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枢机制:基于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任琼迪 张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大约1/3的脑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由于PSCI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可靠的客观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主观的神经生理学量表进行评估诊断,而脑电图(EEG)及磁共振成像(MRI)具备提供客观指... 大约1/3的脑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由于PSCI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可靠的客观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主观的神经生理学量表进行评估诊断,而脑电图(EEG)及磁共振成像(MRI)具备提供客观指标的优势。本文基于EEG、MRI以及EEG-MRI融合技术,对PSCI患者的脑电波谱、脑结构、脑网络变化等中枢机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索EEG和MRI对预测及诊断PSCI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对PSCI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脑电图 磁共振成像 枢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婷婷 周立志 +3 位作者 郑苏 张安东 李旭英 彭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8-603,共6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 卒中后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影像技术,能够揭示大脑在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网络活动及其连接模式,为研究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该文旨在探讨rs-fMRI在评估rTMS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网络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孛学平 陈苏徽 +1 位作者 汪澄 吴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4,共8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亚急性期(卒中后2周~...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亚急性期(卒中后2周~6个月)P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亚急性早期(卒中后2周~<3个月)、亚急性晚期(卒中后3~6个月)患者分别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类型(脑出血、脑梗死)、病灶侧别(左、右)、病程、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卒中部位(基底节、颞叶、额叶)、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其中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基础上实施tDCS联合音乐治疗(主动式音乐治疗联合被动式音乐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基础上实施tDCS治疗。两组治疗均持续2周,并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及数字跨度测试(DST)评估PSCI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及注意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PSCI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共纳入40例PSCI患者,两组各2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亚急性早期卒中患者分别为17、18例,亚急性晚期卒中患者分别为3、2例。(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前,试验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5.00±3.71)、(2.90±1.07)、(4.05±1.47)分,对照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3.45±2.61)、(2.75±0.77)、(3.35±0.99)分,两组治疗前MoCA、RBMT、DST中位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9.05±4.35)、(5.15±1.50)、(5.85±1.66)分,对照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5.90±2.73)、(3.45±1.15)、(4.35±1.18)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MoCA、RBMT、DST评分的时间及组别的交互效应(F时间×组别值分别为15.716、45.762、14.140,均P<0.01)、组别主效应(F组别值分别为4.876、7.140、7.074,均P<0.05)、时间主效应(F时间值分别为259.370、165.762、173.209,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MB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00±7.18)分比(55.25±5.73)分,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MBI评分分别为(63.00±6.77)、(60.50±5.36)分,两组治疗2周后MBI评分时间及组别的交互效应、组别主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组别=1.677,P>0.05;F组别=0.751,P>0.05),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2.196,P<0.01)。结论tDCS联合音乐治疗可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tDCS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音乐治疗 康复 卒中后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障碍评估工具筛查准确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玉霞 杨依依 +6 位作者 魏晓琴 陈燕茹 秦江霞 袁月 陈雅婧 吴银瓶 韩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4066-4076,共11页
背景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识别及干预有助于延缓PSCI的发生及进展,因此,使用准确的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对PSCI进行筛查,对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至关重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PSCI筛查工具的筛查准... 背景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识别及干预有助于延缓PSCI的发生及进展,因此,使用准确的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对PSCI进行筛查,对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至关重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PSCI筛查工具的筛查准确性,为准确筛查PSCI提供依据。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PSCI筛查工具的诊断性试验研究,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2年12月。2位研究者各自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估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57篇文献,包含12113例患者,报告了7种PSCI筛查工具: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5-min测验(NINDS-CSN 5-min测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阿登布鲁克认知能力检查-修订版(ACE-R)、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TICS-m)、5分钟蒙特利尔评估(MoCA-5 min)。Meta分析结果显示:MoCA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4(95%CI=0.80~0.87)和0.74(95%CI=0.67~0.80),合并AUC为0.87(95%CI=0.84~0.90);MMSE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73(95%CI=0.67~0.79)和0.76(95%CI=0.69~0.82),合并AUC为0.81(95%CI=0.77~0.84);IQCODE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73(95%CI=0.48~0.89)和0.95(95%CI=0.75~0.99),合并AUC为0.91(95%CI=0.88~0.93);NINDS-CSN 5-min测验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83(95%CI=0.78~0.87)、0.69(95%CI=0.60~0.76),合并AUC为0.85(95%CI=0.81~0.88);ACE-R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90(95%CI=0.80~0.95)、0.61(95%CI=0.19~0.91),合并AUC为0.90(95%CI=0.87~0.92);TICS-m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84(95%CI=0.75~0.91)、0.67(95%CI=0.61~0.74),合并AUC为0.66(95%CI=0.60~0.71)。结论IQCODE和ACE-R的合并AUC较高,且IQCODE具有较高的合并特异度,ACE-R具有较高的合并灵敏度,故IQCODE和ACE-R是较为准确的PSCI筛查工具。