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午流注针法联合补气祛瘀汤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1
作者 吴梦婷 刘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究子午流注针法联合补气祛瘀汤在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收集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接受基础疗法,对照组予以补气祛瘀汤,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目的探究子午流注针法联合补气祛瘀汤在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收集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接受基础疗法,对照组予以补气祛瘀汤,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子午流注针法。对比两组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变化、洼田俊夫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吞咽X线荧光透视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下颏下肌群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下颏下肌群RMS水平较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ST检查情况降低,且试验组WST检查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SA评分降低,SWAL-QOL评分、VFSS评分升高,且试验组SSA评分更低,SWAL-QOL、VFSS评分更高(P<0.05)。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患者补气祛瘀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的治疗措施,疗效佳,具有改善吞咽功能的优势,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祛瘀汤 子午流注针法 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绍春 杨永超 +3 位作者 刘莉 饶江 王珧 朱慧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8例诊断明确并经头部CT/MRI证实,经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的清醒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8例诊断明确并经头部CT/MRI证实,经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的清醒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给予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每周治疗7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DSA设备下的数字化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及VFSS评估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程度及吞咽障碍程度。结果 (1)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比例比较:经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4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19、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4)。(2)FOI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6)分比2(1,3)分,6(5,7)分比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5、3.85,均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3)。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4例,两组治疗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0.45)。(3)VFS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8)分比2(1,4)分,8(7,9)分比1(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5、3.86,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P=0.01)。VFSS各分项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口腔期、咽期、误咽程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Z值分别为2.64、3.29、3.35,均P〈0.01;观察组Z值分别为2.44、3.99、3.87,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口腔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P=0.89),咽期和误咽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51、3.29,均P〈0.01)。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有效9例,治愈3例;观察组有效8例,治愈10例;治疗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42)。结论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主动球囊扩张术 吞咽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障碍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慧灵 冯晓东 +3 位作者 李瑞青 兰晓燕 赵薇 张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75-1279,共5页
目的观察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48例,根据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结果,存在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 目的观察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48例,根据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结果,存在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观察组,无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对照组,各24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4例为健康组。行sEMG检测,记录三组在静息,空吞咽,吞咽水、浓流质、糊状食物等不同模式下,舌骨下和颏下肌群的均方根值(RMS),观察RMS与VFSS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各肌群RMS均随吞咽难度提高而显著升高(F>77.652,P<0.001)。相同吞咽模式下,观察组各肌群RMS最高,其次为对照组和健康组(F>42.505,P<0.001)。各肌群RMS与VFS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5)。结论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咽期颏下及舌骨下肌群sEMG,可初步揭示吞咽肌收缩力,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吞咽障碍 表面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VitalStim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蒋玮 李东倩 +1 位作者 魏霞 贾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72-1377,共6页
目的 观察VitalStim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CPD)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脑卒中后CPD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 目的 观察VitalStim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CPD)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脑卒中后CPD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此外试验组接受改良VitalStim电针干预,对照组接受普通电针干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荧光吞咽造影和喉部超声检查分别评估两组患者吞咽不同钡剂食团所用时间(吞咽通过时间)、环咽肌开放幅度及舌骨位移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相关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通过时间缩短,环咽肌的开放幅度及舌骨位移量增大(P均<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吞咽通过时间短于对照组,环咽肌开放幅度和舌骨位移量大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结论 康复训练结合普通电针或改良VitalStim电针可通过增加喉上抬幅度、促进环咽肌开放,改善CPD患者吞咽功能;改良VitalStim电针治疗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alStim 电针 吞咽障碍 缓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干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1例报告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学敏 毕胜 +1 位作者 许亚飞 赵海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6-218,共3页
脑卒中后由于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脑干、延髓的损伤,可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甚至威胁生命。脑卒中发病后3d,吞咽障碍会影响42%-67%的患者,而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为51%,其中脑干损... 脑卒中后由于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脑干、延髓的损伤,可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甚至威胁生命。脑卒中发病后3d,吞咽障碍会影响42%-67%的患者,而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为51%,其中脑干损伤引起环咽肌失弛缓症发病率为8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症 脑干梗死 A肉毒毒素 注射治疗 超声引导 吞咽障碍 中后 社会交往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的疗效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袁春兰 彭化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76-979,共4页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 缓症 吞咽障碍 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导尿管球囊扩张联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被引量:21
7
作者 庄秀 林婵兰 +2 位作者 李燕玲 谢文燕 陈楚芬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35-36,共2页
目的促进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方法将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扩张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功能锻炼,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管球囊扩张环咽肌、冰水注入球囊刺激咽喉部。结果扩张组留... 目的促进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方法将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扩张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功能锻炼,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管球囊扩张环咽肌、冰水注入球囊刺激咽喉部。结果扩张组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吞咽功能康复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采取尿管球囊扩张联合冰刺激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 冰刺激 缓症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