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板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响应: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宏-微观构造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献河 黄建桦 +5 位作者 张波 李出安 王水石 侯照亮 刘佳宁 邱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23-3948,共26页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右行走滑剪切运动。断裂带内,韧性、脆-韧性以及脆性构造均有出露,剪切带韧性面理主体向北西陡倾,发育近水平线理,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微观构造和石英CPOs组构特征分析表明,西南段为右行韧性走滑剪切,韧性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剪切带向北东方向延伸,逐渐过渡为脆-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裂带,剪切变形温度降低为350℃或200℃以下。断裂带内变形和未变形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和独居石U-(Th)-Pb年龄限定,右行走滑剪切开始或发生于227Ma或稍早,190~181Ma仍持续剪切;它比该带的左行走滑剪切活动事件(230~220Ma)稍晚或近同期,但早于华南大陆中-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事件(~180Ma),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斜俯冲诱发的区域E-W向伸展构造的时间基本吻合。结合东亚大陆边缘普遍发生的走滑剪切体系、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暗示东亚大陆的构造体制转换始于227Ma或~190Ma,从左行走滑剪切转换为右行走滑剪切,同时形成或诱发一系列NE向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再次活动。中生代华南陆内和板缘走滑剪切作用和走滑剪切运动学反转的发生,暗示华南由古特提斯构造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即板内走滑断裂活动和运动学转变是板缘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结果和快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剪切 运动学反转 中生代 吴川-四会断裂 华南板块 构造体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南缘早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及其相关的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7
2
作者 林伟 Michel Faure +5 位作者 Claude Lepvrier 陈泽超 褚杨 王清晨 N'guyen Van Vuong Vu Van Tich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理。沿着这些矿物拉伸线理,具有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定年结果指示了变形事件发生在220 Ma左右。在越南北部,Song Chay地体的岩石和构造特征与云开地体极其相似:平缓的面理,北东—南西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是其主要的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均表现为向北东的逆冲推覆,变形时间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这期构造事件的动力学机制被认为同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拼合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新发现的Song Chay蛇绿混杂带是华南板块同印支板块的碰撞拼合界线。因此,华南板块南缘云开地体和Song Chay地体被一同卷入同印支板块的碰撞造山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南缘 云开地体 SONG Chay地体 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 早中生代板块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杜远生 龚一鸣 +2 位作者 刘本培 冯庆来 吴诒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6期14-23,共10页
华南板块在泥盆纪时期属东亚古特提斯泛大洋中华夏古陆群的一部分,它和冈瓦那大陆与北方大陆群(北美、东欧、西伯利亚等)处于不同的构造背景下。华南泥盆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可以作为东亚泥盆系的典型地区。本文根据华南黔桂、龙... 华南板块在泥盆纪时期属东亚古特提斯泛大洋中华夏古陆群的一部分,它和冈瓦那大陆与北方大陆群(北美、东欧、西伯利亚等)处于不同的构造背景下。华南泥盆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可以作为东亚泥盆系的典型地区。本文根据华南黔桂、龙门山及南秦岭泥盆系10余条部面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识别出21个与二级海平面变化响应的层序和T—R旋回,并与Johnson(1985,1992)和Ross(1988)以欧美大陆为代表的泥盆纪的T—R旋回进行了对比,并讨论二者之间的异同及其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泥盆纪 海平面变化 层序地层 华南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盆纪华南板块古地理的位置及其漂移 被引量:20
4
作者 白志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07-812,共6页
