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本土”到“离散”——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 被引量:26
1
作者 饶芃子 蒲若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3,共8页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三十年来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争鸣、变革与拓展表现出从"本土"到"离散"的批评视角,从对"族裔性"的执著追寻到对族裔、阶级、性和性别的共同关注都打上了身份政治的烙印。
关键词 亚/华裔美国文学 族裔 身份 “本土” “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以翻译伦理为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文革 杨琦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3,共3页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充斥人类生活的今天,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及其汉译都承载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命。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译者在华裔美国文学的译介...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充斥人类生活的今天,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及其汉译都承载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命。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译者在华裔美国文学的译介应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翻译伦理 华裔美国文学 汉译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物语——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云岗 陈志新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6-387,共2页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47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绽放着耀眼的光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也更加紧密,近些年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影响,为更多学者所关注,尤其是英美文学的影响,多...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47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绽放着耀眼的光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也更加紧密,近些年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影响,为更多学者所关注,尤其是英美文学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是文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几方面分析,并以小说《吃碗茶》为例,对茶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进行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 影响 吃碗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被引量:15
4
作者 蒲若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本文在考察近20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深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 本文在考察近20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深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突破研究者内部的歧见和纷争,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文学母题 “台湾视角” “文化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晨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是一种特殊的回译,这种源语文本并非存在的回译被称为"无根回译"。如果从接受理论角度对华裔美国小说《喜福会》的无根回译进行研究,就可以通过译本对比,解析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 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是一种特殊的回译,这种源语文本并非存在的回译被称为"无根回译"。如果从接受理论角度对华裔美国小说《喜福会》的无根回译进行研究,就可以通过译本对比,解析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译者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所进行的差异性关照。因此,将华裔美国文学的无根回译置于接受理论框架下,剖析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主体、翻译对象等翻译要素对无根回译的影响,可以用来指导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无根回译 接受理论 《喜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 被引量:6
6
作者 蒲若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纵观西方思想史上对于共同体的定义与诠释,可以看到其由共善、普爱、有序、和谐的“有机体”的建构到对“无效的共同体”的质疑和解构——这与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具有相似性。170多年来,华裔美国文学的共同体书写走过了从家庭... 纵观西方思想史上对于共同体的定义与诠释,可以看到其由共善、普爱、有序、和谐的“有机体”的建构到对“无效的共同体”的质疑和解构——这与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具有相似性。170多年来,华裔美国文学的共同体书写走过了从家庭到族群,从关怀自我到关怀自然及宇宙的逐渐开放的历程,其文化主张也经过了从“文化民族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到“世界主义”的变化。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华裔美国文学中共同体的建构要素,依然在于族裔性的彰显、混杂的语言策略与杂糅性文化身份观的表达,其最大的特色是中美文化彼此包容、彼此吸纳过程中的和合与共。这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参照和启示意义:我们只有秉持平等、开放的态度,彼此尊重、包容,才能共存共赢,携手缔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共同体 杂糅 和合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裔美国文学对中国典故的“另类”改写 被引量:3
7
作者 包相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2,共6页
自十九世纪中期第一轮华人移民美国的浪潮到至今的华裔移民群体,其文化意识形态经过岁月的冲蚀和环境的磨砺,渐渐远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华裔作家的写作既是基于对母体文学的依赖,又体现着对美国民族文学的丰富,是一种对“第三种经... 自十九世纪中期第一轮华人移民美国的浪潮到至今的华裔移民群体,其文化意识形态经过岁月的冲蚀和环境的磨砺,渐渐远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华裔作家的写作既是基于对母体文学的依赖,又体现着对美国民族文学的丰富,是一种对“第三种经历”的书写和流散写作。关于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异,汤亭亭与赵健秀曾展开过一场备受关注的文学论战,对后来人们研究和评介华裔美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健秀以《真真假假华裔作家一起来吧》这一超长檄文犀利地指出,当时盛名之下的汤婷婷、谭恩美等华裔作家随意篡改中国典故,歪解中国文化来迎合西方人,是典型的“伪”华裔作家,应该受到谴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典故 “另类” 华裔作家 改写 文化意识形态 流散写作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
