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 被引量:2
1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6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化对中国传统悲观等问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悲剧 华严宗 悲智圆融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宗与五台山文殊信仰 被引量:1
2
作者 韩焕忠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50-53,57,共5页
华严宗与五台山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不仅是第二会普光明殿会的会主,是第九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会中指导善财童子广参大善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在清凉山讲经说法和领众修行的住持,《华... 华严宗与五台山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不仅是第二会普光明殿会的会主,是第九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会中指导善财童子广参大善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在清凉山讲经说法和领众修行的住持,《华严经》为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提供了极其权威的经典依据.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宗经成立起来的中国佛教宗派,该宗祖师特别强调《华严经》所说清凉山就是山西五台山,而且还将五台山打造成了华严宗弘宗演教、讲经说法的基地.文殊信仰是包括华严宗在内的中国佛教内部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态,但由于华严宗与文殊信仰既有共同的经典依据——《华严经》,又有共同的核心区域——五台山,因此华严宗的文殊信仰较之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具有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五台山 文殊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华严宗戒律思想述论
3
作者 刘因灿 郭文 《船山学刊》 2013年第4期133-137,共5页
戒律为中国佛教各宗共持之法门,因而宋代华严学僧在恢弘华严教学时,也兼修戒律学,可以净源、观复、普观为代表。净源和观复的戒律学研究主要围绕《遗教经论》展开,他们从大乘佛教立场并结合华严思想史,判定《遗教经》《遗教经论》为大... 戒律为中国佛教各宗共持之法门,因而宋代华严学僧在恢弘华严教学时,也兼修戒律学,可以净源、观复、普观为代表。净源和观复的戒律学研究主要围绕《遗教经论》展开,他们从大乘佛教立场并结合华严思想史,判定《遗教经》《遗教经论》为大乘经典。同时,净源对律宗、华严两宗观法的比较与评判以及观复围绕《盂兰盆经》的藏乘判摄问题对元照展开的批判表现出宋代华严学僧的宗派立场,同时也折射了宋代律宗与华严宗的微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华严宗 《遗教经论》 大乘精神 宗派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宗“体、相、用”思想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振明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11,共5页
通过"体""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体"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体"之"用&qu... 通过"体""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体"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体"之"用"即众生转净还灭和诸佛功德教化及其宇宙万法与究竟体性的二而不二,"相"是"自体相"即宇宙物我万法所构成与展示出的无尽缘起样态的旨趣追求。"法界"("一心")之"体""相""用"的"三维一体"构成了华严宗思想的基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三大 华严宗 法界 体相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中的文殊菩萨——以《华严宗哲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思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28-31,共4页
在传统佛教的诠释学中,对于佛经角色之设计及其功能性意涵的解读常常伴随着文本、解释立场等因素的不同而在角色的共通性中又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近代以来,随着对西方不同学科研究方式与方法的引入,关于经典角色之理解与诠释也进入了... 在传统佛教的诠释学中,对于佛经角色之设计及其功能性意涵的解读常常伴随着文本、解释立场等因素的不同而在角色的共通性中又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近代以来,随着对西方不同学科研究方式与方法的引入,关于经典角色之理解与诠释也进入了一种更加多维的视域。以近代哲学大家方东美先生的名著《华严宗哲学》为主,集中探讨了哲学视域中对文殊菩萨的哲学化诠释,并以期管窥在不同方法论中对佛经角色解读方式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诠释学 文殊菩萨 佛经角色 华严宗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宗理事观的渊源及其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琴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54-59,共6页
"理""事"二词诞生于中国,从具体义转化为抽象义,直至成为一对哲学范畴,被援引入汉译佛典,并用于佛教思想的诠释,有其循序渐进的过程。华严宗理事观的形成既受本土语言文化的影响,也吸收了其他佛教宗派的学说。华严... "理""事"二词诞生于中国,从具体义转化为抽象义,直至成为一对哲学范畴,被援引入汉译佛典,并用于佛教思想的诠释,有其循序渐进的过程。华严宗理事观的形成既受本土语言文化的影响,也吸收了其他佛教宗派的学说。华严宗人清晰界定"理事"范畴内涵,精密辨析"理"与"事"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心圆融理事"的理论,体现出对世间万象的细致观察和丰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理事 范畴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宗与禅宗“体用”观之管窥
7
作者 吴小丽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34-38,共5页