华南板块在泥盆纪位于古赤道附近,早—中泥盆世之交,广西那艺古纬度为0°36′,泥盆纪—石炭纪之交贵州睦化地区古纬度为4°10′10″,赤道附近温湿的气候使华南板块上各种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高度繁盛... 华南板块在泥盆纪位于古赤道附近,早—中泥盆世之交,广西那艺古纬度为0°36′,泥盆纪—石炭纪之交贵州睦化地区古纬度为4°10′10″,赤道附近温湿的气候使华南板块上各种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高度繁盛,发育,都有很高的分异度。泥盆纪时期华南板块向北缓慢移动,移动速率为0.22~0.26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华南板块 古地磁 古地理 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探讨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志立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4期1-19,127,共19页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有良好的成油气条件,许多学者对其含油气远景寄予厚望,但开展勘探工作四十多年仍未取得突破,原因复杂。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从华南板块演化的有序性讨论了中国南方成盆成藏的有利条件,从华南板块地壳改造的复杂性阐...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有良好的成油气条件,许多学者对其含油气远景寄予厚望,但开展勘探工作四十多年仍未取得突破,原因复杂。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从华南板块演化的有序性讨论了中国南方成盆成藏的有利条件,从华南板块地壳改造的复杂性阐明了成藏的不利因素,进而回答人们关注的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有关规律和前景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从构造史、成烃史和勘探现状的角度,运用“两点论”对前人认定的保存条件较好的七个有利区块(沉湖-土地堂、句喀-常州、渝鄂湘地区,以及楚雄、兰坪-思茅、南盘江、十万大山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了评述,认为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很难找到大油田。最后从勘探策略、关键地质问题、勘探技术攻关和拓宽找气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碳酸盐岩 扬子地区 含油气盆地 远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西-印支期华南板块的沉积特点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文均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328-336,共9页
华南板块在海西—印支期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从发展到消亡的五个亚阶段,并和海平面相对升降的Ⅱ级旋回相当,早晚二叠世间的东吴运动是这个阶段由发生到衰亡的转折点。这个阶段沉积盆地的展布特点,是两个克拉通盆地夹持一个北东向的... 华南板块在海西—印支期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从发展到消亡的五个亚阶段,并和海平面相对升降的Ⅱ级旋回相当,早晚二叠世间的东吴运动是这个阶段由发生到衰亡的转折点。这个阶段沉积盆地的展布特点,是两个克拉通盆地夹持一个北东向的伸展盆地以及边缘盆地。次稳定的伸展盆地,是沿着加里东期两个古老陆块的拼合边界由南而北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江-绍断裂的走滑作用起了重要作用。西部的扬子克拉通盆地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东部的华夏克拉通盆地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其间的伸展盆地及边缘盆地,则以硅-泥质为主的欠补偿的深水沉积为主,浊积岩及基性火山岩也较发育。这些特点说明,这一阶段的沉积作用是在伸展应力环境下形成的,其特点与加里东期十分近似,也说明加里东运动没有使华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直到印支运动后才真正开始其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手风琴式开合或多旋回复合造山的观点,也许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海西-印支阶段 非稳定性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及华南板块的记录 被引量:3
7
作者 邹灏 李峤昕 +5 位作者 陈安清 肖斌 蒋修未 黄长成 胡成辉 李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3-1058,共16页
新元古代为距今约1000~540 Ma的地质历史时期,当时地球处于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期,板块运动和岩浆作用强烈,且伴随全球性气温下降以及大范围的几期冰期作用,形成覆盖整个地球的冰雪,形成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就华南板块而言,... 新元古代为距今约1000~540 Ma的地质历史时期,当时地球处于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期,板块运动和岩浆作用强烈,且伴随全球性气温下降以及大范围的几期冰期作用,形成覆盖整个地球的冰雪,形成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就华南板块而言,在新元古代时期存在有几期冰期冰碛物残留,学者们对其的定年工作成果也相当丰富,但对雪球地球的形成和消融因素方面还存在的一定争议,包括形成与消融时间、方式、影响因素等。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而提出关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因素,即在当时古地理环境下雪球地球的形成与消融是多因素综合性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史早期微生物作用、超大陆裂解以及超级地幔柱、甲烷渗漏、冰期岩浆热液作用。从新元古代以来,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在超级地幔柱作用下,海岸线不断增加,大量微生物以及小壳动物繁殖,呈现峰值增加,CO_(2)等温室气体含量迅速下降,从而破坏温室平衡。后期由于冰期岩浆热液作用以及海底温室气体CH_(4)排放,导致温室效应重新加剧,恢复原始地球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雪球地球 华南板块 古地理 全球冰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华南板块”楼盘集聚区空间优化研究——荷兰Almere新城建设启示
8
作者 张宏 李洪斌 吴玲玲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4-99,共6页
