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暴雨模拟中物理过程参数化不确定性的量化分析
1
作者 周金炫 王东海 +1 位作者 张春燕 陈逸豪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9-1169,共21页
模式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WRF(v4.4)模式,以2020年5月21~22日一次华南暴雨为例,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ukey’s检验方法量化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云微物理过程、边界层过程和积云对流过... 模式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WRF(v4.4)模式,以2020年5月21~22日一次华南暴雨为例,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ukey’s检验方法量化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云微物理过程、边界层过程和积云对流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物理过程中不同参数化方案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云微物理方案差异对降水模拟误差的影响。结果显示:云微物理方案对于降水模拟结果以及模式预报效果最为重要,且不同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可被忽略。在此基础上,基于泰勒评分挑选出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为WSM7云微物理方案+YSU边界层方案+GF积云对流方案。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的水成物和微物理转换过程上看,雹在此次极端降水的模拟中扮演重要角色;雨滴比含水量的变化主要源自冰相粒子的融化项;而雨滴蒸发量通过潜热吸收的方式影响冷池强度,进而影响后续的降水传播,并最终作用于强降水落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参数化方案 不确定性量化 源汇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113
2
作者 蒙伟光 王安宇 +2 位作者 李江南 冯瑞权 侯尔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41,共12页
利用MM5模式对发生在 1 998年 5月 2 3~ 2 4日华南暴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 ,简称MCS)模拟的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湿位涡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 ,暴雨和MCS发生... 利用MM5模式对发生在 1 998年 5月 2 3~ 2 4日华南暴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 ,简称MCS)模拟的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湿位涡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 ,暴雨和MCS发生在倾斜湿等熵面具有弱对流稳定性的下陷区 ,沿湿等熵面下滑的冷空气与倾斜上升并具有较强对流有效位能的暖湿空气在下陷区会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对流稳定性减小的过程 ,导致暴雨和MCS发生发展区域有气旋性的涡旋发展。对流发展区域的上空满足条件对称不稳定发生的条件 ,MCS中上升气流呈倾斜状态。由于湿等熵面倾斜 ,在暴雨和MCS的发展过程中 ,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度的增大也有利于涡旋的发展 ,使暴雨和MCS得以维持。最后 ,给出了华南地区湿等熵面上暴雨和MCS发生发展的一个物理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分析 湿位涡 对称不稳定 中尺度对流系统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密探空资料在华南暴雨数值预报的应用试验 被引量:21
3
作者 黄燕燕 万齐林 +2 位作者 陈子通 张诚忠 丁伟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应用逐时同化预报系统CHAF进行加密探空资料同化试验,比较了同化加密探空资料与仅同化常规探空资料所得同化分析场和模式预报结果的差异。同化加密探空资料所得分析场水汽的均方根误差减小,水汽条件和大气环流形势与实况更接近。以加密... 应用逐时同化预报系统CHAF进行加密探空资料同化试验,比较了同化加密探空资料与仅同化常规探空资料所得同化分析场和模式预报结果的差异。同化加密探空资料所得分析场水汽的均方根误差减小,水汽条件和大气环流形势与实况更接近。以加密同化探空资料所得分析场为模式初始场进行预报,雨区的分布和降水量级都较控制试验有改善。分析模式预报改善的原因,主要是大气水汽条件与环流模拟的改善以及二者之间很好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时同化预报系统CHAF 加密探空资料 华南暴雨 数值预报 GRAPES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低矮地形对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博 刘黎平 +1 位作者 赵思雄 黄翠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8-1650,共13页
为了探讨华南地区常见的局地喇叭口、迎风坡地形对暴雨的影响,选取云开山地到珠三角平原之间的地理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进行三组地形试验,研究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地形对强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去云开山地,原山... 为了探讨华南地区常见的局地喇叭口、迎风坡地形对暴雨的影响,选取云开山地到珠三角平原之间的地理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进行三组地形试验,研究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地形对强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去云开山地,原山地迎风坡的雨带北抬,对应雨量增加带,24h增值超过100mm;增加云开山地的高度,则会出现反"C"形雨量增加带;对于南北向的喇叭口地形,越往北降雨增幅越明显。