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约文化与协商空间:衢州市田蓬村“乡约议事”实践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敏 施嘉盈 许艳霞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3,157,共11页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田蓬村在“民生议事堂”的基础上融合本地传统乡约文化,建立了“乡约议事”的协商民主模式,为协商民主机制如何嵌入到乡土社会与文化之中,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就其协商空间的文化政治层面而言,该...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田蓬村在“民生议事堂”的基础上融合本地传统乡约文化,建立了“乡约议事”的协商民主模式,为协商民主机制如何嵌入到乡土社会与文化之中,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就其协商空间的文化政治层面而言,该模式充分汲取本土伦理道德资源,建构了话语规则和道德规范兼具的话语伦理结构,熔铸了一种新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利益—协商”的共同体意识。“乡约议事”的成功实践表明,无论是协商民主还是村民自治,在中国乡村的推广都有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本土化过程,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资源,不仅给予乡村协商民主以道德指引,也使乡村治理获得了道德秩序空间,为重建乡村秩序空间奠定了扎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约文化 协商民主 乡约议事 协商空间 道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渗透与交互: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协商空间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旭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97-106,共10页
城市社区治理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耦合,为社区协商空间的建构与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与逻辑理路。协商空间作为协商源起的背景场域,是由协商主体相互交流、持续互动塑造而成的,贯穿并覆盖着整个社区协商的过程。从居民面对面沟通... 城市社区治理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耦合,为社区协商空间的建构与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与逻辑理路。协商空间作为协商源起的背景场域,是由协商主体相互交流、持续互动塑造而成的,贯穿并覆盖着整个社区协商的过程。从居民面对面沟通对话的议事广场,到借助社会资本等抽象要素联结起来的公共话语,诠释着协商初始空间的多元融合建构;协商规则、手段、方式等能够形塑居民参与治理的过程,从而影响决策结果,而审慎的问责与监督机制能够倒逼协商规则的完善与内化,三者构筑了媒介渗透的协商联结空间;宏观制度体系与微观治理结构的既有权力框架成为协商结果呈现的重要前提,进而推动协商终端空间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治理 协商空间 话语融合 媒介渗透 权力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协商中的空间维度初探 被引量:10
3
作者 谈火生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60,共10页
空间是近年来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将空间维度引入基层协商研究,考察“协商空间”的可能性及其运行条件,有助于深化对于基层协商的认识。首先,社区规模是影响基层协商的重要因素,根据社区规模合理划分协商单元、选择适当的协商形式... 空间是近年来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将空间维度引入基层协商研究,考察“协商空间”的可能性及其运行条件,有助于深化对于基层协商的认识。首先,社区规模是影响基层协商的重要因素,根据社区规模合理划分协商单元、选择适当的协商形式是基层协商有效开展的前提。其次,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社会信任和各方所信赖的权威有助于协商空间的建构;而实名制、礼仪和网络协商规则有助于网络协商空间的健康发展。最后,协商场所的空间布局和仪式、象征的植入可以帮助协商参与者完成角色的转换并强化其对协商规则的认知和内化,从而为基层协商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协商 社区规模 协商空间 象征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式动员:县域上下级政府间政策协商机制及其功能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华 张丹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7,共9页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层层加码”,客观上导致了政策变通和体制失衡等现实困境,然而在县域治理实践中,上级“层层加码”的空间也是下级“讨价还价”的空间,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沟通式的政策动员机制。构建了“外部压力—内在共识”的分析框架,...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层层加码”,客观上导致了政策变通和体制失衡等现实困境,然而在县域治理实践中,上级“层层加码”的空间也是下级“讨价还价”的空间,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沟通式的政策动员机制。构建了“外部压力—内在共识”的分析框架,以C县公共政策执行为例,剖析了县域上下级政府部门在谈判过程中的沟通机制,探讨了上下级协同治理的执行效果。研究发现,客观性归因、组织化协调、制度性反馈、差异化激励等沟通式动员,在上下级之间构建了层级责任连带、主体责任内化和集体行动共识的政策执行单元,上下级政策主体围绕共同的政策目标达成执行共识,由此形成了运动式治理常规化、非问责体制有限动员和地方执行自主性空间三种政策动员效果。沟通式动员,作为多层级单一制政府体制压力传导的缓冲机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策实施路径,实现了政府体制的自我调适、增强了政府体制的制度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上下级谈判 政策沟通 协商空间 制度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文化旅游地的非遗展演与实践——以陕西黄帝陵祭典为例
5
作者 魏红妮 朱竑 陈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53,共1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展演类旅游地作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承载着文化生产与地方建构的双重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变异与去地方化的现实挑战。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以陕西黄帝陵国家级非遗祭典仪式为研究对象,探讨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展演类旅游地作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承载着文化生产与地方建构的双重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变异与去地方化的现实挑战。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以陕西黄帝陵国家级非遗祭典仪式为研究对象,探讨非遗展演在文化旅游中的实践特征,重点剖析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多元主体互动过程中的文化再生产与空间意义重构。文章综合运用R语言文本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揭示了政府、当地民众、游客等多元行动者与技术媒介在非遗展演中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非遗展演实质是一个由多元行动者共同构建的复杂网络,该网络将非遗与物质、技术以及社会关系紧密交织,不同行动者基于自身利益诉求,采用差异化的符号操演策略参与文化生产。政府通过景观政治途径构建民族国家叙事,游客通过身体实践实现仪式消费过程,当地民众则借助文化符号再造维系地方神圣性。非遗展演实践反映了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协商过程,这一过程重塑了空间意义,揭示了非遗展演中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动态耦合张力,这正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这一理论框架不仅为理解后现代语境中文化遗产的流动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相关空间治理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文化旅游地 非遗展演 空间冲突与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