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对“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的思考 被引量:35
1
作者 黄卫平 陈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共5页
竞争性民主一般指特定的政治主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选举、竞选、投票、公决等竞争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协商性民主一般指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中的特定主体通过对话、讨论、商谈、妥协、交易等协商性的方式及机... 竞争性民主一般指特定的政治主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选举、竞选、投票、公决等竞争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协商性民主一般指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中的特定主体通过对话、讨论、商谈、妥协、交易等协商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我国政治的制度特征与实践发展,决定了以协商性民主为主、竞争性民主为辅,逐步以竞争性民主弥补传统政治体制的某些缺失,来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应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竞争民主 协商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协商性司法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46
2
作者 唐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120,共9页
协商性司法是一种新的程序主义,它强调通过对话、协商、妥协实现纠纷的有效解决。在协商性司法中,正义被重新解释,即当事人所追求的是自己需要的正义,称之为"互利正义"或者"协商正义"。对话与妥协是协商性司法的基... 协商性司法是一种新的程序主义,它强调通过对话、协商、妥协实现纠纷的有效解决。在协商性司法中,正义被重新解释,即当事人所追求的是自己需要的正义,称之为"互利正义"或者"协商正义"。对话与妥协是协商性司法的基本作用机理,而程序保障则是协商性司法的制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司法 对话 妥协 互利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协商性行政执法 被引量:24
3
作者 卢剑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93,共10页
行政执法的出发点是权利保护,进行协商性行政执法不仅有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还可弥补立法不足,缓解司法诉讼压力,更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协商是执法者的义务,同时也应是相对人的权利。
关键词 行政执法 协商 人权 政府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智 丁俊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0-796,共7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协商制度 协商政治 政治文明 政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以合法性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5
5
作者 韩丽欣 李炳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39,共6页
政治合法性是关于公共权力正当性和政治秩序如何持久的问题。源于古典共和主义传统的协商性民主理论,强调通过程序主义对话伦理赋予公共政策或立法以合法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对于共和主义民主和自由主义民主的超越。协商性民主在政治参与... 政治合法性是关于公共权力正当性和政治秩序如何持久的问题。源于古典共和主义传统的协商性民主理论,强调通过程序主义对话伦理赋予公共政策或立法以合法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对于共和主义民主和自由主义民主的超越。协商性民主在政治参与、法律监督、政治博弈、程序正义方面的优越性,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重建其政治合法性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合法 共和主义 协商民主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协商性司法的事实基础 被引量:6
6
作者 谢登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3-90,307,共8页
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协商性司法对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提出了挑战。协商性司法中意思事实替代证据事实成为司法裁判的小前提,这冲击了包括证据裁判、直接言辞、无罪推定在内的一系列刑事证据原则及制度。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各自刑... 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协商性司法对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提出了挑战。协商性司法中意思事实替代证据事实成为司法裁判的小前提,这冲击了包括证据裁判、直接言辞、无罪推定在内的一系列刑事证据原则及制度。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各自刑事诉讼构造的区别,其在协商性司法中探究案件事实的路径也不尽相同。我国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建立了以认罪案件为基础的多元协商性刑事司法程序。我国法官、检察官的客观真实责任保障了对案件事实的探究,但不能凸显被告人在协商性司法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司法 证据事实 意思事实 认罪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协商性政府规制——解读视角和研究疆域的初步厘定 被引量:8
7
作者 蒋红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28-35,共8页
协商性政府规制,作为行政法学的新兴课题,急需解读视角和研究疆域的厘定:从程序面向看,协商作为行政目标实现的过程或环节,需要强调公众参与、利益代表、信息公开、理由说明等与商谈理论密切相关的要素;从实体面向看,协商作为结果达成... 协商性政府规制,作为行政法学的新兴课题,急需解读视角和研究疆域的厘定:从程序面向看,协商作为行政目标实现的过程或环节,需要强调公众参与、利益代表、信息公开、理由说明等与商谈理论密切相关的要素;从实体面向看,协商作为结果达成的契约文本,需要关注由此衍生的公私协作、民营化与公共事务外包、主体分责制等公共治理转型问题;从形式论面向看,协商规制在行为形式论意义上的类型归属、法律效力、适用规制和救济方式,成为另一股研究协商性政府规制的学术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规制 合作治理 行政契约 法律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愈行政僵化:美国规制性协商机制及其启示 被引量:13
8
作者 蒋红珍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75,共13页
在美国,规制性协商指的是受规制影响的利益主体通过建立协商委员会来促进共识方案达成的程序机制。其发展因伴随着对"公告—评论"式规章制定程序的反思、对混合性程序的修正,以及对替代性程序的比较而受到关注。在法律规定的... 在美国,规制性协商指的是受规制影响的利益主体通过建立协商委员会来促进共识方案达成的程序机制。其发展因伴随着对"公告—评论"式规章制定程序的反思、对混合性程序的修正,以及对替代性程序的比较而受到关注。在法律规定的制度框架中,其运作流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确定规制性协商适用的前协商阶段、立足于协商委员会建构和运作的协商阶段以及协商主体发挥补充和协助工作的后协商阶段。在相当时期内,规制性协商在立法和行政系统受到较为正面的评价,并在制度实践中发挥显著的优势。这一程序,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规制 规章制定 利益主体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监管的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沫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39,共6页