地形试验表明,华南地区数百米的山地可影响到对流层中上层环流变化;通过改变局地地形,在特定区域将造成近地层辐合与上升运动的增强,有时甚至形成垂直方向的正向闭合环流圈,从而引起局地中尺度对流的发展,造成暴雨增幅;地形的改变将促使近地层风场发生改变,对中尺度而言,先发生变化的风场会引起涡度等要素随之改变,最终导致暴雨落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中尺度地形 数值试验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暴雨试验天气雷达数据处理及暴雨中尺度结构个例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梁海河 阮征 葛润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文中描述了华南暴雨试验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处理方法 ,建立了一套集图像显示、数据预处理及风场反演分析为一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分析应用系统。该系统生成了三维正方形网格和经纬度网格的回波强度值 ,以及经噪声控制和速度扩展的径... 文中描述了华南暴雨试验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处理方法 ,建立了一套集图像显示、数据预处理及风场反演分析为一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分析应用系统。该系统生成了三维正方形网格和经纬度网格的回波强度值 ,以及经噪声控制和速度扩展的径向速度风场 ,提交了华南暴雨试验雷达数据库。该文以 1 998年 6月 9日 0 8:0 0 (北京时 )探测数据为例 ,给出了华南暴雨试验区内 4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反演雨强图和两部雷达的风场反演拼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试验 多普勒天气雷达 数据处理 中尺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长模繁殖法在华南暴雨中期集合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关吉平 张立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0,共5页
采用增长模繁殖法和全球谱模式T106L19对2005年6月发生在华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中期集合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确定性预报,集合预报能给出更多的预报信息;各成员的降水预报、降水概率预报等丰富的预报产品能够给暴雨预报提供... 采用增长模繁殖法和全球谱模式T106L19对2005年6月发生在华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中期集合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确定性预报,集合预报能给出更多的预报信息;各成员的降水预报、降水概率预报等丰富的预报产品能够给暴雨预报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减少漏报率,对低压槽线和副高脊线等关键环流系统的预报,集合预报结果更为接近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集合预报 华南暴雨 增长模繁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暴雨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 被引量:3
7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3 位作者 李江南 戴光丰 李昊睿 黄燕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3-645,共13页
采用WRF及其耦合的Noah LSM陆面过程模式,通过对发生在2009年3月28日(个例1)和2010年5月6日(个例2)两次暴雨过程的24 h模拟,研究了华南暴雨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对初始土壤湿度(SM)的敏感性问题。首先采用源自NCEP-FNL和NASA-GLDA... 采用WRF及其耦合的Noah LSM陆面过程模式,通过对发生在2009年3月28日(个例1)和2010年5月6日(个例2)两次暴雨过程的24 h模拟,研究了华南暴雨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对初始土壤湿度(SM)的敏感性问题。首先采用源自NCEP-FNL和NASA-GLDAS的两种不同SM资料驱动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在此基础上,以NASA-GLDAS资料模拟结果为控制试验,通过不同程度(20%、60%)增减初始SM开展多个敏感性试验。对比试验分析表明,两种资料应用对24 h累积降水分布的模拟结果影响不大,但某种程度上可影响降水量的大小。预报技巧评分结果表明,采用NASA-GLDAS SM资料进行模拟得到的结果比采用NCEP-FNL SM资料的模拟结果有所改进,尤其是50 mm以上的暴雨预报,TS评分最大可提高5%。敏感性试验分析发现,两次暴雨过程降水与SM之间主要呈正反馈作用,但其表现出的特征不完全相同。暴雨过程中MCS的组织发展形式对SM与降水之间的反馈作用有影响,具有午后局地降水性质、对流组织性发展较弱的个例1,SM增大仅引起微弱的降水增多,SM减少则明显导致降水强度减弱,降水对SM的减少更为敏感;而具有持续降水性质、对流组织性发展较强的个例2,降水对SM的增大更为敏感,SM增大可带来更明显的降水增多。此外还发现,对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这种反馈作用也存在差异,MCS组织性发展较弱的个例,强的反馈作用主要出现在对流发展初期阶段,而MCS组织性发展较好的个例,强的反馈作用则主要出现在对流系统发展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SM) 华南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集合预报法在华南暴雨短期预报中的试验 被引量:9
8
作者 唐圣钧 王东海 +1 位作者 杜钧 周镜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9-679,共11页
基于ARPS和WRF模式的多初值、多物理方案的集合预报系统,检验由高、低空间分辨率模式集成的结果。针对2013年5月8日华南地区强降水过程,设计ARPS模式集合、WRF模式集合和ARPS-WRF多模式集合3组试验,对比分析混合集合预报法与传统方法的... 基于ARPS和WRF模式的多初值、多物理方案的集合预报系统,检验由高、低空间分辨率模式集成的结果。针对2013年5月8日华南地区强降水过程,设计ARPS模式集合、WRF模式集合和ARPS-WRF多模式集合3组试验,对比分析混合集合预报法与传统方法的降水预报效果。结果表明:ARPS模式集合改善了广东省南部局地强降水预报,该方法在中雨、大雨、暴雨量级改进效果显著。WRF模式集合对广东省北部强降水预报优于ARPS模式集合,但空报、漏报率较大,该方法有一定局限性。ARPS-WRF多模式集合在降水落区和量级预报上均优于传统方法。混合集合预报法利用低分辨率(36 km)集合预报和高分辨率(12 km)控制预报实现了高分辨率(12 km)集合预报,改善了降水预报效果,该方法可为业务高分辨率集合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集合预报法 高分辨率 华南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暴雨试验资料的集成处理及显示 被引量:1
