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
作者 宗雪梅 林茜茜 +4 位作者 陈悦兰 王鑫铭 魏伟 严尚学 常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8-1224,共7页
目的探讨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滑膜组织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HC)个体和25例确诊为RA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 目的探讨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滑膜组织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HC)个体和25例确诊为RA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对RA组和HC组PBMC中KMO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RA患者PBMC中KMO基因表达水平与实验室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RA组和HC组滑膜组织及FLS中KMO的表达情况。结果(1)RA组PBMC中KMO基因和蛋白表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RA组PBMC中KMO基因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血沉、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_(s)=0.417,P=0.038;r=0.545,P=0.005;r_(s)=0.433,P=0.031),与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无相关性。(3)RA组滑膜组织中KMO表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滑膜组织FLS中KMO表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A患者PBMC、滑膜组织及FLS中KMO表达增加,且KMO基因表达水平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提示KMO可能促进RA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 犬尿氨酸 3-羟基犬尿氨酸 外周血单个细胞 滑膜组织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抗凝血酶诱导的单个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安国 贺石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11-313,共3页
凝血酶可诱导单个核细胞与血小板之间发生聚集,此聚集为一Ca^(2+)依赖过程。川芎嗪对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川芎嗪也可预防静注凝血酶引起的小鼠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下降,提示在体内也可能抑制白细胞聚集。当归、丹参酮Ⅱ_... 凝血酶可诱导单个核细胞与血小板之间发生聚集,此聚集为一Ca^(2+)依赖过程。川芎嗪对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川芎嗪也可预防静注凝血酶引起的小鼠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下降,提示在体内也可能抑制白细胞聚集。当归、丹参酮Ⅱ_A等血小板抑制剂对凝血酶诱导的单个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凝血酶 单个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栓事件不同亚群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圣 孙翠芳 +7 位作者 廖旺 吴钟伟 王裕岱 黄修献 卢思稼 董小莉 帅付杰 李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59-965,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单核细胞亚群和MPA的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根据血小板表面标志CD41的表达,利用绝对计数管中的荧光微球,进一步对单核细胞及3个亚群进行MPA的数量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检验方法分析。结果 IPTE组CD14+CD16++单核细胞较非IPTE组明显减少,且占总单核细胞百分比下降。与非IPTE组患者相比,IPTE组MPA、各亚群与MPA以及结合比例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各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MPA结合比率以及各亚群MPA结合比率对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IPTE组患者中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较非IPTE组患者显著减少,MPA结合比率及各单核细胞亚群MPA结合比率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对于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介入术中血栓事件 危险因素 细胞亚群 细胞-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M2炎症小体激活释放白细胞介素-18介导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泽豪 王景 +3 位作者 高翔宇 蒋昌宇 李陈广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8-355,共8页
目的:探索在带状疱疹病人不同时期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AIM2炎症小体的活化和释放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情况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收集并分离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疼痛科2... 目的:探索在带状疱疹病人不同时期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AIM2炎症小体的活化和释放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情况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收集并分离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疼痛科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67名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58名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SHN)、38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及3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清。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上与健康对照者相比,AIM2和IL-18的基因表达在带状疱疹不同时期均显著上升(P<0.05),且在PHN期差异尤为明显(P<0.001)。GSDMD蛋白被切割活化,产生具有细胞膜成孔活性的GSDMD-NT片段,诱导细胞焦亡。不同带状疱疹时期病人血清中IL-18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尤其在PHN时期,上升最为显著。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AIM2炎症小体激活,释放的IL-18参与带状疱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AIM2炎症小体 细胞介素-18 细胞焦亡 外周血单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4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牟楠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应)组(n=10)和Ani组(n=10)。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 I)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表达水平,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和SB203580组的CK-MB和Tn I水平、梗死面积和再灌注60 min和3 h时PL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SB203580组、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P<0.05),Ani组和I/R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SB203580组和Ani+缺血后适应组明显抑制了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P<0.05),Ani组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SB203580组具有与缺血后适应组类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在Tn I、CK-MB、梗死面积和PLA水平方面,Ani+缺血后适应的保护作用减弱。