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逐·乡愁·寻根——论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三大文化母题 被引量:5
1
作者 朱文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放逐"、"乡愁"与"寻根"是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三大文化母题。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同构关系,放逐意味着漂泊,漂泊带来无限乡愁,乡愁寄托于寻根,拓展和丰富了东南亚华文诗歌的表现内涵。东南亚华文诗歌在中... "放逐"、"乡愁"与"寻根"是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三大文化母题。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同构关系,放逐意味着漂泊,漂泊带来无限乡愁,乡愁寄托于寻根,拓展和丰富了东南亚华文诗歌的表现内涵。东南亚华文诗歌在中国性与本土性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将"放逐"、"乡愁"与"寻根"这三大文化母题的历史性与复杂性呈现出来,彰显了其自身的特质和独立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文诗歌 放逐 乡愁 寻根 文化母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8,共8页
在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类比性想象不但帮助诗人们完成了对标志性动物、核心性地景、代表性节日象征符号意义的对抗、补充和互相指涉性的书写,而且也表现了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可以说,龙、长城、长江、黄河、春... 在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类比性想象不但帮助诗人们完成了对标志性动物、核心性地景、代表性节日象征符号意义的对抗、补充和互相指涉性的书写,而且也表现了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可以说,龙、长城、长江、黄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象征性符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它们像一根精神红线,在纵向上将华人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横向上将分布在亚洲、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不同区域的华人团结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华文诗歌 中国形象 类比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外华文诗歌走向经典的可能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庄伟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共8页
真正的经典将跨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且为全人类所共享。讨论海外华文诗歌经典化的缘由和必要性,寻找一种带有综合高度和提高诗歌创作与研究的参照系,相信对海外华文诗歌经典的生成和建构可以带来诸多启示性意义... 真正的经典将跨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且为全人类所共享。讨论海外华文诗歌经典化的缘由和必要性,寻找一种带有综合高度和提高诗歌创作与研究的参照系,相信对海外华文诗歌经典的生成和建构可以带来诸多启示性意义。经典诗歌的奥妙,正在于经典诗人比起一般诗人在处理自我与世界、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等多重层面提供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文本。诗人洛夫"二度流放"海外(加拿大)书写的《漂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特别是文本所展示的个人独特气味和带有经典气质的书写,将如同诗歌史上的那些经典诗作,不断流传下去。从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角度来加以考察,事实上海外华文诗歌中具有经典意味的诗人诗作远远不止于此,需要我们不断追踪、发现和寻找。对于生活或旅居在海外的华语诗人,只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和从容的姿态面对自己进行书写,怀抱着真诚而辽阔的爱,就能看到华文诗歌的美丽前景和未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诗歌 走向经典 参照系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华文诗歌复杂的文化认同——以若干代表性诗歌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涵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4,共8页
在流散生活中,文化认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从东南亚华文诗歌若干代表性文本来看,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为认同迷失、认同分裂、认同持守、认同新建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复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解读流散书写,也有利于我... 在流散生活中,文化认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从东南亚华文诗歌若干代表性文本来看,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为认同迷失、认同分裂、认同持守、认同新建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复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解读流散书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流散生活,还能从某一侧面挖掘海外华文诗歌的经典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文化认同 东南亚 华文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代华文诗歌的语言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良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87-93,共7页
诗歌,是语言艺术水准高下的集中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在语言上也应有民族特色,诗人们应为民族语言的发展做出贡献,大白话或欧化语言是诗歌语言的两个极端。有才华的诗人。
关键词 华文诗歌 语言问题 诗人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节日想象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0,共5页
文化是人类编织的意义之网,节日是民族用行动与符号书写的文化文本。在东南亚华文诗歌对春节、端午和中秋三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学想象中,"中国"成为了一个集神话、民俗、仪式于一体,充满着符号与象征的世界。共存于海外华人... 文化是人类编织的意义之网,节日是民族用行动与符号书写的文化文本。在东南亚华文诗歌对春节、端午和中秋三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学想象中,"中国"成为了一个集神话、民俗、仪式于一体,充满着符号与象征的世界。共存于海外华人社会中的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心理对东南亚华文诗歌构建中国节日文化符号系统产生了潜在而深刻的影响。究其本质,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学想象乃是华人在东南亚多元族群生存背景下通过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构建民族文化结构、强化族群边界的一种艺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文诗歌 中国节日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文诗歌的精彩篇章——马华诗歌的诗美探索与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7
作者 程国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98,共5页