因IQCODE和ACE-R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以上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筛查工具 META分析 诊断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杰 席崇程 +2 位作者 孔云 钟克龙 安雪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6-1733,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BSCO数据库中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BSCO数据库中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19个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其中,16个模型采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2个模型采用了随机森林的方法,1个模型采用了LASSO回归的方法。建模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0.940。4个模型进行了Hosmer-Lemeshow(H-L)检验,其中2个模型报告了P值且P≥0.05。11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5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4个模型同时进行了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16项研究适用性较好,但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主要问题集中在分析领域。结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整体性能良好,但模型质量有待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优化研究设计、扩大样本量、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预测因子、改进统计分析方法,并注重模型的外部验证,以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风险预测 模型 质量评价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吕转 王亚敏 +5 位作者 刘瑞东 苏凯奇 吴明莉 张铭 高静 冯晓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3-1079,共7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功能。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脑轴可维持神经、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功能。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脑轴可维持神经、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众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在卒中及相关PSCI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肠道微生物-肠-脑轴有望成为PSCI治疗的潜在靶标。本文对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PSCI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的机制探索和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 血脑屏障 枢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可心 肖雨倩 +4 位作者 万俊 陈淑颖 陈丽敏 王岩 白艳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泛凋亡、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和铁死亡等。因此,清楚了解各种PCD机制及其与PSCI的关系,阐明PCD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与PSCI相关的6种PCD途径,总结其在PSCI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不同途径之间可能存在的串扰,以期为临床靶向PCD途径的调节因子来治疗PSCI提供资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程序性细胞死亡 CASPASE-8 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MHC与ReHo在评价tDCS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钟佳利 景小珊 梁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与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在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 目的探讨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与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在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47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随机分配到tDCS组与假刺激组,其中tDCS组23人,假刺激组24人,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期与15天tDCS或假刺激治疗后认知量表评分变化值的差异,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期与15天tDCS或假刺激治疗后VMHC与ReHo指标的差异,并提取差异脑区的VMHC与ReHo值与治疗前后认知量表评分的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DCS组与假刺激组在治疗后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但tDCS组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MMSE与MoCA量表评分改善值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HC指标结果:tDCS组患者在治疗后,双侧岛叶、楔前叶的VMHC值升高(P<0.05,FDR校正),假刺激组患者在治疗后,在双侧枕上回的VMHC值升高(P<0.05,FDR校正);ReHo指标结果:tDCS组患者在治疗后,前扣带回和顶下缘角回的ReHo值升高(P<0.05,FDR校正),假刺激组患者在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脑区;相关性分析:tDCS组患者在治疗后,双侧楔前叶VMHC增加的值与MMSE、MoCA量表评分的变化值呈现正相关,MMSE(r=0.47,P=0.02);MoCA(r=0.43,P=0.04);其他差异脑区与MMSE与MoCA量表评分变化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PSCI患者的认知康复效果优于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应用VMHC与ReHo发现tDCS的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与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中部分脑区在双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功能连接与自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后认知障碍 静息态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局部一致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HALP评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周涛 戴莉莉 +2 位作者 宋雨影 卡力比努尔·赛买提 哈斯也提·依不来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82-989,共8页
目的:近年来HALP评分(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作为衡量全身炎症和营养状况的新指标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HALP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 目的:近年来HALP评分(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作为衡量全身炎症和营养状况的新指标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HALP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20例首次发病的AIS患者,获得一般临床资料。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PSCI组和非PSCI组。HALP评分按公式计算:血红蛋白(g/L)×白蛋白(g/L)×淋巴细胞(/L)/血小板(/L),按三分位数分为3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ALP与认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PSCI组的HALP评分明显低于非PSCI组(P<0.001)。HALP评分被分为T1≤33.90、T233.90~53.75、T3>53.75三层。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中,以T3层为参考,调整混杂因素后T1层[OR=9.38,95%CI=1.93~45.95,P=0.006],而T2层PSCI风险没有增加[OR=1.52,95%CI=0.58~4.02,P=0.393]。结论:AIS的HALP评分与PSCI相关,此外HALP评分对PSCI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HALP评分 卒中后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β1-42、tau蛋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5
10
