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冷涡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
作者 郁珍艳 何立富 +2 位作者 范广洲 李泽椿 苏永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4,共6页
利用京津冀的危险天气报资料,统计分析2001—2008年5—8月华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概率最大,尤其是下午至傍晚。河北西北山区上午发生大风和冰雹的概率最大,下午... 利用京津冀的危险天气报资料,统计分析2001—2008年5—8月华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概率最大,尤其是下午至傍晚。河北西北山区上午发生大风和冰雹的概率最大,下午至傍晚的大概率区向东向南明显扩大。龙卷在上午发生的概率最大,其大概率中心位于北京。(2)对流大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多为8级。冰雹直径以5~20 mm为主。短时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多在20分钟以内,降水量多为20~23 mm。对流强度的大值区位于太行山、燕山的背风坡和沿海地区。(3)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的最有利抬升指数(BLI)最大、抬升凝结高度(LCL)最高。(4)大风发生前的垂直风切变最强,抬升凝结高度最低。(5)冰雹发生前0℃高度约为3 400 m,-20℃高度约为6 400 m,风暴的相对螺旋度(SRH)>150 m2/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统计特征 强对流 华北冷涡 对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华北冷涡降水成因及预报偏差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符娇兰 陈双 +2 位作者 沈晓琳 张夕迪 权婉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620,共15页
利用多种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业务系统分析资料(NCEP/FNL)以及三家全球确定性模式产品对2017年两次华北冷涡降水过程成因及模式预报偏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个例1(6月22日)降水回波为层-积混合型... 利用多种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业务系统分析资料(NCEP/FNL)以及三家全球确定性模式产品对2017年两次华北冷涡降水过程成因及模式预报偏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个例1(6月22日)降水回波为层-积混合型,对流发展高度低,小时雨强小,先后经历了持续的稳定降水和弱对流降水两个阶段;个例2(7月6日)降水以积云状对流回波为主,对流发展高度高,短历时强降水特点明显。二者对应的环境场差异较大,前者冷涡处在成熟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前期暖区对流冷池降温明显,对流能量及水汽条件一般;后者冷涡为发展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中低纬相互作用明显,水汽与能量充沛。两次过程北京均出现了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对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对流触发机制以及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层状云中发展的γ中尺度MCS,边界层偏东风增强为MCS提供了触发机制,中低层偏东风暖湿输送以及对流层高层干冷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后者为组织化的β中尺度MCS,列车效应明显,偏南低空急流及其气旋式切变配合地形为MCS发展提供了抬升条件,对流不稳定能量建立与中低层偏南低空急流强暖湿输送有关。各家数值模式对不同类型冷涡降水的预报偏差特征一致,即对冷涡成熟期的降水,因对动力条件预报过强导致空报降水;而对冷涡发展期的降水,由于对槽前暖区辐合及其对流性降水预报不足导致强降水出现漏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冷涡 降水成因 预报偏差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特征与预报 被引量:46
3
作者 李江波 王宗敏 +1 位作者 王福侠 金晓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9-1131,共13页
应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1975-2008年间19次华北冷涡造成的京津冀连续3天以上降雹天气过程,给出了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 应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1975-2008年间19次华北冷涡造成的京津冀连续3天以上降雹天气过程,给出了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造成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天气形势主要有4种:深厚冷涡型、浅薄冷涡型、阶梯槽与冷涡型、横槽与冷涡型。华北冷涡连续降雹一般发生在稳定的东亚阻塞环流背景下,冷涡长期徘徊在蒙古国与我国华北北部,500hPa冷温槽叠加在850hPa暖脊之上,中高层干冷的西北气流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造成京津冀大范围位势不稳定,午后到傍晚热力和动力条件加强,在地面冷锋、中尺度辐合线、干线等触发下导致降雹发生。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类型不同,卫星云图显示它们的差异较大,即深厚型冷涡表现为典型的冷涡云系,浅薄型冷涡则易形成多个MCS影响河北。雷达回波上,冷涡造成的河北中北部降雹回波多为带状回波,降大冰雹的几率较小;而南部降雹则多块状多单体或超级单体回波,降大冰雹的几率较大。在制作冷涡连续降雹的预报时,从阻塞形势能否建立入手,进一步分析强对流发生的3个基本条件及风垂直切变条件,关注冷涡的强度、位置、移动方向和综合应用强对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冷涡 连续降雹 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冷涡背景下青岛三次混合型对流天气环境场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艳 董海鹰 +1 位作者 郝燕 宫明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0,共8页
