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展理念下区域协同发展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邱洪全 罗键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2,共7页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协同与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福建方案”。为了定量评价闽西南协同发展程度,文章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闽西...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协同与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福建方案”。为了定量评价闽西南协同发展程度,文章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闽西南协同发展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理论构建系统有序度与协同度模型。采用2009-2017年的数据对闽西南五市协同发展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实证测算,测算结果显示:闽西南五市协同发展的有序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厦门和泉州的协同程度远高于漳州、龙岩和三明的协同度;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尽管闽西南五市的有序度和协同度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整体协同程度偏低,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研究结论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理念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 协同发展测度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惠卿 谭成轩 +11 位作者 丰成君 戚帮申 王继明 杨为民 张春山 张鹏 孟静 杨肖肖 王士强 易冰 孙明乾 孟华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2-1341,共2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是中国东部规划的战略开发区之一,也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活动构造区,新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具有潜在的地质安全隐患问题。基于张家口地区、雄安新区及邻区、北京及关键构造部位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已有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是中国东部规划的战略开发区之一,也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活动构造区,新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具有潜在的地质安全隐患问题。基于张家口地区、雄安新区及邻区、北京及关键构造部位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主要活动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及其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特征,采用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初步完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发育邢台-河间-唐山、石家庄-通州NNE向构造带和张家口-渤海NWW向区域性活动构造带,其中全新世活动断裂11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16条,第四纪断裂23条;冀北及冀东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EW向,而太行山东缘南段为NNE向,北段为NW向;NNE向活动断裂带总体表现为顺时针扭动正断活动,倾向SE,NWW向活动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整体表现为反时针扭动正断活动,倾向SW。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壳稳定性总体较好,不稳定区及次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邢台、唐山、延怀盆地和全新世活动断裂带内,利于重要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研究成果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宏观发展战略提供地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 活动断裂 地应力 实时监测 工程地质岩组 地质灾害 区域地壳稳定性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城市综合联系网络特征演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婧卉 吴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35,260,共12页
城市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区域空间组织模式,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服务流、信息流、物流和知识流构建了城市综合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2014... 城市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区域空间组织模式,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服务流、信息流、物流和知识流构建了城市综合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2014,2017,2019年福建省城市综合联系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化及结构特征演化。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综合联系网络基本形成“福厦双核、沿海一带”的组织模式,“闽西南密、闽东北疏,海陆联系较弱”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不均衡特征明显,但极化特征有所缓解。其次,从福建省“十四五”规划“两极两带三轴”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综合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都市圈极化特征较明显,厦、漳、泉都市圈较均衡;沿海城镇发展带联系较强但不均衡,山区绿色发展带联系强度较弱但增长迅速;南部发展轴、北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联系强度依次递减;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市场活力、文化相似性、产业互补性是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十四五”时期福建省城市综合联系网络特征演化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协同发展区 福建省“十四五”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