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典型农业区PM_(2.5)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曹宇坤 温天雪 +7 位作者 张小玲 司瑞瑞 武欣蕊 李安娜 刘光静 马永翔 刘子锐 辛金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832,共14页
华北大气污染区域化正在对农业生态区域产生显著影响,为了了解华北农业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季节分布特征,2017年7月、9月、12月以及2018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农业生态综合实验站进行分季节PM_(2.5)样品采集,并测定分析了样品中3... 华北大气污染区域化正在对农业生态区域产生显著影响,为了了解华北农业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季节分布特征,2017年7月、9月、12月以及2018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农业生态综合实验站进行分季节PM_(2.5)样品采集,并测定分析了样品中31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碳质气溶胶总体的浓度水平为13.11±8.37μg m^(−3),有机碳(OC)冬春季节浓度较高,元素碳(EC)浓度在秋冬季节较高。同时OC/EC的比值在秋季明显偏低,表明在秋季二次碳质气溶胶对PM_(2.5)贡献较小。水溶性离子浓度总体在冬季最高。NO_(3)^(-)/SO_(4)^(2-)比值在夏季明显偏低为0.69,华北地区夏季固定点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相对较高。PM_(2.5)中金属元素以Na、Mg、Al、Ca、K、Fe等地壳元素为主,具有致癌风险的Co、Cr、Ni、Pb、As等金属元素年均浓度为0.32±0.24 ng m^(−3)、5.40±5.42 ng m^(−3)、10.23±7.46 ng m^(−3)、42.23±27.75 ng m^(−3)、5.66±3.79 ng m^(−3)。受体模型(PMF)计算结果表明,PM_(2.5)的主要来源为二次污染源、生物质燃烧源、燃煤燃油源、柴油车尾气和土壤源,贡献率分别达37.1%、18.2%、14.2%、9.4%和7.9%,表明农业区细颗粒物污染受到华北工业、农业与自然排放的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 化学组分 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污染源 华北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