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P基因rs3093068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卒中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石延枫 程丝 +3 位作者 许喆 刘阳 李昊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3期236-243,共8页
目的探索CRP基因rs3093068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和卒中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Ⅲ,CNSR-Ⅲ)队列中的遗传亚组数据库,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首次发生缺血... 目的探索CRP基因rs3093068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和卒中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Ⅲ,CNSR-Ⅲ)队列中的遗传亚组数据库,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病史、hs-CRP、LDL-C和卒中结局等相关临床资料。使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技术检测rs3093068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采用ANOVA、Kruskal-Wallis、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基因型携带者已知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1年随访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以及不良功能结局(mRS≥3分)的相关性,并对卒中亚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共纳入7773例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其中GG基因型5334例(68.62%),GC基因型2196例(28.25%),CC基因型243例(3.13%)。rs3093068位点GG、GC、CC基因型患者的hs-CRP中位水平分别为1.53(0.75~4.07)mg/L、2.04(1.00~5.14)mg/L、2.75(1.30~6.62)mg/L,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液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校正年龄、性别、入院NIHSS和联合血管事件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位点在加性和隐性模型下CC基因型与病因未明型卒中患者的不良功能结局相关(校正OR 2.19,95%CI 1.01~4.41;校正OR 2.29,95%CI 1.06~4.57);未发现该位点与其他危险因素及其他卒中亚型结局的相关性。结论CRP基因rs3093068位点CC基因型与患者的hs-CRP水平升高相关,并且与病因未明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功能结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rs3093068 位点多态性 危险因素 卒中结局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往卒中病史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卒中结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程丝 胥芹 +6 位作者 许喆 石延枫 刘阳 李子孝 孟霞 李昊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242-1247,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15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HR 1.42,95%CI 1.12~1.80,P=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危险因素。结论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病史 卒中结局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指同源框3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亚型缺血性卒中结局的特异性关联研究
3
作者 程丝 许喆 +5 位作者 左颖婷 刘阳 王安心 石延枫 李昊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102-1109,共8页
目的分析中国卒中人群中锌指同源框3(zinc finger homeobox 3,ZFHX3)基因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位点对卒中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首次... 目的分析中国卒中人群中锌指同源框3(zinc finger homeobox 3,ZFHX3)基因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位点对卒中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首次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病史和卒中结局等相关临床资料。卒中结局包括随访1年内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对3个SNV位点(rs7193343、rs879324、rs12932445)进行基因分型。对于研究过程中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线性回归或逻辑回归进行关联分析;对于卒中结局,分别采用Cox或逻辑回归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674例患者,平均年龄61.7±11.5岁,其中女性2438例(31.77%)。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处于高度连锁不平衡状态(相关系数R 2=0.88)的rs879324和rs12932445位点与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及卒中亚型有关联。在不同卒中亚型中,3个SNV位点均与1年联合血管事件相关,在校正年龄、性别及心房颤动协变量后关联性仍然显著。在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患者中,rs7193343位点的T等位基因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联(校正HR 1.92,95%CI 1.21~3.05;校正HR 1.95,95%CI 1.26~3.01);rs879324位点的A等位基因和rs12932445位点的C等位基因与联合血管事件有关联(校正HR 1.58,95%CI 1.10~2.27;校正HR 1.66,95%CI 1.16~2.38)。在原因未明型卒中患者中,rs7193343位点的T等位基因与卒中复发和联合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联(校正HR 1.34,95%CI 1.09~1.64;校正HR 1.36,95%CI 1.11~1.66)。校正相关因素后未发现3个SNV位点与不良功能结局之间存在关联。结论ZFHX3基因上的变异位点与特定卒中亚型的卒中复发及联合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但未发现与不良功能结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指同源框3基因 卒中结局 遗传学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1
4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05-905,共1页
该研究在正常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18.50-24.99kg/m^2]、超重(BMI 25-29.99kg/m^2)和肥胖(BMI≥30kg/m^2)中,使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结局,对脑卒中、全身性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在正常体质量(3289例)... 该研究在正常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18.50-24.99kg/m^2]、超重(BMI 25-29.99kg/m^2)和肥胖(BMI≥30kg/m^2)中,使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结局,对脑卒中、全身性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在正常体质量(3289例)、超重(5535例)和肥胖(5206例)人群的发病率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心房颤动患者 卒中结局 风险 利伐沙班 出血事件 栓塞事件 华法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对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研究
5
作者 丁亚榕 严鸿伊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9-1425,共7页
目的 分析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数据库(2015年8月—2018年3月),纳入经头... 目的 分析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数据库(2015年8月—2018年3月),纳入经头颅MRI证实为多发性(≥2个梗死灶)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既往史、住院期间用药史、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进行3个月和1年随访,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评分>2分)。根据患者是否有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分为心房颤动组和无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心房颤动对患者3个月和1年的结局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血管分布区梗死亚组(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多发后循环梗死、多血管分布区梗死)中心房颤动与患者1年结局的关系。结果 研究共纳入5711例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2.8±11.4)岁,其中女性1702例(29.8%);心房颤动组611例(10.7%),无心房颤动组5100例(89.3%)。与无心房颤动组相比,心房颤动组的年龄较高,女性、冠心病、肿瘤病史的比例较高;BMI,高血压、糖尿病、TIA的比例,以及既往吸烟和饮酒的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TOAST分型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房颤动组中心源性栓塞和不明原因型卒中的比例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心房颤动组的HDL-C、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组1年不良功能结局比例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OR 1.35,95%CI 1.10~1.67,P=0.005)。在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亚组中,心房颤动患者1年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31,95%CI 1.00~1.70,P=0.047)、脑血管源性死亡(校正HR 3.17,95%CI 1.63~6.18,P<0.001)和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39,95%CI 1.09~1.77,P=0.007)发生率均高于无心房颤动患者。结论 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有较大差异,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不良功能结局发生率更高,特别是在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亚组人群中,心房颤动是患者1年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源性死亡和不良功能结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心房颤动 卒中结局 多发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