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块北缘中新元古界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36
1
作者 潘建国 曲永强 +2 位作者 马瑞 潘中奎 王海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根据文献资料及对研究区8条实测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olumbia超级大陆的裂解导致华北陆块北缘大陆裂谷盆地的形成。随着大陆进一步伸展和洋壳的形成,华北地块北缘逐渐发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在1400Ma左右,即铁岭组沉积后,华北地... 根据文献资料及对研究区8条实测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olumbia超级大陆的裂解导致华北陆块北缘大陆裂谷盆地的形成。随着大陆进一步伸展和洋壳的形成,华北地块北缘逐渐发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在1400Ma左右,即铁岭组沉积后,华北地块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早期洋壳向华北地块低角度的俯冲造成弧后地区发生挤压(芹峪上升),导致铁岭组抬升和剥蚀,而后期洋壳高角度的俯冲又造成弧后区域发生强烈的伸展和断陷,沉积了下马岭组,并伴随辉绿岩的侵入。华北地块与相邻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下马岭组的抬升(或蔚县抬升)以及碰撞花岗岩的形成,挤压构造发生的时间对应于Rodinia超级大陆的形成期。新元古代沉积是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的结果。龙山组石英砂岩和海绿石砂岩是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后的最早期沉积,记录了海侵初期的超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块北缘 中新元古代 构造演化 大陆边缘 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上石炭统—中三叠统碎屑锆石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2
作者 马收先 孟庆任 曲永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85-1500,共16页
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对平泉地区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地层进行物源分析,重塑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历史,进而探讨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5个样品的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由5个年龄峰组成:峰1中晚二叠世(270~250Ma)、峰2晚石炭世... 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对平泉地区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地层进行物源分析,重塑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历史,进而探讨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5个样品的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由5个年龄峰组成:峰1中晚二叠世(270~250Ma)、峰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5~290Ma)、峰3泥盆纪(400~360Ma)、峰4古元古代(1900~1700Ma)和峰5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2600~2400Ma)。其中,本溪组碎屑锆石主要由峰3、峰4和峰5组成,山西组、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则主要由峰2和峰4组成,下石盒子组由峰1、峰4和峰5组成。5个样品具有相同的Hf同位素特征,显生宙锆石的εHf(T)在-3.2^-25.5之间,与内蒙古隆起的晚古生代侵入岩体完全相同。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显示物源主要来自内蒙古隆起,不同层位的物源变化表明内蒙古隆起曾存在2次重要的隆升事件:第一期发生在360~312Ma之间,第二期发生在276~258Ma期间。第一次隆升奠定了盆-山的基本构造格局,第二次隆升之后古隆起进入稳定剥蚀期,为盆地提供持续稳定的物源,盆地内部发育了一套粗碎屑沉积物,可以推断在276Ma左右古亚洲洋已经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华北地块北缘 晚石炭世—中三叠世 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固阳地区早二叠世岩体的侵位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飞 张拴宏 +1 位作者 赵越 叶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4-837,共14页
运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的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西段固阳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岩体的结晶温度和侵位深度分别为679.1~728.7℃和15.6~19.8 km,表明自早二叠世以来,固阳地区至少有15.6km的地壳岩石被剥露.这一... 运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的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西段固阳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岩体的结晶温度和侵位深度分别为679.1~728.7℃和15.6~19.8 km,表明自早二叠世以来,固阳地区至少有15.6km的地壳岩石被剥露.这一构造抬升及剥露是造成该区中—新元古代地层不连续分布及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岩体侵位深度与区域前二叠纪最大沉积地层厚度(13.0 kin)对比结果表明,早二叠世之前,华北地块北缘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褶皱或逆冲构造变形,从而导致了地壳岩石的叠覆与加厚.这一早二叠世之前的构造变形及地壳加厚可能与晚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下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位深度 花岗质岩体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 地壳抬升和剥露 内蒙古隆起 华北地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铅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解洪晶 王玉往 +1 位作者 孙志远 周国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720,共14页
本文重点对华北地块北缘铅锌矿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探讨了铅锌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通过初步总结认为,该地区铅锌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有SEDEX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沉积改造型、MVT型及复合型等。从... 本文重点对华北地块北缘铅锌矿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探讨了铅锌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通过初步总结认为,该地区铅锌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有SEDEX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沉积改造型、MVT型及复合型等。从形成时间来看,矿床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三个时期,并在中元古代和中生代达到高峰。中元古代以形成SEDEX型、沉积改造型和MVT型矿床为主,该时期处于被动陆缘基础上发育的裂谷环境;晚古生代产出少量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其形成可能为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中生代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重要成矿期,该时期主要发育陆内构造运动,可能为欧亚构造动力学体系与西太平洋动力学体系复合、叠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块北缘 铅锌矿 地质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信息法在华北地块北缘金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钟山 范继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华北地块北缘金矿资源十分丰富。该文对华北地块北缘的金矿进行了成因分类,共分为3大类7亚类。在综合信息成矿理论的指导下,对岩浆重熔热液型金矿、岩浆同熔热液型金矿床以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利用逻辑信息法进行了定量预测,总... 华北地块北缘金矿资源十分丰富。该文对华北地块北缘的金矿进行了成因分类,共分为3大类7亚类。在综合信息成矿理论的指导下,对岩浆重熔热液型金矿、岩浆同熔热液型金矿床以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利用逻辑信息法进行了定量预测,总共预测出12个最有远景的区域。对华北地块北缘的金矿找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块北缘 成矿预测 逻辑信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华北地块北缘显生宙三类不同的造山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珍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4-51,共8页