作者 毛蕾 李澎 +5 位作者 陈晓晗 马天君 许义新 潘霄 庄建华 尹又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急性期血清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评估患者认知... 目的探究脑梗死急性期血清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随访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及正常组,分析两组患者Aβ1-42、tau蛋白及甲状腺素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运用Cox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比较上述指标预测PSCI发展的能力。结果认知障碍组Tau总蛋白(210.6±98.9pg/mL)高于正常组,Aβ1-42(426.1±123.5pg/m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43±0.57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3.15±2.23pmol/L)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u蛋白(r=-0.457)、Aβ1-42(r=0.348)、T3(r=0.211)、FT4(r=0.306)均与病情进展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Aβ1-42及T3为PSCI发生的重要影响因子。ROC曲线下,Aβ1-42与T3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诊断界值0.572,特异性74.8%,敏感性85.3%。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检测Aβ1-42及T3水平有可能预测PSCI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甲状腺激素水平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低白蛋白血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淑恩 郑伟城 +4 位作者 林显仙 方学文 潘一杏 符小丽 石铸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卒中6个月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资料,随访至出院6个月并完善MMSE量表检查;按照卒中后6个月内有无认...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卒中6个月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资料,随访至出院6个月并完善MMSE量表检查;按照卒中后6个月内有无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分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期低蛋白血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408例入组患者中57例(14.0%)合并低白蛋白血症,6个月随访时124例(30.4%)出现PSCI。PSCI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均值水平显著低于非PSCI组[(35.3±4.6)g/L vs.(38.6±3.5)g/L,P=0.033],且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PSCI组(20.2%vs.11.2%,P=0.017)。校正年龄,高血压,基线NIHSS和Fazekas评分等因素后,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PSCI显著相关(OR=1.989,95%CI:1.122~3.525,P=0.019)。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低白蛋白血症是PSCI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可能有助于减少PSC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白蛋白血症 危险因素 卒中后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障碍小鼠胆碱能神经环路组蛋白乙酰化内稳态失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鑫 孙彩花 +4 位作者 徐旸 朱小云 陈霞 施伟 杨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1-628,共8页
目的观察卒中后认知障碍小鼠胆碱能神经环路组蛋白乙酰化内稳态变化。方法选用清洁级ICR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n=60)和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组,n=60)。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水迷宫测试检测小鼠认知功能;分子生物... 目的观察卒中后认知障碍小鼠胆碱能神经环路组蛋白乙酰化内稳态变化。方法选用清洁级ICR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n=60)和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组,n=60)。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水迷宫测试检测小鼠认知功能;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检测小鼠梗死对侧胆碱能神经环路功能和组蛋白乙酰化内稳态变化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PSCI组水迷宫成绩下降(t>29.412,P<0.05);中枢胆碱能神经环路中,乙酰胆碱(ACh)的含量降低(t>26.227,P<0.05),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 AT)m 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t>28.593,P<0.05),乙酰化组蛋白H3(Ac-H3)水平降低(t>24.126,P<0.05),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CREB结合蛋白(CBP)表达降低(t>25.634,P<0.05),Ch AT基因M型启动子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下降(t>24.704,P<0.05)。结论短暂性MCAO模型可以引起小鼠认知功能障碍。PSCI小鼠中枢胆碱能神经环路的胆碱能系统功能受损,乙酰化内稳态失衡,Ch AT基因启动子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下降;这些很可能与脑卒中导致环路中相应脑区中p-CREB和CBP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胆碱能环路 乙酰胆碱 组蛋白乙酰化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燥湿化痰饮辅助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艳平 张赟 +3 位作者 张建刚 邓越峰 李学仲 杨清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5-77,共3页
目的研究燥湿化痰饮辅助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82例,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给予言语认知训练,观察组给予燥湿化痰饮辅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 目的研究燥湿化痰饮辅助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82例,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给予言语认知训练,观察组给予燥湿化痰饮辅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38/41),对照组为75.61%(31/4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智能检查量表(MMSE)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评分(26.98±3.01)分、MMSE评分(24.96±3.41)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NGF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关miRN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iRNA-124、miRNA-134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燥湿化痰饮可调节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关miRNA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认知功能,提高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燥湿化痰饮 卒中后认知障碍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筛查与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6
14
作者 史慧玲 张敏 +3 位作者 汪梦月 盛少婷 刘草梅 蒋园园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46-1352,共7页
目的:总结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评估、干预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成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提出问题,检索UpToDate、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证据、美国指南网(... 目的:总结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评估、干预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成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提出问题,检索UpToDate、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证据、美国指南网(NGC)、Cochrane Library、EBM Guidelines数据库、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的相关指南、证据总结、临床决策、推荐实践、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等,根据英国2012年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Ⅱ)、AMSTAR以及JBI的各类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的评定。结果:综合专业人员的判断,总结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早期筛查、评估、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及健康教育5个方面共31条适宜性证据等。结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提升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病人照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循证护理 评估 管理 干预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主观及客观评价工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雪 赵洁 +3 位作者 范凯婷 龚立超 常红 姚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70-2175,共6页
