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15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协同与权衡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被引量:88
1
作者 王成 彭清 +1 位作者 唐宁 李颢颖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599,共10页
基于2005-2015年近10 a面板数据,在测算重庆市沙坪坝区耕地多功能基础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据此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 基于2005-2015年近10 a面板数据,在测算重庆市沙坪坝区耕地多功能基础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据此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显著。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功能间存在两两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均值"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据此构建了"一带两区"即山地休闲农业带、郊野农业游憩区、传统农业提升区的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时空演变 协同与权衡 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重庆市沙坪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协同与权衡研究——以安福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付鸿昭 郭熙 +2 位作者 周丙娟 赵小敏 郭大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85-91,153,共8页
[目的]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各项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多功能进行评价,并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08—201... [目的]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各项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多功能进行评价,并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08—2018年安福县耕地生产功能、社会保障、景观休憩功能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调节功能持续上升;耕地的生产-景观休憩功能、社会保障-景观休憩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功能、生态调节-景观休憩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安福县耕地各项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其呈现HH协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安福县东南部平都镇周围,功能分值较低呈现LL协同关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安福县西北部地势较高区域。[结论]通过研究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协同性,可以有效地促进耕地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及制定区域耕地利用方针,实现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耕地多功能 时空变化 协同与权衡 安福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关系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梁玉琦 危小建 +2 位作者 江平 蔡进 谢名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74-5986,共13页
在运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6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出3个作用力构建力学平衡模型,根据合力的大小和偏离程度来评判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协同与权衡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6种生态... 在运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6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出3个作用力构建力学平衡模型,根据合力的大小和偏离程度来评判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协同与权衡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6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出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增加,而粮食生产、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减少的趋势;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将3个主成分分别重命名为调节支持服务、粮食供给服务、产水供给服务.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F合的均值为5.21,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协同性有所提升且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协调度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协调度的偏离角θ分布在Ⅰ、Ⅱ、Ⅵ象限,产水供给服务主导区(Ⅰ、Ⅵ)多于调节支持服务主导区(Ⅱ).从协调性的流动性来看,虽存在跨越式的发展,但其水平仍有待提高.各县区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状态,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协同与权衡 主成分分析法 力学平衡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后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及热点的时空模式研究——以陕西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凌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0,共7页
在退耕还林还草已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了解生态系统服务(ES)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模式对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黄土高原为例,采用InVEST、CASA和RUSLE模型量化了2000年、2018年该地区产水量、NPP和土... 在退耕还林还草已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了解生态系统服务(ES)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模式对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黄土高原为例,采用InVEST、CASA和RUSLE模型量化了2000年、2018年该地区产水量、NPP和土壤保持量3种关键ES的时空格局,进而结合相关系数法揭示了3种服务在栅格和县域尺度上协同-权衡关系的时空变化,并采用热点法识别了ES的热点。结果表明:2000-2018年,研究区的平均产水量和NPP增加、土壤保持量降低;在空间分布上,3种服务在栅格尺度上空间异质性比县域上更明显。3种服务在2000年均为协同关系,然而到2018年,产水量与NPP、土壤保持量之间逆转为权衡作用,NPP与土壤保持量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所减弱;随着尺度的改变,3种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或方向都发生了变化。热点大致呈现出由南向北热点减少的空间变化特征;0类和1类热点的县域数量减少,而2类和3类热点的县域数量增加。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对ES之间相互作用取决于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理解,并为差别化的生态管理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协同与权衡 空间尺度 热点识别 陕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物质量评估及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连强 杨会侠 +3 位作者 丁国泉 李虹谕 白荣芬 王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94,共12页
