小、饱和温度的降低、肋片螺旋角的增加而增大,HHP的变化趋势实际表征实验变量对换热系数和压降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熵增主要表征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其与换热温差呈正相关,因此系统内换热熵增同样随饱和温度的降低、雷诺数的增加、肋片螺旋角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纹管 换热温差 摩擦因子 单位传热系数 熵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砂凹坑复合微纳换热管管外蒸发换热实验研究
7
作者 吴俊杰 张江辉 +3 位作者 高宇 程洪 李小利 何燕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2,118,共9页
本文实验研究了R32在外径为19.05 mm的不锈钢喷砂管、凹坑管、凹坑/喷砂管以及光滑管管外环形区域蒸发换热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速(50~140 kg/(m^(2)·s))、干度(0.2~0.8)、饱和温度(279~288 K)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坑/喷... 本文实验研究了R32在外径为19.05 mm的不锈钢喷砂管、凹坑管、凹坑/喷砂管以及光滑管管外环形区域蒸发换热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速(50~140 kg/(m^(2)·s))、干度(0.2~0.8)、饱和温度(279~288 K)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坑/喷砂管表面传热系数最高、凹坑管次之、光滑管最低;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均与质量流速成正相关,与饱和温度成负相关;高质量流速下平均干度对表面传热系数影响较大。引入强化因子η_(EF)和性能评价因子η_(PEF)对强化换热效果进行量化,凹坑/喷砂管结合了喷砂与凹坑表面的优点展现出最佳的蒸发换热性能,其η_(EF)值和η_(PEF)值最高可达2.84和2.31。喷砂与凹坑复合处理换热管表面,增加传热面积和汽化核心数量,提高湍流强度,拉伸减薄液膜促进管外蒸发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换热 复合微纳换热管 表面传热系数 摩擦 环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双侧强化管内R410a蒸发工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旭 郭雨 +2 位作者 郑博仁 董泽冠 顾宗保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47,共10页
为评估不同三维双侧强化管蒸发传热特性,采用实验方法对R410a在强化管内的蒸发传热特性进行了测试,并将结果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所采用的管型包括光滑管、人字纹管、螺旋纹管、人字/涟漪纹管、人字/疏水纹管等。R410a蒸发的饱和温度为2... 为评估不同三维双侧强化管蒸发传热特性,采用实验方法对R410a在强化管内的蒸发传热特性进行了测试,并将结果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所采用的管型包括光滑管、人字纹管、螺旋纹管、人字/涟漪纹管、人字/疏水纹管等。R410a蒸发的饱和温度为279.15 K,质量流速为50—200 kg/(m^(2)·s),入口干度为0.2,出口干度为0.8。研究结果表明,对光滑管内蒸发传热系数,Liu和Winterton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强化管内蒸发流型均处于波状分层流。人字/疏水纹管的强化传热因子最高,这与增加成核点数量密切相关;人字/涟漪纹管没有带来明显的传热系数提升。人字/疏水纹管、螺旋纹管具有最佳的蒸发综合传热-阻力特性;人字/涟漪纹管综合性能最差,甚至逊于光滑管。已有关联式对强化管蒸发传热的预测值偏差较大,修正后的Kandlikar关联式以及Gungor和Winterton关联式对传热系数的预测偏差在±10%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传热 强化传热 表面强化传热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