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造山带上泛非期岩浆活动证据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张素梅 汪洋 +6 位作者 任纪舜 朱俊宾 张敏杰 苏天瑞 王霄汉 于延秋 王诗琪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23,共15页
由于华南造山带缺乏早古生代初岩浆活动的直接证据而导致华南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碰撞拼合完成时间、早古生代初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否属于冈瓦纳一部分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争议不断,因此寻找泛非期岩浆岩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本次研究主... 由于华南造山带缺乏早古生代初岩浆活动的直接证据而导致华南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碰撞拼合完成时间、早古生代初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否属于冈瓦纳一部分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争议不断,因此寻找泛非期岩浆岩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等手段来分析诸广山复式岩基中北部的梧桐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研究表明,梧桐岩体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94.4 Ma,具有高硅铝(SiO_(2)=59.93%~71.31%,Al_(2)O_(3)=13.43%~19.20%)、高碱(K_(2)O=3.35%~5.93%,Na_(2)O=2.33%~6.21%)、高铁(TFe_(2)O_(3)=2.09%~6.20%)、低镁(MgO=0.44%~2.18%),富集Rb、Th、U、Nb和轻稀土元素,亏损Ba、Sr、P、Ti等特征,其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重熔或多次重熔,岩浆侵入过程中可能存在少量地幔物质加入。梧桐岩体的发现暗示华南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中部可能在早古生代(520~480 Ma)完成碰撞拼合,且与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极有可能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它为进一步厘清泛非造山运动作用于华南造山带乃至华南地区的时限、作用范围、岩浆成因、大地构造背景特征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典型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造山带 梧桐岩体 泛非期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造山带下寒武统和中奥陶统发现放射虫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宁 宋天锐 +6 位作者 李廷栋 刘训 耿树方 丁孝忠 谭正修 游国庆 凌跃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0-265,共6页
在华南造山带江西萍乡下寒武统牛角河组泥质板岩和湖南永州中奥陶统烟溪组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放射虫的发现表明萍乡—永州一带寒武纪—中奥陶世存在相当规模的处于低纬度的海盆。
关键词 华南造山带 下寒武统 中奥陶统 放射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构造演化新思考兼论“华夏古陆”说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5
3
作者 马瑞士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8-456,共9页
华南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是扬子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捕获”的一个边缘海盆地,其间充填了巨厚的复理石、砂、页岩沉积。早古生代晚期发生了福建沿海弧与武夷弧碰撞,这两个弧一起与扬子活动大陆边缘碰撞,产生华南造山作用,使华南边缘海沉积... 华南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是扬子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捕获”的一个边缘海盆地,其间充填了巨厚的复理石、砂、页岩沉积。早古生代晚期发生了福建沿海弧与武夷弧碰撞,这两个弧一起与扬子活动大陆边缘碰撞,产生华南造山作用,使华南边缘海沉积物发生变质作用,产生了强烈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推覆构造和花岗岩浆作用。因此,华南是早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而不是华夏地块(古陆)。但是仍然有学者沿用这个老“术语”———华夏地块,因此,产生了华南是造山带还是华夏地块的争论。专业“术语”反映学者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今后的研究走向,因此有必要讨论华南的构造属性。还讨论了华夏地块问题,简述了关于地质构造单元命名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大陆部分 边缘海盆地 华南造山带 华夏地块(古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古地磁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方大钧 楼刚 +2 位作者 姜莉萍 李正祥 C.McA.Powell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501-512,共12页
本文发表了华南南京地区茅山群(S3),青龙群(T1-2),浙江西部珠藏坞组(D2),杨子三峡大冶组(T1-2),广东南雄组(K2),海南岛峨查组(P1)以及其它一些时代古地磁数据并作了初步解释.
关键词 华南 古地磁 杨子板块 华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面故事
5
作者 王春连(图)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云南红河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剖面及化学浸取雪花状离子吸附稀土。通过实施“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和1:25万、1:5万地球化学调查,圈定稀土异常超常富集区9处。其中在松潘-甘孜造山带、扬子克拉通与华南造山带的交汇处,发现形成于印支期... 云南红河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剖面及化学浸取雪花状离子吸附稀土。通过实施“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和1:25万、1:5万地球化学调查,圈定稀土异常超常富集区9处。其中在松潘-甘孜造山带、扬子克拉通与华南造山带的交汇处,发现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以及元古界花岗质片麻岩和变粒岩上方的风化壳矿体。经剖面测量和29个钻孔验证,现已查明该风化壳矿体平均厚度6~13 m,平均品位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花岗岩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风化壳 华南造山带 花岗质片麻岩 地球化学调查 变粒岩 钻孔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