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覆被因子对华北寒旱区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岩 张立峰 +2 位作者 刘玉华 窦铁岭 张继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栗钙土抗风蚀能力高于壤质草甸栗钙土,在连续吹蚀下地表土壤吹蚀量呈"L"形下降特征;砂砾与垡片覆被可显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随覆被度增加土壤吹蚀量呈近线性指数型下降特征。华北寒旱区多年免耕的燕麦留茬农田,地表土壤吹蚀量较传统翻耕田降低70.28%~88.42%,多年免耕的地表砂砾覆被对增强砂质栗钙土农田的抗风蚀力起重要作用;而留茬覆被的粗糙度效应对增强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抗风蚀力更为重要。壤质草甸栗钙土秋耕立垡覆被,较传统翻耕田地表土壤吹蚀量降低92.21%。研究表明,生物性残茬覆被、非生物性砂砾与垡片覆被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应;在华北寒旱区农田,燕麦留茬免耕覆被可显著降低土壤吹蚀量;对无植被存留条件的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秋耕立垡覆被同样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抗风蚀力 地表覆被 砂砾覆被 垡片覆被 免耕留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寒旱区开放型农作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继宗 张立峰 杜雄 《耕作与栽培》 2015年第3期4-7,共4页
华北寒旱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晋、蒙长城沿线,区域资源匮乏、生境恶劣。经过多年封闭的农牧业过度开发产生低产低效、经济贫困、环境退化演替等问题。区域通过发展冷凉蔬菜生产,发挥区域间互补优势引进外部资源,同时结合国家的... 华北寒旱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晋、蒙长城沿线,区域资源匮乏、生境恶劣。经过多年封闭的农牧业过度开发产生低产低效、经济贫困、环境退化演替等问题。区域通过发展冷凉蔬菜生产,发挥区域间互补优势引进外部资源,同时结合国家的退耕政策该区域成功开启了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增产增收、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适地开发 互补生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寒旱区作物轮作的生产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姚兆磊 张继宗 +2 位作者 杜玉琼 刘玉华 张立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23-1932,共10页
为明确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茬口适应性机制与轮作效果,提出适宜区域种植的轮作组合,本研究于2015—2019年采用交叉式设计,对马铃薯、蚕豆、饲用玉米、莜麦、甜菜5种作物进行了以年际间为重复的轮作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各茬口马铃薯、... 为明确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茬口适应性机制与轮作效果,提出适宜区域种植的轮作组合,本研究于2015—2019年采用交叉式设计,对马铃薯、蚕豆、饲用玉米、莜麦、甜菜5种作物进行了以年际间为重复的轮作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各茬口马铃薯、莜麦、甜菜产量分别是连作的1.30~1.68、1.28~1.48、1.25~1.48倍,甜菜茬蚕豆产量较连作减产10.58%,莜麦茬、甜菜茬饲用玉米产量较连作减产9.10%~15.42%;10种轮作组合的轮作土地当量比(LERr)值为1.09~1.68,与连作相比,均表现为有利效应,其中莜麦→马铃薯、甜菜→马铃薯、饲用玉米→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莜麦→甜菜的LERr值较高。蚕豆、饲用玉米作物耐连作;就产量而言,华北寒旱区适宜种植的轮作组合为莜麦→马铃薯、甜菜→马铃薯、饲用玉米→马铃薯、蚕豆→马铃薯和莜麦→甜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作物 轮作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寒旱区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氮效率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任冬雪 张立峰 +2 位作者 刘玉华 田再民 龚学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1,共9页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华北坝上及其周边寒旱区15个常规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与施氮两个水平,从块茎产量、氮吸收量、氮生物学效率、肥料氮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不同品种氮效率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隶属函...