利用探空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华北冷涡背景下青岛三次混合型对流天气过程环境场条件,揭示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时的水汽、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冷涡中心位于42°N的华北冷涡、850 hPa低... 利用探空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华北冷涡背景下青岛三次混合型对流天气过程环境场条件,揭示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时的水汽、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冷涡中心位于42°N的华北冷涡、850 hPa低涡系统和偏南风急流以及地面气旋是这三次混合型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在这三次混合型对流过程中有无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参数区别比较显著:有雷暴大风表现出了相对较干的中低层和中层存在浅薄湿层的水汽层结,无雷暴大风的则是上干下湿和中层大气干燥的层结特征;稳定度差异决定了对流强度的差异:同时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的对流天气的层结不稳定度最强,表现为较大的850和500 hPa温差(大于30℃)以及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大于12 m·s^-1);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的大气层结稳定度最弱,相应的环境参数值也最小;在强不稳定层结和低层水汽充足的条件下,大于12 m·s^-1的0~3 km垂直风切变对青岛地区雷暴大风和冰雹的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冷涡 混合型对流天气 环境场条件 青岛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7月12—20日华北冷涡阶段性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郜彦娜 何立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4-713,共10页
利用常规天气、地面危险天气报、自动站加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7月12—20日持续9 d的华北冷涡过程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过程降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华北和东北南部,发展阶段对流性强,多雷暴大风和冰雹... 利用常规天气、地面危险天气报、自动站加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7月12—20日持续9 d的华北冷涡过程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过程降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华北和东北南部,发展阶段对流性强,多雷暴大风和冰雹,水汽来源于西南和东南气流,850 hPa上有强暖温度脊,高空急流较完整;减弱阶段以短时强降水为主,水汽来源于偏东气流;两阶段700 hPa以下为斜压,上升运动区主要位于东侧;发展阶段500 hPa为干区,南侧存在干空气侵入和θ_e梯度;减弱阶段整层相对湿度较大,θ_e锋区及不稳定度减弱。中层冷平流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强是冷涡发展的主要因子、冷涡减弱是由低层冷平流进入冷涡中心、中层冷平流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减弱共同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冷涡 位势高度距平 斜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7月18~22日华北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龚克坚 姚素香 《绿色科技》 2018年第24期123-124,127,共3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逐六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18~22日华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降水过程中,高纬度为阻塞高压控制,贝加尔湖地区为广阔的低槽区,低纬度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为... 利用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逐六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18~22日华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降水过程中,高纬度为阻塞高压控制,贝加尔湖地区为广阔的低槽区,低纬度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背景场;高原槽活动频繁,中纬度短波槽迅速发展,并在20日形成华北冷涡;西南涡18日在500hPa高原槽前生成后沿着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动,在西南涡和切变线南侧是强烈的西南风急流,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强盛,同时西南风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得持续暴雨发生;对流层中上层的冷涡和低层的暖湿气流增加了对流性不稳定,使得暴雨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低空急流 华北冷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郁珍艳 张依慈 +1 位作者 何立富 李泽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98,共8页
通过分析2008年6月23日形成于冷涡成熟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特征,得到:(1)MCS发生发展过程中,高空强垂直风切变维持,低层垂直风切变迅速增大。(2)湿Q矢量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强了上升运动和次级环流,前者的增大对MC... 通过分析2008年6月23日形成于冷涡成熟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特征,得到:(1)MCS发生发展过程中,高空强垂直风切变维持,低层垂直风切变迅速增大。(2)湿Q矢量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强了上升运动和次级环流,前者的增大对MCS的发展起了更大的作用。(3)雷达图上弱回波区、回波悬垂结构、三体散射现象、大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及低层速度图上的气旋式辐合的出现是冰雹发生前的有利信号。(4)湿斜压性及风垂直切变增大可能会促发MCS发生。地面风场辐合和水汽辐合加强了MCS的发展。对流层中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冷涡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切变形势下的降水量级预报
8
作者 李贵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0-33,共4页
6月份,浙西地区有1/5的大到暴雨过程出现在700hPa上武汉和长沙一带为偏北风的形势下。该文提出了其中主要的稳定切变形势的定量描述因子及其降水量级的预报方法。
关键词 稳定切变 华北冷涡 降水量级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