广州番禺北部在城市空间快速拓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型楼盘为主导的楼盘集聚区,也即房地产领域知名的"华南板块"。随着人口的激增,这一地区未来的发展也面临着用地零散、功能混杂、配套不足、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等方... 广州番禺北部在城市空间快速拓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型楼盘为主导的楼盘集聚区,也即房地产领域知名的"华南板块"。随着人口的激增,这一地区未来的发展也面临着用地零散、功能混杂、配套不足、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困扰。借鉴荷兰Almere新城的发展经验,可运用"新城整合法",探索"华南板块"楼盘集聚区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城市与地区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整合法 楼盘集聚区 华南板块 空间优化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西缘和腾冲-保山地块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及Sn成矿作用对比: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容 邓军 +2 位作者 程韩宇 崔晓琳 王传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1-1284,共14页
华南板块西缘和西南三江腾冲-保山地块发育我国两个重要的Sn成矿带。两个带大规模岩浆活动和Sn成矿作用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它们的成岩-成矿年龄时限均在晚白垩世,分别为78.9~60.0Ma和108.0~74.1Ma,分别集中在76.0... 华南板块西缘和西南三江腾冲-保山地块发育我国两个重要的Sn成矿带。两个带大规模岩浆活动和Sn成矿作用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它们的成岩-成矿年龄时限均在晚白垩世,分别为78.9~60.0Ma和108.0~74.1Ma,分别集中在76.0~62.0Ma和98.0~82.0Ma,自西向东总体显示逐渐变老的趋势。晚白垩世成矿相关的岩浆岩均属于花岗质岩类,表现出高硅、富铝、富钾,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Rb、Th、U而相对亏损Ba、Nb、Sr、Ti,具明显的Eu负异常,初始锶值(^(87)Sr/^(86)Sr)_i集中在0.7038~0.7283,同时具有低的ε_(Nd)(t)值(-11.6^-6.9)和ε_(Hf)(t)值(-18.1~1.2),反映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地壳。本文分析结果联合区域地质证据表明,腾冲-保山地块晚白垩世处于新特提斯洋俯冲环境;华南板块西缘岩石圈伸展可能受控于东侧太平洋俯冲回撤的远程效应,也可能系西侧新特提斯洋俯冲回撤的响应,抑或二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华南板块西缘和腾冲-保山地块的成岩-成矿年龄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类似性和空间差异变化,本文提出新特提斯洋俯冲联合作用模型:即华南板块西缘晚白垩世成岩-成矿活动也可能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为新特提斯洋俯冲后在板块逐渐回撤的过程中自东向西逐渐诱发晚白垩世广西西缘、云南东南部软流圈上涌和腾冲、保山地壳减压熔融,进而导致岩浆活动和大规模Sn成矿作用。该模型对于丰富晚白垩世西南三江-华南西缘跨区域成岩成矿构造环境提供了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成矿 岩浆活动 动力学背景 华南板块西缘 腾冲-保山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北缘东段武功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2
10
作者 吴富江 张芳荣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华南板块北缘东段武功山地区出露大面积的片麻状花岗岩,前人在该区工作时认为属混合成因的“混合岩”,本次工作证实属同熔性花岗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法进行研究,共划分出5个单元,归并为2个超单元。其成岩年龄(U-Pb法)分别为(462.3±... 华南板块北缘东段武功山地区出露大面积的片麻状花岗岩,前人在该区工作时认为属混合成因的“混合岩”,本次工作证实属同熔性花岗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法进行研究,共划分出5个单元,归并为2个超单元。其成岩年龄(U-Pb法)分别为(462.3±3.2)Ma、(409.4±5.1)Ma,属加里东期造山花岗岩。后又经印支—燕山期伸展滑覆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片麻状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加里东期 同熔性花岗岩 岩石谱系单位 武功山 成岩年龄 片麻状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古生代维管植物数据集
11
作者 熊聪慧 黄璞 +1 位作者 王德明 薛进庄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陆生维管植物在古生代中期的起源和辐射演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生代期间,华南板块位于低纬度地区,与其他古大陆相对隔离,维管植物的多样性高,且面貌独特。本数据集共享了华南古生代维管植物的分类单元名录、大植物–孢粉化... 陆生维管植物在古生代中期的起源和辐射演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生代期间,华南板块位于低纬度地区,与其他古大陆相对隔离,维管植物的多样性高,且面貌独特。本数据集共享了华南古生代维管植物的分类单元名录、大植物–孢粉化石产出的地理和地层分布信息,以及421种植物的营养或繁殖器官形态学数据(包括茎轴直径、孢子囊、叶片的测量值,以及基于二元性状对植物进行编码的数据矩阵)。作为重要的证据,这些数据可用于探讨古生代维管植物在低纬度地区的属种多样性和表型演化模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板块之间的扩散和迁移等植物地理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古生代 维管植物 分类单元多样性 形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基底变质岩的铌钽赋存状态及对铌钽富集和分异的指示
12
作者 毛志奇 于津海 +3 位作者 蔡元峰 孙涛 夏浪 苟树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9-1311,共23页
