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本土”到“离散”——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 |
饶芃子
蒲若茜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6
|
|
2
|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以翻译伦理为视角 |
周文革
杨琦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3
|
茶文物语——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
张云岗
陈志新
|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4
|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
蒲若茜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5
|
|
5
|
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 |
王晨爽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2
|
|
6
|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 |
蒲若茜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6
|
|
7
|
论华裔美国文学对中国典故的“另类”改写 |
包相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8
|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 |
蒲若茜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9
|
“主义”对“身体”的争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跨族婚恋主题 |
寇才军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0 |
|
10
|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国文学话语流变——评《突围异托邦:华裔美国文学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 |
赵红璐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1
|
汤亭亭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主题之变 |
罗宗宇
钟家傲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
张龙海
张武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9
|
|
13
|
美国华裔文学“荒原叙事”的当代发展——以《第五和平书》和《拯救溺水鱼》为例 |
徐刚
胡铁生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5
|
|
14
|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渊源初探 |
廖洪中
陈红霞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5
|
族裔性对美国华裔文学接受的影响 |
刘增美
陈华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6
|
表征与反表征——兼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表征实践 |
陈爱敏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17
|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特征及其时代演进 |
胡贝克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18
|
重建自我: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 |
朱峰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9
|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形象 |
葛丽萍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20
|
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述论 |
郭英剑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