【目的】摸清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底数,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方法】以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辽宁辽东半岛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8年实测... 【目的】摸清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底数,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方法】以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辽宁辽东半岛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8年实测数据和森林规划调查数据,采用模型量化、分布式测算、相关分析等方法,选择支持、调节和供给3大服务6个功能类别,研究了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的物质量及权衡与协同作用。【结果】(1)森林生态服务物质量:支持服务644.42×10^(3) t/a,包含保育土壤量644.10×10^(3) t/a、林木养分积累量323.85 t/a;调节服务41.61×10^(3) t/a,包括固碳释氧量40.16×10^(3) t/a、大气净化量1 454.87 t/a;供给服务中,提供水源量148.27×10^(7) m^(3)/a、供给负氧离子量274.97×10^(20)个/a;表现为:保育土壤量>固碳释氧量>大气净化量>林木养分积累量。(2)各评价指标物质量:森林保育土壤中,固土量555.15×10^(3) t/a,保肥量88.95×10^(3) t/a;森林积累营养量为氮固持(291.02 t/a)>钾固持(25.33 t/a)>磷固持(7.50 t/a);森林吸收碳28.56×10^(3) t/a、释放氧11.60×10^(3) t/a;森林吸收气体污染物量为二氧化硫(817.50 t/a)>氮氧化物(255.80 t/a)>氟化物(242.00 t/a),阻滞TSP、PM_(10)和PM_(2.5)分别为82.3、46.7和10.6 t/a。(3)优势树种(组)生态服务物质量前三的树种(组)有天然次生栎类林、赤松林和落叶松林,生态服务物质量与林分面积、蓄积量有显著协同性(r> 0,P <0.05),与胸径、树高和郁闭度为协同作用(r> 0)。(4)保护区行政村生态服务物质量是管理局最高,而三架山村最低;支持与调节服务存在权衡作用(r <0),支持与供给服务存在协同作用(r> 0),调节与供给服务同时存在协同和权衡作用。【结论】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提供水源和供给负氧离子服务量突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对生态服务物质量起重要作用;生态服务之间普遍存在协同和权衡作用。空间上,封山育林、防止林业用地流失;林分上,保护珍稀树种,增加树种类型,促进林分更新演替,就地保护和植树造林相结合;多措并举、遵循自然规律是提高生态服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物质量 协同与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协调关系及分区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庞晓菲 陆汝成 +4 位作者 张利国 李思旗 覃璐园 韦绍音 秦秋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为探究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生态位宽度、耦合协调度和权衡强度模型分析广西边境地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协调/权衡关系特征,并分区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广西边境地区“三生”功... 为探究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生态位宽度、耦合协调度和权衡强度模型分析广西边境地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协调/权衡关系特征,并分区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广西边境地区“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生产功能生态位宽度以扩张状态为主,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变化格局;生活功能生态位呈萎缩后扩大趋势;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呈现萎缩态势,呈“双高多平”空间布局。(2)土地利用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区分为濒临失调型及勉强协调区,总体由濒临失调型向勉强协调型演变,勉强协调区主要为经济相对繁荣区,濒临失调型集聚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山区;两两功能权衡强度较低为防城区,权衡强度较高为那坡县、龙州县。(3)全区可划分为低协调区、生产—生活功能优势区、生产—生态功能优势区、生态—生活功能优势区、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态功能优势区、生活功能优势区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整体往协调态势发展,后续发展应注重以生态优先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协同与权衡 生态位宽度模型 分区优化 广西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横向比较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方法改进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利阳 贺瑜 刘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20,共10页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发展理念,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169个指标,几乎涵盖了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SDGs的评估工作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既有理论上的不足使得定性目标难以全部有效转为定量指标,也有...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发展理念,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169个指标,几乎涵盖了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SDGs的评估工作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既有理论上的不足使得定性目标难以全部有效转为定量指标,也有方法学上的缺陷导致多指标合成存在困难,不能进行有效和客观的横向比较。该研究主要围绕SDGs综合评估方法优化开展讨论。研究认为,由于SDGs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传统算术平均赋值权重的方法学可能引起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从而拉大可持续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评估结果的区域差距。该研究提出了指标权重客观赋值的方法学,采用多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的两两关系进行拟合,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SDGs的判断矩阵,实现指标权重的客观量化和赋值。以此为基础,开展中国31个省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的进展评估,结果显示:各省份SDGs的评估得分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逐渐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其中浙、沪、京等排名领先;通过将新方法的结果与传统的算术平均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新方法显著降低了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落实SDGs方面的得分差异。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不应该过于夸大经济增长的作用,应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支柱的均衡发展,实现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 评估方法 协同与权衡关系 多因子分析 权重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