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视域下学习者协同知识建构历程的社会认知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周平红 周洪茜 +1 位作者 张屹 林利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9-107,共9页
通过协同知识建构有效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层次走向深入,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历程进行动态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估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基于两个通用的知识构建原则,构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大学生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并... 通过协同知识建构有效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层次走向深入,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历程进行动态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估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基于两个通用的知识构建原则,构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大学生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分析法对学生协同知识建构的社会认知演化轨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及协同知识建构水平;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参与度增强,网络凝聚性逐步提升;不同社群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知识进步水平具有层次性差异,核心组形成了高层次认知网络结构,知识进步呈现进阶演化趋势,半边缘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具有局部性特点,教学后期才出现明显知识进步,边缘组连接稀疏,共现极少,无明显知识进步。研究为一线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借鉴,为解构学习者知识建构历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协同知识建构 知识进步 社会认知网络特征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教学研讨中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郭炯 霍秀爽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该文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关于网络学习交互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学习与网络教研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特征和目的,设计了QQ群环境下基于协同知识建构的交互分析体系,利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教师在QQ群中的三次网络研讨记... 该文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关于网络学习交互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学习与网络教研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特征和目的,设计了QQ群环境下基于协同知识建构的交互分析体系,利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教师在QQ群中的三次网络研讨记录从话题空间、社会关系和协同知识建构过程模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课题研究背景下开展网络研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阻碍网络研讨交互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在网络研讨前明确讨论主题,指定专人担任研讨组织者,制定讨论干预行为体系,围绕QQ群功能特征和技术特征对教师开展培训等一系列促进交互质量与协同知识建构效果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Q群 网络教学研讨 交互分析体系 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协同知识建构的小组共识形成策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鹏 周明全 黄荣怀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1-54,共4页
协作学习的目标是达成共同学习,完成协同知识建构,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成员的观点由发散转向收敛,最终形成能为全部成员认同的知识。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协同知识建构收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论述,首先以案例形式分析了当前阻碍收敛过... 协作学习的目标是达成共同学习,完成协同知识建构,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成员的观点由发散转向收敛,最终形成能为全部成员认同的知识。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协同知识建构收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论述,首先以案例形式分析了当前阻碍收敛过程实现的若干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然后从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若干促成收敛的支持策略。经实际协作过程检验,该策略对于促成收敛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学习 协同知识建构 收敛 约束型讨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效果研究——基于内容分析的方法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宁 崔志军 曾敏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7-122,131,共7页
该研究基于"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从内容分析方法的视角,对教师研训的交互内容、知识建构过程进行了编码分析,发现该模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在线交互和知识建构,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提高... 该研究基于"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从内容分析方法的视角,对教师研训的交互内容、知识建构过程进行了编码分析,发现该模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在线交互和知识建构,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提高。同时结合混合式研训中发现的问题,从整合个体知识建构与群体知识建构、提高认知冲突与反思能力和推进个性化研训内容与策略等方面对教师混合式研训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知识建构 内容分析 混合式研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在线学习协同知识建构的认知投入分析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思 何晶铭 +2 位作者 上超望 夏丹 胡泉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104,共10页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社交学习、网络知识共同体等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协作学习形态,其中的学习投入研究成为领域热点。ICAP框架将学习者的学习参与行为划分为被动、主动、建构和交互四种类型,为分析协同知识建构中的认知投入...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社交学习、网络知识共同体等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协作学习形态,其中的学习投入研究成为领域热点。