9
作者 阮征 葛润生 +2 位作者 周秀骥 王鹏云 陶祖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8-775,共8页
在华南暴雨试验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探测系统,不同探测系统采用测量原理不同,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及探测精度有差异,为资料的集成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华南暴雨试验的资料,提出多种资料集成和显示方案。多种探测资料的集成处理包括了对资... 在华南暴雨试验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探测系统,不同探测系统采用测量原理不同,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及探测精度有差异,为资料的集成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华南暴雨试验的资料,提出多种资料集成和显示方案。多种探测资料的集成处理包括了对资料的预处理、反演、坐标归一化等,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互联网上的气象数据动态查询、站网雷达基数据的处理显示系统,利用可以管理和分析大型多维动态复杂数据集的微机可视化系统PC-Vis5D,实现了单部雷达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结果与观测真实数据的动态集成分析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处理 雷达站网拼图 集成显示 华南暴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典型华南暴雨预报目标观测区的确定和敏感性试验
10
作者 路秀娟 钟青 +1 位作者 邵洋 张红雨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7-864,共8页
针对一次典型华南暴雨过程,利用适应性观测技术确定对华南暴雨预报起关键作用的敏感区,并设计一组试验方案,以目前国内实际地面观测站点分布为前提,在敏感区内增加不同数量的均匀随机分布的地面观测资料,通过MM5(The Fifth PSU/NCAR Mes... 针对一次典型华南暴雨过程,利用适应性观测技术确定对华南暴雨预报起关键作用的敏感区,并设计一组试验方案,以目前国内实际地面观测站点分布为前提,在敏感区内增加不同数量的均匀随机分布的地面观测资料,通过MM5(The Fifth PSU/NCAR Mesoscale Model)三维变分(3DVAR)同化系统对已有的地面观测站点资料和敏感区内所增加的观测进行同化,考察地面观测站点的分布对关注区域内预报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对降水的预报差异不大;而以扰动总能量的大小衡量预报水平,与CTRL试验相比,在敏感区内增加观测对短时临近数值预报效果的改善尤为明显,若敏感区内增加75%的地面观测,可使24 h后的关注区域内的数值预报水平提高12.6%,而随着敏感区内地面观测站点的增加,关注区域内的预报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说明布设过多的地面观测站点不但不能改善预报效果,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这一结果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更好设计地面观测站网、最大限度提高华南暴雨的预报水平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观测 敏感区 华南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和热量的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廖胜石 罗建英 +1 位作者 寿绍文 林开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4年7月17—21日华南汛期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南汛期暴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汽和凝结潜热。孟加...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4年7月17—21日华南汛期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南汛期暴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汽和凝结潜热。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都是这次华南暴雨过程重要的水汽供应源。暴雨区南边界为水汽的主要输入区,北边界为主要输出区,而暴雨区南、东边界的水汽输送主要发生在低层,西边界在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大致相当。在这次降水过程中,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较大值与降水的大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视热源、视水汽汇和垂直上升运动与降水量的变化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视热源垂直方向上的峰值在400 hPa附近,而视水汽汇呈双峰型特征,峰值分别在700 hPa和450 hPa附近。垂直平流项均是视热源、视水汽汇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水汽输送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6月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云分辨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楠 沈新勇 +1 位作者 杨宇红 王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7-457,共11页