协商性监管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管方式,与传统行政监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界定主要从监管主体范围和监管内容两方面予以明确。协商性监管带来了复杂化的委托代理问题,同时也构成了对传统行政管理惯性的挑战,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依靠... 协商性监管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管方式,与传统行政监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界定主要从监管主体范围和监管内容两方面予以明确。协商性监管带来了复杂化的委托代理问题,同时也构成了对传统行政管理惯性的挑战,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依靠强化激励机制,以及通过政府公信力建设和信息披露等约束机制来解决;而给传统行政管理惯性带来的挑战则要求对协商性监管的范围、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法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监管 第三方组织 协商监管法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协商性的行政听证——关于行政听证功能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2
10
作者 章剑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4,共6页
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与行政目的实现之间的张力,促使行政方式必须作出回应性的变革。行政听证在行政程序法上的确立便是这一行政法律制度变革的产物。行政听证所内含的协商功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架构内获得了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沟... 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与行政目的实现之间的张力,促使行政方式必须作出回应性的变革。行政听证在行政程序法上的确立便是这一行政法律制度变革的产物。行政听证所内含的协商功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架构内获得了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沟通、透明、合意的方式,消解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使行政秩序产生持久性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听证 协商 社会利益多元化 解读 作为 行政程序法 行政相对人 行政目的 行政方式 制度变革 行政法律 保障人权 行政争议 行政主体 行政秩序 回应 持久 宪政 合意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民主”与“竞争性民主”相结合:中国民主政治模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静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5,共3页
21世纪的中国政治发展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其形成的基本依据应该包括:一是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二是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创建适合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关键词 中国民主政治模式 协商民主 竞争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政治诉求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秀玲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0,共3页
协商性民主是与竞争性民主、非竞争性民主相对应的一种民主形式,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现阶段我国也具备发展协商性民主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基础和条件。发... 协商性民主是与竞争性民主、非竞争性民主相对应的一种民主形式,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现阶段我国也具备发展协商性民主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基础和条件。发展协商性民主的关键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建设,引领和创设和谐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政治 协商民主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体制性吸纳到建制性协商——从托克维尔悖论谈起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虎涛 刘方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传统的社会稳定性维持往往通过体制性吸纳来实现,将原体制外的精英吸纳到现体制下以达到政治体制权力扩大的目的。但是体制性吸纳可能会由于体制庞大而成本升高,以至于体制性吸纳能力丧失,进而导致政治转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 传统的社会稳定性维持往往通过体制性吸纳来实现,将原体制外的精英吸纳到现体制下以达到政治体制权力扩大的目的。但是体制性吸纳可能会由于体制庞大而成本升高,以至于体制性吸纳能力丧失,进而导致政治转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政治生态的发展迫切需要体制内的精英与体制外的精英之间的吸纳和协商,即建制性协商,从而更好地维持体制的稳定性,推动现代社会政治的良性发展。通过"托克维尔悖论"探讨精英行为与政治转型,并分析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的关系,明确从体制性吸纳到建制性协商的客观性、必然性以及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吸纳 建制协商 社会发展 政治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语境下协商性动能的翻译策略研究——基于对《罂粟海》《烟河》中译本的分析
14
作者 雷静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协商性一直都被视为描述而非规范性的概念。在翻译文学语境下的协商性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和功能。本文认为协商性是小说和翻译文本之间得以相互丰富和共同促进的特殊属性,同时,交互语境视角有助于明确协商性在翻译文学中的本质特征与动... 协商性一直都被视为描述而非规范性的概念。在翻译文学语境下的协商性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和功能。本文认为协商性是小说和翻译文本之间得以相互丰富和共同促进的特殊属性,同时,交互语境视角有助于明确协商性在翻译文学中的本质特征与动能。基于上述出发点,本文借由对《罂粟海》和《烟河》中译本中翻译方法的分析,界定翻译文学中的协商性动能的翻译策略。基于交互语境的三层视角,本文试图提出协商性动能的翻译策略,从而为完成协商性的理论建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策略 协商 动能 交互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纠纷解决机制之反思
15
作者 尹伟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3-59,共7页