8
作者 蒲若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36,57,共4页
邹建军教授的专著《“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出发,探讨谭恩美笔下的母女、两性、姊妹等伦理关系及其所观照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政治关系。与大量注重族裔身份探讨的华裔美国文学研... 邹建军教授的专著《“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出发,探讨谭恩美笔下的母女、两性、姊妹等伦理关系及其所观照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政治关系。与大量注重族裔身份探讨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成果相比,邹作放眼更具有普适性、更富有人情和人伦的情感空间,通过文本细读和审美观照,挖掘出谭恩美小说所蕴含的以“和”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开拓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邹建军 谭恩美 伦理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义”对“身体”的争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跨族婚恋主题
9
作者 寇才军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5期148-150,共3页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婚恋 “身体” “主义” 全球化时代 民族交往 文学写作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国文学话语流变——评《突围异托邦:华裔美国文学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
10
作者 赵红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I0007-I0007,共1页
文学是一种具有丰富阐释性的特殊话语体系,既是传递文化信息的表意符号,又是一种具有文化、政治和性别诉求等蕴含的话语.因此,在探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时不应只关注内容而忽视其形式,只关注其文学性而忽视其社会功能,要将华裔美国文学创... 文学是一种具有丰富阐释性的特殊话语体系,既是传递文化信息的表意符号,又是一种具有文化、政治和性别诉求等蕴含的话语.因此,在探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时不应只关注内容而忽视其形式,只关注其文学性而忽视其社会功能,要将华裔美国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放在其所处的现实语境中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异托邦 话语流变 多元文化语境 形式与内容 文化认同 现实语境 阐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亭亭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主题之变
11
作者 罗宗宇 钟家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27,共6页
汤亭亭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她在文学作品中先后创作出了愤怒小女孩、华裔嬉皮士与和平使者三种人物形象。愤怒小女孩表达了对华裔女性遭遇身份认同困境的不满,华裔嬉皮士寻求的是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平使者则是倡导女... 汤亭亭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她在文学作品中先后创作出了愤怒小女孩、华裔嬉皮士与和平使者三种人物形象。愤怒小女孩表达了对华裔女性遭遇身份认同困境的不满,华裔嬉皮士寻求的是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平使者则是倡导女性成为人类和平的力量。这三种人物形象对应性地呈现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主题从追求身份认同到寻求文化交流之间的互鉴,再到思考人类和平发展等具有人类关怀的问题的三个发展变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人物形象 美国华裔文学 主题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龙海 张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38,共15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发展势头更为汹涌,在研究队伍、研究范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诸如"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两支研究队伍各自为...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发展势头更为汹涌,在研究队伍、研究范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诸如"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两支研究队伍各自为政"等问题。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起始渊源,然后理性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华裔英语文学 美国华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荒原叙事”的当代发展——以《第五和平书》和《拯救溺水鱼》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刚 胡铁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在文学全球化进程中,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打破了族裔写作的局限性,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并以积极姿态审视和剖析西方文明给当代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华裔作家以中美双重文化视角,继承并发展了T.S.艾略特开创的"荒原叙事"... 在文学全球化进程中,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打破了族裔写作的局限性,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并以积极姿态审视和剖析西方文明给当代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华裔作家以中美双重文化视角,继承并发展了T.S.艾略特开创的"荒原叙事"模式,以中国传统文化哲思与智慧来诊断西方当代精神荒原形成的原因,并以主人翁精神为拯救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荒原开列良方。汤婷婷《第五和平书》和谭恩美《拯救溺水鱼》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荒原叙事"的代表性作品。两作立足于美国社会,以中国文化智慧来解析美国当代社会精神荒原产生的原因,揭示了由此而产生的当代美国人精神创伤的实质,以普世态度为西方精神荒原尝试寻找救赎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荒原叙事 东方文化智慧 《第五和平书》 《拯救溺水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渊源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廖洪中 陈红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5-170,共6页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已慢慢进入美国文学主流。但是,美国华裔文学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群体精神和奋斗精神。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精神 神灵精神 家族精神 群体精神 奋斗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裔性对美国华裔文学接受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增美 陈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83,共5页
