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小鼠模型中不同麻醉剂作用的比较
1
作者 饶彤 饶泽华 +5 位作者 田聪 陆梦 陈安坤 刘欣 慕容志苗 岳增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探索3种麻醉剂(三溴乙醇、异氟烷、戊巴比妥钠)对光栓塞(PT)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将66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三溴乙醇(Tribromoethanol)组、异氟烷(Isoflurane)组、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组和... 目的:探索3种麻醉剂(三溴乙醇、异氟烷、戊巴比妥钠)对光栓塞(PT)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将66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三溴乙醇(Tribromoethanol)组、异氟烷(Isoflurane)组、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组和假手术(Sham)组。使用PT法制备PSD模型。造模前、造模后5 min使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测量小鼠的区域脑血流(rCBF)下降率并且记录小鼠的苏醒时间,造模后48 h记录3组PSD小鼠的死亡率、再次测量rCBF下降率。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小鼠的神经功能,使用4 min饮水试验记录小鼠的饮水量,使用TTC染色法测量梗死体积比率,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MP160记录给水诱发的吞咽次数并且计算吞咽肌的肌电面积。结果:3组PSD小鼠在造模48 h后rCBF下降率、梗死体积比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饮水量、吞咽次数、吞咽肌肌电面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三溴乙醇组和戊巴比妥钠组,异氟烷组小鼠在5 min内rCBF迅速下降(P<0.05),并且小鼠的死亡率更低、苏醒时间更短(P<0.05)。结论:不同麻醉的使用会影响PSD小鼠的死亡率、苏醒时间和造模后48 h内rCBF下降趋势,这3种麻醉剂中异氟烷更适合作为PSD小鼠的麻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烷 戊巴比妥钠 三溴乙醇 光栓塞 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年至2023年针灸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芳园 胡培佳 +2 位作者 叶宇 戴帆 程红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9-1310,共12页
目的分析针灸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94年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关于针灸干预PSD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生成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1... 目的分析针灸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94年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关于针灸干预PSD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生成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16篇文献,发文量逐年增加,于2021年达到峰值(180篇)。纳入的文献中共有274名核心作者,其中程红亮、周鸿飞、冯卫星为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最高产的单位,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比较分散。高频关键词为吞咽功能障碍、脑卒中、针灸疗法以及康复疗法,其中舌三针、电针、项针、头针为较常运用的针刺方法。此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电刺激等方法干预PSD以及针灸干预PSD的临床选穴规律亦为研究热点。评估针灸干预PSD的疗效时逐渐由关注有效率到侧重于运用电视荧光吞咽检查、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等指标评估吞咽功能及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结论针灸干预PSD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具体针灸疗法以及针灸联合其他康复疗法的选择、针灸干预PSD的结局指标及选穴规律,未来应加强跨机构、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着重关注针灸改善PSD患者吞咽功能的客观评价指标以及针灸联合现代康复疗法的优化组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卒中后吞咽障碍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栓塞法建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小鼠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田聪 饶泽华 +5 位作者 饶彤 陆梦 陈安坤 刘欣 慕容志苗 岳增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2-458,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小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方法: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和模型(PSD)组,光栓塞(PT)法制作PSD小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尾静脉注射玫瑰红。分别于第1、3、7 d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测定小鼠的脑...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小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方法: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和模型(PSD)组,光栓塞(PT)法制作PSD小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尾静脉注射玫瑰红。分别于第1、3、7 d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测定小鼠的脑血流量,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面积比率,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MP160记录小鼠吞咽的在体吞咽肌群肌电面积,采用4 min饮水实验测量小鼠的饮水功能,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结果:小鼠各时间点脑血流量均下降,第1 d脑血流量急剧下降,第3、7 d脑血流量逐渐恢复,侧支循环建立,脑梗死面积逐渐减小;与Sham组比较,PSD组小鼠第1、3 d肌电面积均减小(P<0.05),但呈逐渐恢复趋势,第7 d与Sha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1、3、7 d的4 min内饮水量、体重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小鼠出现一定程度的吞咽障碍症状,有望成为PSD的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栓塞 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水元 杨立志 +2 位作者 李明 崔浩 熊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与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92例来院治疗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其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与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92例来院治疗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其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靶向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变化,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以及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营养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SA、SWALQO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具有良好疗效,对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营养指标水平及生活质量均可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Vitalstim电刺激 靶向针刺 吞咽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贴敷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妍妍 寇娟 +2 位作者 黄娣 白艳杰 冯晓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71-772,共2页
吞咽障碍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达40%-50%,并伴随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吞咽障碍的治疗以康复功能训练结合中医针刺为主要方法,但多为短效性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穴位贴敷 患者 康复功能训练 吸入性肺炎 营养不良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压力测定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评估意义 被引量:28
6
作者 苗莉莉 刘敏 +1 位作者 杨振国 顾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9-921,共3页
