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之定位及研究趋势 被引量:5
1
作者 常文昌 常立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8,共8页
提出世界华语文学的概念,将东干文学定位为世界华语文学的一个分支,勾画了东干文学的演变历程,把民间文学与俄罗斯文学视为东干书面文学发展的两大动因,并从拼音文字、语言、文化等不同层面揭示了东干文学独特的研究价值。由于中国... 提出世界华语文学的概念,将东干文学定位为世界华语文学的一个分支,勾画了东干文学的演变历程,把民间文学与俄罗斯文学视为东干书面文学发展的两大动因,并从拼音文字、语言、文化等不同层面揭示了东干文学独特的研究价值。由于中国文化是东干文化的母体,因此中国学者具有别国学者无法取代的研究优势,中国研究者能破译东干语中的某些文化密码,在对东干语言、文化、文学的看法上,中国学者提出了与其他国家学者不同的观点,预见了世界东干学研究中中国学派形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干文学 东干学 华语文学 中国学派 中亚 回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实与研究视野并重——评《哥伦比亚现代华语文学手册》
2
作者 马栋予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116,共7页
本文对2016年出版的《哥伦比亚现代华语文学手册》进行述评,对《哥本》的问题意识,文学史观等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当下文学史书写的问题和前景。
关键词 哥伦比亚 现代 华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干文学研究对海外华语文学理论构建的启示
3
作者 常立霓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6期35-39,共5页
东干文学是中亚的华裔文学,是海外华语文学领域中的新成员。东干文学在文字、语汇、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区域华语文学无法替代的特性,比如东干文字的拼音化、对晚清乃至宋元时代语汇的保留以及文化上兼具俄罗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 东干文学是中亚的华裔文学,是海外华语文学领域中的新成员。东干文学在文字、语汇、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区域华语文学无法替代的特性,比如东干文字的拼音化、对晚清乃至宋元时代语汇的保留以及文化上兼具俄罗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这些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都为海外华语文学在学科的命名、整合研究以及未来发展中的生机与危机等理论构建与深化提供了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干文学 海外华语文学 理论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专辑 被引量:12
4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4,共10页
二○○五年四月九日下午,备受海内外华语文学界瞩目的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四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格非、“二○○四年度小说家奖”得主林白、“二○○四... 二○○五年四月九日下午,备受海内外华语文学界瞩目的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四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格非、“二○○四年度小说家奖”得主林白、“二○○四年度诗人奖”得主多多、“二○○四年度散文家奖”得主南帆、“二○○四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得主李敬泽、“二○○四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张悦然等六位获奖者以及近百位文学名家、二百余名文学爱好者、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了颁奖典礼。“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二○○三年二月斥资设立。从第二届开始,改由《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联合主办。它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大奖,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奖全过程的文学大奖。这个奖每年颁出个人独得十万元、总数为二十万的奖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创立之初就因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奖程序而备受瞩目,它坚持“公正、独立、创造”的原则,以“反抗遮蔽,崇尚创造,追求自由,维护公正”为宗旨,为中国的文学评奖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标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推荐评委由国内外三十位最重要的华语文学传媒的负责人组成,这一届的终审评委则由洪子诚、马原、林建法、王尧、谢有顺等专家组成。该奖目前已经颁发了三届。第一届的获奖者是史铁生、韩少功、于坚、李国文、陈晓明、盛可以,第二届的获奖者是莫言、韩东、王小妮、余光中、王尧、须一瓜。据“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策划人、评委会秘书长谢有顺介绍,该奖的设立和颁发,旨在以一种文学实践的方式,描述华语文学发展的年度记忆。它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观察的眼光,而真正对中国文学有影响的还是那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本刊特选发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授奖词和获奖作家的演说词,以见证这一奖项的独特价值和专业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二00四年度文学评论家奖” 李敬泽 《南方都市报》 授奖词 演说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专辑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安忆 麦家 +3 位作者 杨键 舒婷 陈超 徐则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53,共13页
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于二○○八年四月十三日下午在广州举行。王安忆凭借《启蒙时代》一书荣获年度十万元大奖——"二○○七年度杰出作家&qu... 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于二○○八年四月十三日下午在广州举行。王安忆凭借《启蒙时代》一书荣获年度十万元大奖——"二○○七年度杰出作家";麦家以《风声》荣获"二○○七年度小说家";杨键以《古桥头》荣获"二○○七年度诗人";舒婷以《真水无香》荣获"二○○七年度散文家";陈超以《中国先锋诗歌论》荣获"二○○七年度文学评论家";徐则臣以《午夜之门》、《苍声》等作品荣获"二○○七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包括格非、余光中、南帆、林白、于坚、多多等近三十位历届获奖者、七位终评委及众多文学界知名人士、媒体记者出席了本届颁奖典礼。六位获奖者在现场发表了精彩演说,并共同分享了二十万元奖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自本届起扩展成了"华语传媒文学周",除了颁奖典礼这一核心环节之外,还举办了"失语与发声:公共空间里的文学写作"、"以心声破恶声:现代世界里的文学与媒体"、"散文时代的写作伦理"、"文学与生态"等多场文学高峰论坛。"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暨"华语传媒文学周"负责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主持了各场论坛,数十位作家就当下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二○○三年二月斥资设立,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大奖,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奖全过程的文学大奖。