GCE(Goddard Cumulus Ensemble)模式中体现了云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云与周围环境、长波辐射及示踪气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通过云中的水凝物等微物理量描述云体的生命史(发展、成熟、消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地面降水诊断... GCE(Goddard Cumulus Ensemble)模式中体现了云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云与周围环境、长波辐射及示踪气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通过云中的水凝物等微物理量描述云体的生命史(发展、成熟、消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因而降水过程实际上是云的发展过程的体现。本文所使用的二维云分辨模式(2DCRM)就是GCE模式的二维版本。利用该模式对2008年6月10—15日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主要降水时段地面降水收支及热量收支在不同降水发展阶段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降水初始阶段,主要由局地大气增湿和水汽辐合率减小来抑制降水发展;在成熟阶段,局地水汽变化、水汽辐合、地面蒸发和局地水凝物变化均有正的贡献,降水强度达到最大;在衰退阶段,降水强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水汽辐合显著减小。在降水性层状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水汽的主要消耗项是局地水汽增加;在对流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水汽的主要消耗过程是水凝物生成并向降水性层状云区输送。初始阶段和衰退阶段的局地大气温度变化率相对较小,成熟阶段区域平均大气冷却达到最强,区域平均大气温度变化率主要受区域平均的热辐散率与区域平均的潜热释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云分辨模式 地面降水收支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华南暴雨频繁 东北大部干旱少雨 被引量:3
13
作者 孔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8-123,共6页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东北地区 江南 内蒙古中部 少雨 干旱 暴雨洪涝灾害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华南暴雨频繁 北方连遇沙尘天气—2006年5月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125,共5页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北方地区 华南暴雨 低温冷冻灾害 平均降水量 内蒙古东部 江南 登陆时间 强对流天气 平均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 被引量:54
15
作者 林爱兰 梁建茵 +2 位作者 李春晖 谷德军 郑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432,共9页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置偏西偏南,热带西太平洋(130°~140°E)区域越赤道气流偏强,华南处于气旋性低压异常区,无论是月时间尺度还是暴雨过程时间尺度都表现出这些明显特征;暴雨过程水汽除了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外,水汽通量异常部分主要来自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水汽随着副高边缘气流经过南海向华南输送,从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2005年6月热带季风前沿在华南沿海地区停滞时间比气候平均偏长(2候),该特征是华南暴雨预报值得参考的信号;6月整个南海地区平均季风偏强,主要体现于经向风明显偏强,但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开始于南海地区夏季风非活跃期,这与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向北传播到华南有关。以上季风活动变化特征为华南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506”华南暴雨 季风 环流背景 活动变化特征 东亚夏季风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111
16
作者 张晓美 蒙伟光 +1 位作者 张艳霞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1-560,共10页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形成于地面低压倒槽及西南低空急流的左侧,暴雨区斜压特征不明显,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2)暴雨至少与三个连续生消的Mβcss的活动直接相关,不同暴雨落区中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与相应Mβcss发展强盛期对应关系良好;(3)Mβcss的发展演变表现为后向次第发展的形式,与华南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前向次第发展类型不同,即新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原Mβcss的后部形成;(4)引发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850hPa西南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区,高层200hPa有明显辐散气流。但与典型华南前汛期暴雨区上空对应为南亚高压东侧向外辐散的类型不同,本次暖区暴雨位于入海南亚高压西侧的偏东和偏南气流的辐散区下方。(5)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暖湿空气,有利于中低层高不稳定能量存储区形成,相应的暖空气平流对对流系统的形成可能有更直接的作用。从地面中尺度流场出发,对这些暖区暴雨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触发机制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分析 暖区暴雨 华南暴雨 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动力、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 被引量:22