吞咽是指食团从口腔经咽部、食管进入胃部的全过程,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之一。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它的出现明显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或大食团噎呛等严重后果。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压力测定 患者 评估 常见并发症 生理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选穴规律和刺灸方法探讨 被引量:39
7
作者 何竟 何成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0-551,共2页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在急性期为41%,慢性期为16%。主症为饮水呛咳、吞咽障碍,常常因此造成呼吸系统感染、营养不良、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尽管大部分在急性期内可自愈,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在急性期为41%,慢性期为16%。主症为饮水呛咳、吞咽障碍,常常因此造成呼吸系统感染、营养不良、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尽管大部分在急性期内可自愈,但对恢复期吞咽障碍,目前暂无显效药物治疗。据报道.针灸治疗吞咽功能疗效较好。本文按照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归纳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用穴位及其处方配穴和刺灸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 选穴规律 灸方 呼吸系统感染 常见并发症 电解质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技术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8
作者 武文娟 毕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2-934,共3页
吞咽障碍是指患者不能将食物安全有效地输送到胃内的过程,引起吞咽障碍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脑卒中占很大比例。国内外学者报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2.5%和30%-78%,易引起误吸、营养不良、心理与社会交往障碍等并发症,... 吞咽障碍是指患者不能将食物安全有效地输送到胃内的过程,引起吞咽障碍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脑卒中占很大比例。国内外学者报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2.5%和30%-78%,易引起误吸、营养不良、心理与社会交往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肌电技术 应用 评估 社会交往障碍 食物安全 疾病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安全进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璐璐 朱明芳 +3 位作者 张驰 范雯霏 杨梦园 马梦珂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175-4181,共7页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病人的安全进食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PSD病人25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PSD病人安全进食行为评价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健康信念...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病人的安全进食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PSD病人25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PSD病人安全进食行为评价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健康信念模式量表及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分析家庭关怀度、健康信念与自我效能对安全进食行为的影响路径。结果:PSD病人的安全进食行为得分为(79.45±21.09)分;安全进食行为得分与家庭关怀度、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基于Bootstrap的路径分析显示,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对安全进食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在家庭关怀度和安全进食行为间的间接效应显著,总间接效应为0.455,占总效应值的75.58%。结论: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在PSD病人家庭关怀度与其安全进食行为间起中介效应,应基于病人⁃照顾者的二元干预策略提升PSD病人的家庭关怀度,帮助病人树立积极的健康信念以及康复信心,以提升其安全进食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安全进食行为 家庭关怀 健康信念 自我效能 影响因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被引量:16
10
作者 樊炜静 梁士兵 +1 位作者 黄仁燕 柳国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829-837,共9页
目的: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至2019年10月30日,对最终纳入文献使用ROBIS工具、AMSTER-2量表和GRADE方法分别进行... 目的: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至2019年10月30日,对最终纳入文献使用ROBIS工具、AMSTER-2量表和GRADE方法分别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和证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共纳入9个系统评价,36个结局指标。ROBIS偏倚风险评价结果为所有研究为高偏倚风险;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为所有系统评价为极低质量;GRADE分级显示36个临床证据中仅有7个中级证据,其余均为低级证据或极低级证据,其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有多个中级证据。此外,针刺能明显改善藤岛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等各类吞咽功能相关的量表评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能改善各类吞咽功能量表的评分,且有较高安全性。但其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低,且临床证据级别整体偏低。今后的相关研究设计应更加严谨,研究报告书写应严格按照PRISMA声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卒中后吞咽障碍 系统评价再评价 ROBIS AMSTER-2 GRA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训练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思杰 颜冬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88-189,共2页
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进食调节并辅助针刺治疗52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 针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比较
12
作者 高飞 刘丽旭 +5 位作者 胡雪艳 吴晓莉 杨凌宇 杨宇琦 叶长青 杜晓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9期993-999,共7页
目的 探讨单侧和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5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卒中后吞咽障碍且需管饲饮食的患者27例,随机分为健侧刺激组、双侧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9例。3组均行常规吞咽... 目的 探讨单侧和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5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卒中后吞咽障碍且需管饲饮食的患者27例,随机分为健侧刺激组、双侧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9例。3组均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和tDCS,健侧刺激组刺激健侧口舌区皮质;双侧刺激组交替刺激双侧半球口舌区皮质投影区,两侧刺激之间间隔1 h;假刺激组健侧阳极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共2周。比较治疗前后3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结果 SSA组内效应显著(F=16.185, P<0.01),MMASA组内效应(F=28.650, P<0.01)和交互效应显著(F=3.453, P<0.01),PAS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 > 0.05)。事后检验显示,各组间3项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组间治疗前后MMASA评分差值有显著性差异(F=4.698, P<0.05),事后检验显示,健侧刺激组治疗前后MMASA差值高于双侧刺激组和假刺激组(P<0.05),且双侧刺激组和假刺激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tDCS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健侧阳极刺激优于双侧阳极交替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刺激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技术在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玲玲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4-538,共5页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MG,sEMG)技术与分析系统,探讨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oststroke dysphagia,PSD)咽期吞咽过程中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收集正常对照组(健康成...