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华严宗与禅宗的理论反映了较高的中国化思想,其中将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引入到中国佛教宗派思想之中。就学理而言,“体用”被作为基本范畴之一,对各宗派的哲学理论及修持理论建构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派思... 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华严宗与禅宗的理论反映了较高的中国化思想,其中将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引入到中国佛教宗派思想之中。就学理而言,“体用”被作为基本范畴之一,对各宗派的哲学理论及修持理论建构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派思想体系中,又凸显出不同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禅宗 体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严宗对唐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8
作者 桑宝靖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6-25,共10页
华严宗是盛行于唐代,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佛教宗派。与唐代其他佛教宗派相比,华严宗为帝王所扶持,且更多地吸收中土传统思想和学术内容,从而,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土传统思维的性格,更容易为文人所接受。王维、岑参、白居易、刘禹锡、孟郊... 华严宗是盛行于唐代,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佛教宗派。与唐代其他佛教宗派相比,华严宗为帝王所扶持,且更多地吸收中土传统思想和学术内容,从而,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土传统思维的性格,更容易为文人所接受。王维、岑参、白居易、刘禹锡、孟郊等诗人,研习华严义理,与华严名僧多有交谊,华严宗"法界缘起""圆融无碍"等观念,及其所用来表达宗义的形象、事典、情境等,都对唐人的诗歌内容、意境、表现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唐代 文人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华严宗般若理想美学探论
9
作者 赵建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61-78,共18页
中国化佛教宗派华严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独特而深远的,体现到美学方面,主要以体系化的理论,建立了一种理想的美学形态。就华严宗的实际存在而言,它列于隋唐中国化佛教各宗理论之中,属于思想体系最为精密庞大之一种,美学蕴涵异常丰富,... 中国化佛教宗派华严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独特而深远的,体现到美学方面,主要以体系化的理论,建立了一种理想的美学形态。就华严宗的实际存在而言,它列于隋唐中国化佛教各宗理论之中,属于思想体系最为精密庞大之一种,美学蕴涵异常丰富,其理论特色主要聚焦于般若化理想美学,提出“法界缘起”“六相圆融”“十玄门”“五教义”等美学命题,这些对推进中古美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般若 理想美学 中国化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山华严宗现状
10
作者 周祝英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3期51-55,共5页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道场 华严宗 高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观与华严宗
11
作者 龚杰 《五台山研究》 1989年第3期39-41,共3页
这里要谈的就是被称为“清凉国师”的唐代和尚澄观及其对佛教的贡献。澄观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圆寂,活了一百零二岁,可算是位长寿的和尚了。他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关于他的身世... 这里要谈的就是被称为“清凉国师”的唐代和尚澄观及其对佛教的贡献。澄观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圆寂,活了一百零二岁,可算是位长寿的和尚了。他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段传奇式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观 华严宗 清凉国师 法藏 《华严经》 事法界 唯识宗 理法界 佛教宗派 四十华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须弥华藏:莫高窟隋初第302、303窟中心柱形象意涵新探
12
作者 张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0,I0003,共10页
莫高窟302与303窟作为莫高窟仅有的两例倒圆锥形中心柱窟,其中心柱形式却颇为罕见。目前学界多将其比定为须弥山中心柱,并从须弥山世界的形态、整体的同心圆结构、中心柱与周边千佛的联系等诸多角度尝试对其进行讨论,但仍不乏经意阐释... 莫高窟302与303窟作为莫高窟仅有的两例倒圆锥形中心柱窟,其中心柱形式却颇为罕见。目前学界多将其比定为须弥山中心柱,并从须弥山世界的形态、整体的同心圆结构、中心柱与周边千佛的联系等诸多角度尝试对其进行讨论,但仍不乏经意阐释与观察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302窟303窟形制的重新观察,结合对二者的形象对比与关键细节的梳理,探讨其表现华严思想下华藏世界的形象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02、第303窟 中心柱形象 须弥山 华藏世界 华严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诸祖传习《悉昙章》考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广荣 《五台山研究》 2004年第1期22-28,共7页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传入中土,并进而演为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崛起于唐代的佛教宗派中,各宗僧徒都对《悉昙章》有过不同程度的传习。在此主要讨论华严诸祖对《悉昙章》的传习情形与特点,从二祖智俨开始,...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传入中土,并进而演为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崛起于唐代的佛教宗派中,各宗僧徒都对《悉昙章》有过不同程度的传习。在此主要讨论华严诸祖对《悉昙章》的传习情形与特点,从二祖智俨开始,华严诸祖及其弟子即兼具了义理与章句并重,证悟与积学双修的学风,在推衍发展本宗学说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梵语,尤其是《悉昙章》的学习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字 悉昙章 华严宗 传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延成 《五台山研究》 2007年第2期8-11,共4页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主义 佛教 僧肇 华严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华严学与五台山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立天 《五台山研究》 1988年第1期22-26,共5页