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主观及客观评估工具的来源、应用进展、优势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评价工具 主观 客观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会 张振香 +2 位作者 梅永霞 林蓓蕾 刘学琴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645-3649,共5页
综述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危险因素模型的预测方法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医护人员的早期干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风险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明跃 陆艳 +1 位作者 戴昕妤 刘元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55-1560,共6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血管性失智症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1]。国内一项PSCI流行病学特征系统评价表明,卒中后3个月内PSCI发病率为56.6%[2]。...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血管性失智症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1]。国内一项PSCI流行病学特征系统评价表明,卒中后3个月内PSCI发病率为56.6%[2]。国外研究显示有高达64%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卒中后认知障碍 失智症 患者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患者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诊疗实践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彩燕 程安琪 徐蔚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1期1215-1219,共5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6个月内发生的任何程度的认知损害。因为卒中患者常出现失语、失用和失认,所以PSCI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于一般的成套评估,需要选取合适的测验,否则容易高估患...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6个月内发生的任何程度的认知损害。因为卒中患者常出现失语、失用和失认,所以PSCI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于一般的成套评估,需要选取合适的测验,否则容易高估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PSCI病因具有复杂性,需要全面考虑,除了卒中的病因之外,还需要考虑与脑储备相关的脑病理背景,如脑小血管病和神经系统变性病。对于PSCI的治疗,病因及对症治疗、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都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评估 混合性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论近15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选穴规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琳 王子欣 +1 位作者 苏莉 史俍元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413-417,423,共6页
目的:探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选穴原理及其规律。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发表的以针刺治疗为主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运用SPSS 2... 目的:探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选穴原理及其规律。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发表的以针刺治疗为主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运用SPSS 22.0、SPSS Modeler 18.0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和集聚分析。结果:共计纳入针刺处方120个,涉及81个穴位,出现频次967次。1)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为百会、神庭、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2)关联规则分析表明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百会-神庭支持度为50.83%,置信度为50.83%;3)将所有使用频率≥10的聚类穴进行分类可分为6类;4)所选取的穴位归属经脉频次最高为督脉,其次为足三阳经;5)所选择的特定穴以交会穴最多,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也均被广泛应用;6)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西药、电针仪、中药为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法。结论:近15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选穴以督脉穴位(如百会)为主,辨证取穴,重视配伍调节脏腑气机的穴位,临床治疗时可利用数据挖掘得出的相互关联性规则和集聚性分析的结果合理地取穴配伍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卒中后认知障碍 穴位 经络 康复训练 脏腑气机 聚类分析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oop色词测验在早期识别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君芳 姜帅 +7 位作者 赵晓玲 王蕾 方升 朱曦 何柳 辜蕊 李立 刘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96-1902,共7页
背景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作为急性脑梗死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目前用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量表存在耗时长、灵敏度有限、患者配合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操作更方便快捷、灵敏度更... 背景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作为急性脑梗死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目前用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量表存在耗时长、灵敏度有限、患者配合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操作更方便快捷、灵敏度更高的评估工具。目的探究Stroop色词测验在早期识别PSCI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PSCI组)、非认知障碍组(NPSCI组)。采用Stroop色词测验评估两组患者执行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执行功能,并进一步分析Stroop色词测验指标与MoCA总分及其各认知域评分的相关性。绘制Stroop色词测验指标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依据MoCA评估结果,PSCI组130例,平均MoCA总分为(18.2±4.2)分;NPSCI组44例,平均MoCA总分为(25.3±2.2)分;急性脑梗死患者PSCI发生率为74.7%(130/174)。PSCI组患者年龄大于NPSCI组(P<0.05)。PSCI组患者卡片A、B、C耗时和Stroop色词测验干扰量(SIE)耗时、SIE正确数、正确数递减率、卡片A耗时/正确数、卡片B耗时/正确数、卡片C耗时/正确数高于NPSCI组,卡片B、C正确数低于NPSCI组(P<0.05)。卡片A耗时、卡片B耗时、卡片C耗时、SIE正确数、正确数递减率、卡片A耗时/正确数、卡片B耗时/正确数、卡片C耗时/正确数均与MoCA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定向力评分呈负相关(P<0.05),卡片B、C正确数与之呈正相关(P<0.05);SIE耗时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卡片C耗时、SIE正确数、正确数递减率、卡片C耗时/正确数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灵敏度分别为87.7%、76.2%、76.2%、76.9%,特异度分别为56.8%、77.3%、77.3%、72.7%,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5.89 s、1.5、3.02%、2.36;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95%CI(0.663,0.836)〕、0.802〔95%CI(0.730,0.874)〕、0.796〔95%CI(0.721,0.872)〕、0.796〔95%CI(0.718,0.874)〕,且均P<0.01;约登指数分别为0.445、0.535、0.535、0.496。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PSCI发生率较高,PSCI患者执行功能较差,多数Stroop色词测验指标与MoCA各认知域评分存在相关性。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利用Stroop色词测验诊断PSC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早期快速识别PSCI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后认知障碍 Stroop色词测验 执行功能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