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MG,sEMG)技术与分析系统,探讨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oststroke dysphagia,PSD)咽期吞咽过程中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收集正常对照组(健康成人,30例),病例组(PSD确诊患者,3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芬兰Megawin6000-T8型表面肌电图仪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ml水时两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出平均振幅(average electromyogram,AEMG)和持续时间两个指标,比较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病例组和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空吞咽状态下:颏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升高,持续时间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吞咽5ml水状态下: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显著升高(P<0.005);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01);(4)组内之间比较: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MG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快速检测咽期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方法,通过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可以初步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反映舌骨上抬和喉上抬的难易程度和持续时间,评估患者完成此动作的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预测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卒中后吞咽障碍 咽期吞咽障碍 平均振幅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土益髓开窍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体内P物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迎春 张如富 杨聘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8期1866-1867,共2页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培土益髓开窍方"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减少吸入性肺炎提供新方法,新手段。方法:①采用大样本、试验中心分层随机、双盲单模拟、平行组设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方...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培土益髓开窍方"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减少吸入性肺炎提供新方法,新手段。方法:①采用大样本、试验中心分层随机、双盲单模拟、平行组设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法。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住院及门诊100例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但未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筛查入组后随机分中药组(口服"培土益髓开窍方")和对照组(口服"安慰剂");②干预8周后采用才藤吞咽障碍7级分法,单纯刺激吞咽试验(SPT),枸橼酸超声雾化吸入试验评估两组病人的吞咽功能;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病人外周血中p物质的含量;观察两组病人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③从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临床症状等方面观察"培土益髓开窍方"颗粒剂的安全性。结果:"培土益髓开窍方"颗粒剂治疗组在改善吞咽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物质浓度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指标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中药复方"培土益髓开窍方"颗粒剂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了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新方法,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土益髓开窍方 卒中后吞咽障碍 P物质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针结合电针疗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辛贵乐 王璐 +4 位作者 李季 梁碧莹 郭孝静 王宇 张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6-40,共5页
目的研究浮针结合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筛选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浮针组、电针组与联合组,各30例。3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浮... 目的研究浮针结合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筛选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浮针组、电针组与联合组,各30例。3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浮针组给予浮针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联合组给予浮针结合电针治疗,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SA)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空吞咽、吞咽5 mL温水时吞咽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平均振幅值(AEMG)、平均吞咽时间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4%(27/28),显著高于浮针组的75.0%(21/28)(χ^(2)=5.250,P<0.05)和电针组的79.3%(23/29)(χ^(2)=3.875,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SSA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浮针组和电针组(P<0.05),MASA和SWAL-QOL评量表分显著高于浮针组和电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空吞咽和吞咽5 mL温水时的AEMG值和平均吞咽时间均显著低于浮针组和电针组(P<0.05)。联合组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1%,显著低于浮针组的28.6%(8/28)(χ^(2)=4.383,P<0.05)和电针组的27.6%(8/29)(χ^(2)=4.116,P<0.05);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17.2%(5/29)和17.9%(5/2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在吞咽时吞咽肌群的痉挛强度,缩短吞咽时间,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浮针疗法 电针疗法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功能的中枢及周围神经调控机制 被引量:44
16
作者 袁英 汪洁 +1 位作者 黄小波 吴东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79-1482,共4页
吞咽功能是人类基本的生存功能,也是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神经控制肌肉顺序活动。吞咽障碍,尤其口咽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如脱水、营养不良、肺炎等,在某些患者也可能是... 吞咽功能是人类基本的生存功能,也是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神经控制肌肉顺序活动。吞咽障碍,尤其口咽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如脱水、营养不良、肺炎等,在某些患者也可能是唯一或者突出的症状。了解吞咽功能的中枢与周围神经调控机制,有助于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产生的根源,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机制 吞咽功能 卒中后吞咽障碍 周围 神经控制 功能障碍 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严文伟 吴坚 +3 位作者 宋郑宏 李冰洁 黄建松 陆静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7-268,共2页
食物误吸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严重异常表现,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气管痉挛,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In。及时、正确的评估食物误吸,对脑卒中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 食物误吸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严重异常表现,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气管痉挛,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In。及时、正确的评估食物误吸,对脑卒中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是针对渗透误吸的诊断性评价方法。本研究对420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VFSS,旨在了解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临床相关因素 食物误吸 电视X线透视 吸入性肺炎 患者 气道阻塞 气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