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预适应在大鼠缺血性卒中模型中通过诱导细胞自噬产生脑保护作用
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283-283,共1页
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 IPC)可使脑组织对随后缺血性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 AMP)诱导蛋白激酶( 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脑保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 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 IPC)可使脑组织对随后缺血性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 AMP)诱导蛋白激酶( 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脑保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空载体、复合物C(一种 AMPK抑制物)或3-甲基腺嘌呤(3-MA,一种细胞自噬抑制物)处理后,进行IPC建模(闭塞大脑中动脉10 min),然后检测脑组织AMPK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活性。 IPC后24 h,所有大鼠均诱导出永久性脑缺血,再过24 h后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细胞凋亡程度。实验证实IPC激活AMPK并在卒中中诱导了细胞自噬,这与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减少有关。同时, IPC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被复合物C抑制,而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被复合物C或3-MA抵消。研究者认为,AMPK激活的细胞自噬与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提示AMPK可能作为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保护作用 细胞自噬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损伤 卒中模型 SD大鼠 神经功能缺损 3-甲基腺嘌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cMSC移植减轻脑卒中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炎症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2
作者 郝广萍 宋善友 李梦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cMSC)对脑卒中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神经炎症、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和hpcMSC治疗组,最终每组...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cMSC)对脑卒中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神经炎症、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和hpcMSC治疗组,最终每组纳入7只。hpcMSC治疗组小鼠在MCAO术后1 d、3 d和10 d接受hpcMSC移植。MCAO术后1个月,通过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行为学测试评估小鼠的认知能力;使用HE染色、Nissl染色、Golgi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及突触功能;荧光标记法分析小胶质细胞密度及活化情况;ELISA分析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p-MEK1)、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及磷酸化的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等与神经保护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并利用海马离体脑片进行电生理学检测。结果与MCAO组相比,hpcMSC治疗组小鼠的认知能力显著改善,神经炎症明显减轻(小胶质细胞活化降低且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降低),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密度增加且神经元形态学恢复正常,并显著增加了尼氏阳性细胞的数量和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且微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mEPSP)频率得到恢复。此外,hpcMSC治疗显著提高了海马中p-MEK、p-ERK和p-CREB的表达水平。结论hpcMSC移植可通过减轻神经炎症、改善海马神经元功能、促进突触可塑性并激活MEK/ERK/CREB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卒中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海马神经元损伤。此研究为卒中后的神经修复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绒毛膜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cMSC) 卒中模型 认知功能 神经炎症 突触可塑性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通过PI3K/Akt/CREB信号通路改善血栓栓塞脑卒中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3
作者 董佳豪 刘明睿 +4 位作者 袁铖 吴昊 高子涵 刘慧 刘应蛟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2-460,共9页
目的:基于PI3K/Akt/CREB信号通路探讨腺苷对血栓栓塞型卒中(T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S组、腺苷(TS+Ade)组和腺苷+Akt抑制剂(TS+Ade+MK-2206)组,采用自体血栓血管内形成法... 目的:基于PI3K/Akt/CREB信号通路探讨腺苷对血栓栓塞型卒中(T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S组、腺苷(TS+Ade)组和腺苷+Akt抑制剂(TS+Ade+MK-2206)组,采用自体血栓血管内形成法制备大鼠TS模型。Morris水迷宫(MWM)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测定海马CA1区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测定PI3K、p-PI3K、Akt、p-Akt、CREB和p-CREB的蛋白表达。结果:腺苷能够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且呈空泡状,核仁固缩等现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LT-1与GFAP存在共定位,腺苷能够显著增强GFAP和GLT-1的荧光强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腺苷能增强p-PI3K、p-Akt和p-CREB蛋白表达,使用Akt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I3K、Akt和CREB的磷酸化。结论:腺苷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CREB信号通路,提高星形胶质细胞GLT-1的表达,增加谷氨酸的清除,从而降低兴奋性毒性,达到提高识别记忆功能,而这一作用被Akt抑制剂部分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PI3K/Akt/CREB通路 血栓栓塞型卒中模型 谷氨酸转运体1 学习记忆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制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席娅琳 王慧瑜 鹿树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48,共9页
