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河型演变模式的单一成因砂体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束青林
肖斐
丛国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8,112,共3页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演变
单一成因砂体
河流层序演化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塞浅水三角洲前缘复合单砂体精细识别与划分
被引量:
11
2
作者
赵晔
师永民
+2 位作者
刘新菊
万琳
冯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0,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安塞浅水三角洲前缘长6储层单期河道砂体中心迁移频率较快,导致储层物性差异较大,由于对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足,普遍存在注采不对应、宏观剩余油分布具强分散等问题。在野外露头的指导下,依据测井数据,以三大类单一成因...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安塞浅水三角洲前缘长6储层单期河道砂体中心迁移频率较快,导致储层物性差异较大,由于对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足,普遍存在注采不对应、宏观剩余油分布具强分散等问题。在野外露头的指导下,依据测井数据,以三大类单一成因砂体的7种12类接触组合关系,对研究区复合单砂体进行表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骨架砂体发育最广,强分流改道与汇流区域普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型;席状砂沟通其他类型砂体时油层连片分布,但侧向切叠的席状砂不具备挖潜条件;分离型砂体在下游区最为发育,砂体直接接触泥岩,却不为井网所控制。该项研究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操作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前缘相
复合单
砂
体
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组合
测井曲线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
29
3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连承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8,共5页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储层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废弃河道
油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
49
4
作者
曾祥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3-489,共7页
胜利油区的孤岛油田属于强非均质河流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应用储集层构型理论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将储集层结构层次进行细分,由原来的单砂层、单砂体进一步细分到单一成因单砂体,研究砂体内部构型及各种微地质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胜利油区的孤岛油田属于强非均质河流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应用储集层构型理论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将储集层结构层次进行细分,由原来的单砂层、单砂体进一步细分到单一成因单砂体,研究砂体内部构型及各种微地质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挖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主河道厚油层边滩和心滩内部结构复杂,发育的侧积夹层和落淤层夹层具有层内分隔特性,有利于水平井开发挖掘顶部剩余油潜力;河流相二元结构的上部溢岸沉积和边部废弃河道薄砂体物性差、动用程度低,是后期开发的重要潜力区;复合曲流带砂体局部存在废弃河道,形成半连通和不连通,通过识别分析,进一步完善平面注采对应关系,可提高注采效果;单一成因砂体内部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流动单元,分析其流动特性差异,有助于治理油藏水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剩余油
精细开发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河型演变模式的单一成因砂体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束青林
肖斐
丛国林
机构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胜利油田森诺胜利工程有限公司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8,112,共3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2011ZX05011)
中国石化重大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项目"孤岛油田中一区Ng3聚合物驱后井网调整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
文摘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关键词
河型演变
单一成因砂体
河流层序演化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Keywords
fluvial pattern evolution
single genetic sand body
fluvial sequence evolution
extra high water cut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TE11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塞浅水三角洲前缘复合单砂体精细识别与划分
被引量:
11
2
作者
赵晔
师永民
刘新菊
万琳
冯博
机构
北京大学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出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0,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7ZX05013005-009)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安塞浅水三角洲前缘长6储层单期河道砂体中心迁移频率较快,导致储层物性差异较大,由于对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足,普遍存在注采不对应、宏观剩余油分布具强分散等问题。在野外露头的指导下,依据测井数据,以三大类单一成因砂体的7种12类接触组合关系,对研究区复合单砂体进行表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骨架砂体发育最广,强分流改道与汇流区域普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型;席状砂沟通其他类型砂体时油层连片分布,但侧向切叠的席状砂不具备挖潜条件;分离型砂体在下游区最为发育,砂体直接接触泥岩,却不为井网所控制。该项研究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操作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前缘相
复合单
砂
体
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组合
测井曲线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shallow water delta front
composite single sandbody configuration
monogenetic sandbody combination
logging curve
Ordos Basin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
29
3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连承波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出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72037)
文摘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关键词
河流相
储层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废弃河道
油水分布
Keywords
fluvial facies
reservoir architecture
single genetic sand body
abandoned channel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water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
49
4
作者
曾祥平
机构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3-489,共7页
基金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大中型油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2003BA613A-02)
文摘
胜利油区的孤岛油田属于强非均质河流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应用储集层构型理论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将储集层结构层次进行细分,由原来的单砂层、单砂体进一步细分到单一成因单砂体,研究砂体内部构型及各种微地质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挖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主河道厚油层边滩和心滩内部结构复杂,发育的侧积夹层和落淤层夹层具有层内分隔特性,有利于水平井开发挖掘顶部剩余油潜力;河流相二元结构的上部溢岸沉积和边部废弃河道薄砂体物性差、动用程度低,是后期开发的重要潜力区;复合曲流带砂体局部存在废弃河道,形成半连通和不连通,通过识别分析,进一步完善平面注采对应关系,可提高注采效果;单一成因砂体内部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流动单元,分析其流动特性差异,有助于治理油藏水侵。
关键词
储集层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剩余油
精细开发
孤岛油田
Keywords
reservoir structure
single-origin sandbody
remaining oil
fine development
Gudao Oilfield
分类号
TE3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河型演变模式的单一成因砂体对比研究
束青林
肖斐
丛国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安塞浅水三角洲前缘复合单砂体精细识别与划分
赵晔
师永民
刘新菊
万琳
冯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渠芳
陈清华
连承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曾祥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4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