协商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缘起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也符合私法自治的法律理论。在我国,经历了主角——淡出——重提——推崇的发展过程,目前运行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不足。其未来走向取决于自身的制度建设、当事人能力的提... 协商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缘起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也符合私法自治的法律理论。在我国,经历了主角——淡出——重提——推崇的发展过程,目前运行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不足。其未来走向取决于自身的制度建设、当事人能力的提高,也取决于其与司法的关系,应当在对现行立法和实践模式进行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纠纷解决机制 民事调解 未来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民主 被引量:50
16
作者 马克.华伦 孙亮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7,共14页
协商性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决策应该通过协商而不是金钱或权力的途径进行 ,而且协商决断的参与度应该尽可能平等和广泛。协商 (“沟通力”)是通过社会价值规范、传统和语言实现社会协调的媒介 ,它以市民社会为制度核心。本文首先对协商性... 协商性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决策应该通过协商而不是金钱或权力的途径进行 ,而且协商决断的参与度应该尽可能平等和广泛。协商 (“沟通力”)是通过社会价值规范、传统和语言实现社会协调的媒介 ,它以市民社会为制度核心。本文首先对协商性民主的社会理论基础进行审视 ,然后指出了现代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层及协调机制分化的背景下面临着两个悖论 ,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独特的沟通力 ,在文章的最后 ,论述了协商民主在政治、伦理和认知等方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 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 民主参与 政治决策 市民社会 首先 中国 沟通 协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协商性规则:传统村落“田间过水”的秩序基础及当代价值——基于鄂西余家桥村的深度调查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华胤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5-131,共7页
在已有对传统乡村治理规则的认识中,乡村治理规则是一种静态的非制度规范,强调主体通过规则实现治理,但这一认识弱化了对规则本身的认识,而且遮蔽了乡村社会丰富多变的规则事实,在规则认识上有一定的限度。在“国法”悬浮于乡村的传统社... 在已有对传统乡村治理规则的认识中,乡村治理规则是一种静态的非制度规范,强调主体通过规则实现治理,但这一认识弱化了对规则本身的认识,而且遮蔽了乡村社会丰富多变的规则事实,在规则认识上有一定的限度。在“国法”悬浮于乡村的传统社会,村落依据一套内生的、富有韧性的规则体系自我治理。以“田间过水”规则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治规则具有动态性、可协商性。关系即规则,规则在关系中。过水规则因“主体间人际关系状态、水资源存量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关系状态与水资源存量发生变化,过水规则也随之改变,这种改变源自协商。在特定的治理情境下,治理主体根据影响治理结果的要素,平等协商出一套共同接受且与治理情境相适应的规则体系,维系过水秩序。正是基于规则的“可协商性”特点,乡村社会可以内生出一套动态性的规则体系,以满足复杂多样的治理事务,构成乡村善治的秩序基础。这对当下农村进行协商治理的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规则 田间过水 秩序 村落 治理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英语教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静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1-34,共4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通常这些活动都是由教师独自决策和实施的。在这种课堂教学中,人们不禁要问:教师的决策是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果我们观察英语课堂。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协商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关系 教学目标 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秩序:田间过水的治理及机制研究——基于重庆河村的形态调查 被引量:5
19
作者 晏俊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7-83,共7页
在对河村传统时期田间过水秩序的调查中发现,地位平等且相互依赖的农户通过协商的方式能够实现有序灌溉。河村过水的基本原则产生于自然规律以及水稻的种植经验,对所有村民均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在过水的实践中这些基本原则又具有可协商... 在对河村传统时期田间过水秩序的调查中发现,地位平等且相互依赖的农户通过协商的方式能够实现有序灌溉。河村过水的基本原则产生于自然规律以及水稻的种植经验,对所有村民均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在过水的实践中这些基本原则又具有可协商性,通过协商这一方式又使过水秩序更具弹性。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层面,协商性秩序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国家权力"退出"乡村社会的背景下,协商性秩序的意义更加凸显。基于历史的延续性,河村田间过水秩序的研究可以为探索乡村治理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秩序 过水秩序 平等 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性人民民主”的概念生成--兼论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向
20
作者 徐明强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3,共6页
将中国实践中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定义为协商民主已获得广泛共识。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概念以自由民主为语境,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政治协商实践的本质。实践中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其理论前提是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适应政治发展... 将中国实践中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定义为协商民主已获得广泛共识。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概念以自由民主为语境,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政治协商实践的本质。实践中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其理论前提是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适应政治发展新形势的表现形式,对这些"政治协商现象"的分析应坚持政治学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向,以党的执政理论资源为基础,生成立足本土经验的"协商性人民民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自由民主 协商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