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素症状病变映射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后疲劳症状的研究
1
作者 王朋 孙文 +2 位作者 王金晶 音大为 何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分。所有参与者均由3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估。患者均进行3.0T磁共振全脑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人工勾画脑梗死病变区域,制作成相应图像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病变症状映射图谱(VLSM)来研究病变的位置与卒中后疲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翻转对侧病变,也进行同样的分析,并且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验证功能性脑损伤和PSF的相关性。结果在361例急性卒中患者中,142例(39.3%)患者在急性期被诊断为疲劳,116例(35.8%)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随诊时被诊断为疲劳。VLSM分析显示,在6个月的随访中,右侧丘脑的聚集性病变与PSF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对侧病灶翻转分析相比,在卒中的急性期没有发现明显的聚集性疾病。翻转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311)。多变量逻辑回归证实,右丘脑病变负荷(OR=2.67,95%CI 1.46~4.88)是6个月PSF的预测因素。结论右侧丘脑病变增加了卒中6个月后出现卒中后疲劳症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体素的病变-症状映射 神经影像学 卒中后疲劳 急性缺血性 病变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晓萱 张振香 +5 位作者 赵志欣 江湖 王佳佳 林蓓蕾 王文娜 陈素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4-1141,共8页
背景既往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PSF)发生率高达25%~85%,持续不断的疲乏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因此亟需了解此类患者的心理体验和需求,但既往已进行的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代表性。目的系统评价和整合卒中... 背景既往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PSF)发生率高达25%~85%,持续不断的疲乏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因此亟需了解此类患者的心理体验和需求,但既往已进行的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代表性。目的系统评价和整合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构建PSF患者疲劳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sycINFO、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Scopus、澳大利亚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与PSF患者疲劳体验相关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7-05。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Meta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出22个主要结果,归纳为8个类别,综合为4个整合结果:对PSF的认知严重匮乏;存在错综复杂的负性身心体验;PSF的自我调适方式多样;存在多种PSF康复需求。结论PSF患者对疲劳认知不足且存在明显负性身心体验,因此应早期识别和筛查PSF患者,强化对患者的疲劳教育并为其制订个性化疲劳管理策略,同时应重视发挥社区和家庭在PSF患者疲劳管理中的作用,使其与医护人员一同为PSF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体验 应对方式 需求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及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司雨朦 杜静 +4 位作者 余红 郝书婕 廖国琼 徐倩 范香格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112,共4页
目的深入了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及应对策略,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按照目的抽样法选取16例卒中后疲劳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结果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 目的深入了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及应对策略,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按照目的抽样法选取16例卒中后疲劳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结果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共提炼出4个主题:卒中后疲劳特征、日常生活陷入紊乱状态、与他人讨论疲劳的反馈、渴望获得支持与理解。疲劳应对策略共提炼出2个主题:努力克服及适应疲劳、逃避或放弃应对疲劳。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筛查与评估,鼓励患者正确应对疲劳,并采取多渠道的综合干预策略,缓解患者的疲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心理体验 应对策略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疲劳患者基于多理论模型的行为改变干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赛赛 高彩云 +5 位作者 王永清 马小花 张娜丽 石钰峰 裴欢欣 董新寨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理论模型的行为改变干预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74例住院卒中后疲劳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多理论模型的行为改变方案3个月。于干... 目的探讨基于多理论模型的行为改变干预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74例住院卒中后疲劳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多理论模型的行为改变方案3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评估两组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各36例患者完成研究及随访。两组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显著(均P<0.05),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试验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多理论模型的卒中后疲劳行为改变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多理论模型 行为改变 行为维持 自我管理 自我效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方案的构建
5
作者 张赛赛 董新寨 +2 位作者 张娜丽 石钰峰 裴欢欣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628-3632,共5页
目的:基于多理论模型构建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方案。方法:基于循证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以多理论模型为指导,经小组讨论形成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方案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后形成方案终稿。结果:2轮... 目的:基于多理论模型构建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方案。方法:基于循证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以多理论模型为指导,经小组讨论形成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方案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后形成方案终稿。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3.3%、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7,0.89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49,0.186(均P<0.001)。最终形成的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方案包括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结论: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必要性及实用性,能够为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行为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德尔菲法 健康行为 多理论模型 行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孙瑞 李洁 +2 位作者 周芳 梁玉 马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观察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对患者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胸式呼吸训... 目的观察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对患者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胸式呼吸训练组、腹式呼吸训练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1例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胸式呼吸训练组3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胸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组35例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辅以腹式呼吸训练,以康复训练3个月为观察节点,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对患者在康复前后的卒中后疲劳程度进行评价,测定康复前后的膈肌肌电、肺功能、氧利用率、呼吸力学数据。结果在康复训练3个月后,胸式呼吸训练组、腹式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卒中后疲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膈肌肌电、肺功能、氧利用率、呼吸力学数据好于对照组,均P<0.05;腹式呼吸训练组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胸式呼吸训练组更好(P<0.05)。结论呼吸训练有利于缓解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程度,对膈肌功能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其中腹式呼吸训练效果更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训练方式 卒中后疲劳 膈肌功能 肺功能 呼吸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舒美春 杨碎丽 +2 位作者 洪显钗 叶维敏 卢中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4547-4553,共7页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30%~72%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卒中后疲劳,而伴有卒中后疲劳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表现更差,且再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增高。