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大数据复杂应用的GPU协同计算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龙翔 曹云鹏 王海峰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49-2053,共5页
大数据计算中存在流计算、内存计算、批计算和图计算等不同模式,各种计算模式有不同的访存、通信和资源利用等特征。GPU异构集群在大数据分析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缺少研究GPU异构集群在大数据分析中的计算模型。多核CPU与GPU协同计... 大数据计算中存在流计算、内存计算、批计算和图计算等不同模式,各种计算模式有不同的访存、通信和资源利用等特征。GPU异构集群在大数据分析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缺少研究GPU异构集群在大数据分析中的计算模型。多核CPU与GPU协同计算时不仅增加了计算资源的密度,而且提高节点间和节点内的通信复杂度。为了从理论上研究GPU与多核CPU协同计算问题,面向多种计算模式建立一个多阶段的协同计算模型(p-DCOT)。p-DCOT以BSP大同步并行模型为核心,将协同计算过程分成数据层、计算层和通信层三个层次,并且延用DOT模型的矩阵来形式化描述计算和通信行为。通过扩展p-DOT模型描述节点内和节点间的协同计算行为,细化了负载均衡的参数并证明时间成本函数,最后用典型计算作业验证模型及参数分析的有效性。该协同计算模型可成为揭示大数据分析处理中协同计算行为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计算模型 计算模式 大数据处理 GPU异构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关键问题、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圣宇 况琨 +4 位作者 吕承飞 李纪为 肖俊 吴帆 吴飞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端云协同智能计算是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发展的产物,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数据利用率,实现智能计算实时响应能力与服务鲁棒性的优势互补,而相应技术研发和实践应用具有复杂性。本文剖析了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应用价值,... 端云协同智能计算是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发展的产物,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数据利用率,实现智能计算实时响应能力与服务鲁棒性的优势互补,而相应技术研发和实践应用具有复杂性。本文剖析了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应用价值,凝练了端学习效率优化、端少样本过拟合、端模型定制化、分布差异下虚假关联学习、通信开销与计算效率平衡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系统梳理了端云协同智能计算中主流方法研究进展,涉及作为应用基石的高效计算硬件、以端为中心的协同计算、以云为中心的协同计算、端云双向协同计算、可信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等主要方向;总结了推荐系统、自动驾驶、安防系统、教育模式等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垂直领域应用情况。着眼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未来发展,需重点研究云资源在端模型个性化中的应用策略、端云协同多目标优化算法、端-端与云协同计算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云协同 大小模型协同计算 计算 可信协同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resource co-allocation model with constraints to budget and deadline in computational grid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志刚 肖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458-466,共9页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resource co-allocation with constraints to budget and deadline in grid environments, a novel co-allocation model based on virtual resource agent was proposed. The model optimized resources depl...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resource co-allocation with constraints to budget and deadline in grid environments, a novel co-allocation model based on virtual resource agent was proposed. The model optimized resources deployment and price scheme through a three-side co-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applied queuing system to model the work of grid resources for providing quantitative deadline guarantees for grid applications. The validity and solutions of the model were presented theoretically. Extensive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by comparing with other co-allocation policies in terms of deadline violation rate, resource benefit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hree typical co-allocation policies, the proposed model can reduce the deadline violation rate to about 3.5% for the grid applications with constraints to budget and deadline. Also, the system benefits can be increased by about 30% compared with the those widely-used co-allocation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LOCATION computational grid grid economy queuing theory DEAD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