结论:缺血后适应通过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而减少再灌注过程中PLA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细胞-血小板聚集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3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y A水平。根据PCI后是否有心肌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n=24)和复流组(n=69)。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在没有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2级。结果:24例(25.8%)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心肌无复流。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PLy A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8,95%CI:1.15~3.29,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当PLR大于118.4%时,PLR预测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521~0.908,P=0.042)。结论:PLR可能是一种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心肌无复流发生独立而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心肌无复流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刘静雯 黄广勇 +2 位作者 杨文波 王英丽 薛玉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低值组。根据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肌灌注,随访患者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结果 (1)PLA高值组与PLA低值组相比,发病至介入时间长,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丙二醛升高,射血分数及ST段回落率降低(P<0.05)。平均随访17.50个月,发生MACCE 36例(23.07%),PLA低值组MACCE 19例(17.8%),PLA高值组MACCE 17例(34.7%),PLA高值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PLA低值组(χ~2=5.43,P<0.0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LA高值组MACCE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PLA低值组(Log-rank检验P<0.01)。(3)Cox回归模型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RR:1.132,95%CI:1.002~1.280)与PLA升高(RR:1.101,95%CI:1.013~1.196)与MACCE事件发生相关。结论 PLA可用于评价心肌灌注不良,并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MACCE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血小板-细胞聚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与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席文娜 罗飞兵 +1 位作者 吴昭 余东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项、肝功能、HBV DNA、HBV RNA及PBMC中HBV RNA的变化。结果患者三个时间段的生化指标ALT、AST、TBIL、AKP及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及HBV RNA与PBMC HBV RN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各时间段,肝功能转氨酶无显著变化;治疗24周,血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快速下降,有显著相关性;治疗48周,血清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相关性减弱。因此,24周HBV RNA下降幅度优于48周,更能预测临床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RNA 单个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 Peg-IFNα-2b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凤英 范金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309-311,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近年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它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血栓和炎症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关键环节。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活化血小板的特...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近年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它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血栓和炎症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关键环节。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活化血小板的特异标记物P选择素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PSGL-1)的相互作用能影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过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 血小板-细胞聚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4、IL-10及IFNγ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宝军 王青 +2 位作者 刘超 赵凯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88,共2页
为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了23例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IL-10及IFNγ水平。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水平... 为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了23例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IL-10及IFNγ水平。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而产生IL-10及IFNγ水平与正常人相差不显著(P>0.05)。IL-4在Ⅰ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细胞介素-4 细胞介素-10 干扰素 外周血单个细胞 IL-4 IL-10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晓燕 贺锐 +3 位作者 米乐园 尹姣姣 金斐斐 朱生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IL-17、IL-23、TGF-β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3162-3p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外周血单个细胞 Th17/Treg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及MCP-1和TGF-β1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金华 张磊 +7 位作者 王亿平 吕勇 王东 王立媛 章雪莲 胡岚 包娅琼 高雅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060-3065,共6页
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纳入标准的患者,1∶... 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纳入标准的患者,1∶1入组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缬沙坦胶囊,治疗组服用参地颗粒,疗程12周。另收集正常体检者全血及血清标本作为正常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定量及PBMC凋亡率、血清MCP-1和TGF-β1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67.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8周及第12周,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eGFR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N患者PBMC凋亡率及Fas表达和血清MCP-1、TGF-β1的表达较正常人群高(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CGN患者PBMC中的Bcl-2表达较正常人群减少(P<0.01);治疗后其表达增加(P<0.05);且治疗组升高水平更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地颗粒可改善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减尿蛋白。同时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Fas蛋白的表达,降低PBMC凋亡率,下调患者血清MCP-1、TGF-β1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地颗粒 慢性肾炎 外周血单个细胞 凋亡 细胞趋化蛋白-1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7信号转导途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光富 叶任高 +4 位作者 潘云峰 张晓 石韫珍 崔阳 罗日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353-1359,共7页