ICAP框架将学习者的学习参与行为划分为被动、主动、建构和交互四种类型,为分析协同知识建构中的认知投入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基于集体认知理论框架和ICAP框架,构建了面向在线学习协同知识建构的认知投入分析模型,并确定了10个可观察的显性指标。在设计的协同知识建构学习场景中应用该模型,并采用对话内容分析和编码方法,探究了协同知识建构中的认知投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协同知识建构中的认知投入行为,主要为主动及建构,缺乏深层次交互;采用同、异步交流工具实现组内及组间交互,有利于学习者参与学习任务;在协作学习活动中提供学习支架,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投入。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模型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学习 CSCL 在线学习 学习投入 协同知识建构 ICAP框架 认知投入 多模态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导向的协同知识建构模式研究——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韦怡彤 王继新 丁茹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8-134,共7页
深度学习作为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该文在辨析深度学习内涵和分析现有协同知识建构模式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导向的协同知识建构模式,该模式包括先行引... 深度学习作为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该文在辨析深度学习内涵和分析现有协同知识建构模式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导向的协同知识建构模式,该模式包括先行引导、共同体组建、组内协同建构、组间协同建构和评价反思五个阶段。同时,依托企业微信平台,将该模式在'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应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较为认可,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该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认知、人际和个人领域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反思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在今后实施协同知识建构模式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环境 深度学习 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教室中小学生协同知识建构课堂话语分析——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周平红 张屹 +3 位作者 杨乔柔 白清玉 陈蓓蕾 刘峥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8,共9页
随着智慧教育、深度学习成为研究焦点,深度知识建构在学生高阶能力培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话语分析是知识建构分析的重要方法,研究基于提问的课堂话语分析框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智慧教室环境中小学科学课堂师生话语序... 随着智慧教育、深度学习成为研究焦点,深度知识建构在学生高阶能力培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话语分析是知识建构分析的重要方法,研究基于提问的课堂话语分析框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智慧教室环境中小学科学课堂师生话语序列、教师提问的目的和功能、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理解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中较容易使用权威型话语,通过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以反驳、推断类比的方式回答问题能推动对话情境走向高阶思维层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期和末期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多点结构理解水平、关联结构理解水平及较多的策略性知识和图示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室 协同知识建构 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TPACK提升路径研究——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吴焕庆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8-123,共6页
教师必备TPACK是数字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宣言。文章尝试基于信息时代学习观和知识观的启示,运用协同知识建构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TPACK的提升路径,以此开展了三轮设计型的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该路径... 教师必备TPACK是数字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宣言。文章尝试基于信息时代学习观和知识观的启示,运用协同知识建构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TPACK的提升路径,以此开展了三轮设计型的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该路径在主体维度上包括基于吸收生成的个人知识建构、基于参与协作的协同知识建构、基于共享创造的集体知识建构三个方面;在认知维度上,具体包含吸收、反思、生成、内化、共享、论证、协商、应用、创造等活动。实践表明,该路径能够提升教师TPACK,促进教师知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TPACK 协同知识建构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知识协同建构模型及其实践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彦军 童慧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3-108,共6页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交互建构、达成共识、形成制品的协同知识建构过程。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经历以独立备课和教学反思为主要形式的两次个人知识建构,和以集体备课和互动评课为主要形式的两次社会知识...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交互建构、达成共识、形成制品的协同知识建构过程。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经历以独立备课和教学反思为主要形式的两次个人知识建构,和以集体备课和互动评课为主要形式的两次社会知识建构过程,实现了从个人建构性理解到协作知识建造再到协同知识建构的演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从话语功能和话语内容两方面分析了为期一年的课例研究实验对教师知识建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协同知识建构的课例研究实现了教研活动由"信息共享型"会话向"研讨建构型"会话的转变,课例研究小组的会话技巧明显提高、会话内容更加广泛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例研究 协同知识建构 实践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吴焕庆 余胜泉 马宁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1-119,共9页
