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杀:解脱之途——美国华文作家笔下的死亡 |
李亚萍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6 |
1
|
|
2
|
知日小说与“被囚禁的果实”——日本华文作家亦夫论 |
林祁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3
|
写作的异乡人:以张翎为代表的海外华文作家的书写姿态 |
万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4
|
向往丰富——泰国华文作家司马攻散文简论 |
黄发有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5
|
“义”“利”困扰的现代都市——读新加坡华文作家流军的《归去来兮》 |
吴剑林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6
|
读《海外华文女作家新潮散文》随笔 |
曹安娜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0 |
|
7
|
绮霞丽天 辉映半壁──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及创作述论 |
赵尔宛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8
|
读者:寻求“对话”的理解——论海外华文女作家的文本接受 |
陈丽虹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9
|
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综述 |
宁殿弼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1998 |
1
|
|
10
|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
陈国恩
|
《长江学术》
CSSCI
|
2009 |
0 |
|
11
|
新世纪华文女性家族小说的叙述者干预与叙事伦理 |
王萌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1 |
0 |
|
12
|
另一种傲慢与偏见——华语语系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
霍艳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6
|
|
13
|
想象中国的新开始 |
王德威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5
|
|
14
|
情·理·诗的熔炼与升华——袁鹰散文论 |
冒析
庄汉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
|
|
15
|
一位老学者的新贡献 |
袁良骏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6
|
拳拳心,眷眷情——柯清淡和他的获奖作品 |
赵朕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7
|
关于周作人的《<枝巢四述>序》 |
王景山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4 |
0 |
|
18
|
在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的墓地上 |
徐家祯
|
《音乐爱好者》
|
2009 |
0 |
|
19
|
论黎紫书长篇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边缘化书写 |
孟玉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3 |
0 |
|
20
|
善用智慧兼容并蓄 促世界文明发展 |
吕红
|
《百家评论》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