它坚持"公正、独立、创造"的原则,在创立之初,就因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审程序而备受瞩目。每一届的评奖,终评会议不仅向媒体记者开放,现场讨论实录更是全文在媒体公布,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对此,"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谢有顺解释说:"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表明评委们对评奖结果承担具体的责任;二是可以抑制人情和私心;三是切实抵制当下文学评奖中的不良作风。"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作品的评荐专家由海内外三十六位最重要的华语文学传媒(文学期刊和专业报纸)的负责人组成;终审评委则由马原、程光炜、林建法、王尧、程永新、李敬泽、谢有顺七位专家组成。"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此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第一届在广州颁奖,获奖者分别是史铁生、韩少功、于坚、李国文、陈晓明、盛可以;第二届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奖,获奖者分别是莫言、韩东、王小妮、余光中、王尧、须一瓜;第三届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奖,获奖者分别是格非、林白、多多、南帆、李敬泽、张悦然;第四届在广州颁奖,获奖者分别是贾平凹、东西、李亚伟、徐晓、张新颖、李师江;第五届在广州颁奖,获奖者分别是韩少功、北村、雷平阳、李辉、王德威、乔叶。每一届的颁奖典礼都隆重、纯粹、朴素,堪称是当年度的文坛盛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比起众多不断求变的文学奖来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大的特色是不变。它在第一届就确立起来的评奖宗旨、奖项种类、评奖程序、颁奖时间,甚至评委的基本阵营,至今没有大变,因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价值观,而如何保持一种值得信任的价值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一个文学奖如何才能走得更远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南方都市报》 专辑 颁奖典礼 文学评论家 启蒙时代 《风声》 先锋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专辑 被引量:3
6
作者 谢有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8-148,共11页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南方都市报》 专辑 《幸存者》 颁奖典礼 《空山》 长篇小说 散文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专辑 被引量:2
7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42,共10页
2 0 0 4年 4月 1 8日上午 ,受到海内外华语文学界关注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 0 0 3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莫言、“2 0 0 3年度小说家奖”得主韩东、“2 0 0 3年... 2 0 0 4年 4月 1 8日上午 ,受到海内外华语文学界关注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 0 0 3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莫言、“2 0 0 3年度小说家奖”得主韩东、“2 0 0 3年度诗人奖”得主王小妮、“2 0 0 3年度散文家奖”得主余光中、“2 0 0 3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得主王尧、“2 0 0 3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须一瓜等六位获奖者以及近七十名文学名家、二百余名文学爱好者、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了颁奖典礼。余光中先生也专门从台湾赶到北京领奖 ,他坦言“在北京与五位中国作家一同领奖 ,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十分重大”。“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 2 0 0 3年 2月斥资设立。从第二届开始 ,改由《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联合主办。它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大奖 ,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奖全过程的文学大奖。这个奖每年颁出个人独得十万元、总数为二十万元的奖金 ,堪称是当前中国年度奖金最高的纯文学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创立之初就因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奖程序而备受瞩目 ,它坚持“公正、独立、创造”的原则 ,以“反抗遮蔽 ,崇尚创造 ,追求自由 ,维护公正”为宗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莫言 韩东 王小妮 王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小说家奖”得主:韩少功 被引量:1
8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韩少功 语言 生活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专辑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平凹 东西 +3 位作者 李亚伟 徐晓 张新颖 李师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5-94,共10页
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于四月八日下午在中山大学礼堂举行。贾平凹凭借《秦腔》一书荣获年度大奖———“二○○五年度杰出作家”。东西以《后悔录》荣获“... 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于四月八日下午在中山大学礼堂举行。贾平凹凭借《秦腔》一书荣获年度大奖———“二○○五年度杰出作家”。东西以《后悔录》荣获“二○○五年度小说家”,李亚伟以《豪猪的诗篇》荣获“二○○五年度诗人”,徐晓以《半生为人》荣获“二○○五年度散文家”,张新颖以《双重见证》和《沈从文精读》荣获“二○○五年度文学评论家”,李师江以《逍遥游》荣获“二○○五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当天,六位获奖者从全国各地赶到广州,出席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并在现场发表了精彩演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还邀请了马原、格非、林建法等众多评委及文学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本届文学盛典,共同见证了一年一度的华语文学的美好时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第四届 《南方都市报》 专辑 文学评论家 《逍遥游》 中山大学 颁奖典礼 《秦腔》 贾平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文学的互文阅读:以莫言作品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迈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6期13-14,共2页
互文阅读是当代文学批评者熟知的一种方法。依据这种方法,文学文本的意义并不孤立存在该文本之内,而是产生于阅读过程中,是当读者在阅读该文本时有意无意地把该文本放置在自己曾经阅读过的记忆文本的互文网络结构中时产生的,它必然关联... 互文阅读是当代文学批评者熟知的一种方法。依据这种方法,文学文本的意义并不孤立存在该文本之内,而是产生于阅读过程中,是当读者在阅读该文本时有意无意地把该文本放置在自己曾经阅读过的记忆文本的互文网络结构中时产生的,它必然关联到其他的文本,构成互文关联。换言之,阅读是在其上下文中去进行,才能分析和批评,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入更有效的理解。互文阅读可以是一种语言文学之内的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华语文学 当代文学批评 生死疲劳 文学传统 阅读过程 语言文学 瑞典学院 文化记忆 《创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盛可以