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治疗成本等五大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约占80%。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反应、治疗反应机制及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治疗成本等五大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约占80%。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反应、治疗反应机制及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动物缺血性卒中模型可分为全脑性与局灶性缺血性卒中模型两大类,其中对局灶性缺血模型的研究较多且更为深入。鉴于模型的多样性,研究者也可根据研究内容及实际需要自行选择所需的动物脑缺血制作模型。现对局灶性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制作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局灶性缺血性卒中模型动物的选择、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以及最常用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缺血性卒中模型注意事项进行简要阐述,为后续的脑缺血模型的制作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缺血性 实验性卒中模型 线栓法 开颅 光栓 内皮素-1 氯化铁 自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康复Mauk模型介绍及作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宪梅 汤先萍 +1 位作者 李玉霞 周兰姝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97-98,106,共3页
介绍卒中后康复Mauk模型的发展及内容,其是从脑卒中患者层面发展,将卒中后患者康复过程分为痛苦、幻想、意识、混合、构架及拥有6个阶段;并分析其指导脑卒中康复护理实践的作用,旨在为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人员职责、规范脑卒中康复护理... 介绍卒中后康复Mauk模型的发展及内容,其是从脑卒中患者层面发展,将卒中后患者康复过程分为痛苦、幻想、意识、混合、构架及拥有6个阶段;并分析其指导脑卒中康复护理实践的作用,旨在为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人员职责、规范脑卒中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康复Mauk模型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模型研究
6
作者 王中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4期730-733,共4页
目的:模拟人类中风病疾病过程,界定缺血性卒中后遗症大鼠模型。方法:电凝法制成大鼠MCAO模型,以BWT评分法自MCAO术后3天开始动态观察大鼠四肢精细运动功能积分;结合同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病灶区及周围反应区生长相... 目的:模拟人类中风病疾病过程,界定缺血性卒中后遗症大鼠模型。方法:电凝法制成大鼠MCAO模型,以BWT评分法自MCAO术后3天开始动态观察大鼠四肢精细运动功能积分;结合同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病灶区及周围反应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素P38(SYN)、细胞骨架蛋白(MAP-2、NF200)、氧化还原因子-1(Ref-1)的表达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ELISA法观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等,研究上述变化的特点及其与病理过程间的关系。结果:神经行为学观察表明大鼠MCAO术后3~7天运动功能恢复较快,4周内仍有较明显的改善,5周后功能恢复曲线呈现平台势线;病理形态学显示MCAO术后4周病变区形成致密瘢痕组织,5周后病灶区及其周边形成异形胶样变性;免疫组化和生化检测结果提示MCAO术后4周内是模型大鼠进行组织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时间。结论:大鼠MCAO5周后为缺血性卒中后遗症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后遗症模型 大鼠 模型评价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马寅仲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0-1623,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直流电刺激颈总动脉制造血栓,通过血流引导碎栓堵塞中动脉,制造脑栓塞模型。通过测定脑血流、脑梗死体积、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模型特点,并观察了组织型纤维蛋白酶... 目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直流电刺激颈总动脉制造血栓,通过血流引导碎栓堵塞中动脉,制造脑栓塞模型。通过测定脑血流、脑梗死体积、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模型特点,并观察了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溶栓作用。结果脑梗死大鼠的病灶区血流量降低至基准值的30%左右,并在造模24h后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失调,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梗死灶。使用t-PA进行溶栓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病理特征。结论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适用于进行血栓性脑梗死病理研究与药物溶栓作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 脑缺血 脑梗死 血栓模型 卒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影像模型对短暂症状伴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研究
8
作者 曹爽 赵璐 +7 位作者 裴璐璐 杨书祥 高远 方慧 孙石磊 吴军 宋波 许予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3期278-284,共7页
目的 评估基于神经影像特征的综合卒中复发模型(comprehensive stroke recurrence model,CSR)在短暂症状伴梗死(transient symptoms with infarction,TSI)人群中预测短期和长期卒中风险的能力,并与基于临床危险因素的卒中风险预测评分... 目的 评估基于神经影像特征的综合卒中复发模型(comprehensive stroke recurrence model,CSR)在短暂症状伴梗死(transient symptoms with infarction,TSI)人群中预测短期和长期卒中风险的能力,并与基于临床危险因素的卒中风险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TIA数据库。收集数据库中TSI(MRIDWI序列显示弥散受限)患者的基线特征,评定ABCD^(2)评分和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strokeriskscore,ESRS),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颅MRI结果进行CSR评分。于TSI后7 d、1年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缺血性卒中。绘制ABCD^(2)、ESRS和CSR评分预测缺血性卒中的ROC曲线,计算不同评分的AUC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TSI患者441例,平均57.5±11.9岁,女性153例(34.7%)。CSR评分(AUC 0.688,95%CI 0.642~0.731)对TSI后1年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AUC0.579,95%CI 0.531~0.625,P=0.014)和ESRS(AUC 0.580,95%CI 0.532~0.626,P=0.011)。结论 与基于临床危险因素的评分如ABCD^(2)、ESRS相比,CSR评分对TSI患者的长期缺血性卒中风险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症状伴梗死 缺血性 ABCD^(2)评分 综合复发模型 Essen风险评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