目的 :了解IL - 17及其信号转导成分JNK活化状态在狼疮肾炎 (LN)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活动期LN病人 15例 ,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 - 6蛋白水平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IL - 6mRNA水平 ;蛋白印迹... 目的 :了解IL - 17及其信号转导成分JNK活化状态在狼疮肾炎 (LN)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活动期LN病人 15例 ,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 - 6蛋白水平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IL - 6mRNA水平 ;蛋白印迹法检测JNK活性。结果 :IL - 17刺激下 ,LN患者PBMC反应性明显增强 ,各浓度点IL - 6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均P <0 0 5 )。LN患者PBMCIL - 6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刺激培养 :1 80± 0 11vs0 36± 0 0 7,P <0 0 1;刺激培养 :3 2 1± 0 2 4vs 1 30± 0 14 ,P <0 0 5 ) ;正常对照或LN患者刺激培养组PBMCIL - 6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无刺激培养组 (对照 :1 30± 0 14vs 0 36± 0 0 7,P <0 0 5 ;LN患者 :3 2 1± 0 2 4vs 1 80± 0 11,P <0 0 1)。LN患者PBMCJNK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刺激培养 :3 2 1± 0 32vs1 0 0 ,P <0 0 1;刺激培养 :4 82± 0 39vs 1 2 1± 0 35 ,P <0 0 1) ;LN患者的刺激培养组PBMCJNK活性水平明显高于LN对照培养组 (4 82± 0 39vs 3 2 1± 0 32 ,P <0 0 1)。活动性LN病人PBMCJNK活性高低与其SLEDAI和IL - 6mR NA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IL - 17介导LN患者PBMC过度表达、分泌IL - 6可能是其参与LN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外周血单个细胞 细胞介素-17 细胞介素-6 JNK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念珠菌胞壁β-葡聚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6和IL-8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岷 陈青 +4 位作者 孙君江 沈永年 吕桂霞 刘维达 吴绍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49-350,共2页
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胞壁碱溶性和不溶性β-葡聚糖、白念珠菌菌悬液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孵育24h,阳性对照为IL-6、8诱导剂脂多糖,并设不加刺激剂的空白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白介素-6、8(IL-6、8)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浓度不溶... 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胞壁碱溶性和不溶性β-葡聚糖、白念珠菌菌悬液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孵育24h,阳性对照为IL-6、8诱导剂脂多糖,并设不加刺激剂的空白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白介素-6、8(IL-6、8)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浓度不溶性β-葡聚糖均能诱导产生IL-6、8,而碱溶性β-葡聚糖3种浓度均未能诱生这两种因子。5×107、5×105CFU/mL白念珠菌菌悬液能诱导产生IL-6和IL-8,5×103CFU/mL则未能。提示此胞壁成分的抗原性及其对临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Β-葡聚糖 细胞介素-6 细胞介素-8 外周血单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49例长期随访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玲珍 陈嘉榆 +4 位作者 余卫 巫进明 詹昱 冯可欣 杨德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781-786,共6页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为6×106-1×108,每周1次,连用4-22个月。外周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评价造血恢复,流式细胞术测定输注细胞的组成以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T细胞TCRVβ克隆性。结果表明:49例患者中痊愈37例,随访至今无1例出现复发;5例部分缓解,3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总有效率91.8%(45/49)。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倒置者39例,治疗后31例(79.5%)恢复正常。11例患者行外周血TCRVβ克隆性分析,受抑制的亚群重新得到恢复,出现多克隆的表达图像。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及其它远期不良反应。结论 :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疗法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介素-2 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个细胞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aveolin-1的表达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江玮 林硕 +3 位作者 鲁红云 李晓峰 丘雅维 曾龙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8-382,共5页
【目的】探讨窖蛋白-1(caveolin-1)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检测4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和41例正常血糖对照者PBMC中caveo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caveolin... 【目的】探讨窖蛋白-1(caveolin-1)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检测4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和41例正常血糖对照者PBMC中caveo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caveolin-1 mRNA表达与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相关性。【结果】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caveolin-1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caveolin-1 mRNA水平与FPG、HbA1C、HOMA-IR及甘油三酯(TG)呈负相关(r分别为-0.376、-0.294、-0.309、-0.397,P均<0.05)。以caveolin-1 mRNA为因变量,年龄、性别、BMI、臀围、FPG、logFINS、logHOMA-IR、HbA1C、TG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是caveolin-1 mRN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aveolin-1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表达较正常血糖人群下降,其低表达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窖蛋白-1 外周血单个细胞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透析膜对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10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严海东 李曼 +2 位作者 冯茂玲 钱正子 郑晓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3-144,146,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nterleukin ,IL 10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免疫功能缺陷中的作用 ,判断其能否作为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评价指标。