信息时代教师必备TPACK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宣言。教师TPACK的发展方式是教师TPACK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学习作为协作知识建构的社会化过程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该研究将协同知识建构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教师TP... 信息时代教师必备TPACK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宣言。教师TPACK的发展方式是教师TPACK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学习作为协作知识建构的社会化过程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该研究将协同知识建构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教师TPACK发展过程中,构建了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模型包括基于吸收生成的个人知识建构、基于参与协作的协同知识建构、基于共享创造的集体知识建构三个方面,具体包含吸收、反思、生成、内化、共享、论证、协商、应用、共享、创造等认知环节。基于此模型,团队在深圳南山区开展了促进TPACK发展的课程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能够促进教师TPACK发展,促进教师协同建构和智慧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CK 协同知识建构 模型 课程 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深度学习的动态知识图谱建构模型及评测 被引量:31
11
作者 姜强 药文静 +1 位作者 赵蔚 李松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92,共8页
深度学习回应时代诉求,指向“核心素养”改革,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回归了学习本质。知识图谱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深度学习。但以往知识建构存在组织静态、孤立的局限,基于A... 深度学习回应时代诉求,指向“核心素养”改革,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回归了学习本质。知识图谱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深度学习。但以往知识建构存在组织静态、孤立的局限,基于ARCS动机模型和知识建构理论,从协同知识建构、动机策略和学习环境建构面向深度学习的动态知识图谱模型,具有动态生成、及时反馈、交互共享等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增强学习体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滞后序列分析等方法评测动态知识图谱建构模型。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成绩、注意力程度等方面均优于控制组,尤其对中低水平动机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力、自信心和满意度。动态知识图谱建构发展思路可从重塑任务前计划、社会认知开放性、意义协商及生成性教学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催生深层次认知能力与高阶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动态知识图谱 协同知识建构 ARCS模型 文本挖掘 滞后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玲 王冰洁 刘禹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3年第3期17-23,共7页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教研、CSCL中日趋受到重视,文献调研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网络的1-模网络分析。首先综合应用1-模网络和2-模网络分析,对来自安徽省肥西县10所不同学校的33位二年级语文教师在学习元上开展的协同备课数据进...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教研、CSCL中日趋受到重视,文献调研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网络的1-模网络分析。首先综合应用1-模网络和2-模网络分析,对来自安徽省肥西县10所不同学校的33位二年级语文教师在学习元上开展的协同备课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对其网络结构图、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与"分派"展开分析,立体化展示了协同备课过程中教师群体和个人层次的参与特点,并重点从教师个体角度,分析其参与度、协作知识建构阶段和关注主题的分布情况及特征。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后续网络备课和区域教研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备课 网络教研 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交互 学习元 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中的协作脚本设计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玲 张俊 +1 位作者 刘希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7-52,共6页
教师网络协同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教师在协同备课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对教学设计方案的简单分享,难以就方案内容进行深度交流,就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知识协同建构。本研究从协同脚本设计的角度,对如何促进教师... 教师网络协同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教师在协同备课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对教学设计方案的简单分享,难以就方案内容进行深度交流,就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知识协同建构。本研究从协同脚本设计的角度,对如何促进教师协同备课过程中的知识协同建构提出了相应宏脚本和微脚本设计策略,并结合数据,对研究效果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备课 知识协同建构 协作脚本 宏脚本 微脚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听评课是否促进教师平等交流和深度协同——一项基于移动听评课工具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玲 杨丹 黄馨然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114,共8页
听评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内的众多工作形态开始转型,传统的听评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研究者及其团队设计开发了面向教师的移动协同听评课工具。为... 听评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内的众多工作形态开始转型,传统的听评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研究者及其团队设计开发了面向教师的移动协同听评课工具。为了探究这一新工具在听评课过程中的使用效果以及教师对这一工具的接受情况,该研究以24位英语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听评课的形态,重构了听评课流程,在提升听评课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以评课内容为中心,而不是个别教师为中心的更为平等的对话;(2)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教师提高知识协同建构的深度和广度;(3)大部分教师能够接受使用移动听评课工具开展听评课这一新型的工作形态和方式,但同时认为技术无缝融合需要一个渐进接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评课活动 移动听评课工具 协同知识建构 技术接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33
15
作者 余胜泉 万海鹏 崔京菁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6,共10页
