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发展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任绪燕 任永泰 +2 位作者 武方宸 司通达 王紫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8-225,共8页
[目的]研究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区域水、能源、粮食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水、能源、粮食3方面构建区域WEFN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同进化算法、灰色关联等为基础提出一种基... [目的]研究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区域水、能源、粮食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水、能源、粮食3方面构建区域WEFN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同进化算法、灰色关联等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各要素条件和相互作用机理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测算2009—2018年WEFN的协同发展度及子系统的发展度、协同度,评价其协同发展状况。[结果](1)各子系统发展程度中等,差距较小,协同度差距较大但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对能源和粮食、能源对粮食的协同作用明显。(2)WEFN协调发展状况中等,与各子系统协同发展趋势一致,波动上升后保持稳定,粮食子系统协同发展程度最高。(3)子系统间协同作用差是造成WEFN协同发展状况不高的原因,应以水、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应用为突破口,促进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结论]综合协同发展模型能够有效评价区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有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 复杂适应理论 综合协同发展模型 协同进化算法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内部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运华 梁郁 +2 位作者 吴洁 罗小芳 盛永祥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1-207,193,共8页
[目的/意义]内部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目标的有效方式,探讨两者的关系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发展关系,构建基于序参量的复合系... [目的/意义]内部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目标的有效方式,探讨两者的关系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发展关系,构建基于序参量的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运用2010-2016年相关数据对29个省市的企业创新系统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协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的三个典型省市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结论]计算得到29个省市企业各年的内部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度,找出协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的原因,为企业有效把握创新协同度、提高创新绩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 序参量 协同发展模型 协同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ague集距离与灰色关联的区域产业技术供需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骆琪 何喜军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3-199,共7页
技术供需有效协同是实现产业中高端发展的重要驱动,本文综合考虑产业技术供需子系统发展水平、供需子系统间耦合作用及协同效应等因素,将Vague集相似性度量与距离协同模型结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技术供需子系统间的灰色关联度,建立... 技术供需有效协同是实现产业中高端发展的重要驱动,本文综合考虑产业技术供需子系统发展水平、供需子系统间耦合作用及协同效应等因素,将Vague集相似性度量与距离协同模型结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技术供需子系统间的灰色关联度,建立了基于Vague集距离与灰色关联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复合系统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至2016年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协同水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技术供需协同发展处于高协同低发展阶段,综合协同发展水平增速缓慢;供需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显著;北京和天津的技术供给发展较快,需求相对不足,而河北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因此,兼顾技术供需高质量发展与区域技术供需协同匹配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模型 技术供需协同 Vague集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演变分析的武汉市城市蓝绿系统空间格局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柳琪 周燕 +1 位作者 罗佳梦 郭诗怡 《园林》 2022年第7期66-74,共9页
以蓝绿系统为空间基础结构统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挑战的共识。研究蓝绿空间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促进蓝绿系统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前... 以蓝绿系统为空间基础结构统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挑战的共识。研究蓝绿空间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促进蓝绿系统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基于时空演化分析视角,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影像解译量化了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引入协同发展评估模型,选取武汉市代表的社会经济指标与蓝绿空间特征指标构建了“经济-社会-蓝绿空间”三者的复合模型,测算了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效益以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的面积、破碎度及暴雨淹没体积在持续减小,“经济-社会-蓝绿空间”复合系统协同度逐渐升高,这一趋势与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基本相符,表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城市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将蓝绿空间的形态结构变化置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之中,量化蓝绿空间形态结构、时空变化的同时,探讨了其与城市经济、社会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可持续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空间结构演化 协同发展评估模型 时空变化 复合系统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