华南板块东南部的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是我国前寒武纪基底和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床重点分布地区。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否与前寒武纪基底成分有关,以及基底变质岩中铌钽等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如何影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 华南板块东南部的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是我国前寒武纪基底和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床重点分布地区。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否与前寒武纪基底成分有关,以及基底变质岩中铌钽等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如何影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中铌钽含量和比值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各种基底变质岩中变质矿物的Nb-Ta含量。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变质温度和部分熔融模拟,本研究揭示了各种变质矿物的Nb-Ta含量和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矿物熔融对熔体Nb-Ta富集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是华南变质岩中最富集Nb-Ta的造岩矿物,Nb和Ta平均含量分别为64.1×10^(-6)和4.93×10^(-6),对Nb和Ta的相容性相似。白云母的Nb-Ta富集能力略弱,在固相线下更相容Nb,平均Nb/Ta比值为16.9,是潜在的高Nb/Ta储库。辉石、角闪石、石榴子石和长石等造岩矿物的Nb-Ta含量很低,不会对体系Nb-Ta富集和分异产生明显的影响。固相线下黑云母和白云母的Nb-Ta含量、Nb/Ta比值以及与全岩的分配系数主要受控于寄主岩成分、矿物组合、矿物晶体化学成分以及变质温度。云母中的Nb-Ta含量和与全岩的分配系数与变质温度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与矿物含量呈反相关,体现了矿物含量效应。当云母发生部分熔融后,其化学成分和分配系数发生变化,Nb-Ta含量快速下降,不再受控于固相线下的影响因素,这种转变被称之为“熔融效应”。根据对南岭地区一个二云母片岩的部分熔融模拟,可以得出熔体的Nb-Ta富集和分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原岩Nb-Ta含量、熔融矿物组合、氧逸度以及熔融程度。高的氧逸度和压力能有效促进Nb-Ta在熔体中的富集。模拟结果显示在0.6GPa和FMQ+2条件下,熔体的Nb和Ta含量最高分别达45.1×10^(-6)和3.44×10^(-6),相比于原岩富集了2.65倍。分离结晶模拟指出正常的分离结晶对熔体的Nb-Ta富集作用非常有限,极端的分异,达到富流体阶段,才能导致Nb-Ta在熔流体中明显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基底变质岩 变质矿物铌钽含量 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岩相古地理编图对华南重大地质问题的反映——早古生代晚期“华南统一板块”演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恳恳 牟传龙 +4 位作者 葛祥英 梁薇 陈小炜 王启宇 王秀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以板块级别的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手段,重塑和反映构造—盆地演化过程,可为探讨重大地学问题提供线索依据。从华南大区古地理重建的角度,对构造学者提出的"华南统一板块"和加里东晚期"陆内造山"模式给予验证... 以板块级别的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手段,重塑和反映构造—盆地演化过程,可为探讨重大地学问题提供线索依据。从华南大区古地理重建的角度,对构造学者提出的"华南统一板块"和加里东晚期"陆内造山"模式给予验证。研究表明:以往认为属不同构造单元的扬子陆块和华夏地块之间,沉积相配置为连续过渡、符合瓦尔特相律,没有分隔盆地的重大构造界线,指示华南残留洋盆并不存在。早古生代晚期的古地理演化并未反映出洋盆消减、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换,而是板内挤压的造山、造陆过程,可分为板内地壳调整(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鲁丹期)和板块整体抬升(早志留世埃隆期至志留纪末)两个阶段。其实质是在构造转型背景下,华南板块从松散到紧合的"再克拉通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华南板块 残留洋 华夏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dinia裂解与华南微板块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廖宗廷 马婷婷 +1 位作者 周征宇 陈跃昆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82-1185,1190,共5页
介绍了Rodinia研究的历史、现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华南相关地块在Rodinia中的位置以及从Rodinia到Pangea的演化历程.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陆块从Rodinia裂离后,其间在Gondwana形成时,可能发生过湘桂地体、云开地体、浙闽地体、保山地体和... 介绍了Rodinia研究的历史、现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华南相关地块在Rodinia中的位置以及从Rodinia到Pangea的演化历程.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陆块从Rodinia裂离后,其间在Gondwana形成时,可能发生过湘桂地体、云开地体、浙闽地体、保山地体和腾冲地体的碰撞拼贴造山作用过程.在古特提斯演化阶段,这些地体随古特提斯洋的开启而与扬子陆块裂离,并逐渐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之后又随Pangea的形成而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拼贴增生.因此,Rodinia,Gondwana,Pangea等的形成、裂解和裂离后地体的拼贴增生是认识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之一.Rodinia应该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INIA 地体 大地构造 华南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新元古代多地体汇聚—拼贴与资源效应
15
作者 李军勇 王孝磊 +2 位作者 谷志东 黄煜 王国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6-1889,共14页