17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1 位作者 左洪超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华南暴雨的形成机理,利用MM5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总涡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总涡源场与涡度场对应一致,高值中心位于降水上空,正的总涡源柱中心预示了涡度柱将继... 为进一步了解华南暴雨的形成机理,利用MM5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总涡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总涡源场与涡度场对应一致,高值中心位于降水上空,正的总涡源柱中心预示了涡度柱将继续发展;在组成总涡源各项中水平绝对涡度平流项和扭转项是负贡献,垂直涡度平流项和散度项为正贡献;降水区与视水汽汇和视热源高值区对应一致,视水汽汇和视热源有峰值相伴,说明凝结潜热给系统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地面涡动通量和各层的次网格尺度涡动使高层冷却,低层加热,有利于降水系统中对流发展;在组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各项中均为垂直项起主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在暴雨发生过程中强上升运动具有重要作用;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将水汽带到了高层,云水场的发展与视水汽汇有着一致性,在视水汽汇达到极值时,除冰晶外,云水场各物理量中心高度达到极值,部分物理量的强度也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总涡源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云水场 MM5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的非静力数值模拟和中尺度系统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隆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了对华南暴雨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对1998年5月23~24日(简称'98.5')华南暴雨进行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和客观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模拟结果可以再现... 为了对华南暴雨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对1998年5月23~24日(简称'98.5')华南暴雨进行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和客观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模拟结果可以再现造成暴雨的大、中尺度环流条件.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具有暖心高湿结构,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及对应的强上升运动和气旋性涡柱是造成这次暴雨的动力学机制,低空偏南气流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模拟的降水中心与观测的较接近,位置略偏南、偏西,雨量略小,但降水时段和雨区模拟较好.降水发生在喇叭口等有利地形;高低分辨率的地形资料对本次降水的模拟结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系统 地形资料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一次暴雨过程热力和动力特征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林晓霞 冯业荣 +1 位作者 张诚忠 林文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5-984,共10页
2015年5月19—20日广东省强降水过程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和局地性强的特点,利用广东省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ECMWF_FINE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受低槽东移影响,强降水发生在切变线南侧偏南暖湿流场中,粤北降... 2015年5月19—20日广东省强降水过程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和局地性强的特点,利用广东省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ECMWF_FINE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受低槽东移影响,强降水发生在切变线南侧偏南暖湿流场中,粤北降水属于锋面降水,粤东降水属于锋前暖区降水,两者在水汽输送和动力机制上有显著区别。孟加拉湾和南海输送的水汽在这次强降水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南边界和东边界为水汽的流入边界,整体水汽输送以经向输入为主。暖区降水区域处于较强的水汽平流环境中,具有更大的水汽净输送量,造成粤东地区的降水量更大。对流层高层辐散比中低层辐合更为重要,是粤东暖区降水重要的动力属性,且暖区中低层流场的旋转效应弱,有区别于典型的梅雨锋降水。利用绝热无摩擦湿位涡守恒进行诊断发现对流不稳定是此次强降水发展的主要机制,暴雨发生区域对应湿位涡垂直分量为负值,水平分量为正值,底层MPV1<0和MPV2>0综合反映了大气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增强过程。降水区对流层低层受负湿位涡控制,低层湿位涡负值区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水汽通量 湿位涡 对流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异常诊断:质量和热力强迫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1 位作者 左洪超 隆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7-453,共7页
利用MM5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湿位涡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质量强迫和热力强迫引起的湿位涡异常。结果揭示:降水区位于负湿位涡的下方,负湿位涡的趋势走向与降水区的一致。造成本次暴雨的成因中包括湿对称不稳定和... 利用MM5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湿位涡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质量强迫和热力强迫引起的湿位涡异常。结果揭示:降水区位于负湿位涡的下方,负湿位涡的趋势走向与降水区的一致。造成本次暴雨的成因中包括湿对称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两种机制,湿位涡MPV(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的分量MPV2对MPV起主要作用,其中主要是MPV2v的贡献。质量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引起湿位涡异常变化,它们的作用大小相当,在研究暴雨时,不可忽略因降水造成的质量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湿位涡 湿位涡异常 质量强迫 热力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