创伤后成长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使患者从创伤中自我恢复,而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30%~72%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卒中后疲劳,而伴有卒中后疲劳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表现更差,且再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增高。创伤后成长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使患者从创伤中自我恢复,而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调查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状况,分析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创伤后成长与卒中后疲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严格筛查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采用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其创伤后成长、卒中后疲劳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07例患者PTGI评分为(55.4±11.0)分,FSS评分为(36.4±10.9)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SS评分与人际关系、个人力量、人生感悟、新的可能性、精神改变、PTGI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87、-0.404、-0.684、-0.707、-0.306、-0.768,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β'=0.207)、文化程度(β'=0.407)、医疗付费方式(社会保险)(β'=0.106)、居住情况(β'=0.072)、FSS评分(β'=-0.437)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首发脑卒中早期出现的卒中后疲劳影响恢复期患者创伤后成长,医护工作者应采取干预措施缓解患者早期出现的疲劳现象,从而提高疾病恢复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创伤后成长 相关性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对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冯玲 何玲燕 +2 位作者 茹文亚 许小峰 陶小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4期375-376,共2页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方法对6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连续治疗4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7例(78.33%),有效10...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方法对6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连续治疗4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7例(78.33%),有效10例(16.67%),无效3例(5%),总有效率95%,全身乏力、纳差、肌肉酸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疗效显著,有利于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汤 卒中后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谢高生 翟志永 +2 位作者 高旭萍 冯娟 闫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44,248,共4页
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同时又被认为是卒中后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PSF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抑郁、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卒中前疲劳和神经功能损害等因素有关... 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同时又被认为是卒中后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PSF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抑郁、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卒中前疲劳和神经功能损害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性结构的破坏、神经递质的改变及行为与心理社会学因素有关。本文就PSF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SF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影响因素分析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火灸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赖晓玲 陈斌 陈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582-1585,共4页
目的:观察雷火灸神阙、足三里对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共7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3)。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传统康复训练,而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雷火灸神阙、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计15 d... 目的:观察雷火灸神阙、足三里对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共7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3)。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传统康复训练,而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雷火灸神阙、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计15 d。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个人疲劳强度(Checklist Individual Strength,CIS)和疲劳影响量表(Fatigue Consequance Sub-scale,FI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FSS、CIS及FIS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FIS评分也较治疗前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FSS、CIS的评分均数虽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的FSS、CIS及FIS的评分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火灸神阙和足三里能够降低脑卒中后疲劳程度,改善个人疲劳状况,同时能减低疲劳对于患者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卒中后疲劳 神阙 足三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海华 郭元敏 +4 位作者 郑逸华 周爱新 姜伟玲 郑金英 张建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8期1830-1832,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西医及康复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中药,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巴塞尔指数(BI)、疲劳评定量表(FAI)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BI和FAI,并比... 目的: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西医及康复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中药,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巴塞尔指数(BI)、疲劳评定量表(FAI)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BI和FAI,并比较其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种评分值均有改善,BI的分值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FAI的分值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是有效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改善疲劳状态,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西医结合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卒中后疲劳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利 吴常征 +3 位作者 卞光荣 马先军 姜正荣 王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56-2358,共3页
目的: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64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交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西医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干预,观察组... 目的: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64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交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西医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并分别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12%vs 80.48%)(χ2=4.100,P=0.043);两组患者干预后FS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F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PSQI及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出现明显变化,PSQI指数呈现下降趋势,Barthel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观察组指数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卒中后疲劳可有效降低患者疲劳程度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结合 单元 卒中后疲劳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补肝汤治疗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新亭 迟倩倩 王晓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6-268,共3页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汤剂大补肝汤对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 8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治疗组(n=3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每天口服中药汤剂,共4周。治疗前后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汤剂大补肝汤对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 8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治疗组(n=3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每天口服中药汤剂,共4周。治疗前后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MBI评分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F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FSS、HAMD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补肝汤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疲劳症状,减轻抑郁并提高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大补肝汤 抑郁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加减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情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4