华严学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潮,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文殊师利菩萨①的道场。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的流传,五台山因华严学而更著名于世。这篇短文,拟简要地谈谈华严学与五台山的关系。一《华严经》
关键词 华严经 《华严经》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 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 法藏 华严宗 天台宗 报身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佛教四大宗派佛学论析
16
作者 李振纲 赵敏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15,共5页
隋唐时期,就思想文化史而论,在儒、释、道三教并峙的整体格局中,佛教鼎盛,出现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等重要宗派,它们拥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形成衣钵相承的传法世系(法统)及各有特色的佛学体系:止观并重的天台义海,理事无碍的华严... 隋唐时期,就思想文化史而论,在儒、释、道三教并峙的整体格局中,佛教鼎盛,出现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等重要宗派,它们拥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形成衣钵相承的传法世系(法统)及各有特色的佛学体系:止观并重的天台义海,理事无碍的华严玄门,八识三性的唯识名理,教外别传的禅学心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思维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佛教 佛学论析 天台宗 佛学思想 华严宗 玄奘 唯识宗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越佛教与五台山佛教文化交流
17
作者 周祝英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2期40-46,共7页
五台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寺庙林立,高僧倍出,“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因此并有许多国内外的僧人前来巡礼弘法,特别是吴越之地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至五台山弘传天台教义与华严宗... 五台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寺庙林立,高僧倍出,“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因此并有许多国内外的僧人前来巡礼弘法,特别是吴越之地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至五台山弘传天台教义与华严宗旨,从而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发展。五台山也有好多僧人至吴越参访弘法。这种相互交流为两地的佛教文化丰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佛教 天台宗 湛然 华严宗 澄观 五台山佛教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法界”思想探微
18
作者 黄崑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3-27,共5页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境界;一切众生都与天尊本性平等。《真藏经》的“法界”之说并非华严学“一真法界”义理的翻版,实际上是为了回护、彰显符合道教精神特质的“道”身有相学说,为诠释“道”的真常、实有之理论特质,论证“道性”的本体意蕴服务的。他不仅凸显“身”为实体,而且强调“心”亦是实体。在这一点上,《真藏经》又融会贯通了佛教天台宗圆教学说的“法身有相”命题。《真藏经》法界学说的理论特征与中国佛教“性空妙有”的思想特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藏经》 法界 道性论 华严宗 天台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漫评《理》
19
作者 王煜 《管子学刊》 1993年第4期79-81,共3页
张立文主编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理”之六义说,释理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理、天(实)理、心、气、公理... 张立文主编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理”之六义说,释理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理、天(实)理、心、气、公理,指出理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进、多样性,修正了“道动理静”的偏见。“理”,常作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范畴 唐君毅 自然规律 中国人民 华严宗 天理 庄子 六义说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花庄严生活禅——净慧长老的华严思想
20
作者 韩焕忠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2-46,共5页
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具有丰富的华严思想因素。他将《华严经·净行品》视为日常生活之中落实佛教和禅宗宗旨的一部教科书。他鼓励和指导大众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理念体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之中。他多次引用华严宗的义理... 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具有丰富的华严思想因素。他将《华严经·净行品》视为日常生活之中落实佛教和禅宗宗旨的一部教科书。他鼓励和指导大众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理念体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之中。他多次引用华严宗的义理,充分表明了生活禅与华严宗之间具有一种紧密的关联。净慧长老对《华严经》及华严宗义理的重视为生活禅的义理创新建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慧长老 生活禅 《华严经》 华严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