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华北坝上及其周边寒旱区15个常规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与施氮两个水平,从块茎产量、氮吸收量、氮生物学效率、肥料氮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不同品种氮效率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进行综合氮效率鉴评与分类。结果表明:品种、施氮水平、品种×施氮水平等对马铃薯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北方002的产量最高,为5863 kg·hm^-2,冀张薯12号的氮素生物学效率最高,为92.10 kg·kg^-1;在施氮肥的条件下荷十五的产量最高,为8284 kg·hm^-2,V7的氮素生物学效率最高,为59.05 kg·kg^-1。15个品种在氮效率性状如地力产量、施氮肥后产量、块茎氮吸收量、肥料氮农学效率、肥料氮偏生产力、肥料氮表观利用率等方面存在宽幅变异,变幅范围为21%~58%。在未施氮肥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品种产量(Y)与块茎含氮量(X)呈极显著负相关,Y=-0.0019X+22.045(R^2=0.6269**);在施氮条件下,产量与块茎含氮量无显著相关,而肥料氮表观利用率(Y)与肥料氮偏生产力(X)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Y=1.617X-21.784(R^2=0.7465**)。隶属函数分析表明,荷十五、希森6号与斯凡特(F8)具有较高的综合氮效率,可作为氮高效品种应用于生产或作为氮高效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氮效率评价 隶属函数 华北寒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下华北寒旱区作物生产的氮磷养分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姚兆磊 张立峰 +2 位作者 刘玉华 张继宗 杜玉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0-700,共11页
明晰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氮、磷养分利用效果,能够发挥作物生态适生性与养分高效性优势,是作物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社会资源进行生产配置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在河北省张北县砂质栗钙土农田,采用交叉式种植方法,设计了包括马铃薯、亚麻... 明晰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氮、磷养分利用效果,能够发挥作物生态适生性与养分高效性优势,是作物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社会资源进行生产配置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在河北省张北县砂质栗钙土农田,采用交叉式种植方法,设计了包括马铃薯、亚麻、谷子、莜麦、甜菜等5种作物的轮作试验,研究在轮作条件下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养分利用效果。结果表明,5种作物间生物产量相差1.17~2.34倍,甜菜最高(10291 kg·hm^-2),莜麦次之,亚麻最低(4393kg·hm^-2),作物间产量差异性显著;5种作物氮、磷携出量分别相差1.03~2.10倍、1.00~1.92倍,甜菜氮素携出量最高(199 kg·hm^-2),莜麦磷素携出量最高(29 kg·hm^-2),亚麻氮、磷携出量均最低(分别为95 kg·hm^-2、15 kg·hm^-2);氮、磷养分生物学效率分别在43.82~53.11 kg·kg^-1、287.60~574.88 kg·kg^-1,其中甜菜氮、磷养分生物学效率最高;5种作物氮、磷产投比变化在0.50~1.65、0.34~1.83,莜麦氮、磷产投比最高。在华北寒旱区,作物种类是引起作物产量、氮磷携出量及氮磷养分生物学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茬口对诸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甜菜是对氮、磷吸收高效利用的高产作物,莜麦是对农田供给氮、磷高效利用的作物;马铃薯作为甜菜的前茬、甜菜作为莜麦的前茬更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养分利用效率 养分产投比 甜菜 莜麦 马铃薯 亚麻 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坝上寒旱区播期与设施育苗移栽对秋白菜的防春化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晓亚 张继宗 +2 位作者 张立峰 梁建强 杨福存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2-45,共4页
解决低温敏感型的秋白菜品种在华北坝上寒旱区生产的未熟抽薹问题,是区域蔬菜生产结构调整与丰富夏秋季市场大白菜供应的迫切需求。选择秋白菜代表性品种‘北京新三号’和‘秋绿60’,设置不同播期与温棚育苗移栽、露地直播田间试验,考... 解决低温敏感型的秋白菜品种在华北坝上寒旱区生产的未熟抽薹问题,是区域蔬菜生产结构调整与丰富夏秋季市场大白菜供应的迫切需求。选择秋白菜代表性品种‘北京新三号’和‘秋绿60’,设置不同播期与温棚育苗移栽、露地直播田间试验,考察不同品种大白菜的中心柱分化、未熟抽薹状况以及商品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华北坝上寒旱区,‘秋绿60’播后20 d日均温达到22℃即可抑制中心柱抽薹发育,‘北京新三号’则需要高于23.5℃。温棚育苗可有效遏制秋大白菜春化发育,但移栽大白菜产量低于同期露地直播生产。在华北坝上寒旱区,预防秋大白菜生产未熟抽薹问题,保证播后20 d内日均温达到23.5℃以上,是设施高温育苗或露地择期直播的技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华北寒旱区 未熟抽薹 春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