作者 司马振奋 冯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25-2127,共3页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主观疲...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主观疲劳程度(F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在治疗4周前后,患者的FSS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组,比较患者治疗4周前后的FSS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分值均显著减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程度,同时还能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可能合并的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益气汤 焦虑抑郁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后疲劳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兰华 郑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9期1155-1157,116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脑卒中后疲劳康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91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进氧支持、控制血糖、血压、抗凝、合理饮食、纠正...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脑卒中后疲劳康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91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进氧支持、控制血糖、血压、抗凝、合理饮食、纠正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防并发症等西医常规基础性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锻炼;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艾灸、电脑中频穴位电按摩"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进行评估。比较2组的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有效率高于治疗组,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倦怠乏力、关节痛、筋肉酸痛、多汗、纳差、眠差、头痛、情志不舒等临床症状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积分治疗前有所增加,治疗组患者的评分变化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艾灸和电脑中频穴位电按摩联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是临床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方向治疗神经科疾病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作者临床经验是,运用艾灸和电脑中频穴位电按摩能达到培元固本、理中益气,活血舒筋的效果,临床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以疲劳乏力为主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结合 卒中后疲劳康复 益气活血化瘀 固本培元 效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素贞 王晓阳 +2 位作者 白弘照 周雪珍 李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812-2816,共5页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P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PSF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P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PSF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额外施加RIPostC,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估疲劳严重程度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HAMA、HAMD和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BI和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6,P<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BI、MMSE、FSS、HAMA和HAMD评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71,P<0.01),试验组的各项评分改善更加明显;FSS的影响因素为MMSE和HAMA。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显著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缓解疲劳症状、焦虑和抑郁情绪,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为认知功能和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适应 卒中后疲劳 认知功能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疲劳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齐倩倩 杨巧芳 张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患者独立于抑郁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预后及生存质量。介绍国内外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教育、心理干预、运动疗法、中医治疗、综合干预等)及干预形式(个体和团体),并探讨各种方法的效果及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护... 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患者独立于抑郁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预后及生存质量。介绍国内外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教育、心理干预、运动疗法、中医治疗、综合干预等)及干预形式(个体和团体),并探讨各种方法的效果及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非药物干预 心理干预 运动干预 医干预 个体干预 团体干预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疲劳的评价及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杜彤帅 赵晓甦 杨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10-112,F0003,共4页
脑卒中后疲劳是一种常见且持久的症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状况,对于维持其功能独立性,提高锻炼依从性,增加自主社会参与,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疲劳状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价方... 脑卒中后疲劳是一种常见且持久的症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状况,对于维持其功能独立性,提高锻炼依从性,增加自主社会参与,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疲劳状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非药物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医疗专业人员了解和有效管理脑卒中后疲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非药物干预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构建 被引量:13
19
作者 林晓丽 王丹心 +2 位作者 谭绍英 王涛 吴尧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31,共4页
目的构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改善患者卒中后疲劳。方法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综合文献研究与临床实况构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初稿,进行2轮专家咨询及小组讨论确定最终方案。结果最终方案包括7项项目、10项干... 目的构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改善患者卒中后疲劳。方法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综合文献研究与临床实况构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初稿,进行2轮专家咨询及小组讨论确定最终方案。结果最终方案包括7项项目、10项干预主题和31项干预措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最终方案可供医护人员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保护动机理论 德尔菲法 综合干预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疲劳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焦萌 屈简妮 +1 位作者 陈闪闪 郭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71-2176,共6页
对适用于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中医适宜技术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开展适合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中医适宜技术提供参考,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 疲劳 卒中后疲劳 医适宜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