【目的】新元古代是华南板块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地壳增生、再造和重塑信息,并奠定了华南板块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对理解华南板块的资源环境效应、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聚合和... 【目的】新元古代是华南板块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地壳增生、再造和重塑信息,并奠定了华南板块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对理解华南板块的资源环境效应、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聚合和离散以及后续的生命大爆发等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梳理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早—中期的重要地质记录。【结果与结论】指出华南板块及其周边地区在新元古代可能长期存在海陆格局和多个地体(或微陆块),而地体边界可由一系列的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单元约束。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表现出来的与汇聚造山有关的俯冲带物质循环、岩浆和变质记录、增生杂岩、构造变形等关键证据共同表明,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早—中期可能存在长期的增生型造山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多地体向扬子陆块的汇聚—拼贴过程。该增生造山和多地体汇聚过程较早以扬子北部为汇聚核心,随后由于地体拼贴主动大陆边缘逐步向外迁移而扩张,大陆不断增生,最终造就了现今华南板块的大体格局。同时,地体汇聚边界成为显生宙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分异的重要地区,很可能在显生宙的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研究基底组成特征与显生宙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新元古代 俯冲增生 多地体汇聚 资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陶纪-志留纪边界附近火山活动记录:来华南周缘钾质斑脱岩的信息 被引量:49
16
作者 胡艳华 孙卫东 +3 位作者 丁兴 汪方跃 凌明星 刘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98-3308,共11页
扬子地台内奥陶纪顶部的五峰组到志留纪底部的龙马溪组间存在着多个粘土岩层。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粘土岩层为钾质斑脱岩,是火山喷发的凝灰质物质在海相环境沉积、蚀变的产物。这些斑脱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周缘,对理解奥陶纪-志留纪... 扬子地台内奥陶纪顶部的五峰组到志留纪底部的龙马溪组间存在着多个粘土岩层。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粘土岩层为钾质斑脱岩,是火山喷发的凝灰质物质在海相环境沉积、蚀变的产物。这些斑脱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周缘,对理解奥陶纪-志留纪时华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相应的构造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采自扬子地台内湖北宜昌地区和贵州桐梓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界线剖面的斑脱岩层进行了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工作,旨在判定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矿物学研究表明上述岩石除了含有粘土矿物外,还含有石英、长石、黑云母、磷灰石、锆石等中酸性岩浆岩中的常见矿物,属典型的钾质斑脱岩。本文利用在风化过程中不活动元素对斑脱岩的原岩进行了恢复,结果也表明其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及流绞岩等。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多数样品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很可能与北面早古生代秦岭洋的闭合过程中的板块俯冲有关,也可能是早古生代在华南板块东南缘外侧存在的一古老洋壳向华南板块的俯冲。有一个样品(YC0711)没有Nb的负异常,但是具有明显的Ti负异常,在Th/Yb-Nb/Yb判别图上落在岛弧区附近,其原岩可能是富铌玄武岩之类的特殊岛弧岩石。火山活动的峰期为晚奥陶世赫南特阶时代,与地质历史上第二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前人认为该生物灭绝事件与冈瓦纳冰川有关。考虑到华南以及欧洲、北美等地均出现大规模晚奥陶世-早侏罗纪钾质斑脱岩,奥陶纪-志留纪边界的火山事件是具有全球规模的,所喷发的岩石多是富含挥发份的中酸性岩,对大气圈和生物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火山活动很可能是造成晚奥陶世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和冈瓦纳冰川的主要诱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志留纪 边界 火山活动 活动记录 华南板块 钾质斑脱岩 信息 Yangtze Block mass extinction VOLCANIC rocks 扬子地台 晚奥陶世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South China plate tectonic setting 事件 生物大灭绝 VOLCANIC activity geological ev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湘中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深部过程
17
作者 李勇 董树文 +1 位作者 韩宝福 张岳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19-20,共2页
华南板块地处西太平洋俯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地带,经历了三叠纪特提斯洋关闭导致的陆-陆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过程。然而,关于华南板块内部复杂变形和丰富岩浆作用的构造属性,对应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 华南板块地处西太平洋俯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地带,经历了三叠纪特提斯洋关闭导致的陆-陆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过程。然而,关于华南板块内部复杂变形和丰富岩浆作用的构造属性,对应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记录等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通过华南中部湘中南地区发育的大型叠加褶皱系统的构造解析、相关断层滑动矢量构造反演,结合同构造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构造应力场 郴州—临武断裂 人工地震剖面 华南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盆地早侏罗世金鸡组物源分析及其对华南构造背景的约束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念 姜宝玉 +1 位作者 周雪瑶 周卫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6,共12页