族裔文学是相对主流文学而言的,族裔性作为族裔文学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差异"符号,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具有双重影响,它可以促进族裔文学的接受,也可以导致族裔文学的独白。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的接受是伴随着"族裔性"... 族裔文学是相对主流文学而言的,族裔性作为族裔文学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差异"符号,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具有双重影响,它可以促进族裔文学的接受,也可以导致族裔文学的独白。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的接受是伴随着"族裔性"减弱而进行的,而华裔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却是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彰显了华裔文学的族裔性。尽管我国学者的"中国文化情结"深化了华裔文学的研究,但对的族裔性的过分关注却限制了华裔文学接受范围的扩大,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族裔性 接受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征与反表征——兼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表征实践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爱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3,共5页
霍尔认为表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而语言又受到说话主体的操控使得表征出现正确、真实或者扭曲、错误的再现;表征与权力、意识形态、种族和性别等紧紧连在一起。美国华裔文学书写是一种自我表征实践,它既有对主流话语现存表征系统... 霍尔认为表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而语言又受到说话主体的操控使得表征出现正确、真实或者扭曲、错误的再现;表征与权力、意识形态、种族和性别等紧紧连在一起。美国华裔文学书写是一种自我表征实践,它既有对主流话语现存表征系统的颠覆,对原有表征史的调停、纠正,也有对西方原有表征史的附和、加强和迎合。本文在探讨霍尔表征理论与华裔文学书写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华人自我表征过程中围绕语言所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再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 表征 美国华裔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特征及其时代演进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贝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1,共5页
美国华裔文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辉煌三个阶段。经过几代华裔作家的不懈努力,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中逐渐由边缘进入主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华人的中美双重文化价值判断始终是美国华裔作家关注的焦点。进入新世纪后... 美国华裔文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辉煌三个阶段。经过几代华裔作家的不懈努力,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中逐渐由边缘进入主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华人的中美双重文化价值判断始终是美国华裔作家关注的焦点。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华裔文学与时俱进,在思想层面和文艺美学层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美国华裔文学再创辉煌开辟了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双重文化 历史演进 与时俱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自我: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重建 美国华裔文学 华人形象 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7
19
作者 葛丽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1-176,共6页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形象学、伦理学、心理学、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出现实中国、伦理中国、虚幻中国、英雄中国四种"中国形象",并从写作语言、时代语境以及作者身份三个维度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形象学、伦理学、心理学、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出现实中国、伦理中国、虚幻中国、英雄中国四种"中国形象",并从写作语言、时代语境以及作者身份三个维度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里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形成机制及功能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形象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述论 被引量:19
20
作者 郭英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88-93,共6页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应该从 2 0世纪 70年代算起 ,而发展到 1990年代 ,则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也标志着华裔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冒现的文学”这一概念是针对新兴的文学而提出的。在冒现的文学中 ,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内容 ,...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应该从 2 0世纪 70年代算起 ,而发展到 1990年代 ,则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也标志着华裔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冒现的文学”这一概念是针对新兴的文学而提出的。在冒现的文学中 ,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内容 ,而且还在不断向霸权挑战。惟有当代华裔文学才真正触及到了沉淀在华裔中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依据“冒现的文学”的概念 ,对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简单的梳理的总结 ,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兴盛的原委 ,认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在经历了发展后 ,正在进一步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现的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 马克辛·洪·金斯敦 艾米·谭 吉什·任 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