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美学建构的杰出贡献者——赵孟頫
1
作者 陈望衡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11,共8页
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异族统治者的中央政权,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对赵孟頫的重视及合理重用是赵孟頫之幸,也是元朝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作为当时综合修养最高、最好的汉人学者,他在蒙元的汉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赵孟... 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异族统治者的中央政权,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对赵孟頫的重视及合理重用是赵孟頫之幸,也是元朝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作为当时综合修养最高、最好的汉人学者,他在蒙元的汉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赵孟頫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见出华夏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转型,为华夏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頫 元朝 中国绘画 华夏美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之華夏美學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曉明 《岭南学报》 2015年第1期119-141,共23页
以意象傳詩思,化美學爲美典,正是華夏美學之特色。'衣'是極富於中國思想的美典。其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即'二柄並用'。'衣'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衣冠文明是華夏文明心物融合發展之典型。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 以意象傳詩思,化美學爲美典,正是華夏美學之特色。'衣'是極富於中國思想的美典。其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即'二柄並用'。'衣'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衣冠文明是華夏文明心物融合發展之典型。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既是禮,又是樂。'衣'兼政治文明之秩序莊嚴、精英士人之風流文采,是禮樂治國、文人主持文明社會的經典意象;而歷代衣裳文明之雜用胡俗而不失本來民族地位,既是吾民族凝聚人心、守護尊嚴之身份認同,亦是吾民族以开关延敌而濯磨自强之精神特徵。而藝術與文學中極爲豐富的衣意象與衣感性,乃見出吾民族以藝事通天文、以藝事通情文之美感特色,從中可認知華夏文明區别於西方文藝之精神微至處。衣之華夏美學,十字打開,二柄相連,既是一套政治社會歷史之大美學,亦是人心微處的小美學。一衣一世界,可以退藏於密,可以放諸四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華夏美學 二柄 文化意象 符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道之文”?——古代美学核心范畴的概念性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顾明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2,共10页
中国美学传统的核心是什么?答案似乎离不开"道"与"文"。这两个范畴的关系究竟如何?主流的回答也许是"文以载道"。然而,这一观点严格说来尚不是真正的美学思想,因为该观点将"文"予以工具化,遮蔽... 中国美学传统的核心是什么?答案似乎离不开"道"与"文"。这两个范畴的关系究竟如何?主流的回答也许是"文以载道"。然而,这一观点严格说来尚不是真正的美学思想,因为该观点将"文"予以工具化,遮蔽了"文"与"道"的内在美学联系。更有说服力的也许是刘勰提出的、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道之文"。弄清楚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逻辑,也许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美学传统的核心思想。"道之文"是什么样的"文"呢?从历史、哲学、美学、符号学等多元视角重估作为艺术哲学的"文"论的意义,审视"文"之起源及其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探讨"文"与"道"之内在联系,可以对两者的本质与功能进行重新解释和概念化,得出"道之文"是"文""道"一体的内在超验和人化自然,既是经验的能指,又是超验的所指。两者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赋予了华夏文艺不同于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道” 道之文 华夏美学 现代文论 语言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
4
作者 万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4期76-77,共2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高中语文已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了与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本文将在"乐感文化"视野之下,探究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课程的建构。一、&qu...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高中语文已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了与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本文将在"乐感文化"视野之下,探究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课程的建构。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溯"乐感文化"视野之传统依据以儒学为主的华夏传统,儒家美学是华夏美学的基础和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感文化 高中语文 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应用能力 蓦然回首 儒家美学 探究能力 华夏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