当代马来西亚华文诗歌创作个性鲜明,诗美探索多样。在现代诗知性美品格、自由体诗诗体和冰心以来"小诗"的革新方面,马华诗人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五四新诗传统和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诗探索的成果,把现代汉诗艺术大大推进了一... 当代马来西亚华文诗歌创作个性鲜明,诗美探索多样。在现代诗知性美品格、自由体诗诗体和冰心以来"小诗"的革新方面,马华诗人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五四新诗传统和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诗探索的成果,把现代汉诗艺术大大推进了一步,创作出了海外华语诗歌的一批精彩篇章。马华当代诗也是五四现代新诗、台湾现代诗之后汉语诗歌创作的最有成就的部分。马华诗人创作了一批汉诗经典,为海外华文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以马华诗歌为代表的世界华文文学已经成了中国文学体制的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当代汉语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在全球化语境中非常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华文诗歌 诗美探索 海外华文文学 学科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华文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性智慧
8
作者 沈玲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8-186,共9页
泰华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五四新诗、台湾现代诗和大陆朦胧诗等影响,但就其精神内核来看,在泰国华文诗歌的汉字书写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精神,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诗性智慧。其中,儒家诗教观念是泰华诗歌意绪表达的内... 泰华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五四新诗、台湾现代诗和大陆朦胧诗等影响,但就其精神内核来看,在泰国华文诗歌的汉字书写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精神,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诗性智慧。其中,儒家诗教观念是泰华诗歌意绪表达的内在支撑,中国古典诗学传统是泰华诗歌言说方式的审美追求。泰华诗人对中国诗学传统的承续并不是僵化的。尽管说泰华诗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传统诗性智慧,但并不等于说包括泰华诗歌在内的泰国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华文文学 泰国华文诗歌 中国诗性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智慧的延伸——当代华文诗歌的一种发展趋向
9
作者 吴开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中国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已向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当代华文诗歌,也展示了它独具的风采。以大陆、台湾为两大中心、兼及港澳及海外为多翼的华文诗,大都经过了向西方文化靠拢又转而向东方文化回归的过程。但... 中国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已向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当代华文诗歌,也展示了它独具的风采。以大陆、台湾为两大中心、兼及港澳及海外为多翼的华文诗,大都经过了向西方文化靠拢又转而向东方文化回归的过程。但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又回到五四前的诗坛状态,而是以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新的价值观,去观照古老的东方文化,从更深的层面上吸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东方型的智慧延伸。当然,它又渗透着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风韵。这种东方智慧的延伸,其表现大致有两种形态四种方式。第一种形态是外在的和内在的东方文化神韵均很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诗歌 《葡萄园》 东方智慧 发展趋向 东方文化 传统文化 意境美 古诗词 文化回归 当代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夫在诗外”谈华文诗歌的出路
10
作者 易竹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0-14,共5页
陆游的'工夫在诗外'不仅总结了这位大诗人一生创作的经验,也道出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古代和现代著名的好诗和诗人启示人们,探讨华文诗歌突破现状的出路,不应拘限于就诗言诗,而在于诗作者以全生命关注人生的阅历修养、广... 陆游的'工夫在诗外'不仅总结了这位大诗人一生创作的经验,也道出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古代和现代著名的好诗和诗人启示人们,探讨华文诗歌突破现状的出路,不应拘限于就诗言诗,而在于诗作者以全生命关注人生的阅历修养、广博丰厚的学识修养和才情气质的修养;此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重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诗歌 诗歌创作 出路 鲁迅作品 社会环境 生命体验 历史与现实 诗艺 诗学 诗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 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11
作者 蒋登科 任毅 《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新诗 华文诗歌 中国诗学 广泛 名家 繁荣 主题 首届 整合 国际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华文诗歌的我见
12
作者 陆耀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4期3-4,6-9,共6页
此文与《华文新诗的我见》有互补性,着重论及华文诗人的修养、诗的灵感、诗的修改以及诗歌理论批评中的简单化了的进化论等问题。
关键词 华文诗歌 诗歌理论批评 再谈 进化论 徐志摩 郭沫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语言文字 诗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眸华文诗歌——’96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陈卫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28-128,共1页
【正】 在珞珈山樱花盛开时节,1996年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3月28日圆满结束。会议为期4天,由武汉大学发起主办,陆耀东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参加这次会议的国际友人有:芦田孝昭教授、铃木义昭教授、佐治俊彦教授、芦田肇昭教授(日本)... 【正】 在珞珈山樱花盛开时节,1996年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3月28日圆满结束。会议为期4天,由武汉大学发起主办,陆耀东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参加这次会议的国际友人有:芦田孝昭教授、铃木义昭教授、佐治俊彦教授、芦田肇昭教授(日本)、波尔教授(德国)、尹浩镇副教授(韩国)、诗人黄盛发(新加坡)等和国内(含台湾地区)学者、专家及诗人曾卓、刘纳、莫文征、王锦厚、吴欢章、陈良运、袁忠岳、叶橹、白灵、弘征、解志熙、古远清等共百余人。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和专著有60多篇(部),大会发言80多人次。在4天内,与会者针对当代新诗现状、态势和出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从理论上对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诗歌 国际学术研讨会 现代主义诗歌 重要讲话 新诗现状 大学教授 大学校长 会议主席 国际友人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