华南早中生代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粤东盆地位于华南东南缘,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地质信息。文章以粤东盆地早侏罗世金鸡组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锆石U-Pb定年方法,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古水流数据,探讨盆地物源及构造... 华南早中生代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粤东盆地位于华南东南缘,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地质信息。文章以粤东盆地早侏罗世金鸡组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锆石U-Pb定年方法,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古水流数据,探讨盆地物源及构造背景。测年结果显示早侏罗世金鸡组样品存在八个峰值:196 Ma、247 Ma、320 Ma、432 Ma、770 Ma、1060 Ma、1820 Ma和2430 Ma。物源分析表明粤东盆地金鸡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的东北侧和北侧两个方向。粤东盆地碎屑锆石与位于盆地东北侧的永安盆地和北侧的东坑盆地的物源特征相似,反映出早侏罗世中国东南部盆地尽管还是以稳定的克拉通边缘盆地为特征,但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更东侧的俯冲已经开始为中国东南缘盆地提供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早侏罗世金鸡组 碎屑锆石 源区分析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文宝 李建华 +2 位作者 辛宇佳 孙汉申 于英琪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本文对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西段的浦北、旧州、台马、大寺、那垌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台马岩体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3±3)Ma,与其它岩体同属早三叠世花岗岩。所有这些岩体... 本文对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西段的浦北、旧州、台马、大寺、那垌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台马岩体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3±3)Ma,与其它岩体同属早三叠世花岗岩。所有这些岩体均主要由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部分含麻粒岩包体。它们均属强过铝质花岗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同时,它们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Eu负异常明显(Eu/Eu*=0.30~0.54),具典型的S-型花岗岩特征。岩体的锆石εHf(t)值均为负值,集中在–16~–6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6~2.3 Ga之间。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为地壳减压松弛的构造背景下,地幔或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地壳中的中元古—古元古代变质沉积岩发生高温熔融作用的结果,其成因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S-型花岗岩 印支期 华南板块 十万大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基于构造解析的认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夏元 陈家驹 徐先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5-2020,共16页
北北东向鹰扬关构造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大地构造属性尚存在蛇绿混杂岩、裂谷带与陆内构造变形带之争。笔者等在物质组成与年代学综述的基础之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了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鹰扬关构造... 北北东向鹰扬关构造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大地构造属性尚存在蛇绿混杂岩、裂谷带与陆内构造变形带之争。笔者等在物质组成与年代学综述的基础之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了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鹰扬关构造带主体由新元古代中—晚期岛弧型安山岩和玄武岩、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盖帽碳酸盐岩与泥砂岩等物质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的混杂是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和伸展构造背景下重力作用的产物。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在显生宙经历了广西期、印支晚期与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叠加,导致了不同岩块之间往往呈断层接触。广西期(450~415 Ma)造山作用使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发育近E—W向紧闭褶皱和逆断层并被花岗岩侵位。印支晚期(227~220 Ma)造山作用导致NNE向鹰扬关构造带的形成,表现为NNE—SSW向褶皱、逆断层与左旋韧性剪切带。燕山期造山作用使鹰扬关构造带中NNE—SSW向断裂发生构造活化,强烈的正断作用和右行走滑控制了白垩纪上叠盆地的发育。综合物质组成、年代学和构造解析证据,鹰扬关构造带不是新元古代或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而是印支晚期陆内构造变形带,不具有板块缝合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扬关 构造解析 沉积混杂岩 陆内构造变形带 华南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