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nterleukin ,IL 10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免疫功能缺陷中的作用 ,判断其能否作为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评价指标。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受内毒素细菌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L 10水平。MHD患者分为CA组和PUS组 ,另设立尿毒症未透析组 (non hemodialysis,NHD组 )和健康对照组。结果 :在各组患者的PBMC培养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到血浆IL 10。经内毒素刺激后 ,上清液中IL 10水平升高 ,其中PS组高于CA组 ,但各组升高幅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应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PS膜可改善患者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能力 ,IL 10可以作为评价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10 血液透析 免疫功能缺陷 外周血单个细胞 透析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NF-AT和AP-1活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韩师 叶任高 +3 位作者 杨岫岩 孙林 黄凌虹 林穗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08-510,共3页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NF AT和AP 1活性 ,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NF AT和AP 1活性检测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法 (EMSA)。结果 :①活动期 ( 1 9例 )和缓解期 ( 1 3例 )SLE患者PBMCNF AT活性均...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NF AT和AP 1活性 ,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NF AT和AP 1活性检测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法 (EMSA)。结果 :①活动期 ( 1 9例 )和缓解期 ( 1 3例 )SLE患者PBMCNF AT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活动期SLE显著高于缓解期 ( P <0 0 5)。②活动期SLE组PBMCAP 1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缓解期SLE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③血清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 ( 2 1例 )NF AT明显高于抗dsDNA抗体阴性组 ( 1 1例 ) ( P <0 0 5) ,而两组患者AP 1活性无显著差异 ( P >0 0 5)。④SLE患者PB MCNF AT活性与CRP和SLEDAI呈正相关关系 ,与ESR、ANA、C3无相关关系 ;AP 1与上述各临床指标无相关关系。结论 :SLE外周血单个细胞中存在介导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转录因子NF AT和AP 1表达异常 ,这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有关 ;NF AT可能与SLE的疾病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单个幼儿 活化T细胞因子 活化蛋白-1 NF-AT 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健康人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林纤 戴勇 +3 位作者 彭武建 孙保东 齐素文 涂植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分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判断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SLE稳定组、SLE活动组和健康对... 目的分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判断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SLE稳定组、SLE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6例,分别收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串联质谱技术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进行鉴定和相对定量分析,用Western blot技术对该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较大样本的独立验证。结果基于质谱分析的蛋白组学结果表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显著下调(与正常人的相对比值为0.2906),且该蛋白的低表达为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实。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呈负相关(r=-0.607,P<0.05)。结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该蛋白有望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阶段特异性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单个细胞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碳五烯酸对脂多糖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包永琴 马景学 +2 位作者 叶存喜 杜颖华 吕兰存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性、VEGF、IL-1α和IL-6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分为空... 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性、VEGF、IL-1α和IL-6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0.030g.L-1EPA处理组、0.050g.L-1EPA处理组。LPS组仅加入LPS进行培养(LPS终浓度为10mg.L-1),EPA处理组先加入2种浓度的EPA(EPA终浓度分别为0.030g.L-1和0.050g.L-1)培养1h,再加入LPS进行培养。LPS刺激6h、12h、24h后,收集各组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液中VEGF、IL-1α和IL-6的分泌量;LPS刺激24h后的沉淀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结果 LPS刺激6h后,空白对照组、LPS组、0.030g.L-1EPA处理组、0.050g.L-1EPA处理组VEGF含量(ng.L-1)分别为:22.57±8.86、66.49±4.21、46.18±2.35、45.49±6.61;12h后分别为:18.05±3.18、107.30±5.70、61.29±2.86、54.34±7.41;24h后分别为:20.49±5.92、157.63±5.95、59.54±4.20、53.13±11.42。LPS刺激6h后IL-1α含量(ng.L-1)分别为:15.63±2.98、75.41±4.12、53.60±4.71、31.03±8.49;12h后分别为:40.37±4.51、408.00±47.93、142.80±14.65、99.17±5.86;24h后分别为:63.37±1.99、929.73±27.97、322.03±101.80、161.23±14.59。LPS刺激6h后IL-6含量(ng.L-1)分别为:34.94±2.71、117.60±7.89、82.25±14.56、60.66±2.12;12h后分别为:51.00±6.65、183.60±8.64、127.37±11.48、71.61±8.16;24h后分别为:68.04±21.53、297.50±25.72、132.37±20.87、102.45±21.4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人单个核细胞NF-κB p65表达和VEGF、IL-1α、IL-6分泌明显升高。EPA抑制LPS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NF-κB p65活性;下调其VEGF、IL-1α和IL-6分泌,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PS激活人单个核细胞NF-κB,促进其VEGF及细胞因子表达。EPA抑制LPS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下调其VEGF及细胞因子表达。这为EPA应用于各种新生血管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碳五烯酸 单个细胞 转录因子K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介素-1a 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