华北地块北缘显生宙发育 3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 ,造山作用属陆缘俯冲 -碰撞型 ,形成以 EW向至 NEE向为主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类型。造山机制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碰撞... 华北地块北缘显生宙发育 3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 ,造山作用属陆缘俯冲 -碰撞型 ,形成以 EW向至 NEE向为主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类型。造山机制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碰撞导致近 SN向构造动力的挤压作用密切相关。中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处于西滨太平洋构造域 ,造山作用以陆内挤压型为主 ,形成以 NE— NNE向与近 EW向为主的多期不同方向的褶皱、逆冲断裂、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及局部地区的固态塑性流变构造等构造类型 ;造山动力以古太平洋 (或 Izanagi)板块西向俯冲导致 NW—NWW向强烈挤压力为主。新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虽仍属西滨太平洋构造域 ,但造山作用以陆内伸展型为主 ,裂谷作用与陆内伸展构造居主导地位 ,褶皱变形微弱 ,张性—张扭性断裂活动显著 ,形成现今盆 -山构造地貌格局 ;造山动力以 NW—NWW向主张应力为主。造山类型的两次重大转换分别发生于早、中三叠世与晚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机制 显生宙 华北地块北缘 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琪琪 张拴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泥盆纪岩浆岩被发现,其构造背景及意义也逐渐引起重视。对华北地块北缘近年来发现的泥盆纪岩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表明,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 Ma左右,其中碱性侵入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400~380 Ma之间,沿华北地块北缘自东向西均有分布;火山岩则主要集中在400 Ma和360 Ma,主要分布在华北北缘东段的赤峰地区。泥盆纪侵入岩在岩石组合上以碱性杂岩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泥盆纪火山岩则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石组合、弱构造变形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认为泥盆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地块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关。华北北缘泥盆纪岩浆岩带的形成对于认识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过程、方式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华北地块北缘 弧—陆碰撞 伸展型岩浆活动 地壳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及邻区显生宙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8
8
作者 吴珍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98-405,共8页
华北地块北缘及邻区显生宙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以陆缘俯冲造山为主,中生代以陆内挤压造山为主,新生代以陆内伸展造山为主。不同造山阶段存在不同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晚古生代陆缘俯冲造山阶段,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 华北地块北缘及邻区显生宙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以陆缘俯冲造山为主,中生代以陆内挤压造山为主,新生代以陆内伸展造山为主。不同造山阶段存在不同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晚古生代陆缘俯冲造山阶段,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近南北向为主。中生代陆内挤压造山阶段,南北向边界挤压力的作用不断减弱,而北西—北西西向边界挤压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在中东地段,印支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生自南北向—北西向—北西西向规律性变化。新生代陆内伸展造山阶段,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不同造山阶段区域构造应力的量值也存在明显差别,构造应力大小与造山作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显生宙 造山作用 华北地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73项目“华北地块北缘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背景”课题成果丰富
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0,共1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的973项目"华北地块北缘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背景"课题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
关键词 华北地块北缘 地质事件 成矿背景 造山带 中国地质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科技部 专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东北缘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孢粉化石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成龙 刘雪松 张梅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89-1094,共6页
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 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对比。一些具有早白垩世时代意义的孢粉化石,如Cicatricosisporites sp.,Cicatricosisporites undula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 implexus的出现,表明鹰嘴砬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孢粉化石资料,推测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在鹰嘴砬子组沉积时期古植被面貌以松科和杉科组成的松柏类针叶林为主,林下生长着真蕨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古植被 古气候 鹰嘴砬子组 红庙子盆地 华北地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地区泥盆纪晚期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叶浩 张拴宏 +2 位作者 赵越 刘建民 何哲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74-1283,共10页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赤峰莲花山地区朝吐沟组2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66Ma±2Ma和364Ma±2Ma。测年结果表明,莲花山朝吐沟组火山岩形成于泥盆纪晚期,而不是早石炭世。同时,这一结果...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赤峰莲花山地区朝吐沟组2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66Ma±2Ma和364Ma±2Ma。测年结果表明,莲花山朝吐沟组火山岩形成于泥盆纪晚期,而不是早石炭世。同时,这一结果也将赤峰地区朝吐沟组的时代限定为泥盆纪晚期,而非早石炭世。莲花山泥盆纪晚期火山岩总体上以富硅、碱、铝,贫铁、镁、钙、钛及过铝质为特征,与本区晚石炭世—二叠纪钙碱性火山岩(如青凤山组或大石寨组火山岩)的特征明显不同。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晚期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早古生代末期—晚古生代初期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有关。这一构造环境与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碱性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侵位背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晚期火山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朝吐沟组 中亚造山带 华北地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各乞矿田找矿前景分析
12
作者 钟正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2-33,共2页
内蒙古狼山成矿带处于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南成矿亚带内已发现朱拉扎嘎金矿床以及炭窑口、东升庙、对门山和甲生盘等大型铜铅锌硫矿床;北成矿亚带的霍各乞铜铅锌铁多金属矿田最为著名。前人对狼山成矿带进行了较多的分析研究,认为所有的... 内蒙古狼山成矿带处于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南成矿亚带内已发现朱拉扎嘎金矿床以及炭窑口、东升庙、对门山和甲生盘等大型铜铅锌硫矿床;北成矿亚带的霍各乞铜铅锌铁多金属矿田最为著名。前人对狼山成矿带进行了较多的分析研究,认为所有的矿床均赋存于元古宙狼山群中。其中,铜铅锌矿床产于狼山群第二岩组,而金矿床则产于第一岩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各乞矿田 金矿床 成矿亚带 华北地块北缘 成矿带 狼山群 朱拉扎嘎金矿 多金属矿田 铅锌矿体 找矿前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