生成性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协同建构和动态生成,强调学生的深度思考、交流和互动。该研究针对目前网络课程固化、封闭、机械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学生浅层次学习严重、学习效率低、积极性较弱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 生成性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协同建构和动态生成,强调学生的深度思考、交流和互动。该研究针对目前网络课程固化、封闭、机械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学生浅层次学习严重、学习效率低、积极性较弱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通过生成性教学目标、开放性教学活动、个性化课程资源、同伴互助的知识建构、交互性学习过程、发展性教学评估等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投入水平,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元 生成性课程 协同知识建构 发展性教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uFLé框架的在线协作学习分析模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思 高倩倩 +2 位作者 马怡敏 魏艳涛 杨海茹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103,共10页
协作学习是在线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学习分析提升其学习绩效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已有相关研究多针对个体学习状态,缺乏对小组协作状态的关注。会话文本可以客观反映学习者的协作过程,基于SouFLé框架提出的面向知识建构的... 协作学习是在线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学习分析提升其学习绩效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已有相关研究多针对个体学习状态,缺乏对小组协作状态的关注。会话文本可以客观反映学习者的协作过程,基于SouFLé框架提出的面向知识建构的协作学习分析模型及指标体系,从会话协商、会话介入和会话传递三个维度的12个指标出发,能对在线协作学习中的个体学习、组内学习、组间学习等阶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从个体状态、小组状态、组间状态和班级状态四个层面,应用该模型对在线协作学习案例中的会话文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小组在会话协商中达成观点的一致和整合;协作状态较好的小组能够针对他组建议进行辩论并批判性接受;组间互评有助于促进小组间的互助合作,进而提升在线协作学习效果。依托SouFLé框架构建的协作学习分析模型有助于全面认识并指导在线协作学习过程,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监督和预测协作学习活动,并通过及时干预来改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协作学习 SouFLé框架 学习分析模型 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开放共享课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教学为例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敏 余胜泉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59,共11页
在当代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学正从接受认知的教学范式到建构认知教学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教学范式转变,开放共享已成为未来网络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开放课程不仅意味着网络访问的开放,更突出表现在内容来源... 在当代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学正从接受认知的教学范式到建构认知教学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教学范式转变,开放共享已成为未来网络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开放课程不仅意味着网络访问的开放,更突出表现在内容来源、内容本身、课程内容结构、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信息来源、学习过程、学习情境、学习评价、师生角色的开放。只关注内容管理的传统教学平台已无法满足新形态开放课程的需求。学习元平台弥补了传统平台的不足,协同编辑、KNS网络、基于过程性信息的评价等特色功能为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开放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笔者以"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为例,基于学习元平台开展开放共享课的设计。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多名教师轮流授课的方式,在整体结构上强调课程内容来源以及内容结构的开放;在教学设计上强调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信息来源的开放;在实施环节中强调课程访问权限、教学指导理念、学习情境和师生角色的开放;在评价上则强调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过程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元 开放课程 开放共享 教育技术新发展 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及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实践 被引量:17
18
作者 阮高峰 林叶郁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4-37,共4页
本文在介绍同侪互助的概念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同侪辅助学习的思想,论述其对于构建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的启示,并基于校园网络构建了一个利用网络互助群体促进课程学习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 同侪辅助学习 团体学习 协同知识建构 自发群体 非正式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CL中的交互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刘黄玲子 黄荣怀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3,17,共6页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交互是激发和产生共同知识的基本活动单元,交流会话是协作产生的基础。明确CSCL中交互的本质,把握交互的内在规律,是CSCL系统设计的基础和核心。本文聚焦CSCL中的交互过程,探讨交互的研究内容及分析研究方法,初步确...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交互是激发和产生共同知识的基本活动单元,交流会话是协作产生的基础。明确CSCL中交互的本质,把握交互的内在规律,是CSCL系统设计的基础和核心。本文聚焦CSCL中的交互过程,探讨交互的研究内容及分析研究方法,初步确定了交互研究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交互 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协作分析论证的中英比较研究——基于中英项目(eChina-UK)的案例分析
20
作者 张振虹 韩智 +1 位作者 黄荣怀 陈庚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8-61,75,共5页
在线协作分析论证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协作学习发生的过程十分关键,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为此,本研究选取中英电子教学项目(eChina-UK,简称"中英项目")二期中由中英双方合作设... 在线协作分析论证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协作学习发生的过程十分关键,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为此,本研究选取中英电子教学项目(eChina-UK,简称"中英项目")二期中由中英双方合作设计、开发并实施的"职业发展-跨文化在线社区"在线课程为案例,采取内容分析法,对课程的在线交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和中英学习者的比较。结果显示,中英学习者在线协作分析论证的特点有较大差异,英国学习者运用"提出新问题""阐述论据""质疑观点或论据"等策略的频率远高于我国学习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类型的分析论证策略能够有效促进网上协同知识建构的深入进行。研究结果从实证角度为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改进协作学习效果和导学策略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分析论证 网上学习 中英项目 内容分析 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