11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7-157,共1页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盛可以 语言 叙事方法 个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得主:于坚
12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于坚 诗歌 个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得主:陈晓明
13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7-157,共1页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陈晓明 文学评论 语言 理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散文家奖”得主:李国文
14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7-157,共1页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散文 李国文 悲剧精神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
15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史铁生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人生价值 人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为公共精神加冕
16
作者 李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公共精神 中国文学 大众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西部·华语文学》
17
作者 谢琼 《中文自学指导》 2008年第3期79-80,共2页
年轻的《西部·华语文学》从2007年1月创刊的起,就名家荟萃、精彩纷呈,且此势延续至今。200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西部华语文学》,荟萃了王安忆、阎连科、红柯、麦家等众多名家新作,其中尤以刊登在第二期的阎连科最新长篇《风雅颂... 年轻的《西部·华语文学》从2007年1月创刊的起,就名家荟萃、精彩纷呈,且此势延续至今。200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西部华语文学》,荟萃了王安忆、阎连科、红柯、麦家等众多名家新作,其中尤以刊登在第二期的阎连科最新长篇《风雅颂》为重中之重。《风雅颂》以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教授为题材,写他沥尽五年心血完成《诗经》研究专著后,却意外发现妻子和副校长偷情。此后他先是被送入精神病院,后逃出医院回到老家耙耧山前寺村。在那里他一住就是一年,这一年他从前的初恋情人病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文学 《百年孤独》 《风雅颂》 诗经 《日光流年》 阎连科 王安忆 苦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 被引量:46
18
作者 王德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共4页
有鉴于20世纪中以来海外华文文学/文化的蓬勃发展,汉语或中文一词已经不能涵盖这一时期文学生产的驳杂现象。尤其在全球化和后殖民观念的激荡下,我们对国家/区域与文学间的对话关系,必须作出更灵活的思考。“中国至上论”的学者有必要... 有鉴于20世纪中以来海外华文文学/文化的蓬勃发展,汉语或中文一词已经不能涵盖这一时期文学生产的驳杂现象。尤其在全球化和后殖民观念的激荡下,我们对国家/区域与文学间的对话关系,必须作出更灵活的思考。“中国至上论”的学者有必要对这块领域展现企图心,如此才能体现“大”中国主义的包容性;而以“离散”观点出发的学者必须跳脱顾影自怜的“孤儿”/“孽子”情结,或自我膨胀的阿Q精神。在今天,文化、知识讯息急剧流转,空间的位移、记忆的重组、族群的迁徙以及网络世界的游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经验的重要面向。为此,如下这组文章分别围绕中心议题,从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王德威)、新加坡后殖民典范书写中的鱼尾狮个案(王润华)、本土性的可能与限制(朱崇科)等角度重新立论,力图给华语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进路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文学 鱼尾狮 后殖民 问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语系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一个待解的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凤亮 胡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61,共9页
近年来海外关于"Sinophone Literature"(华语语系文学)的讨论与实践,既显示出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界以"边缘"谋取美国汉学"中心"话语权的努力,又反映出他们借助反殖民、去中心化等学术理路与中国大陆争... 近年来海外关于"Sinophone Literature"(华语语系文学)的讨论与实践,既显示出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界以"边缘"谋取美国汉学"中心"话语权的努力,又反映出他们借助反殖民、去中心化等学术理路与中国大陆争夺学术主导话语的心态,其中隐含着浓烈的"话语政治"。"华语语系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在价值立场、理论方法、研究旨归上差异明显,却也为流散文化语境下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提供了诸多学术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批评理论 流散文化 话语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视野下的“新华文学”——以《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为中心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共7页
对于全球性的语种文学华文文学,海内外学界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命名方式,一种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倾向于将这种文学命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另一种以海外学者为主,热衷于把这种文学命名为"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 对于全球性的语种文学华文文学,海内外学界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命名方式,一种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倾向于将这种文学命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另一种以海外学者为主,热衷于把这种文学命名为"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本文通过对"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语系文学"两种命名的历史梳理和特征概括,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文学(新华文学)重要选本的解析,阐释了"新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和"华语语系文学"两种不同文学谱系下的处境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文学 新加坡华文文学(新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