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
作者 何璐羽 李维梅 +1 位作者 杨乐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中枢敏化以及离子通道异常假说等共同作用,且药物治疗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CPSP发病机制和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迅猛。本文就CPSP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从疾病临床表现角度对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简要概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脑机接口等相关非药物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PSP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非药物治疗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淑佳 孙琛 +2 位作者 裴丽坚 徐蔚海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1,共7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发生于脑卒中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其特征为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的身体部位由出现血管损伤的大脑区域支配。CPSP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然而目...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发生于脑卒中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其特征为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的身体部位由出现血管损伤的大脑区域支配。CPSP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然而目前CPSP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以致临床诊断率不高,常用治疗手段效果欠佳。本文从CPSP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及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CPSP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月容 秦秀德 +4 位作者 党朝晖 陆韵薇 蔡甜甜 蔡浩斌 卜凡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7-972,共6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常见的卒中并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和生活质量。近年来,CPSP的病理机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而小胶质细胞作为颅内常驻的巨噬细胞,被认为在CPSP发生发...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常见的卒中并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和生活质量。近年来,CPSP的病理机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而小胶质细胞作为颅内常驻的巨噬细胞,被认为在CPS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篇综述从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受体和信号通路等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小胶质细胞调节CPSP的研究进展,描述了多个化合物对CPSP的临床前治疗作用,以期促进CPSP靶向治疗策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晓磊 胡永生 +3 位作者 陶蔚 张晓华 遇涛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评价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的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访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MCS治疗... 目的:评价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的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访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MCS治疗的CPSP患者17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2周、3月、6月、1年及最后随访时间的疼痛缓解率(0%~100%);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hort Form-36)来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疼痛缓解≥25%认为手术有效。结果: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3±0.6,术后2周时为4.9±2.3,术后较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手术后2周时有效的患者占82.4%,3月时有效的患者占64.7%,6月时有效的患者占56.3%,1年时有效的患者占40.0%,最后随访时间时有效的患者占33.3%;随访到9例患者完整的生活质量情况,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2)。结论:MCS治疗CPSP有效,并能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MCS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节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层电刺激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感觉阈值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建敏 王志勇 +1 位作者 吴頔 倪国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20-824,842,共6页
目的:评估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各类感觉纤维的阈值,并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共40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分成经颅磁刺激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 目的:评估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各类感觉纤维的阈值,并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共40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分成经颅磁刺激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经颅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M1区给予rTMS。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感觉阈值检测(CPT)及上肢Fugl-Meyer量表对疼痛程度、纤维阈值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CPT、FMA-UE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颅磁刺激组CPT在5Hz、250Hz、2000Hz的阈值及FMA-UE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经颅磁刺激组VAS评分为(4.2±1.8)、CPT 3个频率阈值分别为(282.3±139.6、154.5±130.2、145.4±176.2)、FMA-UE评分为(40.1±18.6),均较常规治疗组更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CPT与VAS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PT可用于CPSP患者各类感觉纤维阈值的定量评估。rTMS可改善CPSP的疼痛程度及感觉阈值,同时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感觉阈值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病人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萌 纪凡 +2 位作者 卢光 张晓磊 胡永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评价利用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对于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病人的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效果。方法:我科室住院行运动皮层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的CPSP共16例病人,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 目的:评价利用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对于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病人的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效果。方法:我科室住院行运动皮层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的CPSP共16例病人,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以健康宣教、环境干预护理、针对性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和物理康复干预为核心的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并评估病人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SF-36生活质量(short form-36,SF-36)提高情况。结果:对照组病人术前VAS评分为9.5±0.4,术后VAS评分为5.5±0.9,干预组病人术前VAS评分为9.4±0.6,术后VAS评分为4.1±1.0,两组术后较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干预组较对照组VAS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对SF-36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比较,对照组术前为46.6±5.3,术后为63.4±19.2,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术前为46.9±5.4,术后为69.8±17.0,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术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PSP病人在药物治疗和MCS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综合护理干预方案降低了病人的疼痛,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护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综合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诊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鲁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常见、继发于卒中的综合征。迄今为止,尚缺乏其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指南,导致临床对该综合征的认识不足,患者的疼痛常不能得到及时有... 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常见、继发于卒中的综合征。迄今为止,尚缺乏其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指南,导致临床对该综合征的认识不足,患者的疼痛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1]。为加强对CPSP的认识,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CPSP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陶毅航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1-375,共5页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以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作为脑卒中难治后遗症之一的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发病时间不一,症状不尽相同,易与其他病理性痛混淆,且临...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以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作为脑卒中难治后遗症之一的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发病时间不一,症状不尽相同,易与其他病理性痛混淆,且临床疗效不佳。由于CPSP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神经调控、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等手段。本文将总结CPSP的临床特点,重点从丘脑功能可塑性改变及胶质细胞介导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角度探讨CPSP的发病机制和相关临床治疗手段,为CPSP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丘脑‘伤害性反应辨别器’ 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浩 李伟 +1 位作者 张丽 于晓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组(n=35)和药物组(n=35)。针刺组给予百会为主穴的调神针刺法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药物组给予口服阿米替林每次2... 目的探讨针刺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组(n=35)和药物组(n=35)。针刺组给予百会为主穴的调神针刺法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药物组给予口服阿米替林每次25 mg,3次/d,连续治疗28 d,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明Mc 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定。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2.9%(23/32),优于药物组的51.5%(17/33,P<0.05);2组治疗后VAS、简化SF-MPQ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均P<0.05),且针刺组在感觉、情感和疼痛程度方面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症状具有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阿米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